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力载波通讯技术的消防疏散系统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30160发布日期:2018-09-25 21:16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消防疏散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电力载波通讯技术的消防疏散系统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在消防疏散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指示灯是无通讯功能的常亮灯,电源通常采用220V交流,随着国家标准升级,疏散指示灯需要增加故障上报功能,因此传统指示灯需要作智能化改造,同时楼宇布线需要支持通讯。

在专利号为201520034202.8的对比文件公开了一种消防疏散指示灯地址设置电路及消防疏散指示灯,地址设置电路包括红外接收电路和红外发送电路红外接收电路包括红外接收管,红外接收管输出端与消防疏散指示灯的控制器连接红外发送电路包括与所述红外接收管通信的红外发送管;红外发送管通过开关管与红外发送控制器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红外发送控制器即可设置地址,不需要其他辅助设备;不受空间的限制,无论是安装前,还是安装后,只有灯具工作即可设置地址。

但是工程安装方面容易出现问题,且并不存在短路保护等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两线制总线技术用于消防疏散领域的一种基于电力载波通讯技术的消防疏散系统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电力载波通讯技术的消防疏散系统电路,该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且使用效果好,易于广泛推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电力载波通讯技术的消防疏散系统电路,该电路包括主机端控制电路和设备端控制电路,所述主机端控制电路与所述设备端控制电路电连接,所述主机端控制电路设置有短路保护单元,所述设备端控制电路设置有短路恢复单元。主机与设备端采用电力载波方式通讯,具体方法为:主机发送采用频分复用方式,将数据调制为高频震荡信号,施加到电力线上,在设备端解调出数据;设备端发送采用电流环方式,在主机端检测电流环信号变化,解调出数据。这种电力载波方式可实现一对多通讯,因此可称之为两线制总线。在本实用新型当中,将两线制总线技术用于消防疏散领域,实现了从传统常亮单灯向智能灯的转变。本技术在组网时不需要区分正负极,同时降低了供电电压,彻底避免工程安装错误;电路自带短路保护功能,短路故障排除后可自动恢复。

进一步地,所述主机端控制电路包括总线主站控制器、1.5A的可调节输出正电压稳压器、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二电阻和第三三极管依次串联,所述总线主站控制器的第六端口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二电阻一端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另一端接第一电源,且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接第二电阻,所述第三电阻和第一电容并联,其一公共端接第二三极管与第三三极管发射极的公共端,另一公共端接BH端,所述总线主站控制器的第一端口接NC-T,所述总线主站控制器的第十九端口接HP,所述总线主站控制器的第二十端口接BRK,所述总线主站控制器的第二端口接RX,所述总线主站控制器的第八端口接TX,所述第七端口接第二电源,所述第二电容一端接第二电源,另一端接所述总线主站控制器的第零端口,所述总线主站控制器的第十六端口接所述第二电容与所述总线主站控制器的第零端口的公共端,所述总线主站控制器的第零端口接地,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接所述总线主站控制器的第十五端口,另一端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所述1.5A的可调节输出正电压稳压器的第一端口接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1.5A的可调节输出正电压稳压器的第三端口接第三电源,所述第五电阻一端接所述1.5A的可调节输出正电压稳压器的第二端口,另一端接所述第六电阻得一端,且另一端接地,所述三二极管一端接第五电阻,另一端接第四二极管,所述第十电阻一端接第四二极管,另一端接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且所述第四二极管与所述第十电阻的公共端接BL端,所述第七电阻一端接所述1.5A的可调节输出正电压稳压器的第二端口,另一端接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一端接第一二极管,另一端接第一总线端,所述第八电阻一端接第一总线端,另一端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九电阻一端接所述总线主站控制器的第十端口,另一端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十一电阻一端接1.5A的可调节输出正电压稳压器的第二端口,另一端接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接所述总线主站控制器的第十二端口,所述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的公共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的公共端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基极连接至所述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的公共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的公共端,所述第三电容一端接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十二电阻一端接第二电容,另一端接所述总线主站控制器的第十二端口和所述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的公共端,所述第十三电阻一端接第六三极管的基极,另一端接所述总线主站控制器的第十三端口,所述第四电容一端接所述第十三电阻和所述总线主站控制器的第十三端口的公共端,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十四电阻一端接所述第十三电阻和所述总线主站控制器的第十三端口的公共端。主机端通过主站芯片将UART通讯转换为两线制方式,通过外围电路对两线中的L+进行调制和解调,从而实现信号发送与接收。

