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流站换流变冷却器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54896发布日期:2018-12-21 20:35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换流站换流变冷却器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直流输电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换流站换流变冷却器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高压直流输电是解决远距离输电和大电网互联的有效手段,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应用。换流变压器作为换流站交直流变换的核心设备之一,它的可靠性及可用率对于整个直流系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换流变压器结构复杂、制造技术含量高并以大量贵重金属为原材料的大型设备,设备费用昂贵,占换流站设备总投资60%以上,若其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较为严重,由于其修复或更换周期较长,势必造成直流系统停运时间较长,间接损失更加不容低估。

换流变压器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尽快散热是保证换流变压器可靠运行的先决条件,国内大多数在运直流换流变压器采用强迫油循环风冷方式,整个换流变压器冷却器就地控制回路集中在控制柜,长期运行存有以下问题:

1、换流变压器周围热气循环流动不太通畅加上一年四季特别是夏季处于阳光暴晒之下,冷却器控制柜内温度长期过高,其内装设的空气开关以及接触器运行环境十分恶劣。长时间在温度过高的环境下运行,易引发空气开关脱扣,导致单个冷却器风机或潜油泵无法正常工作;

2、换流变压器的冷却器采取400V站用电室两段不同母线形成A/B两路电源,经冷却器控制柜中机械互锁的A/B路接触器选取一路供电模式,如果接触器至电源侧以上部分发生故障,势必存在控制柜母排失电的可能,导致整个冷却器无法工作,严重影响换流变压器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换流站换流变冷却器控制系统,该系统能确保换流变压器的冷却器可靠安全运行。

为实现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换流站换流变冷却器控制系统,它包括第一供电电源接触器、第二供电电源接触器、第一组冷却器、第二组冷却器、第三组冷却器、第四组冷却器、第一母排、第二母排、第一组冷却器控制开关、第二组冷却器控制开关、第三组冷却器控制开关、第四组冷却器控制开关,所述第一供电电源接触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供电电源,第二供电电源接触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二供电电源,第一供电电源接触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母排,第二供电电源接触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母排,第一组冷却器的供电端通过第一组冷却器控制开关接入第一母排,第二组冷却器的供电端通过第二组冷却器控制开关接入第一母排,第三组冷却器的供电端通过第三组冷却器控制开关接入第二母排,第四组冷却器的供电端通过第四组冷却器控制开关接入第二母排,第一供电电源接触器与第二供电电源接触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母排与第二母排连接,第一供电电源接触器与第二供电电源接触器之间互锁控制,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应急电源手动投切开关、强投隔离开关、第一组冷却器强投控制开关、第二组冷却器强投控制开关、第三组冷却器强投控制开关、第四组冷却器强投控制开关、第三母排,其中,所述应急电源手动投切开关的一端连接备用电源,应急电源手动投切开关的另一端接入第三母排,第一组冷却器的供电端通过第一组冷却器强投控制开关接入第三母排,第二组冷却器的供电端通过第二组冷却器强投控制开关接入第三母排,第三组冷却器的供电端通过第三组冷却器强投控制开关接入第三母排,第四组冷却器的供电端通过第四组冷却器强投控制开关接入第三母排,强投隔离开关的一端接入第一母排和第二母排,强投隔离开关的另一端接入第三母排,应急电源手动投切开关与强投隔离开关之间互锁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当第一供电电源接触器和第二供电电源接触器均故障导致冷却器全停后,可以通过应急电源手动投切开关和强投隔离开关接入备用电源,迅速恢复换流变冷却器正常运行,保证换流变安全稳定运行;

2、在第一供电电源接触器和第二供电电源接触器故障后,通过强投隔离开关与冷却器接触器,形成两路电源隔离,可对第一供电电源接触器和第二供电电源接触器进行不带电检修,不仅能够应对故障的发生,并且可对故障进行处理,及时恢复换流变正常运行;

3、本实用新型保留原冷却器强投控制柜功能,即当冷却器控制柜内冷却器开关或接触器故障后,可以通过冷却器强投控制柜为故障冷却器单独供电,保证冷却器可靠运行;

4、当冷却器控制柜内冷却器控制开关或接触器故障需要更换时,可以采用备用电源为冷却器供电的方式,并用强投隔离开关与需更换的故障接触器对应的强投控制开关作为隔离点,使需更换的冷却器控制开关或接触器上下均不带电,保证检修时人身安全,预防更换过程中,再次出现短路故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部分原理框图。

