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复位端的低功耗主从D触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35574发布日期:2019-10-22 21:24阅读:7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复位端的低功耗主从D触发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D触发器,具体涉及利用门控电路进行控制的主从型D触发器。



背景技术:

D触发器因具有结构简单、功能完善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研究。但是,由于时钟信号在变化,主从触发器就会交替着进行工作,从而产生动态功耗。过高的功耗不仅使其难以应用于便携式设备中,而且会造成芯片过热导致其性能下降、寿命缩短,另外过大的功耗还要求电路采用昂贵的封装和散热设备,用以保证电路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主从型D触发器功耗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带复位端的低功耗主从D触发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复位端的低功耗主从D触发器,包括D触发器电路,所述D触发器电路用于输入信号D,输出信号Q、信号DB和信号QB;且信号D和信号DB互为逻辑非关系;输出信号Q和信号QB互为逻辑非关系;

主从D触发器还包括双门控电路;

所述双门控电路包括第一门控电路和第二门控电路;

所述第一门控电路,用于根据时钟信号CLK、信号D、信号Q、信号DB和信号QB的电平状态,输出信号CKMB:信号CKMB的逻辑非信号为信号CKM;

所述第二门控电路,用于根据时钟信号CLK、信号D、信号Q、信号DB和信号QB的电平状态,输出信号CKSB:信号CKSB的逻辑非信号为信号CKS;

双门控电路将信号CKMB和信号CKM分别加载于主触发器中传输门的两端、将信号CKSB和信号CKS分别加载于从触发器中传输门的两端,进而控制输出信号Q的状态;

且时钟信号CLK、信号D、信号Q、信号CKMB和信号CKSB满足如下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门控技术的带复位端的低功耗主从D触发器,可以显著降低D触发器功耗。利用双门控电路控制着D触发器电路中传输门,使得本新型的基于门控时钟技术的复位主从D触发器功耗仅为普通复位主从D触发器的约50%,达到了低功耗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复位端的低功耗主从D触发器的电路图;

图2为图1的等效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复位端的低功耗主从D触发器的仿真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的一种带复位端的低功耗主从D触发器,包括D触发器电路1,D触发器电路1用于输入信号D,输出信号Q、信号DB和信号QB;且信号D和信号DB互为逻辑非关系;输出信号Q和信号QB互为逻辑非关系;

主从D触发器还包括双门控电路;

双门控电路包括第一门控电路2-1和第二门控电路2-2;

第一门控电路2-1,用于根据时钟信号CLK、信号D、信号Q、信号DB和信号QB的电平状态,输出信号CKMB:信号CKMB的逻辑非信号为信号CKM;

第二门控电路2-2,用于根据时钟信号CLK、信号D、信号Q、信号DB和信号QB的电平状态,输出信号CKSB:信号CKSB的逻辑非信号为信号CKS;

双门控电路将信号CKMB和信号CKM分别加载于主触发器中传输门的两端、将信号CKSB和信号CKS分别加载于从触发器中传输门的两端,进而控制输出信号Q的状态;

且时钟信号CLK、信号D、信号Q、信号CKMB和信号CKSB满足如下关系:

具体地,门控时钟技术是低功耗设计方法中条件控制技术的一种。其原理是在电路处于空闲状态,即触发器的输入与输出相等时,通过控制传输门的关断让整个电路不再工作。

本实施方式中的D触发器电路1为单边沿触发。假设时钟信号的周期为3ms,输入信号的周期为20ms,则在3个时钟周期的时间里,输入信号都不会发生变化,并且输出也不会发生变化。但是,由于时钟信号在变化,主从触发器就会交替着进行工作,产生动态功耗。本实施方式的原理是在电路中加入一个门控结构,使得时钟信号无论怎样变化,在输入与输出相等时,都没有有效的作用,可以解决由于时钟信号在变化,主从触发器交替着进行工作产生动态功耗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的进一步说明,其中,

