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柜式数据中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36131发布日期:2019-10-22 21:30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机柜式数据中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数据中心,特别涉及一种机柜式数据中心。



背景技术:

对于现有机柜式数据中心,主要的空调散热方式有:在柜体的侧板上挂设一体机;将分体式空调的室内机安装于柜体底端,而将空调的室外机安装于机房外。

然而,通过在柜体的侧板上挂设一体机的散热方式,当空调系统制冷运行时,室外机需要散热;因此无法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使用,使用条件限制较大,且空调温控精度较差,受尺寸限制,空调制冷量无法做更大,无法满足大功率制冷量需求;空调外挂在柜体上,柜体的一致性也存在问题;由于侧挂空调的室外机散热吸风面在侧面,柜体无法靠墙安装,必须预留足够大的距离及位置给室外机吸风散热,不能适应安装位置紧凑的使用环境。

而通过柜体的侧板上挂设一体机;将分体式空调的室内机安装于柜体底端,而将空调的室外机安装于机房外的散热方式,存在应用场合受限的问题,很多场合无法安装室外机(玻璃幕墙或室外机安装距离过远),且室外机需要现场安装,施工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机柜式数据中心,旨在有效提升机柜式数据中心的散热效果的同时,方便柜式数据中心的安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机柜式数据中心,包括:柜体、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室外机;其中,

所述柜体包括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一顶板相对设置的第一底板、位于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一底板之间,且相对设置的两第一侧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一底板之间,且相对设置的第一背板与第一面板;

所述空调室内机安装于所述柜体内,且位于靠近第一底板的位置;

所述空调室外机安装于所述柜体靠近第一顶板的位置。

可选的,所述空调室外机包括外壳、压缩机、数个冷凝器,以及数个风机;其中,

所述外壳包括第二顶板、与所述第二顶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底板、位于所述第二顶板与所述第二底板之间,且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二顶板与所述第二底板之间,且相对设置的第二背板与第二面板;所述第二背板与所述第二面板均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顶板上设有第一出风口;

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冷凝器安装于所述外壳内,且通过管路连通;

所述风机安装于所述出第一出风口内。

可选的,所述空调室外机安装于所述柜体内,所述第一背板与所述第一面板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分别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顶板对应所述第一出风口设有第二出风口。

可选的,所述空调室外机机架式安装于所述柜体内。

可选的,所述空调室外机安装于所述柜体外,且位于所述第一顶板的上方。

可选的,所述风机为混流式风机、轴流风机或离心风机。

可选的,所述第一侧板上设有机柜门。

可选的,所述空调室内机机架式安装于所述柜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空调室内机与空调室外机都集成于机柜式数据中心的柜体内,实现了机柜式数据中心的有效散热的同时,有效节省了空间占用率,进而有效降低了机柜式数据中心的布置的难度;且空调室内机与空调室外机都以机架的方式安装于柜体内,使得空调室内机与空调室外机的拆装均较为方便;另外,还通过空调室外机与柜体相配合,实现了空调室外机前后两侧进风,顶面出风的风流方式,使得空调室外机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正常散热,有效保证了空调室外机的正常运行,进而有效保证了机柜式数据中心的散热效果;另外,由于将空调室外机也集成于机柜式数据中心的柜体内,客户不需要另外安装空调室外机,有效简化了机柜式数据中心的安装制程,极大的提升可客户满意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机柜式数据中心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室外机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机柜式数据中心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机柜式数据中心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1及图2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机柜式数据中心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室外机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机柜式数据中心包括:柜体100、空调室内机200,以及空调室外机300。其中,

所述柜体100包括第一顶板101、与所述第一顶板101相对设置的第一底板(未图示)、位于所述第一顶板101与所述第一底板之间,且相对设置的两第一侧板103,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顶板101与所述第一底板之间,且相对设置的第一背板(未标示)与第一面板105。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103上设有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柜体100的机柜门(未图示)。

所述空调室内机200安装于所述柜体100内,且位于靠近第一底板的位置。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200采用现有的空调室内机200,其以机架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柜体100的第一底板上方。

所述空调室外机300安装于所述柜体100内,且位于靠近第一顶板101的位置。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外机300以机架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柜体100内,且优选位于靠近所述第一顶板101的位置。

所述空调室外机300包括外壳320、压缩机(未图示)、数个冷凝器(未图示),以及数个风机340。其中,所述外壳320包括第二顶板321、与所述第二顶板321相对设置的第二底板(未图示)、位于所述第二顶板321与所述第二底板之间,且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板323,以及位于所述第二顶板321与所述第二底板之间,且相对设置的第二背板(未图示)与第二面板325;所述第二背板与所述第二面板325均设有第一进风口301;所述第二顶板321上设有第一出风口303。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冷凝器安装于所述外壳320内,且通过管路连通。所述风机340为混流式风机、轴流风机或离心风机等,其安装于所述出第一出风口303内。

由于所示空调室外机300安装于所述柜体100内,所以,所述第一背板与所述第一面板105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301分别设有第二进风口110;所述第一顶板101对应所述第一出风口303设有第二出风口120。当所述空调室外机300工作时,外部冷空气依次穿过所述第二进风口110与所述第一进风口301进入到所述外壳320内,与所述冷凝器进行热交换,以实现对所述冷凝器的降温;然后,在所述风机340的作用下,热交换后的热空气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出风口303与第二出风口120后,排出到所述柜体100外。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空调室外机300的外壳320还可以不设置第二背板与第二面板325,而直接将盘管式冷凝器作为所述空调室外机300的第二背板与第二面板325,同时,将所述盘管式冷凝器之间的间隙作为所述第一进风口301,同样可以实现空调室外机300的散热。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空调室内机200与空调室外机300都集成于机柜式数据中心的柜体100内,实现了机柜式数据中心的有效散热的同时,有效节省了空间占用率,进而有效降低了机柜式数据中心的布置的难度;且空调室内机200与空调室外机300都以机架的方式安装于柜体100内,使得空调室内机200与空调室外机300的拆装均较为方便;另外,还通过空调室外机300与柜体100相配合,实现了空调室外机300前后两侧进风,顶面出风的风流方式,使得空调室外机300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正常散热,有效保证了空调室外机300的正常运行,进而有效保证了机柜式数据中心的散热效果;另外,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由于将空调室外机300也集成于机柜式数据中心的柜体100内,客户不需要另外安装空调室外机300,有效简化了机柜式数据中心的安装制程,极大的提升可客户满意度。

如图3所示,并参考图2,图3为本实用新型机柜式数据中心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外机300安装于所述柜体100外,且位于所述第一顶板101的上方。而由于所述空调室外机300安装于所述柜体100外,所以,在柜体100上就不需要设置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进风口与第二出风口。

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空调室外机300工作时,外部冷空气穿过所述第一进风口301进入到所述外壳320内,与所述冷凝器进行热交换,以实现对所述冷凝器的降温;然后,在所述风机340的作用下,热交换后的热空气穿过所述第一出风口303,排出到所述柜体100外。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空调室内机200与空调室外机300都集成于机柜式数据中心的柜体100,实现了机柜式数据中心的有效散热的同时,有效节省了机柜式数据中心横向的空间占用率,进而有效降低了机柜式数据中心的布置的难度;还将空调室外机300设置为前后两侧进风,顶面出风的风流方式,使得空调室外机300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正常散热,有效保证了空调室外机300的正常运行,进而有效保证了机柜式数据中心的散热效果;另外,由于将空调室外机300集成于机柜式数据中心的柜体100上方,客户不需要另外安装空调室外机,有效简化了机柜式数据中心的安装制程,极大的提升可客户满意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