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及其止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94950发布日期:2018-08-29 01:29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电子装置,尤指一种能够耐压的电子装置及其止挡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快速,为了满足使用者能在各种环境下使用电子装置的需求,各种电子装置,例如移动电话、数字相机或摄影机等等手持式电子装置,皆不约而同地提高电子装置预防损坏措施的规格。例如,针对水下环境,提高电子装置耐压防水措施的规格,使其能够在水面下的特定深度进行影像拍摄。尽管如此,当电子装置身处极度环境下,仍有可能因机身的结构强度状况而导致电子装置损坏。例如在极度深处的水下环境中,因为机身的局部结构强度不够均匀,电子装置的局部仍可能在水压过高的状态下因受压变形而导致防水失效。

以防水相机为例,由于防水相机的视窗为机身上承受大水压面积最多的外观部件,如此,当防水相机身处极度深处的水下环境时,往往从视窗周围的结构开始发生渗水,进而导致防水相机发生故障损坏,影响防水相机的使用寿命。

故,如何研发出一种解决方案以改善上述所带来的缺失及不便,实乃相关业者目前刻不容缓的一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包括一壳体、一机电元件以及一弹性件。壳体具有一第一部分与一第二部分。弹性件具有一支撑部与一固定部。支撑部设置于第一部分与机电元件之间且抵接第一部分。固定部固设于第二部分。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包括一壳体、一机电元件、一盖体以及一缓冲件。壳体具有一开口。机电元件与开口对应地设置。盖体的一外框与开口周缘互相接合。缓冲件的支撑部设置于外框与机电元件之间,且支撑部直接接触外框。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包括一壳体、一盖体、一承载件、一机电元件以及一缓冲件。壳体具有一开口。盖体的一外框与开口周缘互相接合。承载件具有一侧板。机电元件设置于承载件上且与开口对应地设置。缓冲件设置于外框与机电元件之间,且缓冲件的一端与侧板互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一电子装置的止挡结构。电子装置包括一壳体与一机电元件。止挡结构包括一盖体、一承载件以及一缓冲件。盖体具有一外框。承载件具有一侧板。缓冲件的一支撑部夹设于外框与侧板之间。盖体的外框与壳体的一开口周缘互相接合。机电元件设置于承载件上且与开口对应地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中,支撑部与机电元件之间具有一间隔。

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中,支撑部包括延伸部与抵靠部。抵靠部的一端连接于延伸部,抵靠部的另一端抵接机电元件,并且延伸部、抵靠部与机电元件之间形成一间隔。

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中,机电元件具有一显露区与一非显露区。支撑部至机电元件的正投影重叠于非显露区。

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中,机电元件为显示单元,机电元件的显露区包括显示单元的主动区,且机电元件的非显露区包括显示单元的外引脚接合区。

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电子装置还包括一绝缘片。绝缘片设置于机电元件上且覆盖显露区邻近非显露区的一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绝缘片更覆盖非显露区的一部分。

如此,通过上述电子装置及其止挡结构,本实用新型得以强化电子装置的结构强度,有效分散施加于电子装置的压力,降低因受压变形而导致结构损坏的机会,进而延长电子装置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用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附图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

图1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壳体与止挡结构的分解图;

图1B绘示图1A的电子装置的组合图;

图2绘示图1A的止挡结构的分解图;

图3绘示图1B的电子装置沿线段3-3的局部剖视图;

图4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其剖面方向与图3相同;

图5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其剖面方向与图3相同;

图6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其剖面方向与图3相同;

图7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其剖面方向与图3相同;

图8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承载件的立体图;以及

图9绘示依照图8的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其剖面方向与图3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到,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并非必要的,因此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已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另外,为了便于读者观看,附图中各元件的尺寸并非依实际比例绘示。

图1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的壳体100与止挡结构200的分解图。图1B绘示图1A的电子装置10的组合图。如图1A与图1B所示,电子装置10包括一壳体100与一止挡结构200。壳体100包括多个侧壁110。这些侧壁110彼此连接并形成一容置空间130。其中一侧壁110上形成一接通容置空间130的开口120。止挡结构200组装于开口120。于一实施例,止挡结构200通过开口120与壳体100互相接合,且止挡结构200的一部分透过开口120暴露于壳体100外,并且止挡结构200的另一部分设置于容置空间130内。电子装置10还包括一机电元件,设置于壳体100内,且与开口120对应地设置。止挡结构200可用以支撑壳体100。于不同的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为相机、摄影机、手机等手持式电子装置,并且机电元件为显示单元、光学镜头、照明灯等元件或模组。