其中,1—第一供电电源接触器、2—第二供电电源接触器、3—第一组冷却器、4—第二组冷却器、5—第三组冷却器、6—第四组冷却器、7—第一母排、8—第二母排、9—第一组冷却器控制开关、10—第二组冷却器控制开关、11—第三组冷却器控制开关、12—第四组冷却器控制开关、13—应急电源手动投切开关、14—强投隔离开关、15—第一组冷却器强投控制开关、16—第二组冷却器强投控制开关、17—第三组冷却器强投控制开关、18—第四组冷却器强投控制开关、19—第三母排、20—总控制器、21—开关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和2所述的换流站换流变冷却器控制系统,它包括第一供电电源接触器1、第二供电电源接触器2、第一组冷却器3、第二组冷却器4、第三组冷却器5、第四组冷却器6、第一母排7、第二母排8、第一组冷却器控制开关9、第二组冷却器控制开关10、第三组冷却器控制开关11、第四组冷却器控制开关12,所述第一供电电源接触器1的输入端连接第一供电电源,第二供电电源接触器2的输入端连接第二供电电源,第一供电电源接触器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母排7,第二供电电源接触器2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母排8,第一组冷却器3的供电端通过第一组冷却器控制开关9接入第一母排7,第二组冷却器4的供电端通过第二组冷却器控制开关10接入第一母排7,第三组冷却器5的供电端通过第三组冷却器控制开关11接入第二母排8,第四组冷却器6的供电端通过第四组冷却器控制开关12接入第二母排8,第一供电电源接触器1与第二供电电源接触器2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母排7与第二母排8连接,第一供电电源接触器1与第二供电电源接触器2之间互锁控制,它还包括应急电源手动投切开关13、强投隔离开关14、第一组冷却器强投控制开关15、第二组冷却器强投控制开关16、第三组冷却器强投控制开关17、第四组冷却器强投控制开关18、第三母排19,其中,所述应急电源手动投切开关13的一端连接备用电源,应急电源手动投切开关13的另一端接入第三母排19,第一组冷却器3的供电端通过第一组冷却器强投控制开关15接入第三母排19,第二组冷却器4的供电端通过第二组冷却器强投控制开关16接入第三母排19,第三组冷却器5的供电端通过第三组冷却器强投控制开关17接入第三母排19,第四组冷却器6的供电端通过第四组冷却器强投控制开关18接入第三母排19,强投隔离开关14的一端接入第一母排7和第二母排8,强投隔离开关14的另一端接入第三母排19,应急电源手动投切开关13与强投隔离开关14之间互锁控制。

上述技术方案中,它还包括总控制器20和开关控制器21,所述第一供电电源接触器1和第二供电电源接触器2的工作状态输出端连接总控制器20的接触器工作状态输入端,总控制器20的控制指令信号输出端连接开关控制器21的信号输入端,开关控制器21的的四个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供电电源接触器1、第二供电电源接触器2、应急电源手动投切开关13和强投隔离开关14的控制端。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供电电源、第二供电电源和备用电源均为400V。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供电电源接触器1与第二供电电源接触器2之间通过机械互锁装置互锁控制,即第一供电电源接触器1和第二供电电源接触器2在同一时刻只有一个接通。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应急电源手动投切开关13与强投隔离开关14之间通过机械互锁装置互锁控制,即应急电源手动投切开关13和强投隔离开关14在同一时刻只有一个接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

当第一供电电源接触器1与第二供电电源接触器2正常工作时,开关控制器21控制应急电源手动投切开关13断开,同时强投隔离开关14闭合,开关控制器21还控制第一供电电源接触器1和第二供电电源接触器2其中的一个闭合,此时,第一组冷却器3、第二组冷却器4、第三组冷却器5和第四组冷却器6由第一供电电源或第二供电电源供电;

第一供电电源接触器1和第二供电电源接触器2实时将工作状态信号传输给总控制器20,当第一供电电源接触器1和第二供电电源接触器2同时故障时,总控制器20向开关控制器21发出控制指令,开关控制器21控制应急电源手动投切开关13闭合,强投隔离开关14断开,此时第一组冷却器3、第二组冷却器4、第三组冷却器5和第四组冷却器6由备用电源供电,此时投隔离开关14断开,形成两路电源隔离,可对第一供电电源接触器和第二供电电源接触器进行不带电检修,不仅能够应对故障的发生,并且可对故障进行处理,及时恢复换流变正常运行;

另外,第一组冷却器控制开关9、第二组冷却器控制开关10、第三组冷却器控制开关11、第四组冷却器控制开关12、第一组冷却器强投控制开关15、第二组冷却器强投控制开关16、第三组冷却器强投控制开关17和第四组冷却器强投控制开关18均可人工单独控制,当冷却器控制柜内冷却器控制开关或接触器故障需要更换时,可以采用备用电源为冷却器供电的方式,并用强投隔离开关与需更换的故障接触器对应的强投控制开关作为隔离点,使需更换的冷却器控制开关或接触器上下均不带电,保证检修时人身安全,预防更换过程中,再次出现短路故障。

本说明书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