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数据采集的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27873发布日期:2020-02-28 08:21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数据采集的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数据采集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数据采集的电子设备,多数采用方盒设计,外贴膜片,不透明壳体,用螺丝锁紧,支架与设备之间也是用螺丝固定,存在以下缺点:

1、方盒设计占用空间大,不利于安装。

2、膜片贴在设备外表面,防水性能差,容易脱落。

3、不透明壳体,内部指示灯膜片等信息没办法观看。

4、用螺丝锁紧固定,而且是多颗螺丝,需要工具,不利于野外作业,而且受力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安装、受力均匀、膜片防水放脱落、防止松动的用于数据采集的电子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上盖和透明底壳,所述上盖和底壳均为圆筒状结构,上盖安插在底壳顶口的环形凹槽内;在上盖与底壳的连接处螺纹套接螺帽a,螺帽a与底壳上的外螺纹螺纹锁紧;在螺帽a下方设有支架,所述支架为直角形板材,在支架的水平段开设圆形豁口,在支架的竖直段开设安装孔;支架水平段的圆形豁口套在底壳上,在底壳的支架下方螺纹连接螺帽b并顶紧支架;在所述底壳的底部侧面安装防水透气阀;在所述底壳的内部装入膜片和pcb板;在底壳的底部安装防水接插件,所述防水接插件与数据线相连。

进一步的,在底壳的环形凹槽内安装防水胶圈。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的水平段侧面安装带有螺纹孔的侧耳,侧耳中安装紧固螺栓。

进一步的,在底壳的顶口处设有两个凸起的挡片,在上盖的底口处对应加工两个凹口,底壳的挡片与上盖的凹口配合插接。

进一步的,在底壳上设有自锁卡爪,所述自锁卡爪与螺帽a上的凹口卡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圆筒形设计占用空间小,使用螺帽固定便于安装、受力均匀。

2、底壳透明,膜片可以放进壳体内部,防水放脱落,指示灯状态可以清楚观测到。

3、底壳上有自锁卡爪,与螺帽上的凹口卡住,防止松动。

4、底壳上有两个凸起挡片,与上盖的两个凹口对插,可以防止上盖转动。

5、结构简单,便于生产,成本低廉适于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上盖结构图。

附图标号:1-上盖,2-底壳,3-防水胶圈,41-螺帽a,42-螺帽b,5-自锁卡爪,6-凸起挡片,7-上盖凹口,8-支架,9-侧耳,10-防水透气阀,11-膜片,12-防水接插件,13-pcb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上盖1和透明底壳2,所述上盖和底壳均为圆筒状结构,上盖安插在底壳顶口的环形凹槽内;在上盖与底壳的连接处螺纹套接螺帽a41,螺帽a与底壳上的外螺纹螺纹锁紧;在螺帽a下方设有支架8,所述支架为直角形板材,在支架的水平段开设圆形豁口,在支架的竖直段开设安装孔;支架水平段的圆形豁口套在底壳上,在底壳的支架下方螺纹连接螺帽b42并顶紧支架;底壳中间有螺纹,螺帽b可以将支架锁在中间,用支架固定设备。

在所述底壳的底部侧面安装防水透气阀10,可以保证设备内外气压恒定,不会因为压差变化导致设备形态异常。在底壳的内部装入膜片11,可以防水防脱落,根据需求不同,更换不同膜片;底壳的内部装入pcb板13,进行信号的控制处理。在底壳的底部安装防水接插件12,所述防水接插件与数据线相连。

在底壳的环形凹槽内安装防水胶圈3。所述支架的水平段侧面安装带有螺纹孔的侧耳9,侧耳中安装紧固螺栓,用紧固螺栓顶住螺帽b,防止螺帽b转动。在底壳的顶口处设有两个凸起的挡片6,在上盖的底口处对应加工两个凹口7,底壳的挡片与上盖的凹口配合插接,可以防止上盖转动。在底壳上设有自锁卡爪,所述自锁卡爪5与螺帽a上的凹口卡紧,防止松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