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离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08165发布日期:2019-03-02 02:07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一种隔离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隔离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的隔离驱动电路采用变压器隔离,在占空比大于50%时,变压器需要磁复位,驱动波形易失真。同时,现有的隔离驱动电路没有独立的驱动电源,驱动功率有限,无法驱动多个开关管或大功率模块。并且现有的隔离驱动电路在驱动信号欠压时,没法实现驱动欠压保护,会因为驱动欠压造成开关管发热或炸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发展,提供一种隔离驱动电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隔离驱动电路,包括光耦U1、光耦U2、比较器U3A、比较器U3B、稳压管D1、稳压管D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三极管Q1和三极管Q2;

所述光耦U1、电阻R1、电阻R2、三极管Q1和三极管Q2组成的电路为隔离驱动电路;

所述光耦U1的2脚接驱动信号,所述光耦U1的3脚接驱动输入电路电源的地,所述光耦U1的8脚接驱动输出电路的电源+15V,所述光耦U1的5脚接驱动输出电路的电源-15V,所述光耦U1的6脚接所述电阻R1的一端,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同时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1和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15V,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15V,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同时和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作为最终的驱动输出,连接开关管或功率模块;

所述光耦U2、比较器U3A、比较器U3B、稳压管D1、稳压管D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组成的电路为驱动欠压保护电路;

所述电阻R3的一端接+15V,另一端同时连接所述稳压管D1的阴极和所述比较器U3A的2脚,所述电阻R4的一端接+15V,另一端同时连接所述电阻R5、电阻R6及比较器U3A的3脚,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和所述稳压管D1的阳极接驱动电源的地,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接所述电阻R7、电阻R12、比较器U3A的1脚和比较器U3B的7脚,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接所述光耦U2的2脚,所述光耦U2的1脚接所述电阻R8,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接+15V;

所述电阻R11的一端接-15V,另一端接所述电阻R12、电阻R10及比较器U3B的5脚,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接驱动电源的地,所述稳压管D2的阳极接-15V,所述稳压管D2的阴极接所述电阻R9和所述比较器U3B的6脚,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接驱动电源的地,所述光耦U2的3脚接驱动输入电源的地,所述光耦U2的4脚作为驱动欠压信号的输出。

进一步,所述三极管Q1为NPN型,所述三极管Q2为PNP型。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产品采用光耦隔离驱动,驱动波形可0-100%占空比可调,波形不易失真。驱动电路采用隔离电源供电,驱动功率大,可驱动多个开关管或大功率模块。在驱动信号欠压时,可实现驱动欠压保护,有效地防止了驱动欠压造成开关管发热或炸管。

附图说明

图1为隔离驱动及功率放大电路图;

图2驱动欠压检测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有必要理解的是,“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目标仅为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一种隔离驱动电路,如图1-2所示,包括光耦U1、光耦U2、比较器U3A、比较器U3B、稳压管D1、稳压管D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NPN型三极管Q1和PNP型三极管Q2;

所述光耦U1、电阻R1、电阻R2、三极管Q1和三极管Q2组成的电路为隔离驱动电路;

所述光耦U1的2脚接驱动信号,所述光耦U1的3脚接驱动输入电路电源的地,所述光耦U1的8脚接驱动输出电路的电源+15V,所述光耦U1的5脚接驱动输出电路的电源-15V,所述光耦U1的6脚接所述电阻R1的一端,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同时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1和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15V,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15V,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同时和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作为最终的驱动输出,连接开关管或功率模块;

驱动信号从所述光耦U1的2脚输入,通过所述光耦U1实现光电隔离,从所述光耦U1的6脚输出,经过所述电阻R1、三极管Q1、三极管Q2的功率放大,最终从所述电阻R2输出驱动开关管或功率模块。

由于所述光耦U1的输入电路供电电源和所述光耦U1输出电路供电电源完全隔离,所以实现了驱动的完全隔离。

所述光耦U2、比较器U3A、比较器U3B、稳压管D1、稳压管D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组成的电路为驱动欠压保护电路;

所述电阻R3的一端接+15V,另一端同时连接所述稳压管D1的阴极和所述比较器U3A的2脚,所述电阻R4的一端接+15V,另一端同时连接所述电阻R5、电阻R6及比较器U3A的3脚,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和所述稳压管D1的阳极接驱动电源的地,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接所述电阻R7、电阻R12、比较器U3A的1脚和比较器U3B的7脚,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接所述光耦U2的2脚,所述光耦U2的1脚接所述电阻R8,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接+15V;

所述电阻R11的一端接-15V,另一端接所述电阻R12、电阻R10及比较器U3B的5脚,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接驱动电源的地,所述稳压管D2的阳极接-15V,所述稳压管D2的阴极接所述电阻R9和所述比较器U3B的6脚,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接驱动电源的地,所述光耦U2的3脚接驱动输入电源的地,所述光耦U2的4脚作为驱动欠压信号的输出。

当驱动电源的+15V偏低至一定值时,经过所述电阻R4、电阻R5分压后的电压会偏低,所以比较器U3A的3脚电压会低于比较器U3A的2脚电压,因此比较器U3A的1脚输出低电平,触发所述光耦U2的发光二极管导通,从而将驱动欠压信号隔离后传递到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关闭驱动,实现了驱动欠压保护。

当驱动电源-15V偏低至一定值时,经过所述电阻R11、电阻R10分压后的电压会偏低,所以比较器U3B的5脚电压会低于比较器U3B的6脚电压,因此比较器U3B的7脚输出低电平,触发所述光耦U2的发光二极管导通,从而将驱动欠压信号隔离后传递到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关闭驱动,实现了驱动欠压保护。

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优实施方式,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饰、修改及替代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