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ED照明设备的开关电源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22388发布日期:2019-10-19 03:42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LED照明设备的开关电源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开关电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LED照明设备的开关电源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节能意识的加深,对于具有节能、环保、使用寿命长以及发光效率高等优点的LED照明设备,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起来越普遍,而LED照明设备的开关电源做为LED照明设备的能量来源在LED技术领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LED照明设备的开关电源直接决定了设备的功能性能和使用寿命,现有的LED照明设备中存在抗干扰性较差、工作不稳定、不易维修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所述的不足,提供一种抗干扰性强、工作稳定、节能环保、易维修的LED照明设备的开关电源电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LED照明设备的开关电源电路,包括电源输入电路;变压器;第一整流滤波电路,所述第一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源输入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下级电路;

稳压电路,所述稳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稳压电路的输出端与变压器的初级线圈连接;

电源开关电路,所述电源开关电路包括MCU控制模块、第一反馈电路、第一开关电路、电流检测电路、第二开关电路;所述第一反馈电路与稳压电路对应的输出端连接,且第一反馈电路将稳压电路上的信号反馈给MCU控制模块对应的第一反馈信号输入端,所述MCU控制模块处理反馈信号后,输出端输出信号经第二开关电路调节稳压电路上电压;所述电流检测电路连接稳压电路的输入端,且电流检测电路将稳压电路上的电流信号反溃给MCU控制模块的电流信号检测端,所述MCU控制模块检测电流后,经内部处理后输出信号经第一开关电路调节稳压电路上的电流;

输出电路,所述输出电路连接变压器的次级线圈,并将电压输出给下级电路。

优选的,所述电源开关电路还包括补偿电路、第二反馈电路;所述第二反馈电路连接输出电路对应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反馈电路采集输出电路上的电压信号,并反馈给MCU控制模块对应的第二反馈信号输入端,所述MCU控制模块接收第二反馈信号后,并输出信号经第二开关电路调节稳压电路上的电压;所述补偿电路输入端与变压器的初级线圈连接,所述补偿电路输出端与MCU控制模块对应的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MCU控制模块设为FAN6921MR电源控制芯片及其FAN6921MR电源控制芯片外围电路。

优选的,所述变压器设为高频变压器;所述高频变压器包括第一初级线圈、第二初级线圈、第一次级线圈;所述补偿电路包括电容C12、电阻R30、二极管D10;所述电容C12、电阻R30、二极管D10并联连接,且并联后的一公共端与第二初级线圈一端连接,另一公共端与FAN6921MR电源控制芯片的第10引脚连接;所述第二初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FAN6921MR电源控制芯片的第7引脚。

优选的,所述稳压电路设为RCD钳位电路;所述RCD钳位电路连接第一初级线圈的两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反馈电路包括电阻R9、电阻R10;所述电阻R9的一端与RCD钳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阻R9另一端经电阻R10与FAN6921MR电源控制芯片的第3引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场效应管Q1、电阻R5、电阻R8、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7、二极管D1、二极管D6;所述场效应管Q1的漏极经二极管D1与RCD钳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经电阻R14接地,且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经电阻R13与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经电阻R8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经电阻R17与FAN6921MR电源控制芯片的第4引脚连接,且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经电阻R14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与FAN6921MR电源控制芯片的第6引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6与电阻R5串联连接,且二极管D6一端与三极管Q3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5一端与场效应管Q1栅极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流检测电路包括双绕组电感T1、二极管D7;所述双绕组电感T1其中一绕组两端分别经二极管D7、二极管D1与RCD箝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双绕组电感T1另外一绕组一端接地,另一端与FAN6921MR电源控制芯片的第14引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场效应管Q2、二极管D8、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6;所述场效应管Q2的漏极与第一初级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2的源极经电阻R20接地,所述场效应管Q2的栅极分别经电阻R21、电阻R26,与对应的FAN6921MR电源控制芯片的第8引脚、FAN6921MR电源控制芯片的第5引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8并联在电阻R21两端。

优选的,所述第二反馈电路包括接收光耦U1-B、发射光耦U1-A、电阻R23;所述接收光耦U1-B一端接地,另一端经电阻R23与FAN6921MR电源控制芯片的第11引脚连接;所述发射光耦U1-A与输出电路的输出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电源输入电路,对电源进行过流过压过温保护、防止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提升了开关电源的抗干扰性能,进一步提升了电路工作的稳定性;电源开关电路采用了集成芯片,缩小了开关电源占用的空间,也方便了对电路检修;电源开关电路通过第一反馈电路、第二反馈电路、电流检测电路提供的信号,从而控制第一开关电路、第二开关电路工作,给下级电路提供了稳定的电源,提升了电源电路对电能的转换效率,更加节能环保。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抗干扰性强、工作稳定、节能环保、易维修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方框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输出电路、第二反馈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输入电路、第一整流滤波电路、电源开关电路、稳压电路、变压器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LED照明设备的开关电源电路,包括电源输入电路1;变压器5;第一整流滤波电路2,所述第一整流滤波电路2的输入端与电源输入电路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滤波电路2输出端连接下级电路;

稳压电路4,所述稳压电路4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整流滤波电路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稳压电路4的输出端与变压器5的初级线圈连接;

电源开关电路3,所述电源开关电路3包括MCU控制模块31、第一反馈电路32、第一开关电路34、电流检测电路35、第二开关电路36;所述第一反馈电路32与稳压电路4对应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且第一反馈电路32将稳压电路32的信号反馈给MCU控制模块31对应的第一反馈信号输入端,所述MCU控制模块31处理反馈信号后,输出端输出信号经第二开关电路34调节稳压电路4上的电压;所述电流检测电路35连接稳压电路4的输入端,且电流检测电路35将稳压电路4上的电流信号反馈给MCU控制模块31的电流信号检测端,所述MCU控制模块31检测电流后,经内部处理后输出信号控制第一开关电路36调节稳压电路4上的电流;

