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太网核心交换机散热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90929发布日期:2018-10-30 23:50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一种以太网核心交换机散热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箱,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以太网核心交换机散热箱。



背景技术:

以太网交换机是基于以太网传输数据的交换机,以太网采用共享总线型传输媒体方式的局域网。以太网交换机的结构是每个端口都直接与主机相连,并且一般都工作在全双工方式。交换机能同时连通许多对端口,使每一对相互通信的主机都能像独占通信媒体那样,进行无冲突地传输数据。

目前,公告号为CN20579269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以太网核心交换机,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在机箱的侧板上开设进风口和出风口,在进风口处设置风机,采用对机箱鼓风的方式来对机箱进行散热。但是风机的散热效率有限,当以太网核心交换机大功率运行或者夏天气温过高时,机箱中很容易集聚大量的热量,风机很难及时对机箱内部进行降温,可能造成部分电子元件损坏,因而机箱的散热效率还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太网核心交换机散热箱,具有提高以太网核心交换机散热效率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以太网核心交换机散热箱,包括机箱、设置在机箱侧壁上的进风管和出风管以及设置于进风管上用于对机箱鼓风的风机,所述机箱外还设有用于对机箱内部进行降温的换热循环组件,所述换热循环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和干燥过滤器,所述机箱内设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伸出机箱与压缩机和干燥过滤器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机箱侧壁上设置有进风管和出风管,进风管上设有用于对机箱鼓风的风机,可以对机箱进行初步散热;机箱外设置有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和干燥过滤器,机箱内设有换热管,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伸出机箱与压缩机和干燥过滤器相连接,换热管可以对机箱进行进一步散热,风机和换热循环组件的结合使用,进一步提高了以太网核心交换机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换热管包括与干燥过滤器相连接的低温管、与压缩机相连接高温管以及两端与低温管和高温管相连通多个支管,多个所述支管呈S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比于相同流量的一个换热管,多个支管的设计增加了换热管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机箱内部的换热效率;同时多个支管呈S型,一方面延长了换热介质在机箱内停留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换热管的换热面积,有利于提高换热管的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箱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机箱外设置有用以控制风机和压缩机运行的控制器;

当机箱内的温度大于预先设定的第一温度值且小于预先设定的第二温度时,所述温度传感器输出第一信号;

当机箱内的温度大于等于预先设定的第二温度时,所述温度传感器输出第二信号;

所述控制器与温度传感器电连接用以接收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当所述控制器接收到第一信号时,所述控制器控制风机运行,当所述控制器接收到第二信号时,所述控制器控制风机和压缩机同时运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机箱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电连接有控制器,控制器可以控制风机和压缩机运行,通过检测机箱内的温度,当机箱内的温度相对较低时,控制风机运行,对机箱进行散热,当机箱内的温度相对较高,风机无法满足机箱的散热时,控制器同时启动风机和压缩机,能够及时给予机箱降温,避免机箱内的电子元件损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风管位于机箱一个侧壁的下侧,所述出风管位于与进风管相对的侧壁的上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风管和出风管相对设置,利于机箱内空气的流通;由于热空气密度小于冷空气的密度,机箱内的热空气容易往上升,进风管位于机箱侧壁的下侧,出风管位于机箱侧壁的上侧,利于排除热空气,提高了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风管和出风管上分别设置有防尘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风管和出风管上分别设置有防尘网,可以减少灰尘进入机箱,避免电子元件积灰过多,容易发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箱铰接有箱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打开箱门,方便安装电子元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箱的内壁上设置有屏蔽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机箱的内壁上设置有屏蔽层,可以对机箱进行电磁保护,避免机箱内的电子元件遭受外界电磁信号的干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箱上设置有接地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接地螺栓可以方便连接地线,避免机箱漏电。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机箱侧壁上设置有进风管和出风管,进风管上设有用于对机箱鼓风的风机,可以对机箱进行初步散热,机箱外设置有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和干燥过滤器,机箱内设有换热管,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伸出机箱与压缩机和干燥过滤器相连接,换热管可以对机箱进行进一步散热,风机和换热循环组件的结合使用,进一步提高了以太网核心交换机散热效率;