第一门控电路2-1包括第一POMS、第二PMOS、第三PMOS、第四PMOS、第五PMOS、第一NMOS、第二NMOS、第三NMOS、第四NMOS和第五NMOS;

第一NMOS的栅极与CLK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第一NMOS的源极同时与第二NMOS和第三NMOS的漏极电气连接,第一NMOS的漏极同时与第一POMS、第二PMOS和第三PMOS的源极电气连接、且第一NMOS的漏极作为CKMB信号输出端;

第二NMOS的栅极与DB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第二NMOS的源极与第四NMOS的漏极电气连接;第四NMOS的栅极与Q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第四NMOS的源极接地;

第三NMOS的栅极与D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第三NMOS的源极与第五NMOS的漏极电气连接;第五NMOS的栅极与QB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第五NMOS的源极接地;

第一POMS的栅极与CLK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第一POMS的漏极接VDD;

第二PMOS的栅极与Q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第二PMOS的漏极与第四PMOS的源极电气连接;第四PMOS的栅极与D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第四PMOS的漏极接VDD;

第三PMOS的栅极与QB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第三PMOS的漏极与第五PMOS的源极电气连接;第五PMOS的栅极与DB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第五PMOS的漏极接VDD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二的进一步说明,其中,

第二门控电路2-2包括第六PMOS、第七PMOS、第八PMOS、第九PMOS、第十PMOS、第六NMOS、第七NMOS、第八NMOS、第九NMOS和第十NMOS;

第六PMOS的栅极与CLK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第六PMOS的漏极同时与第七PMOS和第八PMOS的源极电气连接,第六PMOS的源极同时与第六NMOS、第七NMOS和第八NMOS的漏极电气连接、且第六PMOS的源极作为CKSB信号输出端;

第七PMOS的栅极与D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第七PMOS的漏极与第九PMOS的源极电气连接;第九PMOS的栅极与QB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第九PMOS的漏极接VDD;

第八PMOS的栅极与DB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第八PMOS的漏极与第十PMOS的源极电气连接;第十PMOS的栅极与Q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第十PMOS的漏极接VDD;

第六NMOS的栅极与CLK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第六NMOS的源极接地;

第七NMOS的栅极与QB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第七NMOS的源极与第九NMOS的漏极电气连接;第九NMOS的栅极与QB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第九NMOS的源极接地;

第八NMOS的栅极与D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第八NMOS的源极与第十NMOS的漏极电气连接;第十NMOS的栅极与Q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第十NMOS的源极接地。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或三的进一步说明,其中,D触发器电路1的主触发器包括反相器INV3、反相器INV4、传输门TG1、传输门TG2和与非门NAND1;

反相器INV3的输入端与Q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输出端分别作为DB信号输出端以及与传输门TG1的其中一个输入输出端电气连接,传输门TG1的另一个输入输出端与反相器INV4的输入端电气连接;传输门TG1的端与CKMB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传输门TG1的C端与CKM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

与非门NAND1的其中一个输入端与复位rb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与非门NAND1的另一个输入端与反相器INV4的输出端电气连接,与非门NAND1的输出端与传输门TG2的其中一个输入输出端电气连接;传输门TG2的另一个输入输出端与反相器INV4的输入端电气连接;传输门TG2的端与CKM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传输门TG2的C端与CKMB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

D触发器电路1的从触发器包括传输门TG3、传输门TG4、与非门NAND2、反相器INV5、反相器INV6和反相器INV7;

传输门TG3的其中一个输入输出端与反相器INV4的输出端电气连接、传输门TG3的另一个输入输出端与与非门NAND2的其中一个输入端电气连接;传输门TG3的端与CKSB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传输门TG3的C端与CKS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

与非门NAND2的另一个输入端与电气连接rb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与非门NAND2的输出端与反相器INV5的输入端电气连接,反相器INV5的输出端作为Q信号输出端;

传输门TG4的其中一个输入输出端与反相器INV7的输入端电气连接、传输门TG4的另一个输入输出端与与非门NAND2的其中一个输入端电气连接;传输门TG4的端与CKS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传输门TG4的C端与CKSB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

