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除湿护理垫温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73477发布日期:2018-11-07 21:48阅读:55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度控制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电热除湿护理垫温控器。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医疗护理实践中,对于患有湿疹、疥疮或长期卧床的病患,常需要借助电热除湿护理垫,利用电热丝产生的热能保持患处的干燥,以抑制病菌滋生。为了保持除湿效果,常需要长时间连续使用电热除湿护理垫,若连续加热后电热丝的温度过高,则易灼伤患者皮肤,甚至诱发火灾,因此为电热除湿护理垫设置温度控制功能尤为必要。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电热除湿护理垫多设置有快热档和慢热档,两档的工作温度范围差距较大,难以通过预设临界温度值的方式实现温控目的。因此,如何为电热除湿护理垫提供一种温度控制装置,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电热除湿护理垫温控器,并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电热除湿护理垫温控器包括电路盒、导热探头壳、双股高温线T、接线端子J1、接线端子J2、接线端子J3以及温控电路;电路盒的上壁开设有第一调节孔、第二调节孔以及第三调节孔,电路盒的右侧壁开设有导线孔,接线端子J1、接线端子J2和接线端子J3均贯穿固定于电路盒的左侧壁,温控电路设置于电路盒内,导热探头壳游离于电路盒外;温控电路包括NE555型时基芯片IC、热敏三极管BG、双向可控硅SCR、稳压二极管DW、电位器RP1、电位器RP2、电位器RP3、整流二极管D1、整流二极管D2、电解电容C1、瓷片电容C2、电阻R1、电阻R2以及电阻R3;J1同时连接C1的正极、DW的阴极、R1的一端以及C2的一端,J2连接SCR的第一主电极,J3同时连接SCR的第二主电极、C1的负极、DW的阳极、R3的端、D1的阳极、IC的第1脚、RP2的一个定值端以及RP3的一个定值端,BG的发射极串联T的一股后同时连接D2的阴极、R2的一端、IC的第8脚、IC的第4脚以及RP3的另一个定值端,BG的集电极串联T的另一股后连接RP1的一个定值端,BG的基极悬空;R1的另一端同时连接C2的另一端、D1的阴极以及D2的阳极,SCR的门极同时连接R3的另一端以及IC的第3脚,IC的第2脚连接RP2的调节端,IC的第5脚连接RP3的调节端,IC的第6脚连接RP1的调节端,IC的第7脚连接R2的另一端,RP2的另一个定值端连接RP1的另一个定值端;BG封装于导热探头壳内,BG和导热探头壳之间填充有导热硅脂;RP1的调节旋钮贯穿第一调节孔,RP2的调节旋钮贯穿第二调节孔,RP3的调节旋钮贯穿第三调节孔,高温线T贯穿导线孔。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一步改进。

作为优选,所述导热探头壳为电容器铝壳。

作为优选,所述电路盒为电气接线盒。

作为优选,所述接线端子J1、接线端子J2和接线端子J3均为DT型接线端子。

作为优选,所述双股高温线T为HF4B型热电偶线。

作为优选,所述热敏三极管BG为3AX型PNP锗三极管。

作为优选,所述SCR为2P4M型双向可控硅。

作为优选,所述DW为MA1030型稳压二极管,所述D1和D2均为IN4007型二极管。

作为优选,所述电位器RP1为WTH118-5K-1W型电位器,所述电位器RP2为WTH118-10K-1W型电位器,所述电位器RP3为WTH118-15K-1W型电位器。

作为优选,所述C1为0.01μF/400V电解电容,所述C2为0.68μF瓷片电容;所述电阻R1、R2、R3的阻值分别为680千欧、1千欧、1千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对于设置有快热档和慢热档的电热除湿护理垫,能够将其垫体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解决了难以通过预设临界温度值的方式实现温控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热除湿护理垫温控器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中标记:1、电路盒;2、导热探头壳;3、RP1的调节旋钮;4、RP2的调节旋钮;5、RP3的调节旋钮;11、第一调节孔;12、第二调节孔;13、第三调节孔;14、导线孔;T、双股高温线T;J1、接线端子J1;J2、接线端子J2;J3、接线端子J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做具体说明。