图2绘示图1A的止挡结构200的分解图。图3绘示图1B的电子装置10沿线段3-3的局部剖视图。如图2与图3所示,止挡结构200包括一承载件210、一盖体240与一缓冲件300。盖体240与开口120的周缘互相接合。承载件210设置于壳体100内且用以承载一机电元件。换句话说,机电元件设于承载件210上,且设于承载件210与盖体240之间。然而,在另一实施例中,止挡结构200也可以不包括承载件210,且机电元件固定于壳体100的内表面上、或壳体100内表面的延伸结构上或固定于壳体内表面的其他结构或组件上,但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机电元件包括一显露区232与一非显露区236。非显露区236设置于显露区232的一侧。显露区232与非显露区236彼此相邻,或如图3所示,显露区232与非显露区236为彼此相连。于本实施例中,机电元件为显示单元230。显露区232包括显示单元230的主动区(Active Area,AA),非显露区236包括显示单元230的外引脚接合区(Outer Lead Bonding,OLB),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于另一实施例中,显露区232包括显示单元230的主动区与可视区(View Area,VA)。换句话说,显露区234的部分或全部能够通过开口120可视于外界,非显露区236则受到壳体100或盖体240的遮蔽而不可视于外界。

缓冲件300设置于壳体100与显示单元230之间。于一实施例中,缓冲件300抵接壳体100或盖体240。例如,缓冲件300的一部分设于盖体240与显示单元230的非显露区236之间,且直接接触盖体240。此外,缓冲件300的所述部分也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抵接于壳体100以对壳体施力,例如,缓冲件300的所述部分直接接触壳体100,或通过粘胶或其他方式抵接于壳体。于一实施例中,缓冲件300的所述部分与显示单元230的非显露区236相隔一间隔H,意即缓冲件300的所述部分没有与显示单元230相互接触或相互连接。因此,盖体240通过缓冲件300与显示单元230保持间隔。缓冲件300的另一部分设置于壳体100上。例如,缓冲件300的所述另一部分固设于壳体100的内表面上;或,壳体100的内表面延伸出一结构,缓冲件300的所述另一部分也可透过固设于此结构上以设置于壳体100上;或,电子装置10还包括固定于壳体100的内表面上的其他结构或元件,缓冲件300的所述另一部分可透过固设于这些其他结构或元件上以设置于壳体100上。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缓冲件300也可不直接接触壳体100或盖体240。

于一实施例中,缓冲件300为弹性件。当缓冲件300受力时,缓冲件300的弹性得以缓冲此外力。缓冲件300的弹性可由缓冲件300本身的材料提供,或通过缓冲件300的形状提供。例如,缓冲件300由金属、塑胶或橡胶等材料组成。缓冲件300的形状可以是一Z字型,或其它具弯折结构的形状,或可与其他构件组合而提供弹力的其他形状,但不以此为限。当一外力施加于壳体100或盖体240时,此外力得以被传导至缓冲件300。再者,此外力还因缓冲件300与非显露区236之间的间隔而并未被传导至缓冲件300下方的显示单元230或其非显露区236,由此阻止了盖体240直接压迫显示单元230,进而降低过度压迫并损坏显示单元230及其非显露区236的机会。

请参照图2,承载件210包括一底板211与至少一侧板213A。在本实施例中,承载件210包括多个侧板213、213A。这些侧板213、213A分别连接于底板211,且朝方向D延伸,例如朝盖体240的方向延伸。此外,承载件210具有由侧板213、213A与底板211所共同定义出的一容置空间215。显示单元230设置于底板211上且容置在容置空间215内。于本实施例中,承载件210还包括多个固定耳214。固定耳214分别连接于底板211的二相对侧,并且与底板211于实质上处于相同的平面。再者,固定耳214分别设于其中二侧板213之间。于一实施例中,承载件210还包括一破口212。破口212开设于底板211对应于显示单元230的非显露区236的一侧边,并且位于连接于底板211的上述侧边的二侧板213A之间。

于一实施例中,显示单元230为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例如,请参照图2,显示单元230至少包括一显示面板231、一可挠性电路板233与一框架234。框架234具有一框口235。框架234覆盖并组装于显示面板231上,用以保护显示面板231。在本实施例中,显露区232包括显示面板231用以显示影像的部分,例如主动区或可视区。显露区232的部分或全部得以通过框口235显露于框架234外。非显露区236包括电性连接于显示面板231的外引脚接合区,并且受到框架234的覆盖而不显露于框架234外。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31包括主动区、可视区与外引脚接合区。可挠性电路板233的一端设于容置空间215内且电连接非显露区236。可挠性电路板233的另端可相互折叠并配置于显示面板231后方,且从承载件210的破口212伸出。可挠性电路板233用以电连接电子装置10内的其他控制电路以提供显示面板231或其他控制电路执行对应的工作。本实施例的可挠性电路板233为一软排线,但不以此为限。需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附图中所绘示的显示单元230的结构仅为示意,并非用以限制显示单元230的种类与结构。

