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卷发器的发热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35165发布日期:2018-11-23 21:32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卷发器产品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电动卷发器的发热体。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手持式电热卷发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手动夹持卷发器,即人工将头发卷绕在一个发热棒上,然后进行加热定型。另外一种是电动卷发器,其通过电机驱动卷发部件转动,将头发卷绕在一个发热棒上,然后进行加热定型。如中国专利文献:CN302375295S、CN102783803B、CN203692796U所公开的卷发器产品,其均属于电动卷发器。

见图1所示,这是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一款电动卷发器的卷发头,其该卷发头1具有一个开放式的腔体10,于腔体10中心设置有一个圆柱形的发热体2。该发热体作为卷发用的卷发轴。卷发头1工作时,使用者将一缕头发放入腔体10内,然后通过卷饭头1上设置的驱动装置3带动一个发钩转动,带动头发旋转并环绕在发热体2的表面。由于发热体2的内部设置有电热元件,其工作时将产生热量,将卷绕在其表面的头发进行加热定型。

目前的卷发器存在以下不足:

1、目前发热体主要采用的是内部加热方式,目前的发热体2内部为一个中空结构,电热元件以及相关电路设置在发热体2的内部腔体中,电热元件接通电路后,其产生的热量通过热辐射或者热传导的方式传递至发热体2的表面,最终实现对头发的加热定型。这样产生一个问题就是:热量通过辐射传递或者传导传递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造成热量的流失,并且热量由内向外传导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时间延迟,这样就导致使用者使用时需要一定时间的预热,这不仅浪费时间,并且同时也导致了热量的流失。而目前作为手持电子产品,为了实现移动使用,手持电子产品多采用电池供电,电动卷发器作为一种能耗较大的电子产品,为了确保具有足够的持续使用时间,必须减少电池不必要的能耗。所以,目前这种内部加热的方式的发热体需要进行改进。

2、目前,最高效的发热方式是直接在发热体表面设置电热元件,实现发热体表面直接加热。这样减少了热传递过程中的损耗,热效率高,使用者可以实现即用即热,但是由于目前的发热体的表面并非平面,而是呈曲面造型,在这种曲面造型上设置电热元件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导致目前卷发器的发热体仍采用内部加热的方式。

3、目前的发热体由于需要通过卷发器中的供电电路供电,所以发热体与卷发器之间采用固定连接,这样就导致每个卷发器只能配备一款发热体,导致卷发效果单一,无法实现不同造型。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人经过不断的研究,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电动卷发器的发热体,该发热体采用表面直接加热的方式,电热元件直接与头发接触,从而时间加热快、损耗降低。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用于电动卷发器的发热体包括:具有三维造型并采用绝缘材料的承载柱体、分布于承载柱体表面的导电条、以及与导电条电性连接的导电部,通过导电部与卷发器中的供电电路连接,令导电条通电发热;所述导电条通过附着成型于承载柱体的表面,并且导电条的末端位于承载柱体的端面;所述的导电部位于承载柱体的端面,并与所述导电条的末端导接。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于所述的承载柱体上附着成型有复数条导电条,且复数条导电条通过导电部实现串/并联。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导电条的末端分别延伸至承载柱体的上、下端面;所述的导电部包括:上导电部和下导电部,上、下导电部、分别位于承载柱体的上下端面;通过上、下导电部与导电条的末端导接,实现所有导电条的串/并连接,并且所述的下导电部与卷发器中的供电电路连接。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于所述的承载柱体上附着成型有至少一条导电条,该导电条均匀环绕于承载柱体表面。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导电条的末端、延伸至承载柱体下端面;所述的导电部位于承载柱体的下端面,并与导电条的末端导接。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导电条上均匀开设有通孔。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该发热体还包括位于承载柱体上下两端面的上下盖体。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承载柱体为旋转体或螺旋体。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该发热体一端设置有一与卷发器插接配合的插接头,该插接头与导电部电性连接,以实现导电部与卷发器中的供电电路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所述的承载柱体可以设计成不同造型的旋转体、或者螺旋体。由于导电条直接形成在承载柱体的表面,同时,作为电热元件的导电条直接与头发接触,其加热速度快,可以实现快速的加热,使用者可实现即时使用,无需等待预热,减少了热能损耗,从而降低电池能耗。

附图说明:

图1现有电动卷发器中卷发头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导电条与导电部连接方式的展开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导电条与导电部连接方式的展开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不同造型下的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见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用于电动卷发器的发热体,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安装与卷发头1中。

结合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一的发热体4包括:承载柱体41、导电条42以及导电部43。

所述的承载柱体41为一具采用绝缘材料制作的三维造型体。通常情况下,该承载柱体41被设计成圆柱体,而本实用新型中,可根据需要设计成其他造型的三维造型。本实施例一中,所述的承载柱体41采用陶瓷材料制作,大体呈一段圆柱体。

