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功率检测的智能LED景观灯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3083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照明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功率检测的智能LED景观灯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LED照明以其高节能、长寿命、利环保的特点成为大家广为关注的焦点。国内许多地方已经有应用于功能性照明领域的成功案例。我国半导体照明应用技术渐渐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鼓励,许多地方在室外照明如:路灯、景观照明等;室内照明如:地铁、地下车库、博物馆;特殊场合照明:如低温照明、矿灯照明、汽车灯等方面被应用广泛。一些传统照明企业开始投资转型LED灯具。景观照明无疑是个巨大的市场,市场前景毋庸置疑。相信在2020年会在景观照明中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景观照明最普遍的灯具就是E27、GU10、PAR30、PAR38等AC220V高压直接输入的LED射灯.E27、Gu10LED射灯需要AC直接变换成DC的LED恒流源,才能驱动高亮度LED光源发光。目前还不能提供单个SoC的集成电路产品,大多数是采用原边或副边反馈的开关电源方案。但是原边反馈的方案存在输出电流精度不高的问题,一般都在+-5%左右。现有技术中的景观照明驱动电路电流精度不高,而且没有功率检测或者LED功率检测设备结构复杂,造价昂贵,检测过程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解决LED驱动电路的电流稳定精度和功率检测负载的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一种带功率检测的智能LED景观灯驱动电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带功率检测的智能LED景观灯驱动电路,包括:

电源V1,电源V1连接有镇流电路,镇流电路输出端连接有电流稳定电路,电流稳定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有功率检测电路;

所述电流稳定电路包括驱动控制器U2,驱动控制器U2上连接有启动电压电路、电流控制电路、电流反馈电路和频率设定电路。

进一步的方案为:驱动控制器U2型号为PT4201,镇流电路选用整流桥D2。

进一步的方案为:电流控制电路包括N沟道mos管Q1和变压器T1,变压器T1的变比为10:5:2,N沟道mos管Q1的D级连接有二极管D3,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有电容C3和电阻R4,电容C3和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整流桥D2的正输出端3脚,N沟道mos管Q1的D级还连接有变压器T1的输入端2脚,变压器T1的输入端1脚连接于整流桥D2的正输出端3脚,N沟道mos管Q1的S级连接有电阻R12和电阻R13,电阻R12和电阻R13的另一端接地,N沟道mos管Q1的G级具体连接于驱动控制器U2的G脚,N沟道mos管Q1的S级具体连接于驱动控制器U2的SC脚;变压器T1的输出端为5脚和6脚;变压器T1的输出端5脚还连接有二极管D5;所述二极管D5的阴极作为电流稳定电路的输出端的正极。

进一步的方案为:启动电压电路包括电阻R3,电阻R3连接有电容C4和二极管D4;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于整流桥D2的正输出端3脚,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于变压器T1的输出端4脚并接地,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于变压器T1的输出端3脚;

频率设定电路包括电阻R11,电阻R11的一端连接于驱动控制器U2的RI引脚,电阻R11的另一端接地。

进一步的方案为:电流反馈电路包括光电隔离器U2,光电隔离器U2的发光二极管的阳极1脚连接有稳压二极管D6和电阻R16,电阻R16的另一端作为电流稳定电路的输出端负极,稳压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有电阻R14;电阻R14的另一端连接于二极管D5的阴极,光电隔离器U2的发光二极管的阴极2脚接地,光电隔离器U2的光敏二极管的阳极4脚连接于驱动控制器U2的FB脚,光电隔离器U2的光敏二极管的阴极3脚接地;电流稳定电路的输出端负极与光电隔离器U2的发光二极管的阴极2脚之间还连接有电阻R17。

进一步的方案为:功率检测电路包括LED D1,LED D1的输入端还通过电阻R5接地,LED D1的输出端分别通过电容C15和电阻R6接地,LED D1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7连接到集成运放U1A负输入端,集成运放U1A正输入端通过电阻R8接地,集成运放U1A的正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连接有可变电阻器R9,集成运放U1A的输出端作为结果输出端,集成运放U1A的输出端还通过电阻R10接地;可变电阻器R9的控制端连接有调节器;集成运放U1A采用AD642JH;LED D1的输入端连接于电流稳定电路的输出端的正极。