请续参照图2及图3,盖体240包括一外框250与一透光片260。外框250与开口120周缘互相接合,且透光片260设置于外框250上。

具体来说,外框250具有一环绕本体251、一外环部253与一内环部252。环绕本体251的内侧面251F围绕出一第一环绕空间251R。第一环绕空间251R可以是上下接通的通孔或开口。第一环绕空间251R的形状、尺寸或面积并无限制,能够依容置在第一环绕空间251R中的元件的形状体积或依显示单元230的形状、尺寸或面积等而决定。外环部253环设于环绕本体251的外侧面,且封闭地围绕环绕本体251。外环部253的一面(如顶面)透过接合胶体271连接至壳体100的侧壁110的表面。内环部252环设于环绕本体251的内侧并形成一第二环绕空间252R。第二环绕空间252R亦可以是上下接通的通孔或开口并接通第一环绕空间251R。第二环绕空间252R的尺寸或面积则于实质上略小于第一环绕空间251R的尺寸或面积。第二环绕空间252R位于显示单元230的显露区232与第一环绕空间251R之间,因此显示单元230的显露区232的部分或全部得以通过第二环绕空间252R与第一环绕空间251R显露出来(如图2)。

外框250具有一容置部,用以容置缓冲件300。在本实施例中,外框250的容置部包括一凹陷区253C。具体来说,凹陷区253C设于外框250的底面。于一实施例,外框250的底面得以自外环部253的外侧朝内环部252的方向内凹而形成凹陷区253C。缓冲件300的一部分容置于凹陷区253C中,且直接接触盖体240的外框250以顶靠盖体240。

外框250可通过接合胶体270、271分别与透光片260及壳体100相连接,使外框250、透光片260及壳体100可气密地互相接合。具体来说,透光片260设置于第一环绕空间251R内,且透过接合胶体270连接至外框250的内环部252的一面(如顶面)。内环部252的另一面(如底面)与显示单元230(或显示单元230的非显露区236)之间相隔间隔H,但不以此为限。于本实施例中,外框250的底面中对应于内环部252的部分亦称为内环部252的底面,外框250的底面中对应于外环部252的部分亦称为外环部252的底面。由于外框250设有凹陷区253C,因此内环部252的底面与显示单元230之间的间隔会小于外环部253的底面与显示单元230之间的间隔,但不以此为限。

本实施例的外框250为一外观装饰件,但不以此为限。此外,本实施例的外框250的材质,例如由橡胶、塑胶或硅胶等材料或有机材料所制成,更可以是不透气的材质,但不仅限于这些种类。

请参照图2及图3,缓冲件300包括一连接部310、一支撑部330与一固定部320。前述实施例中所提的缓冲件300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可分别为支撑部330与固定部320。连接部310为一竖板。支撑部330与固定部320分别连接于连接部310的相对两端,且朝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支撑部330与固定部320可以不在一直线上。固定部320透过螺丝或螺栓(图中未示)锁固于壳体100内。支撑部330伸入外框250的凹陷区253C内。支撑部330至显示单元230的正投影P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显示单元230的非显露区236上。缓冲件300通过位于凹陷区253C中的支撑部330抵接盖体240的外框250。

于一实施例中,支撑部330还设于盖体240与承载件210的至少一侧板213A之间。请同时参照图2与图3,例如,支撑部330具有相对的一面与另一面。支撑部330的一面直接接触盖体240的外框250的底面,侧板213A抵接支撑部330的另一面,使支撑部330夹设于盖体240与侧板213A之间。如此,透过承载件210的侧板213A的支撑,更可强化缓冲件300的支撑力。

请再参照图2与图3,于一实施例中,止挡结构200还包括一或多个软性元件400。软性元件400设置于机电元件(例如显示单元230)与盖体240之间。例如,软性元件400贴附于机电元件上。以机电元件为显示单元230为例,软性元件400贴附于框架234上,并且沿显示单元230的边缘排列。软性元件400夹设于显示单元230与盖体240(或外框250)之间。其中一软性元件400夹设于缓冲件300的支撑部330与显示单元230的框架234之间。于本实施例中,软性元件400的厚度实质上等于间隔H的高度,但不以此为限。软性元件400由泡棉等软性材料所制成,但不仅限于此。软性元件400可用以阻挡灰尘或外力,以避免显示单元230(或显示面板231)受到污损或过度压迫。于其他实施例中,软性元件400可被省略。

