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22503发布日期:2018-10-19 23:02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电子设备正在普及,大型的电子设备正在向便携方向靠拢,随着移动轮和万向轮的大面积运用,大部分的大型电子设备都能够移动,但现有的可移动的电子设备中,部分电子设备在移动后无法有效的固定、不便于固定或固定方式繁琐,因此需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包括底座,底座的底部四角均焊接有支撑脚,所述底座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开口,且底座底部的开口两侧内壁均焊接有连接杆,且两个连接杆连接有同一个缓冲箱,所述缓冲箱的顶部开设有安装口,且缓冲箱内固定有电子设备本体,所述底座内壁的中部位置处焊接有矩形状结构的固定框架,且固定框架底部外壁的两边均固定有升降机构,两个所述升降机构的底部均连接有“C”形结构的固定杆,且两个固定杆的底部两边外壁上均固定有万向轮,两个所述固定杆的两端外壁上均焊接有滑块,且底座两侧外壁上均开设有两个沿垂直方向设置的滑槽,且四个滑块分别与四个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缓冲箱内设有顶部为开放结构的缓冲垫,缓冲垫的外形与缓冲箱的外形相适配,且缓冲垫与缓冲箱之间设有等距离分布的弹簧。

优选的,所述缓冲箱的内壁上开设有等距离分布的安装孔,且弹簧的一端安装于安装孔内,弹簧的另一端焊接有垫片,且垫片与缓冲垫相互粘接。

优选的,所述底座一侧外壁上的连接杆位于底座一侧外壁上的两个滑块之间,且连接杆与两个滑块之间的距离相等。

优选的,两个所述升降机构均为液压油缸或推杆电机,且两个升降机构连接有同一个开关,开关连接有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固定框架与底座内壁连接,升降机构伸长时能够将固定杆和固定杆底部固定的万向轮顶出底座,万向轮与地面接触,便于设备移动,升降机构缩短时能够将固定杆和固定杆底部固定的万向轮收纳入底座,支撑脚与地面接触,能够稳固的支撑设备;

2、缓冲垫和弹簧能够增加电子设备本体与缓冲箱箱体之间的缓冲力度,避免升降机构伸长或缩短时底座产生的震荡撞击电子设备本体,能够保护电子设备本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竖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缓冲箱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开口、3缓冲箱、4连接杆、5电子设备本体、6固定杆、7固定框架、8升降机构、9缓冲垫、10弹簧、11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包括底座1,底座1的底部四角均焊接有支撑脚,底座1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开口2,且底座1底部的开口2两侧内壁均焊接有连接杆4,且两个连接杆4连接有同一个缓冲箱3,缓冲箱3的顶部开设有安装口,且缓冲箱3内固定有电子设备本体5,底座1内壁的中部位置处焊接有矩形状结构的固定框架7,且固定框架7底部外壁的两边均固定有升降机构8,两个升降机构8的底部均连接有“C”形结构的固定杆6,且两个固定杆6的底部两边外壁上均固定有万向轮,两个固定杆6的两端外壁上均焊接有滑块,且底座1两侧外壁上均开设有两个沿垂直方向设置的滑槽,且四个滑块分别与四个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缓冲箱3内设有顶部为开放结构的缓冲垫9,缓冲垫9的外形与缓冲箱3的外形相适配,且缓冲垫9与缓冲箱3之间设有等距离分布的弹簧10,缓冲箱3的内壁上开设有等距离分布的安装孔,且弹簧10的一端安装于安装孔内,弹簧10的另一端焊接有垫片11,且垫片11与缓冲垫9相互粘接,底座1一侧外壁上的连接杆4位于底座1一侧外壁上的两个滑块之间,且连接杆4与两个滑块之间的距离相等,两个升降机构8均为液压油缸或推杆电机,且两个升降机构8连接有同一个开关,开关连接有DATA-7311型控制器。

工作原理:固定框架7与底座1内壁连接,升降机构8伸长时能够将固定杆6和固定杆6底部固定的万向轮顶出底座1,万向轮与地面接触,便于设备移动,升降机构8缩短时能够将固定杆6和固定杆6底部固定的万向轮收纳入底座1,支撑脚与地面接触,能够稳固的支撑设备,缓冲垫9和弹簧10能够增加电子设备本体5与缓冲箱3箱体之间的缓冲力度,避免升降机构8伸长或缩短时底座1产生的震荡撞击电子设备本体5,保护电子设备本体5。

上述仅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发明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发明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