阻抗匹配电路板、天线和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73228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射频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阻抗匹配电路板、一种天线和一种终端。



背景技术:

在射频电路的相关技术中,l型滤波电路作为一种主流的阻抗匹配电路包括两个以上的集总元件,常见的集总元件包括电容、电感和电阻等,由于实际情况下,集总元件的电抗值是不连续的,如电感值有0.6nh、0.9nh、1nh、1.2nh、1.3nh、1.5nh、1.8nh、2nh、2.2nh、2.4nh、2.7nh、2.9nh、3nh、3.3nh……18nh、27nh、33nh……。

基于常见的集总元件实现阻抗匹配至少存在以下技术缺陷:

(1)由于集总元件的电抗值较为离散,因此,射频工程师处于工艺成本考虑,例如,没有小于0.6nh的电感,难以实现精确的阻抗匹配;

(2)如果电抗值较小的集总元件被商业垄断,会提高产品的成本,例如终端厂商需支付高额的专利产品的使用费用,无形中提高终端产品的价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正是基于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提出了一种新的阻抗匹配电路板,通过将微带线(或称作短截线)设于集总元件线路中,提高了射频电路的离散度和可靠性,解决了电抗值较小的集总元件的高成本问题。

有鉴于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阻抗匹配电路板,包括:微带线,短路连接至集总元件线路中的指定元件,或开路设于指定元件的周部,用于与指定元件进行阻抗匹配,微带线的电抗值由电磁信号的工作频率确定,其中,集总元件线路中设有共用焊盘,共用焊盘用于同时焊接多个指定元件的一个引脚。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微带线(或称作短截线)设于集总元件线路中,提高了射频电路的离散度和可靠性,解决了电抗值较小的集总元件的高成本问题。

为了将集总元件变化为分布参数元件,需要借助于richards公式进行计算,如下:

上述公式(1)至(4)中,一端特性阻抗为z0的传输线具有纯电抗性输入阻抗zin,如果传输线的长度为而相应的工作频率vp为传输线的相速度,则电长度θ可根据公式(2)确定,即为richards变换,电容性集总元件可以用一段开路传输线实现(如公式(4)所示),也即基于richards变换可以实现用特性阻抗z0=l的一段短路传输线替代集总参数电感,也可以用特性阻抗z0=1/c的一端开路传输线替代集总参数电容,可以选用传输线的长度为但并不是必须的。

其中,传输线的电长度为几何长度l与其电磁波波长λ的比值,微带线的线宽和基板参数决定其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微带线的线长和基板参数频率决定传输线的电长度β×l,每一条射频发射和接受频段路径一旦确定,其每条传输线的工作频率也就确定了,因此,可以根据工作频率确定微带线的线宽和线长。

例如,特性阻抗为120ω,电长度为88°,频率为2.5ghz的短路微带线,其simith圆图的电阻接近50ω,其电抗为0.727,在2.5ghz左右换算电感为l=0.28nh。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通过设置共用焊盘,提高了阻抗匹配电路板的兼容性和集成度,电容和电感之间的互换公式如下:

l=-1/(c×(2×π×f)2)(5)