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电热除湿护理垫温控器包括电路盒1、导热探头壳2、双股高温线T、接线端子J1、接线端子J2、接线端子J3以及温控电路;电路盒1的上壁开设有第一调节孔11、第二调节孔12以及第三调节孔13,电路盒1的右侧壁开设有导线孔14,接线端子J1、接线端子J2和接线端子J3均贯穿固定于电路盒1的左侧壁,温控电路设置于电路盒1内,导热探头壳2游离于电路盒1外;温控电路包括NE555型时基芯片IC、热敏三极管BG、双向可控硅SCR、稳压二极管DW、电位器RP1、电位器RP2、电位器RP3、整流二极管D1、整流二极管D2、电解电容C1、瓷片电容C2、电阻R1、电阻R2以及电阻R3;J1同时连接C1的正极、DW的阴极、R1的一端以及C2的一端,J2连接SCR的第一主电极,J3同时连接SCR的第二主电极、C1的负极、DW的阳极、R3的端、D1的阳极、IC的第1脚、RP2的一个定值端以及RP3的一个定值端,BG的发射极串联T的一股后同时连接D2的阴极、R2的一端、IC的第8脚、IC的第4脚以及RP3的另一个定值端,BG的集电极串联T的另一股后连接RP1的一个定值端,BG的基极悬空;R1的另一端同时连接C2的另一端、D1的阴极以及D2的阳极,SCR的门极同时连接R3的另一端以及IC的第3脚,IC的第2脚连接RP2的调节端,IC的第5脚连接RP3的调节端,IC的第6脚连接RP1的调节端,IC的第7脚连接R2的另一端,RP2的另一个定值端连接RP1的另一个定值端;BG封装于导热探头壳2内,BG和导热探头壳2之间填充有导热硅脂;RP1的调节旋钮3贯穿第一调节孔11,RP2的调节旋钮4贯穿第二调节孔12,RP3的调节旋钮5贯穿第三调节孔13,高温线T贯穿导线孔14。

使用是,将现有技术中的电热除湿护理垫或电热毯等装置中的电热丝的负极与电源负极拆开,将J1、J2、J3分别与电源正极、电热丝负极、电源负极连接,从而得以用SCR的通断控制电加热丝供电回路的通断;并将导热探头壳2置入电热除湿护理垫的垫体内,以监测电热除湿护理垫垫体的实时温度。此时,电源电压经C2、R1限流降压后施加于RP3两端以及BG、RP1、RP2的两端;调节RP1、RP2、RP3接入电路的有效阻值即可调节RP1的调节端、RP2的调节端、RP3的调节端的电位,进而可以实现对IC的第6、第2、第5引脚的电位调节。

打开电热除湿护理垫开关开始加热电热丝后,电热除湿护理垫垫体的温度逐渐升高,BG发射极与集电极之间的穿透电流也之逐渐增强,RP1的调节端电位从而也随之逐渐升高;当RP1的调节端电位高于RP3的调节端电位时,触发IC的第3脚翻转为低电平;进而触发SCR截止,电热丝因被切断供电回路而停止发热,随后电热除湿护理垫的温度逐渐降低,BG的发射极与集电极之间的穿透电流也之逐渐减弱,导致RP1的调节端的电位逐渐降低;当RP1的调节端电位重新低于RP3的调节端电位时,触发IC的第3脚重新翻转为高电平,进而触发SCR导通,电热丝因供电回路接通而重新开始发热,随后电热除湿护理垫垫体的温度逐渐升高;如此循环,从而将电热除湿护理垫垫体的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实现对电热除湿护理垫的温度控制。

本实施例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一步改进。

所述导热探头壳2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的电容器铝壳。

所述电路盒1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的电气接线盒。

所述接线端子J1、接线端子J2和接线端子J3均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的DT型接线端子。

所述双股高温线T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的HF4B型热电偶线。

所述热敏三极管BG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的3AX型PNP锗三极管。

所述SCR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的2P4M型双向可控硅。

所述DW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的MA1030型稳压二极管,所述D1和D2均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的IN4007型二极管。

所述电位器RP1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的WTH118-5K-1W型电位器,所述电位器RP2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的WTH118-10K-1W型电位器,所述电位器RP3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的WTH118-15K-1W型电位器。

所述C1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的0.01μF/400V电解电容,所述C2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的0.68μF瓷片电容;所述电阻R1、R2、R3的阻值分别可以设定为680千欧、1千欧、1千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