输出电路6,所述输出电路6连接变压器5的次级线圈,并将电压输出给下级电路。

所述电源开关电路3还包括补偿电路37、第二反馈电路38;所述第二反馈电路38连接输出电路6对应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反馈电路38采集输出电路6上的电压信号,并反馈给MCU控制模块31对应的第二反馈信号输入端,所述MCU控制模块31接收第二反馈信号后,并输出信号经第二开关电路34调节稳压电路4上的电压;所述补偿电路37输入端与变压器5的初级线圈连接,所述补偿电路37输出端与MCU控制模块31对应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MCU控制模块31设为FAN6921MR电源控制芯片及其FAN6921MR电源控制芯片外围电路。

所述变压器5设为高频变压器;所述高频变压器包括第一初级线圈、第二初级线圈、第一次级线圈;所述补偿电路37包括电容C12、电阻R30、二极管D10;所述电容C12、电阻R30、二极管D10并联连接,且并联后的一公共端与第二初级线圈一端连接,另一公共端与FAN6921MR电源控制芯片的第10引脚连接;所述第二初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FAN6921MR电源控制芯片的第7引脚。

所述稳压电路4设为RCD钳位电路;所述RCD钳位电路连接第一初级线圈的两端。

所述第一反馈电路32包括电阻R9、电阻R10;所述电阻R9的一端与RCD钳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阻R9另一端经电阻R10与FAN6921MR电源控制芯片的第3引脚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电路36包括场效应管Q1、电阻R5、电阻R8、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7、二极管D1、二极管D6;所述场效应管Q1的漏极经二极管D1与RCD箝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经电阻R14接地,且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经电阻R13与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经电阻R8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经电阻R17与FAN6921MR电源控制芯片的第4引脚连接,且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经电阻R14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与FAN6921MR电源控制芯片的第6引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6与电阻R5串联连接,且二极管D6一端与三极管Q3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5一端与场效应管Q1栅极连接。

所述电流检测电路35包括双绕组电感T1、二极管D7;所述双绕组电感T1其中一绕组两端分别经二极管D7、二极管D1与RCD箝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双绕组电感T1另外一绕组一端接地,另一端与FAN6921MR电源控制芯片的第14引脚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电路34包括场效应管Q2、二极管D8、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6;所述场效应管Q2的漏极与第一初级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2的源极经电阻R20接地,所述场效应管Q2的栅极分别经电阻R21、电阻R26,与对应的FAN6921MR电源控制芯片的第8引脚、FAN6921MR电源控制芯片的第5引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8并联在电阻R21两端。

所述第二反馈电路38包括接收光耦U1-B、发射光耦U1-A、电阻R23;所述接收光耦U1-B一端接地,另外一端经电阻R23与FAN6921MR电源控制芯片的第11引脚连接;所述发射光耦U1-A与输出电路6的输出端连接。

实施例1:

所述电源开关电路3还包括启动电路33;所述启动电路33包括二极管D4、二极管D5、电阻R3、电阻R4、电阻R6、电阻R7;所述二极管D4和二极管D5的一端分别连接电源输入电路的输出端,所述二极管D4和二极管D5的另一端互相连接后,分别经电阻R3、电阻R4和电阻R6、电阻R7与FAN6921MR电源控制芯片的第16引脚、FAN6921MR电源控制芯片的第13引脚连接。

实施例2:

所述电源输入电路1设为EMI滤波电路;所述EMI滤波电路包括保险管F1、压敏电阻MOV1、共模电感LF1、共模电感LF2、电容CY1、电容CY2、电容CX1、电阻R1、电阻R2、热敏电阻NTC1;所述保险管的一端连接电源输入电路1的输入端,保险管F1的另一端连接压敏电阻MOV1的一端;所述压敏电阻MOV1的两端分别连接共模电感LF2的两个输入端,所述共模电感LF2的两个输出端分别连接电容CX1的两端、共模电感LF1的两个输入端;所述电容CY1、电容CY2串联连接后与电容CX1并联连接,所述电阻R1、电阻R2串联连接后与电容CX1并联连接;所述热敏电阻NTC1的一端连接共模电感LF1的一个输出端,热敏电阻NTC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整流滤波电路2的输入端。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电源经过电源输入电路1,电源输入电路1对电源进行过流过压过温保护、消除干扰信号后,一部分送入第一整流滤波电路2,另一部分经启动电路33启动MCU模块31工作;经第一整流滤波电路2进行整流滤波后的电源送入稳压电路4,稳压电路4对电源进行稳压后送入变压器4的第一初级线圈,第一次级线圈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源经输出电路6处理后,给下级电路供电;

第一反馈电路32将稳压电路4上的电压信号反馈给MCU模块31,MCU模块31根据第一反馈电路32反馈的电压信号,控制第二开关电路36的工作状态;电流检测电路35将稳压电路4上的电流信号传输给MCU模块31,MCU模块31根据电流检测电路35检测的电流信号,控制第一开关电路34的工作状态,从而实现稳定的功率输出;

第二反馈电路38将输出电路6输出的电压信号反馈给MCU模块31,MCU模块31根据第二反馈电路38反馈的电压信号,控制第二开关电路36的工作状态,从而给输出电路6提供稳定的电压输出;

补偿电路37对第二开关电路36的工作损耗进行补偿,从而提高了电路的工作效率。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