止挡结构200还包括一绝缘片500。请参照图3,绝缘片500设置于机电元件(例如显示单元230)上。例如,绝缘片500可以贴附的方式设置于显示单元230的框架234上且夹合于外框250的内环部252与显示单元230之间。于一实施例中,絶缘片500与设在支撑部330与非显露区236之间的软性元件400之间具有一间隔。

更具体地,其中一软性元件400夹合于支撑部330与非显露区236之间,且此软性元件400设置于非显露区236远离显露区232的一侧上。绝缘片500同时设置于显露区232与非显露区236上,例如绝缘片500同时覆盖非显露区236接近显露区232的一侧以及显露区232接近非显露区236的一侧。盖体240的内环部252的底面、显示单元230面对盖体240的一面、绝缘片500的侧面与设在支撑部330与非显露区236之间的软性元件400的侧面之间则定义出一空隙G1,意即外框250的底面除了凹陷区253C以外的部分与显示单元230之间形成空隙G1。因此,通过支撑部330、位于显示单元230的非显露区236与支撑部330之间的软性元件400及絶缘片500,盖体240的外框250不直接接触显示单元230。本实施例的空隙G1与间隔H于实质上可具有相同高度,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举例来说,绝缘片500呈条状,但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绝缘片500由麦拉(MYLAR)等其他硬质物质所制成,更可以是不导电的材质。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也可以选择不采用绝缘片500。

由于缓冲件300与绝缘片500分别接触盖体240,因此,当外力施加于盖体240时,此外力可被传导至缓冲件300或绝缘片500。于一实施例中,此外力还可被传导至与缓冲件300接触的软性元件400。于另一实施例中,此外力由缓冲件300吸收而不被传导至绝缘片500及/或软性元件400。也就是说,通过设于盖体240与承载件210(或机电元件)之间的缓冲件300、软性元件400与绝缘片500,施加于盖体240上的外力得以缓冲。

以下将举不同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与其止挡结构。图4至图7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其剖面方向与图3相同。图4至图7的电子装置与图3的电子装置大致雷同,并且相同的部件沿用相同的符号,合先叙明。

图4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1的局部剖视图,图4的电子装置11与图3的电子装置10差别之一在于:在电子装置11中,绝缘片501位于显示单元230的显露区232与盖体240之间,且覆盖显露区232的一部分。换句话说,绝缘片501并未覆盖显示单元230的非显露区236。于一实施例中,绝缘片501的一侧边对齐显示单元230的显露区232的边缘,使绝缘片501的侧边与显示单元230的显露区232的边缘连线形成一界线L(如图4所示)。因此,盖体240的底面、非显露区236、界线L与软性元件400的侧面之间则定义一空隙G2。本实施例中,空隙G2与间隔H实质上具有相同高度,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图4中的空隙G2的宽度大于图3中的空隙G1的宽度。通过较宽的空隙G2,减少了外力透过绝缘片501压迫非显露区236的面积。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具有软性元件400的电子装置11或电子装置10中,上述的空隙G1、G2则可由盖体240、绝缘片500、显示单元230与缓冲件300(或支撑部330)所共同定义。

图5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2的局部剖视图。图5的电子装置12与图3的电子装置10差别之一在于:在电子装置12中,绝缘片502、盖体240、软性元件400与显示单元230共同定义出空隙G3,并且支撑部340位于空隙G3内。换句话说,电子装置12中的外框250不具有容置部(例如电子装置10中的凹陷部253C)。在图5的电子装置12中,缓冲件300的支撑部340直接接触盖体240,并且完全遮蔽显示单元230的非显露区236。更具体地,支撑部340至显示单元230的正投影P2完全重叠显示单元230的非显露区236。在本实施例中,空隙G3是由绝缘片502的侧面、盖体240的底面与显示单元230的顶面(即显示单元230面对盖体240的一面)所定义而成。此外,电子装置12也可不具有绝缘片502。于本实施例中,空隙G3的高度实质上大于间隔H,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图6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3的局部剖视图。图6的电子装置13与图3的电子装置10差别之一在于:电子装置13中,绝缘片503、盖体240、软性元件400与显示单元230共同定义出空隙G4,支撑部350位于空隙G4内。换句话说,电子装置12中的外框250不具有容置部(例如电子装置10中的凹陷部253C)。更具体地,空隙G4是由绝缘片503的侧面、盖体240的底面与显示单元230的顶面(即显示单元230面对盖体240的一面)所定义而成。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具有软性元件400的电子装置12或电子装置13中,上述的空隙G3、G4则可由盖体240、绝缘片500与显示单元230所共同定义。