所述的导电条42直接附着在承载柱体41的表面,导电条42采用电镀或者化学镀的方式。例如:首先在承载柱体41的表面形成一层覆铜箔,然后通过化学蚀刻的方式对覆铜箔进行蚀刻,去掉不需要的覆铜箔区域,剩下的区域就形成了导电条42。采用这种方式后,就可以在各种不同造型(包括不规则造型)的承载柱体41表面形成导电条42了。

本实施例一中,于所述的承载柱体41上附着成型有复数条导电条42,这些复数条导电条42通过导电部43实现串/并联。结合图3、4所示,这些导电条42相互平行均匀分布于承载柱体41的表面,其中每条导电条42的末端421、422分别延伸至承载柱体41的上、下端面。通过将每条导电条42的末端421、422进行连接,就可以令这些复数条导电条42实现串/并联。

所述的复数条导电条42是通过导电部43实现连接的。见图3、4所示,本实施例一中导电部43包括:上导电部431和下导电部432,上、下导电部431、432分别位于承载柱体41的上下端面。在上导电部431上形成有导电接触片4310,每个导电接触片4310正好可以将相邻的两条导电条42中位于上端的末端421电性连接。同样的,所述的下导电部432上页形成有导电接触片4320,每个导电接触片4320正好可以将相邻的两条导电条42中位于下端的末端422电性连接,最后通过导线与下导电部432中的正负电极与电源连接即可。

通过上、下导电部431、432与导电条421、422的导接,实现所有导电条的串/并连接,并且所述的下导电部432与卷发器中的供电电路连接。在实际生产中,导电部43可直接采用印刷电路板制作,在对应位置预留相应的导电接触片即可。

该发热体4还包括位于承载柱体41上下两端面的上、下盖体44、45。

本实施例一中,所述的上、下导电部431、432分别位于承载柱体41的上下端面,为了绝缘,同时也为了便于固定安装,该发热体4还包括位于承载柱体41上下两端面的上、下盖体44、45,通过上、下盖体44、45将上、下导电部431、432以及承载柱体41夹持固定。

所述的导电条42可采用高电阻的合金材料,这样当其通电后,就会产生热量。例如镍铬合金材料,当然,也可采用其他导电发热片材、或者板材,或者薄膜材料。为了提高加热速度,导电条42的上均匀开设有通孔420,所述的通孔420采用激光切割成型、或者化学蚀刻成型。其工作原理为:由于导电条42上开设有阵列分布的通孔420,所以如果将每条导电条4221看做一个电阻Rx,分布在通孔210周围的区域看做电阻Rn,则电阻Rx是通过若干的电阻Rn通过串并结合的方式构成。经过对比,开设有通孔210的导电条42与同规格的未开设通孔的导电条进行加热至200摄氏度测试实验,本实施例一的从常温加热到200摄氏度的时间只需要20-30秒钟,而相同规格的未开设通孔的加热片则需要1分钟以上,由此可见本实施例一的加热速度提升了至少五倍。由于其加热速度快,所以耗电时间可以相对缩小,从而减少电热电路中电能的能耗,从而进一步提升卷发器中电池的使用时间。

另外,本实施例一种,所述的发热体4下盖体45一端设置有一与卷发器插接配合的插接头46,该插接头46与所述下导电部432中的正负电极电性连接,以实现通过导电部43将导电条42与卷发器中的供电电路连接。本实施例一中插接头46采用的是类似耳机插头的多级圆柱插头,这种插头体积小,并且插拔方便,令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更换不同造型的发热体4,具体如图6所示。当然,插头部46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或者直接将发热体4固定在卷发器的卷发头中。

见图5所示,这是本实施例二中导电条42与导电部43连接方式的展开示意图。本实施例二与上述是实施例一存在的区别未:本实施例二中,于所述的承载柱体41上附着成型有一条导电条42,该导电条42均匀环绕于承载柱体41表面。

所述的导电条42的末端421、422延伸至承载柱体41下端面;所述的导电部43位于承载柱体41的下端面,并与导电条42的末端421、422导接。

本实施例二中只需要通过下端的导电部43进行导接即可,所以本实施例二无需设置上导电部431。当然,根据不同的需求,导电条42还可采用其他各种不同的分布造型,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见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加热体4的承载柱体41可以社会中呈不同造型的旋转体、或者螺旋体。由于导电条42直接形成在承载柱体41的表面,同时,作为电热元件的导电条42直接与头发接触,并且其加热速度快,可以实现快速的加热,使用者可实现即时使用,无需等待预热,减少了热能损耗,从而降低电池能耗。

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