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挡器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77623发布日期:2019-10-15 18:18阅读:918来源:国知局
换挡器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挡器电路。



背景技术:

换挡器电路包括电源电路、控制器局域网络通信电路、也就是CAN通信电路、微控制单元、也就是MCU,传统的系统结构将电源电路和控制器局域网络通信电路设置于微控制单元。这样的设置方式,电路结构复杂,而且会造成印刷线路板的板空间不够或者增大印刷线路板的尺寸。额外器件的增加以及印刷线路板尺寸的增加都会造成成本的增加。因此,现在,我们将电源电路和控制器局域网络通信电路集成到微控制单元的内部,来解决上述问题,这样,电源电路就需要将电流进行放大,通讯电路就需要对信号进行放大和抗干扰处理,也就是说,电源电路和通信电路需要作出适应性的改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换挡器电路。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换挡器电路,包括:微控制单元和与其相连的电源电路及控制器局域网络通信电路,电源电路由车载电源输入至滤波电路,经过滤波电路滤波处理后输出滤波电压,滤波电压输入值扩流电路,经过扩流电路的扩流处理后输出扩流电压,滤波电路包括相互并联的瞬态抑制二极管和滤波器,所述的扩流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一三极管和储能滤波电路,其中,第一电阻的一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且相连端为滤波电压的输入端,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储能滤波电路相连,且相连端为扩流电压的输出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的滤波器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串联,串联的电路与第三电容并联,该并联电路与瞬态抑制二极管并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的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用于防反接的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相连,第三电容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相连,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的并联电路并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的滤波器并联第四电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的第四电容为电解电容,电解电容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三电容的一端相连,电解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二电容的一端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的瞬态抑制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相连,且相连端为车载电源输入端,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的一端相连,且相连端为滤波电压的输出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的瞬态抑制二极管的正极、第二电容相对于与第一电容相连的一端、第三电容相对于与第一二极管相连的一端以及第四电容相对于与第一二极管相连的一端均接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的储能滤波电路包括第五电容和第六电容,第五电容的一端和第六电容的一端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且相连端为扩流电压的输出端,第五电容的另一端接地,第六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的控制器局域网络通信电路包括通信芯片、控制电路和电压嵌位电路,通信芯片的高位数据端和低位数据端分别与控制电路相连,控制电路与电压嵌位电路相连,所述的电压嵌位电路包括两个并联的双向二极管,该并联电路的一端与控制电路相连,另一端接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的控制电路包括电流互感器、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七电容、第八电容和第九电容,其中,电流互感器的输入端与通信芯片的高位数据端和低位数据端相连,电流互感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三电阻的一端、第八电容的一端、第九电容的一端和电压嵌位电路相连,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均与第七电容的一端相连,第七电容的另一端接地,第八电容的另一端接地,第九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本实用新型因为将电源电路和控制器局域网络通信电路集成到微控制单元内部,所以为了适应新的集成环境,将电源电路和控制器局域网络通信电路作了适应性的调整,具体来说,将输入电源作了滤波和扩流的处理,将易受干扰的高速CAN通讯信号经过保护电路传输到收发器的引脚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抗干扰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滤波电路的电路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扩流电路的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器局域网络通信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3所示,换挡器电路,包括:微控制单元和与其相连的电源电路及控制器局域网络通信电路,电源电路由车载电源KL30输入至滤波电路,经过滤波电路滤波处理后输出滤波电压,滤波电压输入值扩流电路,经过扩流电路的扩流处理后输出扩流电压,滤波电路包括相互并联的瞬态抑制二极管D2和滤波器,所述的扩流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一三极管Q1和储能滤波电路,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且相连端为滤波电压的输入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储能滤波电路相连,且相连端为扩流电压的输出端,电源电路由经过滤波电路直接到控制器内部的LDO以及直接连在滤波电路后面的扩流电路组成,前级的滤波电路对MCU内部的LDO以及扩流电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的滤波器包括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14和第三电容C43,第一电容C2和第二电容C14串联,串联的电路与第三电容C43并联,该并联电路与瞬态抑制二极管D2并联设置。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14均为22nF/100V,第三电容C43为0.1μF/50V,第三电容C43同时具有储能作用。瞬态抑制二极管D2的型号为SMA6T28CAY,瞬态抑制二极管D2的主要作用是吸收静电及尖峰电涌,其反向击穿电压28V、脉冲峰值功率600W。

所述的第一电容C2的一端连接用于防反接的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一电容C2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C14相连,第三电容C43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相连,第三电容C43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14的并联电路并联。第一二极管D1为S1G,其正向电流1A,最大正向压降1.1V,峰值电流30A,反向击穿电压400V,反向漏电流1μA,防止操作时电源反接而损坏器件。

所述的滤波器并联第四电容C3。所述的第四电容C3为电解电容,电解电容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和第三电容C43的一端相连,电解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容C43的另一端和第二电容C14的一端相连。第四电容C3主要用于滤除低频干扰并储能。

所述的瞬态抑制二极管D2的负极和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相连,且相连端为车载电源KL30输入端,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三电容C43和第四电容C3的一端相连,且相连端为滤波电压的输出端。

所述的瞬态抑制二极管D2的正极、第二电容C14相对于与第一电容C2相连的一端、第三电容C43相对于与第一二极管D1相连的一端以及第四电容C3相对于与第一二极管D1相连的一端均接地。

所述的储能滤波电路包括第五电容C5和第六电容C6,第五电容C5的一端和第六电容C6的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且相连端为扩流电压的输出端,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

如图3所示,所述的控制器局域网络通信电路包括通信芯片、控制电路和电压嵌位电路,通信芯片的高位数据端和低位数据端分别与控制电路相连,控制电路与电压嵌位电路相连,所述的电压嵌位电路为PESD1CAN,其击穿电压为25.4V~30.3V,钳位电压40V,瞬间钳位电流为1A、23kV的静电保护,包括两个并联的双向二极管,该并联电路的一端与控制电路相连,另一端接地。。通信芯片的型号为TJA1042,工作电压4.5V~5.5V,总线隐性时,工作电流为5mA,总线显性时,工作电流45mA,静态电流≤15μA,典型值为10μA。

所述的控制电路包括电流互感器T12、第二电阻R110、第三电阻R119、第七电容C80、第八电容C79和第九电容C81,其中,电流互感器T12的输入端、也就是电流互感器T12中的每个电感的一端分别与通信芯片的高位数据端和低位数据端相连,电流互感器T12的输出端、也就是电流互感器T12中的每个电感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电阻R110的一端、第三电阻R119的一端、第八电容C79的一端、第九电容C81的一端和电压嵌位电路相连,第二电阻R110的另一端和第三电阻R119的另一端均与第七电容C80的一端相连,第七电容C80的另一端接地,第八电容C79的另一端接地,第九电容C81的另一端接地。电流互感器T12中的一个电感并联一个第四电阻R2,另一个电感并联一个第五电阻R10,第四电阻R2、第五电阻R10用于减少电感回路电流对通信芯片电源的冲击。

使用时,车载电源KL30经滤波电路进入微控制单元端口VSUP,经微控制单元内部稳压LDO行成5V电压,供给单片机以及相关外围电路,微控制单元部分的转换为常规技术,如果仅仅由单片机内部的LDO供电,那么MCU内部必然因为电流过大而发热影响MCU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扩流电路可以分担一部分电流从而减少MCU内部LDO的电流消耗.

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仅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并不构成对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制,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其他实质上等同的替代,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