再者,电子装置13的缓冲件300(或支撑部350)包括一延伸部331与一抵靠部332。请参照图6,延伸部331与抵靠部332位于盖体240与显示单元230之间。延伸部331的一面直接接触盖体240的外框250底面,并且延伸部331的另一面与显示单元230之间具有间隔H。抵靠部332的一端连接于延伸部331,抵靠部332的另端抵接显示单元230。于一实施例中,抵靠部332直接接触框架234,且位于显露区232上。抵靠部332与延伸部331为一体成形,但不以此为限。换句话说,抵靠部332位于延伸部331与显示单元230之间,并且延伸部331、抵靠部332与显示单元230之间形成间隔H。因此,延伸部331不与显示单元230相接触或连接。于本实施例中,空隙G4的高度实质上大于间隔H,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图7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4的局部剖视图。图7的电子装置14与图3的电子装置10差别之一在于:在电子装置14中,外框250的容置部还包括与凹陷区253C相通的一凹槽251C,且缓冲件300的支撑部360与非显露区236之间具有间隔H’。具体来说,凹槽251C由外框250面对凹陷区253C的一面朝第二环绕空间252R内凹而形成。支撑部360经过凹陷区253C且插入凹槽251C内。于本实施例中,缓冲件300通过支撑部360直接接触外框250对应于凹陷区253C与凹槽251C的一面。因此缓冲件300与盖体240的接触面积包含了对应于凹陷区253C及凹槽251C的范围。于一实施例中,支撑部360可以不接触盖体240对应于凹陷区253C的一面。也就是说,缓冲件300仅抵靠盖体240对应凹槽251C的一面。值得一提的是,于另一实施例中,外框250的底面可自外环部253的外侧朝内环部252的方向内凹而形成凹槽251C。换句话说,外框250的容置部可仅包括凹槽251C,而不包括凹陷区253C。

图8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5的承载件220的立体图。图9绘示依照图8的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5的局部剖视图,其剖面方向与图3相同。图9的电子装置15与图3的电子装置10大致雷同,相同的部件沿用相同的符号,图9的电子装置15与图3的电子装置10差别之一在于:图9的电子装置15包括相连接的一承载件220与至少一缓冲件222。缓冲件222横向地设于盖体240与显示单元230之间。

具体来说,如图8与图9所示,承载件220具有底板211与连接于底板211的多个侧板213、221,破口212位于二侧板221之间。此外,底板211与侧板221、213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216。容置空间216的形状与容置在容置空间216中的机电元件(例如显示单元230)的形状实质上相同,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各侧板221的一端连接底板211,各侧板221的另一端连接缓冲件222的一端。缓冲件222的另端自侧板221朝容置空间216的方向延伸。请参照图9,缓冲件222自非显露区236朝显露区232的方向伸入凹陷区253C,因此缓冲件222位于盖体240与非显露区236之间。缓冲件222与侧板221一体成形,例如由侧板221以一预设长度弯折为缓冲件222,或缓冲件222与侧板221彼此固接,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承载件220的底板211与侧板221、213也可为一体成形,且承载件220的材质可为金属或塑胶。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的缓冲件也可用于其壳体不具有开口或视窗的电子装置中,因此,止挡结构也可不具有盖体。于一实施例中,缓冲件(或支撑部)设置于壳体与机电元件之间,且抵接或直接接触壳体。于另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壳体具有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且缓冲件具有支撑部与固定部。支撑部设置于壳体的第一部分与机电元件之间且抵接或直接接触壳体的第一部分。固定部固设于壳体的第二部分。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缓冲件支撑盖体与壳体,且设置在机电元件的非显露区的上方。当外力施加于壳体与盖体时,缓冲件可提供支撑力以避免外力对盖体过度压迫而损坏机电元件,进而避免机电元件的元件被破坏。如此一来,电子装置与其止挡结构可具有较佳的耐压性以及抗震性。再者,本实用新型也可应用在防水电子装置上,因此,较佳的耐压性可减少防水电子装置的结构损坏的机会,进而提升防水电子装置的防水性。此外,由于机电元件可设于承载件与缓冲件之间,因此,机电元件可受到缓冲件的限制从而避免从承载件脱落,使机电元件更稳固地设置于承载件上。

虽然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机电元件是以显示单元为例,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机电元件也可以是其他的元件。例如,上述各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可为手机、相机、摄影机等摄像装置或安控监视装置,并且机电元件可为上述装置的镜头或照明灯等。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最后,上述所揭露的各实施例中,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皆可被保护于本实用新型中。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