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盒及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92139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控制盒及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家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控制盒及控制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家电产品的种类也日益增多,有线控制器在家电产品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现有的控制器均是采用通过在控制盒得壳体上设置进线孔,并使外部导线穿过进线孔与控制盒内部的电器元件电连接,采用这样的方式存在水容易通过进线孔进入到控制盒的内部,造成内部电气元件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盒及控制器,其能够提高控制盒的密闭性,防止水或潮气进入到控制盒内部损坏电器元件。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盒,包括壳体和导体棒,

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导体棒穿过所述通孔内,并且所述导体棒与所述通孔的内壁沿周向密封连接;

所述导体棒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部分能够与所述壳体内部的电器元件电连接,所述导体棒位于所述壳体外部的部分能够与外部导线电连接,用以使所述外部导线通过所述导体棒与所述电器元件电连接。

较优地,所述通孔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所述导体棒的数量与所述通孔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

较优地,所述导体棒和所述壳体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

较优地,所述导体棒包括连接部、第一接线部和第二接线部;

所述连接部穿设在所述通孔内,并且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接线部和所述第二接线部连接,使所述第一接线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二接线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外部。

较优地,所述第一接线部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平行,所述第二接线部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平行。

较优地,还包括第一防护盖;

所述第一防护盖固定连接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并覆盖所述第一接线部。

较优地,所述第一防护盖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一盖板;

所述第一盖板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使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以及所述壳体的内壁共同形成能够容纳所述第一接线部的第一操作空间;

在所述第一盖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操作空间连通的第一操作孔。

较优地,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第一安装空间;

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壳体内的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内,并且所述连接部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的内壁之间密封连接。

较优地,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壳体内的部分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

较优地,还包括第二防护盖;

所述第二防护盖固定连接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上,并覆盖所述第二接线部。

较优地,所述第二防护盖包括第二连接板和第二盖板;

所述第二盖板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上,使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以及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共同形成能够容纳所述第二接线部的第二操作空间;

在所述第二盖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操作空间连通的第二操作孔。

较优地,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第二安装空间;

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壳体外部的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空间内,并且所述连接部的外壁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的内壁之间密封连接。

较优地,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壳体外的部分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

本发明有一方面提供一种一种控制器,包括以上任意技术特征的控制盒。

本发明的提供的控制盒,采用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导体棒穿过所述通孔,并且所述导体棒与所述通孔的内壁沿周向密封连接的技术方案,不仅能够提高控制盒的密闭性,防止水或潮气进入到控制盒内部损坏电器元件,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拆卸和安装的优点。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控制盒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中:1、壳体;11、通孔;2、导体棒;21、微连接部;22、第一接线部;23、第二接线部;3、第一防护盖;31第一连接板;311第一安装空间;32、第一盖板;321、第一操作孔;33、第一操作空间;4、第二防护盖;41第二连接板;411第二安装空间;42、第二盖板;421、第二操作孔;43、第二操作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如图1所示,一种控制盒,包括壳体1和导体棒2,在壳体1上设置有通孔11,导体棒2过通孔11,并且导体棒2与通孔11的内壁沿周向密封连接;导体棒2位于壳体1内部的部分能够与壳体1内部的电器元件电连接,导体棒2位于壳体1外部的部分能够与外部导线电连接,用以使外部导线通过导体棒2与电器元件电连接。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能够提高控制盒的密闭性,防止水或潮气进入到控制盒内部损坏电器元件,同时由于外部导线是在壳体1的外部与导体棒2连接,以实现与壳体1内部的电器元件电连接的目的,能够使外部导线的安装和拆卸工作变得更加简单方便。需要说明的是导体棒2位于壳体1外部的部分能够与外部导线电连接,可以采用插拔的方式,以使连接工作变得更加简单方便。

进一步地,通孔11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导体棒2的数量与通孔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例如通孔11的数量可以是四个,导体棒2的数量也是四个,并分别对应穿设在4个通孔中,实现了连接四芯导线的功能。

具体地,导体棒2和壳体1可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这样不仅制作简单,而且还能够保证导体棒2与通孔11的内壁之间紧密贴合,提高了密闭性。

具体地,导体棒2包括连接部21、第一接线部22和第二接线部23;连接部21穿设在通孔11内,并且两端分别与第一接线部22和第二接线部23连接,使第一接线部22位于壳体1的内部,第二接线部23位于壳体1的外部。其中第一接线部22可以设置为与壳体1的内表面平行,第二接线部23可以设置为与壳体1的外表面平行。这样能够减小第一接线部22与壳体1的内部电器元件连接所需要的操作空间,同时能够减小第二接线部23与外部导线连接所需要的造作空间,有利于该控制盒的小型化设计。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还包括第一防护盖3;第一防护盖3固定连接在壳体1的内壁上,并覆盖第一接线部22。这样能够在安装时,防止外部物体对第一接线部22产生碰撞,导致导体棒2损坏的现象出现。

具体地,第一防护盖3包括第一连接板31和第一盖板32。第一盖板32通过第一连接板31连接在壳体1的内壁上,使第一盖板32与第一连接板31以及壳体1的内壁共同形成能够容纳第一接线部22的第一操作空间33。在第一盖板32上设置有与第一操作空间33连通的第一操作孔321。在将第一接线部22和壳体1的电器元件进行接线时,可通过第一操作孔321进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操作孔321可以是如图2中所示的设置在第一盖板32端侧的豁口。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板31上设置有与通孔11连通的第一安装空间311;连接部21位于壳体1内的部分设置在第一安装空间311内,并且连接部21的外壁与第一安装空间311的内壁之间密封连接。这样第一连接板31能够对连接部21位于壳体1内的部分进行有效地支撑,使导体棒2的安装状态更加稳定,牢固,同时还提高了密闭性。

具体地,第一连接板31与连接部21位于壳体内的部分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这样不仅制作简单,而且还能够保证连接部21位于壳体内的部分与第一安装空间311的内壁之间紧密贴合,进一步提高了整体的密闭性。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还包括第二防护盖4;第二防护盖4固定连接在壳体1的外表面上,并覆盖第二接线部23。这样能够防止外部物体对第二接线部23产生碰撞,导致导体棒2损坏的现象出现。

较优地,第二防护盖4包括第二连接板41和第二盖板42。第二盖板42通过第二连接板41连接在壳体1的外表面上,使第二盖板42与第二连接板41以及壳体1的外表面共同形成能够容纳第二接线部23的第二操作空间43。在第二盖板42上设置有与第二操作空间43连通的第二操作孔421。在将第二接线部23和外部导线进行接线时,可通过第二操作孔421进行,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操作孔421可以是设置在第二盖板42端侧的豁口。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板41上设置有与通孔11连通的第二安装空间411,连接部21位于壳体1外部的部分设置在第二安装空间411内,并且连接部(21)的外壁与第二安装空间411的内壁之间密封连接。这样第二连接板41能够对连接部21位于壳体1外的部分进行有效地支撑,使导体棒2的安装状态更加稳定,牢固,同时还提高了密闭性。

具体地,第二连接板41与连接部21位于壳体1外的部分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这样不仅制作简单,而且还能够保证连接部21位于壳体外的部分与第二安装空间411的内壁之间紧密贴合,进一步提高了整体的密闭性。

为实现发明目的本发明有一方面提供一种一种控制器,包括以上实施例所描述的控制盒。

以上实施例使本发明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经久耐用,不仅不仅能够提高控制盒的密闭性,防止水或潮气进入到控制盒内部损坏电器元件,同时还具有便于拆卸和安装的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