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风网及具有其的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6958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入风网及具有其的电磁炉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入风网及具有其的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是利用电磁感应产生涡流的原理对锅具进行加热,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电磁线盘和IGBT的发热,以及锅具通过面板向电磁炉内部辐射热量,使电磁炉内部的温度比较高,因而需对电磁炉进行散热。现有电磁炉的散热结构是在下壳体上安装与下壳体平行的轴流风扇,在下壳体上设有入风网,轴流风扇转动从电磁炉外部吸风经入风网进入电磁炉内部,对发热部件进行散热。现有技术中的入风网通常为圆形,圆形区域内设有多条导风板,导风板呈辐射状或旋风状,在圆形区域由内而外延伸。现有技术的这种方案,两相邻导风板靠近中间的一端的间隙明显小于远离中间的一端的间隙,这样导致形成靠近中间的一端处的间隙的模具强度过于单薄,不利于大批量注塑生产;而且靠近中间的一端处的导风板密度较大,风阻较大;靠近中间的一端处的风阻大于远离中间的一端处的风阻,导致入风不均匀。

因而,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高效散热的电磁炉。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入风网,包括多个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与竖直方向呈倾斜设置,其具有迎风的内侧面和背风的外侧面,所述导流板具有靠近所述入风网中心的内端和远离所述入风网中心的外端,其中所述内端处的内侧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大于所述外端处的内侧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入风网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将所述入风网分成内圈和外圈,所述导流板包括设于所述内圈的内导流板和设于所述外圈的外导流板,所述内导流板的两端分别为所述内端与外端。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内导流板的数量少于所述外导流板的数量。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内端处的内侧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小于60度,且小于90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外端处的内侧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小于20度,且不大于60度,所述外端处的外侧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大于所述外端处的内侧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导流板具有连接至所述加强筋上的起端和远离所述加强筋的末端,所述内导流板的外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成的弧长大于所述外导流板的起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成的弧长。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内导流板的外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成的弧长与所述外导流板的起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成的弧长的比值为1.1-4。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两个相邻所述内导流板的外端之间的间距大于两个相邻所述外导流板的起端之间的间距。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入风网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导流板外围的外围壁,所述外围壁在竖直方向上呈环形喇叭口状。

本实用新型的入风网,将导流板内端处的内侧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设置得大于外端处的内侧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如此可增大内端处的间隙,使成型此间隙的模具结构强度明显提高;进一步的,将导流板设置为内导流板和外导流板,且内导流板数量少于外导流板数量,同时可降低内端处的风阻,提高散热效率;而且通过此设置可使得入风网内外端处的气流趋于平衡,降低了气动噪音。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磁炉,其包括面板、壳体、电磁线盘、电路板和风扇,所述壳体上设有上述入风网,风扇对应位于所述入风网上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磁炉的壳体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入风网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入风网一实施例的局部剖除后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入风网一实施例的局部剖除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入风网一实施例的局部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入风网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1-入风网;11-分流罩;12-加强筋;13-外围壁;2-导流板;21-外导流板;211-末端;212-起端;22-内导流板;221-外端;222-内端;223-外侧面;224-内侧面;50-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入风网1及具有其的电磁炉,所述所述电磁炉包括面板、壳体50、电磁线盘、电路板和风扇,所述壳体50上设有所述入风网1,风扇对应位于所述入风网1上方。

请参见图2至图5,所述入风网1大致呈圆形,所述入风网1包括设于中心部位的分流罩11、自所述分流罩11向外延伸的导流板2、与导流板2相交设置的加强筋12以及连接于所述导流板2外围的外围壁1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12为圆环状,所述加强筋12位于所述分流罩11与所述外围壁13之间,以将所述入风网1分成内圈和外圈。所述导流板2包括设于所述内圈的内导流板22和设于所述外圈的外导流板21,所述内导流板22的数量少于所述外导流板21的数量。因为当内、外导流板22、21的数量相同时,内导流板22之间的间隙势必小于外导流板21之间的间隙,如此以来使得成型内导流板22之间的间隙的模具结构强度较低;同时也使得内导流板22处的风阻大于外导流板21处的风阻,导致气流不平衡,气动噪音大。而本方案通过将内导流板22的数量设置得少于外导流板21的数量,使得内导流板22之间的间隙增大,使得模具强度可以提高,同时可降低内导流板22处的风阻,提高散热效率,而且可使得内、外导流板22、21处的气流趋于平衡,降低气动噪音。优选的,外导流板的数量为30-42个,内导流板的数量为18-28个。

请重点参见图3和图4,所述内导流板22与竖直方向呈倾斜设置,其具有迎风的内侧面224和背风的外侧面223。所述内导流板22靠近所述入风网1中心的一端为内端222,其远离所述入风网1中心的一端为外端221;即与所述分流罩11相连接的一端为内端222,与所述加强筋12相连接的一端为外端221。请参见图4,所述内导流板22自内端222向外端221呈扭曲状,所述内端222处的内侧面224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β1,所述外端221处的内侧面224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β2,其中β1大于β2。优选的,β1不小于60度,且小于90度;β2不小于20度,且不大于60度。如此设置可增大内端222处的间隙,增强成型此处间隙的模具的强度。进一步的,所述外端221处的外侧面223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大于所述外端221处的内侧面224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即内、外侧面224、223为不平行设置。

请重点参见图3和图5,所述外导流板2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加强筋12和所述外围壁13相连,所述外导流板21与所述加强筋12相连的一端为起端212,所述外导流板21与所述外围壁12相连的一端为末端211。所述内导流板22与所述外导流板21的倾斜方向相同,所述内导流板22的外端22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成的弧长L1,大于所述外导流板21的起端212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成的弧长L2;两个相邻所述内导流板22的外端221之间的间距大于两个相邻所述外导流板21的起端212之间的间距。如此可使得内导流板22外端221处的风阻与外导流板21起端212处的风阻趋于一致,保证该处的气流平衡。优选的,所述内导流板22的外端22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成的弧长L1与所述外导流板21的起端212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成的弧长L2的比值为1.1-4。请参见图4,所述外围壁13呈环形喇叭口状,且喇叭口的宽口朝向电磁炉的外部。将外围壁13朝入风方向设置为喇叭口结构,可以增加入风量,降低风阻。

请参见图6,其为本实用新型入风网1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其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主要在于导流板的数量不同,而且内导流板22与外导流板21为错位设置。外导流板21的数量是内导流板22的数量的2倍。

本实用新型的入风网,通过将导流板设置为内导流板和外导流板,且内导流板数量少于外导流板数量,以及将所述内导流板内端处的内侧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设置得大于所述外端处的内侧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如此可增大内端处的间隙,使成型此间隙的模具结构强度明显提高;同时可降低内端处的风阻,提高散热效率;而且通过此设置可使得入风网内外端处的气流趋于平衡,降低了气动噪音。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磁炉,其包括面板、壳体、电磁线盘、电路板和风扇,所述壳体上设有上述入风网,风扇对应位于所述入风网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厚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