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线制电子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09346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传感器网络信号传输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二线制电子开关。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二线制电子开关,家用交流电(90V-280V)二线制机械开关,一般应用简单,管理单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供,人们希望可扩展为感应、遥控、触摸、轻触开关、甚至网络管理等智能化管理的二线制电子开关。

因此,现有技术亟待有很大的进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的缺陷,提供一种二线制电子开关,包括:依次电连接的电源管理模块、固态继电器开关电路模块、MCU控制模块,

其中,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用于控制电池充电或放电,所述电源管理模块为来自限流电阻R1的电压信号,经过二极管D2整流,电阻R3、电容C1的阻容组合,滤波整形,二极管D1整流,稳压器Z1稳压给电池充电,同时通过二极管D3,电阻R5,让NPN型三极管Q2导通,从而导通PNP型三极管Q1,实现VCC电源给所述MCU控制模块供电;

所述固态电器开关电路模块,AC1通过一限流电阻R1给电池充电部分供电,BT136的导通用于控制负载的通断,光电管MOC3061输出的开和关,用来控制BT136的导通和关断,且用来点亮工作指示灯L1;

所述MCU控制模块,当声音的场强达到55分贝时麦克风MK1脉冲信号通过电容C3耦合,导通NPN型三极管Q4,在IC的第三脚产生低电平,或者当电阻R1受光照时,IC第三脚产生低电平,作为输入信号,IC接收到信号后,通过IC第7脚输出信号,通过电阻R10控制固态继电器的导通;IC的第二脚,用于控制当AC点缺失时控制导通NPN型三极管Q2和PNP型三极管Q1从而实现电池的供电。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二线制电子开关中,所述的IC指的是任一八脚单片机。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二线制电子开关,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可代替任何一种家用交流电(90V-280V)二线制机械开关,可扩展为感应、遥控、触摸、轻触开关、甚至网络管理。比如:手机、计算机控制,可轻松实现智能化管理。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二线制电子开关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二线制电子开关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路图。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二线制电子开关中,包括依次电连接的电源管理模块、固态电器开关电路模块、MCU控制模块,

其中,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用于控制电池充电或放电,所述电源管理模块为来自限流电阻R1的电压信号,经过二极管D2整流,电阻R3、电容C1的阻容组合,滤波整形,二极管D1整流,稳压器Z1稳压给电池充电,同时通过二极管D3,电阻R5,让NPN型三极管Q2导通,从而导通PNP型三极管Q1,实现VCC电源给所述MCU控制模块供电;

所述固态电器开关电路模块,AC1通过一限流电阻R1给电池充电部分供电,BT136的导通用于控制负载的通断,光电管MOC3061输出的开和关,用来控制BT136的导通和关断,且用来点亮工作指示灯L1;

所述MCU控制模块,当声音的场强达到55分贝时麦克风MK1脉冲信号通过电容C3耦合,导通NPN型三极管Q4,在IC的第三脚产生低电平,或者当电阻R1受光照时,IC第三脚产生低电平,作为输入信号,IC接收到信号后,通过IC第7脚输出信号,通过电阻R10控制固态继电器的导通;IC的第二脚,用于控制当AC点缺失时控制导通NPN型三极管Q2和PNP型三极管Q1从而实现电池的供电。

电源管理模块控制电池充电或放电,在没接入电网90V-280V时,电池零放电,这样充分保证产品在出售之前不至于电池缺电、使产品无法使用。供电电路由PNP型三极管Q1、NPN型三极管Q2、二极管D3、二极管D4组成;由电阻R1、二极管D2、二极管D1、3.6V电池组成的充电电路,保证电池的能量得到充分的补充。具体实施时,所述IC指的是任一八脚单片机。

固态电器开关电路模块包括光电管MOC3061,Q3、U1,R10组成的固态继电器开关电路,充分保证电路的负载不受限制,理论值1瓦到无限大,具体多大取决于Q3的大小和客户要求。

MCU控制模块为一个典型的声光控控电器,本电路可根据用户需要,扩展为感应、遥控、触摸、轻触开关、甚至网络管理。比如:手机、计算机控制,可轻松实现智能化管理。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上实施例的设计,可以做到可代替任何一种家用交流电(90V-280V)二线制机械开关,可扩展为感应、遥控、触摸、轻触开关、甚至网络管理。比如:手机、计算机控制,可轻松实现智能化管理。

本实用新型是根据特定实施例进行描述的,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明白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时,可进行各种变化和等同替换。此外,为适应本实用新型技术的特定场合,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诸多修改而不脱离其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在此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包括所有落入到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