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型手机PCB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2335发布日期:2018-10-13 01:02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PCB板,具体公开了一种抗震型手机PCB板。



背景技术:

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即印刷电路板)其上至少附有一个导电图形,并布有孔槽以实现电子元件之间的相互连接,几乎是所有电子产品的基础。一般说来,如果在某样设备中有电子元件,那么它们也都是被集成在大小各异的PCB板上。除了固定各种电子元件外,PCB板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各项电子元件之间的连接电路。

手机PCB板顾名思义是用于手机的PCB板,由于手机是随身携带的电子终端,在使用或携带的过程中,手机难免会发生各种不必要的碰撞,导致手机PCB板跟随震动,会影响PCB的性能,严重时,还可能会损坏PCB板及设置于其上的电子元件。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抗震型手机PCB板,能够有效缓冲PCB板发生的碰撞,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

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抗震型手机PCB板,包括PCB板体,PCB板体包括绝缘基层,绝缘基层的两侧均依次设有导电线路层、防焊油墨层,PCB板体的上下表面均设有抗震条结构,PCB板体的表面至少设有两个平行的抗震条结构;

抗震条结构包括刚性防撞层,刚性防撞层的厚度为1~2mm,刚性防撞层远离防焊油墨层的一侧设有柔性防撞层,柔性防撞层远离刚性防撞层的表面呈波浪形或锯齿形。

进一步的,绝缘基层和导电线路层之间还设有减震胶层。

进一步的,减震胶层为PU胶层。

进一步的,刚性防撞层为绝缘树脂层。

进一步的,柔性防撞层为弹性硅胶层。

进一步的,PCB板体的至少一个表面设有抗干扰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抗震型手机PCB板,设置刚柔结合的抗震结构,固定厚度的刚性防撞部,能够有效防止PCB板上的电子元件与手机壳接触而发生碰撞,柔性防撞部能够有效缓冲PCB板发生碰撞时产生的震动力,从而防止PCB板损坏碎裂,还能有效降低电子元件松脱的现象,PCB板整体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能够有效确保PCB板能够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沿图1中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PCB板体10、绝缘基层11、减震胶层111、导电线路层12、防焊油墨层13、抗震条结构20、刚性防撞层21、柔性防撞层22、抗干扰环30。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考图1、图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抗震型手机PCB板,包括PCB板体10,PCB板体10包括绝缘基层11,绝缘基层11的两侧均依次设有导电线路层12、防焊油墨层13,PCB板体10的上下表面均设有抗震条结构20,PCB板体10的表面至少设有两个平行的抗震条结构20,抗震条结构20设置于PCB板体10表面的边缘处;

抗震条结构20包括刚性防撞层21,大部分手机用的贴片式电子元件的厚度都为1~2mm,刚性防撞层21的厚度为1~2mm,能够有效防止PCB板体10表面的电子元件与手机壳板发生碰撞,刚性防撞层21远离防焊油墨层13的一侧设有柔性防撞层22,柔性防撞层22远离刚性防撞层21的表面呈波浪形或锯齿形,非平面的柔性结构能够有效提高缓冲效果,从而显著提高抗震性能。

本实用新型设置刚柔结合的抗震结构,固定厚度的刚性防撞部,能够有效防止PCB板上的电子元件与手机壳接触而发生碰撞,柔性防撞部能够有效缓冲PCB板发生碰撞时产生的震动力,从而防止PCB板损坏碎裂,还能有效降低电子元件松脱的现象,PCB板整体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能够有效确保PCB板能够正常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绝缘基层11和导电线路层12之间还设有减震胶层111,减震胶层111具有良好的形变能力,能够使PCB板体10在发生碰撞等震动时具有自我缓冲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PCB板体10自身的抗震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减震胶层111为PU胶层,PU胶又称聚氨酯树脂,弹性恢复能力较强。

在本实施例中,刚性防撞层21为绝缘树脂层,冷却后的绝缘树脂呈刚性,从而确保PCB板体10的表面能够与手机外壳保持稳定的距离,且能够有效防止其他外接电子元件因刚性防撞层21而发生短路。

在本实施例中,柔性防撞层22为弹性硅胶层,硅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具有良好的弹性恢复能力,且耐性较强,使用寿命长。

在本实施例中,PCB板体10的至少一个表面设有抗干扰环30,能够有效降低PCB板整体所受的电磁干扰,从而提高PCB板工作的稳定性,优选地,抗干扰环30为磁性环。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