例如,f=2ghz的10pf电容换算为电感值为0.633nh,因此,短路短截线和开路短截线并不一定只和电容或者电感搭配使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指定元件包括:并联和/或串联于集总元件线路中的电容、电感和电阻中的至少一个元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并联和/或串联于集总元件线路中的电容、电感和电阻中的至少一个元件,用于对电磁波进行滤波处理。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集总元件线路为l型滤波电路时,集总元件线路包括:电容,连接于l型滤波电路的输入端走线和输出端走线之间;第一焊盘和第二焊盘,分别设于共用焊盘的两侧,共用焊盘设于输入端走线或输出端走线,其中,第一焊盘和共用焊盘用于焊接第一电阻或第一电感或第一电容,第二焊盘和共用焊盘用于焊接第二电阻或第二电感或第二电容。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共用焊盘两侧设置第一焊盘和第二焊盘,克服了相关技术中传输线一侧设置焊盘的缺陷,提高了阻抗匹配电路的设计的灵活性、可调节性和集成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焊盘和共用焊盘之间焊接有第一电阻或第一电感或第一电容,第二焊盘空载,集总元件线路还包括:第三焊盘,设于第一焊盘远离共用焊盘的一侧,第一焊盘与第三焊盘之间焊接有微带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焊盘和共用焊盘之间焊接有第二电阻或第二电感或第二电容,集总元件线路还包括:第三焊盘,设于第一焊盘远离共用焊盘的一侧,第一焊盘和第三焊盘之间焊接有微带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焊盘和共用焊盘之间焊接有第一电阻或第一电感或第一电容,第二焊盘和共用焊盘之间焊接有第二电阻或第二电感或第二电容,集总元件线路还包括:第三焊盘,设于第一焊盘远离共用焊盘的一侧,第一焊盘与第三焊盘之间焊接有微带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集总元件线路的传输线为同轴线,其中,同轴线的特性阻抗为50欧姆或75欧姆。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微带线的电抗小于0.6nh。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微带线的电抗小于0.6nh,比如0.1nh,0.2nh,甚至0.05nh等,对于电磁波的高频频段,经常由于离散值跨度较大,导致性能指标临界,从而导致产线批量生产时,次品率高,目前5g协议推广,但是传输频率越高,集总元件性能越差,而传输线尺寸越小,10g以内传输线精度相对于集总元件可以忽略,后续射频可能渐渐向传输线过渡,优化了以下技术问题:双工器的公共端匹配无法调节收敛,即发射的aclr不平坦或不达标,灵敏度指标不平坦或不达标。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天线,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阻抗匹配电路板,因此,该终端具有和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阻抗匹配电路板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还提出了一种终端,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天线和阻抗匹配电路板,因此,该终端具有和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和阻抗匹配电路板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通过将微带线(或称作短截线)设于集总元件线路中,提高了射频电路的离散度和可靠性,解决了电抗值较小的集总元件的高成本问题。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阻抗匹配电路板的等效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阻抗匹配电路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阻抗匹配电路板的平面分区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阻抗匹配电路板的平面分区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阻抗匹配电路板的实施例一的平面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阻抗匹配电路板的实施例二的平面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阻抗匹配电路板的实施例三的等效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7所示的阻抗匹配电路板的实施方式一的平面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7所示的阻抗匹配电路板的实施方式二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第三方不同于在此描述的第三方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阻抗匹配电路板的等效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阻抗匹配电路板的平面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相关技术中,集总元件线路的传输线102可等效为第一阻抗102a和第二阻抗102b,指定的集总元件z和电容106a作为l型滤波电路,电容106a贴于106位置,指定的集总元件z贴于共用焊盘108和第二焊盘112之间。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阻抗匹配电路板的平面分区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阻抗匹配电路板的平面分区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阻抗匹配电路板的实施例一的平面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阻抗匹配电路板的实施例二的平面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阻抗匹配电路板的实施例三的等效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7所示的阻抗匹配电路板的实施方式一的平面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7所示的阻抗匹配电路板的实施方式二的平面示意图。

下面集合图3至图9对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阻抗匹配电路板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3至图9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阻抗匹配电路板,包括:微带线104,短路连接至集总元件线路中的指定元件,或开路设于指定元件的周部,用于与指定元件进行阻抗匹配,微带线104的电抗值由电磁信号的工作频率确定,其中,集总元件线路中设有共用焊盘108,共用焊盘108用于同时焊接多个指定元件的一个引脚。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微带线104(或称作短截线)设于集总元件线路中,提高了射频电路的离散度和可靠性,解决了电抗值较小的集总元件的高成本问题。

为了将集总元件变化为分布参数元件,需要借助于richards公式进行计算,如下:

上述公式(1)至(4)中,一端特性阻抗为z0的传输线102具有纯电抗性输入阻抗zin,如果传输线102的长度为而相应的工作频率vp为传输线102的相速度,则电长度θ可根据公式(2)确定,即为richards变换,电容106a性集总元件可以用一段开路传输线102实现(如公式(4)所示),也即基于richards变换可以实现用特性阻抗z0=l的一段短路传输线102替代集总参数电感,也可以用特性阻抗z0=1/c的一端开路传输线102替代集总参数电容106a,可以选用传输线102的长度为但并不是必须的。

其中,传输线102的电长度为几何长度l与其电磁波波长λ的比值,微带线104的线宽和基板参数决定其传输线102的特性阻抗,微带线104的线长和基板参数频率决定传输线102的电长度β×l,每一条射频发射和接受频段路径一旦确定,其每条传输线102的工作频率也就确定了,因此,可以根据工作频率确定微带线104的线宽和线长。