进一步地,所述设备端控制电路包括主线收发器、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阻、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C5、第七三极管、桥式整流二极管和第五二极管,所述桥式整流二极管的第一端口接第二总线,所述第五电容一端接桥式整流二极管的第一端口和第二总线的公共端,另一端接第六电容,所述桥式整流二极管的第二端口接第五电容和第六电容的公共端,所述桥式整流二极管的第二端口接地,所述第六电容接桥式整流二极管的第三端口,且所述所述桥式整流二极管的第三端口接第三总线,所述第五二极管一端接桥式整流二极管的第四端口,另一端接第七电容C5,且第五二极管和第七电容C5的公共端接第四电源,所述第七电容C5接地,所述第十五电阻和第十六电阻串联,其第十五电阻和第十六电阻的公共端一端接桥式整流二极管和第五二极管的公共端,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十五电阻和第十六电阻的公共端接PI口,所述第七三极管的集电极接桥式整流二极管和第五二极管的公共端,所述第十七电阻一端接是第七三极管的发射极,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十八电阻一端接第七三极管的基极,另一端接PO口,所述主线收发器的第六端口接PI口,所述主线收发器的第五端口接PO口,其中所述PO口接所述主线收发器的PO口,所述PI口接所述主线收发器的PI口,所述主线收发器的第一端口接第五电源,所述主线收发器的第二端口接URX,所述主线收发器的第三端口接UTX。设备端,通过桥堆对两线进行整流,从而消除了两线交换的影响,整流后,信号经过简单处理后直接接入从站芯片,该芯片即可将两线通讯转成UART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相比于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当中,将两线制总线技术用于消防疏散领域,实现了从传统常亮单灯向智能灯的转变。本技术在组网时不需要区分正负极,同时降低了供电电压,彻底避免工程安装错误;电路自带短路保护功能,短路故障排除后可自动恢复。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方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电力载波通讯技术的消防疏散系统电路中主机端控制电路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电力载波通讯技术的消防疏散系统电路中设备端控制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参见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电力载波通讯技术的消防疏散系统电路,该电路包括主机端控制电路和设备端控制电路,主机端控制电路与所述设备端控制电路电连接,主机端控制电路设置有短路保护单元,设备端控制电路设置有短路恢复单元。将两线制总线技术用于消防疏散领域,实现了从传统常亮单灯向智能灯的转变。本技术在组网时不需要区分正负极,同时降低了供电电压,彻底避免工程安装错误;电路自带短路保护功能,短路故障排除后可自动恢复。