其二,机箱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电连接有控制器,控制器可以控制风机和压缩机运行,通过检测机箱内的温度,当机箱内的温度相对较低时,控制风机运行,对机箱进行散热,当机箱内的温度相对较高,风机无法满足机箱的散热时,控制器同时启动风机和压缩机,能够及时给予机箱降温,避免机箱内的电子元件损坏,同时也节约电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其中箱门被隐藏);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控制器、风机和压缩机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中:1、机箱;11、箱门;111、锁件;12、接地螺栓;21、进风管;22、出风管;23、风机;24、防尘网;241、卡槽;31、压缩机;32、冷凝器;33、干燥过滤器;34、换热管;341、低温管;342、高温管;343、支管;4、温度传感器;5、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以太网核心交换机散热箱,如图1所示,包括机箱1、安装在机箱1侧壁上的进风管21和出风管22以及安装在进风管21上用于对机箱1鼓风的风机23。机箱1外还设有用于对机箱1内部进行降温的换热循环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31、冷凝器32和干燥过滤器33,机箱1内安装有换热管34,换热管34的两端伸出机箱1分别与压缩机31和干燥过滤器33相连接。

机箱1侧壁上设置有进风管21和出风管22,进风管21上设有用于对机箱1鼓风的风机23,可以对机箱1进行初步散热;机箱1外设置有换热循环组件,换热循环组件可以对机箱1进行热交换,风机23和换热循环组件的结合使用,进一步提高了以太网核心交换机散热效率。

如图1和图3所示,机箱1内安装有温度传感器4,机箱1外安装有用于控制风机23和压缩机31运行的控制器5。当机箱1内的温度大于预先设定的第一温度值且小于预先设定的第二温度时,温度传感器4输出第一信号;当机箱1内的温度大于等于预先设定的第二温度时,温度传感器4输出第二信号;控制器5与温度传感器4电连接用以接收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当控制器5接收到第一信号时,控制器5控制风机23运行,当控制器5接收到第二信号时,控制器5控制风机23和压缩机31同时运行。

温度传感器4可以时刻检测检测机箱1内的温度,当机箱1内的温度相对较低时,控制风机23运行,对机箱1进行散热;当机箱1内的温度相对较高,风机23无法满足机箱1的散热要求时,控制器5同时启动风机23和压缩机31运行,能够及时给予机箱1降温,避免机箱1内的电子元件损坏,同时也节约电能。

优选地,参照图1和图2,换热管34包括与干燥过滤器33相连接的低温管341、与压缩机31相连接高温管342,低温管341和高温管342之间相连通有两个直径小于低温管341的支管343,这里可根据机箱1实际大小增加支管343的数量,两个支管343呈S型。相比于相同流量的一个换热管34,两个支管343的设计增加了换热管34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机箱1内部的换热效率;同时两个支管343呈S型设置,一方面延长了换热介质在机箱1内停留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换热管34的换热面积,有利于提高换热管34的换热效率。

优选地,进风管21和出风管22位于机箱1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上,这样有利于机箱1内空气的流通。由于热空气密度小于冷空气的密度,机箱1内的热空气容易往上升,进风管21安装在机箱1侧壁的下侧,出风管22安装在机箱1侧壁的上侧,利于排除热空气,提高了散热效率。

优选地,进风管21和出风管22上分别安装有防尘网24,以减少灰尘进入机箱1,避免电子元件积灰过多,容易发热。进风管21和出风管22上分别开设有卡槽241(参照图2),防尘网24插接在卡槽241内,需要对防尘网24进行更换和清洗时只需要将防尘网24从卡槽241内拔出,安装和拆卸非常的方便。

优选地,与进风管21相邻的机箱1的侧壁上安装有一个箱门11,箱门11的一侧与机箱1侧壁铰接,箱门11的另一侧安装有用于锁合箱门11的锁件111,箱门11的设置可以方便安装和维修箱内的电子元件。

优选地,机箱1的内壁上设置有屏蔽层(图中未示),这里可采用洋白铜,这主要是因为洋白铜在焊接、散热和蒸汽方面上比较好,可以对机箱1进行电磁保护,避免机箱1内的电子元件遭受外界电磁信号的干扰。

优选地,机箱1上设置有接地螺栓12,接地螺栓12可以方便连接地线,避免机箱1漏电。

工作原理:机箱1侧壁上设置有进风管21和出风管22,进风管21上设有用于对机箱1鼓风的风机23,可以对机箱1进行初步散热;机箱1外设置有换热循环组件,换热循环组件可以对机箱1进行热交换;温度传感器4时刻检测检测机箱1内的温度,当机箱1内的温度相对较低时,控制风机23运行,对机箱1进行散热;当机箱1内的温度相对较高,风机23无法满足机箱1的散热要求时,控制器5同时启动风机23和压缩机31运行,能够及时给予机箱1降温。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