本方案的工作原理为:PT4201的VDD端一开始由R3降压后供电,18V启动,启动之后就通过变压器辅助绕组3脚和4脚供电,电压在9-27V之间。R4、C3和D3是一个RCD吸收回路,用来吸收Q1开关时产生的尖峰。减小R4,可以提高吸收效果,但是会导致系统效率降低,本方案优选为200千欧。PT4201的RI端所接电阻R11是用来设定开关频率的,此处把频率设定在65kHz.PT4201的SC端连接采样电阻R12、R13,设置电流。变压器T1是一个重要的部件,采用反激式的拓扑结构,当Q1关断时,变压器5、6断导通,D1的耐压为变压器输入电压/匝数比+变压器输出电压。当Q1开时,变压器1、2端有电流,3、4、5、6端截止,D5的耐压为变压器输出电压X匝数比+变压器输入电压。D5、T1、Q1是影响效率的关键,D5反向耐压与T1匝数比互相牵制。电路右边D5选用SR1100是一个肖特基二极管或者可采用快恢复二极管整流。当空载时,R14是一个限流电阻,限制这条支路上的电流在10mA,D6在这里选用12V稳压管,起到一个整流限压的作用,在空载时才工作,R16是一个分流电阻,R16上流过的电流为10mA,R16左端的电压为1V.带负载时,R17两端的电压为1V左右,通过选择电阻值不同调节输出电流。U2是光耦,光敏电阻感应到之后,反馈电流到PT4201的FB端,FB端电压变小,PT4201通过调整占空比来使能量降低,随之降低R17上的电流。由于是从输出端采样电流反馈到芯片,这样的副边反馈,实时对电流进行微调,提高了输出电流的精度。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实现了LED的驱动,提高了电流的稳定精度和简化了功率检测电路,结构简单,使用器件少,检测功率时调节方便。

2.本实用新型PT4201的VDD端一开始由R3降压后供电,18V启动,启动之后就通过变压器辅助绕组3脚和4脚供电,电压在9-27V之间。这种自带启动的工作模式,增加了芯片的工作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一种一种带功率检测的智能LED景观灯驱动电路,包括:

电源V1,电源V1连接有镇流电路,镇流电路输出端连接有电流稳定电路,电流稳定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有功率检测电路;

所述电流稳定电路包括驱动控制器U2,驱动控制器U2上连接有启动电压电路、电流控制电路、电流反馈电路和频率设定电路。

驱动控制器U2型号为PT4201,镇流电路选用整流桥D2。

如图1所示:电流控制电路包括N沟道mos管Q1和变压器T1,变压器T1的变比为10:5:2,N沟道mos管Q1的D级连接有二极管D3,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有电容C3和电阻R4,电容C3和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整流桥D2的正输出端3脚,N沟道mos管Q1的D级还连接有变压器T1的输入端2脚,变压器T1的输入端1脚连接于整流桥D2的正输出端3脚,N沟道mos管Q1的S级连接有电阻R12和电阻R13,电阻R12和电阻R13的另一端接地,N沟道mos管Q1的G级具体连接于驱动控制器U2的G脚,N沟道mos管Q1的S级具体连接于驱动控制器U2的SC脚;变压器T1的输出端为5脚和6脚;变压器T1的输出端5脚还连接有二极管D5;所述二极管D5的阴极作为电流稳定电路的输出端的正极。

进一步的方案为:启动电压电路包括电阻R3,电阻R3连接有电容C4和二极管D4;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于整流桥D2的正输出端3脚,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于变压器T1的输出端4脚并接地,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于变压器T1的输出端3脚;

频率设定电路包括电阻R11,电阻R11的一端连接于驱动控制器U2的RI引脚,电阻R11的另一端接地。

进一步的方案为:电流反馈电路包括光电隔离器U2,光电隔离器U2的发光二极管的阳极1脚连接有稳压二极管D6和电阻R16,电阻R16的另一端作为电流稳定电路的输出端负极,稳压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有电阻R14;电阻R14的另一端连接于二极管D5的阴极,光电隔离器U2的发光二极管的阴极2脚接地,光电隔离器U2的光敏二极管的阳极4脚连接于驱动控制器U2的FB脚,光电隔离器U2的光敏二极管的阴极3脚接地;电流稳定电路的输出端负极与光电隔离器U2的发光二极管的阴极2脚之间还连接有电阻R17。

进一步的方案为:功率检测电路包括LED D1,LED D1的输入端还通过电阻R5接地,LED D1的输出端分别通过电容C15和电阻R6接地,LED D1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7连接到集成运放U1A负输入端,集成运放U1A正输入端通过电阻R8接地,集成运放U1A的正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连接有可变电阻器R9,集成运放U1A的输出端作为结果输出端,集成运放U1A的输出端还通过电阻R10接地;可变电阻器R9的控制端连接有调节器;集成运放U1A采用AD642JH;LED D1的输入端连接于电流稳定电路的输出端的正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