例如,特性阻抗为120ω,电长度为88°,频率为2.5ghz的短路微带线104,其simith圆图的电阻接近50ω,其电抗为0.727,在2.5ghz左右换算电感为l=0.28nh。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通过设置共用焊盘108,提高了阻抗匹配电路板的兼容性和集成度,电容106a和电感之间的互换公式如下:

l=-1/(c×(2×π×f)2)(5)

例如,f=2ghz的10pf电容106a换算为电感值为0.633nh,因此,短路短截线和开路短截线并不一定只和电容106a或者电感搭配使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指定元件包括:并联和/或串联于集总元件线路中的电容106a、电感和电阻中的至少一个元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并联和/或串联于集总元件线路中的电容106a、电感和电阻中的至少一个元件,用于对电磁波进行滤波处理。

如图3至图6所示,优选地,集总元件线路为l型滤波电路时,集总元件线路包括:电容106a(焊接于区域106内的两个焊盘),连接于l型滤波电路的输入端走线和输出端走线之间;第一焊盘110和第二焊盘112,分别设于共用焊盘108的两侧,共用焊盘108设于输入端走线或输出端走线,其中,第一焊盘110和共用焊盘108用于焊接第一电阻或第一电感或第一电容116a,第二焊盘112和共用焊盘108用于焊接第二电阻或第二电感或第二电容118a。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共用焊盘108两侧设置第一焊盘110和第二焊盘112,克服了相关技术中传输线102一侧设置焊盘的缺陷,提高了阻抗匹配电路的设计的灵活性、可调节性和集成度。

实施例一:

如图4和图5所示,优选地,第一焊盘110和共用焊盘108之间焊接有第一电阻或第一电感或第一电容116a(焊接区域116),第二焊盘112空载,集总元件线路还包括:第三焊盘114,设于第一焊盘110远离共用焊盘108的一侧,第一焊盘110与第三焊盘114之间焊接有微带线104。

实施例二:

如图4和图6所示,优选地,第二焊盘112和共用焊盘108之间焊接有第二电阻或第二电感或第二电容118a(焊接区域118),集总元件线路还包括:第三焊盘114,设于第一焊盘110远离共用焊盘108的一侧,第一焊盘110和第三焊盘114之间焊接有微带线104。

实施例三:

如图7所示,l型滤波电路包括并联的第一电感l11、第二电感l12、传输线的等效电阻102a和102b,电容106a用于滤除直流干扰,微带线104短接至第二电感l12。

如图8所示,l型滤波电路包括并联的第一电容c11、第二电容c12、传输线的等效电阻102a和102b,电容106a用于滤除直流干扰,微带线104短接至第二电感c12。

如图4至图9所示,优选地,第一焊盘110和共用焊盘108之间焊接有第一电阻或第一电感或第一电容116a(焊接区域116),第二焊盘112和共用焊盘108之间焊接有第二电阻或第二电感或第二电容118a(焊接区域118),集总元件线路还包括:第三焊盘114,设于第一焊盘110远离共用焊盘108的一侧,第一焊盘110与第三焊盘114之间焊接有微带线104。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集总元件线路的传输线102为同轴线,其中,同轴线的特性阻抗为50欧姆或75欧姆。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微带线104的电抗小于0.6nh。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微带线104的电抗小于0.6nh,比如0.1nh,0.2nh,甚至0.05nh等,对于电磁波的高频频段,经常由于离散值跨度较大,导致性能指标临界,从而导致产线批量生产时,次品率高,目前5g协议推广,但是传输频率越高,集总元件性能越差,而传输线102尺寸越小,10g以内传输线102精度相对于集总元件可以忽略,后续射频可能渐渐向传输线102过渡,优化了以下技术问题:双工器的公共端匹配无法调节收敛,即发射的aclr(adjacentchannelleakageratio,邻道泄漏功率比)不平坦或不达标,灵敏度指标不平坦或不达标。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考虑到相关技术中如何提高阻抗匹配电路板的离散型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的阻抗匹配电路板,通过将微带线(或称作短截线)设于集总元件线路中,提高了射频电路的离散度和可靠性,解决了电抗值较小的集总元件的高成本问题。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