在本实施例中,主机端控制电路包括PB620、LM317L、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1、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9、第九电阻R10、第十电阻R8、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一三极管MMBTA05、第二三极管MMBTA55、第三三极管MMBT05、第四三极管MMBT05、第五三极管MMBTA05、第六三极管MMBT55、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4、第三电容C2、第四电容C3、第一二极管BAV23S、第二二极管BAV23S、第三二极管BAV23S和第四二极管BAV23S,第一三极管MMBTA05、第二三极管MMBTA55、第二电阻R1和第三三极管MMBT05依次串联,PB620的第六端口接第一三极管MMBTA05的基极,第一电阻R2的一端接第一三极管MMBTA05的发射极,另一端接地,第一三极管MMBTA05的集电极接第二三极管MMBTA55的基极,第二三极管MMBTA55的发射极接地,第三三极管MMBT05的基极接第一三极管MMBTA05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MMBTA55的发射极接第三三极管MMBT05的发射极,第二电阻R1一端接第一三极管MMBTA05的集电极,另一端接第一电源,且第三三极管MMBT05的集电极接第二电阻R1,第三电阻R3和第一电容C1并联,其一公共端接第二三极管MMBTA55与第三三极管MMBT05发射极的公共端,另一公共端接BH端,PB620的第一端口接NC-T,PB620的第十九端口接HP,PB620的第二十端口接BRK,PB620的第二端口接RX,PB620的第八端口接TX,第七端口接第二电源,第二电容C4一端接第二电源,另一端接PB620的第零端口,PB620的第十六端口接第二电容C4与PB620的第零端口的公共端,PB620的第零端口接地,第四电阻R4的一端接PB620的第十五端口,另一端接第四三极管MMBT05的基极,LM317L的第一端口接第四三极管MMBT05的集电极,LM317L的第三端口接第三电源,第五电阻R5一端接LM317L的第二端口,另一端接第六电阻R6得一端,且另一端接地,三二极管一端接第五电阻R5,另一端接第四二极管BAV23S,第十电阻R8一端接第四二极管BAV23S,另一端接第五三极管MMBTA05的集电极,且第四二极管BAV23S与第十电阻R8的公共端接BL端,第七电阻R7一端接LM317L的第二端口,另一端接第一二极管BAV23S,第二二极管BAV23S一端接第一二极管BAV23S,另一端接第一总线端,第八电阻R9一端接第一总线端,另一端接第五三极管MMBTA05的集电极,第九电阻R10一端接PB620的第十端口,另一端接第五三极管MMBTA05的基极,第五三极管MMBTA05的发射极接地,第十一电阻R11一端接LM317L的第二端口,另一端接第六三极管MMBT55的发射极,第六三极管MMBT55的集电极接PB620的第十二端口,第一二极管BAV23S和第二二极管BAV23S的公共端与第三二极管BAV23S和第四二极管BAV23S的公共端连接,第六三极管MMBT55的基极连接至第一二极管BAV23S和第二二极管BAV23S的公共端与第三二极管BAV23S和第四二极管BAV23S的公共端,第三电容C2一端接第六三极管MMBT55的集电极,另一端接地,第十二电阻R12一端接第二电容C4,另一端接PB620的第十二端口和第六三极管MMBT55的集电极的公共端,第十三电阻R13一端接第六三极管MMBT55的基极,另一端接PB620的第十三端口,第四电容C3一端接第十三电阻R13和PB620的第十三端口的公共端,另一端接地,第十四电阻R14一端接第十三电阻R13和PB620的第十三端口的公共端。其中第一电源是V+,第二电源为3.3V,第三电源是12V,主机端通过主站芯片将UART通讯转换为两线制方式,通过外围电路对两线中的L+进行调制和解调,从而实现信号发送与接收。

在本实施例中,设备端控制电路包括PB331、第十五电阻R5、第十六电阻R7、第十七电阻R9、第十八电阻RT1、第五电容C16、第六电容C17、第七电容C5、第七三极管MMBT05、桥式整流二极管MB6S和第五二极管US1M,桥式整流二极管MB6S的第一端口接第二总线,第五电容C16一端接桥式整流二极管MB6S的第一端口和第二总线的公共端,另一端接第六电容C17,桥式整流二极管MB6S的第二端口接第五电容C16和第六电容C17的公共端,桥式整流二极管MB6S的第二端口接地,第六电容C17接桥式整流二极管MB6S的第三端口,且桥式整流二极管MB6S的第三端口接第三总线,第五二极管US1M一端接桥式整流二极管MB6S的第四端口,另一端接第七电容C5,且第五二极管US1M和第七电容C5的公共端接第四电源,第七电容C5接地,第十五电阻R5和第十六电阻R7串联,其第十五电阻R5和第十六电阻R7的公共端一端接桥式整流二极管MB6S和第五二极管US1M的公共端,另一端接地,第十五电阻R5和第十六电阻R7的公共端接PI口,第七三极管MMBT05的集电极接桥式整流二极管MB6S和第五二极管US1M的公共端,第十七电阻R9一端接是第七三极管MMBT05的发射极,另一端接地,第十八电阻RT1一端接第七三极管MMBT05的基极,另一端接PO口,PB331的第六端口接PI口,PB331的第五端口接PO口,其中PO口接PB331的PO口,PI口接PB331的PI口,PB331的第一端口接第五电源,PB331的第二端口接URX,PB331的第三端口接UTX。其中第四电源为V+,第五电源为5V,设备端,通过桥堆对两线进行整流,从而消除了两线交换的影响,整流后,信号经过简单处理后直接接入从站芯片,该芯片即可将两线通讯转成UART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相比于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当中,,将两线制总线技术用于消防疏散领域,实现了从传统常亮单灯向智能灯的转变。本技术在组网时不需要区分正负极,同时降低了供电电压,彻底避免工程安装错误;电路自带短路保护功能,短路故障排除后可自动恢复。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