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急终端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70153发布日期:2018-07-31 23:27阅读:53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智能应急领域,涉及终端控制,尤其是一种智能应急终端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智能应急照明系统包括主控制器、EPS应急电源、电源分配箱、总线控制器、集中控制型消防应急标志灯组成。在建筑物内疏散通道的地面或靠近地面的墙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埋设一只集中控制型消防应急标志灯,消防应急标志灯沿疏散路线埋设直至通向任何一个安全出口。所有的集中控制型消防应急标志灯通过总线方式连入总线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是对集中控制型消防应急标志灯的控制所做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高可靠、低功耗、传输距离长的智能应急终端控制电路。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智能应急终端控制电路,包括主控制单元、外部通讯单元、灯源控制单元、主电源单元,主控制单元分别连接外部控制单元、灯源控制单元、主电源单元,外部通讯单元连接外部无极性两总线,主电源单元连接外部输电线。

而且,所述的灯源控制单元:二极管V21连接电容C18的一端、连接电阻R39的一端、连接三极管V14的集电极,电容C18的另一端、电阻R39的另一端、三极管V14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V14的基极连接电容C21,电容C21的一端连接电阻R33、另一端接地,三极管 V14的集电极连接接线端子XS2。

而且,所述的主电源单元:端子XS1的1号接口连接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电阻R1连接端子XS1的2号接口,电阻R3连接瞬能抑制二极管RV1,瞬能抑制二极管RV1的一端连接二极管V1的一端、另一端连接二极管V2的一端,二极管V2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V1,二极管V1连接二极管V3,二极管V3连接二极管V4,二极管V4连接二极管V2,二极管V2连接二极管V5,二极管V5连接电阻R4,电阻R4连接极性电容C1,极性电容C1连接电能发生器G1,电阻R4连接二极管V6,二极管V6连接电容C2,二极管V6连接电压调整器D2,电压调整器D2连接电阻R5,电阻R5 连接电容C3,电容C3连接极性电容C4,极性电容C4接地,端子XS1的3号接口连接熔断器 F1,熔断器F1连接电阻R27,电阻R27连接电感L2,电感L2连接端子XS1的4号接口,电阻R27连接瞬能抑制二极管V12,瞬能抑制二极管连接电容C27,电容C27连接整流桥二极管D11,整流桥二极管连接电容C14,电容C14连接电容C15,电容C15接地。

而且,所述的外部通讯单元,采用无极性两总线进行通讯,其中一条总线的L+连接二极管V7,二极管V7连接三极管V18的集电极,三极管V18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10,电阻R10接地,三极管V18的基极连接电阻R8、电阻R8连接电阻R9,电阻R9连接电容C5,电容C5接地,三极管V18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V8,二极管V8连接电阻R7,电阻R7连接电阻R6,电阻R6连接三极管V19的发射极,三极管V19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11,电阻R11接地且连接主控制单元的微控制器;另一条总线的L+连接二极管V9,二极管V9连接电阻R17,电阻R17 接地,电阻R17连接电阻R18,电阻R18连接二极管V9,二极管V9连接二极管V10,二极管 V10连接三极管V20的基极,三极管V20的发射极连接电容C6,电容C6连接电阻R12,电阻 R12连接电阻R13,电阻R13连接电阻R14,电阻R14接地,电阻R13连接电源正端口,三极管V20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15,电阻R15连接电阻R16,电阻R16连接电容C7,电容C7连接二极管V11,二极管V11连接VDD引脚。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采用无极性两总线进行通讯,通讯最多距离1200米。

2、应急终端具备连接3种灯珠功能,其中能够连接的灯珠有2只也有4只灯珠连接。

3、灯珠控制的电流采用恒流源设计,保证灯珠亮度不变。

4、对于灯珠出现的短路和断路具备检测功能,然后通过通讯方式上传到主机进行显示和存储工作。

5、终端采用高可靠、低功耗的单片实现控制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控制电路的框图;

图2为灯源控制单元电路图;

图3为主电源单元电路图;

图4为外部通讯单元电路图;

图5为主控制单元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智能应急终端控制电路,包括主控制单元、外部通讯单元、灯源控制单元、主电源单元,主控制单元分别连接外部控制单元、灯源控制单元、主电源单元,外部通讯单元连接外部无极性两总线,主电源单元连接外部27V输电线。

所述的灯源控制单元如图2所示,最大控制3组灯源,以第一组灯源控制为例,二极管 V21连接电容C18的一端、连接电阻R39的一端、连接三极管V14的集电极,电容C18的另一端、电阻R39的另一端、三极管V14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V14的基极连接电容C21,电容C21的一端连接电阻R33、另一端接地。三极管V14的集电极连接接线端子XS2。灯源控制单元由单片机实现对于灯源的控制,实现左右箭头的方向控制,同时对于灯源出现的故障进行检测,并将故障信息上报到主机。

所述的主电源单元,如图3所示,端子XS1的1号接口连接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 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电阻R1连接端子XS1的2 号接口,电阻R3连接瞬能抑制二极管RV1,瞬能抑制二极管RV1的一端连接二极管V1的一端、另一端连接二极管V2的一端,二极管V2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V1,二极管V1连接二极管V3,二极管V3连接二极管V4,二极管V4连接二极管V2,二极管V2连接二极管V5,二极管V5连接电阻R4,电阻R4连接极性电容C1,极性电容C1连接电能发生器G1,电阻 R4连接二极管V6,二极管V6连接电容C2,二极管V6连接电压调整器D2,电压调整器D2 连接电阻R5,电阻R5连接电容C3,电容C3连接极性电容C4,极性电容C4接地。端子 XS1的3号接口连接熔断器F1,熔断器F1连接电阻R27,电阻R27连接电感L2,电感L2 连接端子XS1的4号接口,电阻R27连接瞬能抑制二极管V12,瞬能抑制二极管连接电容 C27,电容C27连接整流桥二极管D11,整流桥二极管连接电容C14,电容C14连接电容C15,电容C15接地。

主电源单元针对LED供电的单元,将对外接入的DC24V电源进行无极性的转换,然后给LED进行供电。

所述的外部通讯单元,采用无极性两总线进行通讯,如图4所示,其中一条总线的L+连接二极管V7,二极管V7连接三极管V18的集电极,三极管V18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10,电阻R10接地,三极管V18的基极连接电阻R8、电阻R8连接电阻R9,电阻R9连接电容C5,电容C5接地。三极管V18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V8,二极管V8连接电阻R7,电阻R7连接电阻R6,电阻R6连接三极管V19的发射极,三极管V19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11,电阻R11 接地且连接主控制单元的微控制器。另一条总线的L+连接二极管V9,二极管V9连接电阻 R17,电阻R17接地,电阻R17连接电阻R18,电阻R18连接二极管V9,二极管V9连接二极管V10,二极管V10连接三极管V20的基极,三极管V20的发射极连接电容C6,电容C6 连接电阻R12,电阻R12连接电阻R13,电阻R13连接电阻R14,电阻R14接地,电阻R13 连接电源正端口。三极管V20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15,电阻R15连接电阻R16,电阻R16连接电容C7,电容C7连接二极管V11,二极管V11连接VDD引脚。

外部通讯单元采用分立元器件组合成自制的通讯电路,电路实现供电和通讯功能。同时该电路具备抗浪涌的功能。

所述的主控制单元,如图5所示,采用8位的微控制器实现对于通讯的操作,灯源控制和故障检测,主电源故障的检测功能。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