反相器INV7的输出端作为QB信号输出端;反相器INV6的输入端与反相器INV5的输入端电气连接、反相器INV6的输出端与反相器INV7的输入端电气连接。

具体地,如图1所示,一种带复位端的低功耗主从D触发器的电路图是加入双门控电路结构的带复位功能的主从型D触发器电路,当时钟信号CLK的上升沿到来时,触发器触发。

此触发器电路由7个反相器、4个传输门、2个与非门、10个PMOS和10个NMOS组成。而图2为图1的等效电路图。

具体地,图2中双门控电路1中的第一门控电路2-1控制着D触发器电路1中的主触发器,由此双门控电路1生成一个信号CKMB,再经由一个反相器INV1生成信号CKM,两个信号分别接入主触发器中传输门的两端;第二门控电路2-2控制D触发器电路1中的从触发器的原理也与此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四的进一步说明,其中,还包括反相器INV1和反相器INV2;

反相器INV1的输入端与CKMB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反相器INV1的输出端作为CKM信号输出端;

反相器INV2的输入端与CKSB信号输出端电气连接、反相器INV2的输出端作为CKS信号输出端。

对整个电路分析可得,如果D=Q,即D触发器电路1的输入等于输出时,假如CLK=0,则第一门控电路2-1的上拉网络导通CKMB=1,CKM=0,第二门控电路2-2的下拉网络导通CKSB=0,CKS=1,此时D触发器电路1中传输门TG1关断,传输门TG2导通;传输门TG3导通,传输门TG4关断。

假如CLK=1,则第一门控电路2-1的上拉网络导通CKMB=1,CKM=0,第二门控电路2-2的下拉网络导通CKSB=0,CKS=1,传输门TG1关断,传输门TG2导通,传输门TG3导通,传输门TG4关断。由此可以得出,当输入与输出信号在某段时间里始终保持相等,则不管时钟信号CLK怎样变化,主触发器的传输门TG1始终关断,D触发器电路1不工作。

如果D≠Q,即D触发器电路1的输入不等于输出时,假如CLK=0,则第一门控电路2-1的上拉网络导通CKMB=1,CKM=0,第二门控电路2-2的上拉网络导通CKSB=1,CKS=0,传输门TG1关断,输入数据无法通过传输门传输。

假如CLK=1,则第一门控电路2-1的下拉网络导通CKMB=0,CKM=1,第二门控电路2-2的下拉网络导通CKSB=0,CKS=1,传输门TG1导通,D触发器电路1开始在主触发器和从触发器之间采集信号,但是由于这个时刻的传输门TG3是关断的,输出信号只能保持在主触发器和从触发器之间的信号采集点,输出无变化。等到下一个时钟信号CLK跳变,即CLK=0时,传输门TG3导通,保存在D触发器电路1信号采集点的数据才会传输到输出端。

如图3所示为门控时钟复位主从型D触发器的仿真结果。时钟CLK的周期为3s,输入信号D的周期为20s,复位信号rb的周期为72s。

t1时刻,rb=1,D=Q,此时时钟信号CLK无论等于0或者1,CKMB都等于1,CKSB都等于0。t1至t2时钟,D≠Q,CLK=0,对应的CKMB=1,CKSB=1。t2时刻,D≠Q,由于时钟信号CLK上升沿的到来,使得输出信号Q=D,CKMB=1,CKSB=0。t3至t4时刻,同样也是因D≠Q,CLK由高电平1跳转到低电平0,CLK=1时,CKMB=0,CKSB=0,CLK=0时,CKMB=1,CKSB=1。t4时刻,D≠Q,CLK上升沿到来,输出信号Q=D。T5时刻,rb起主导作用,rb=0,输出Q=0,并且不受信号D和CLK的影响。

输出信号QB始终为信号Q的反(两者为逻辑非关系),CKM等于CKMB的反,CKS等于CKSB的反,仿真结果与电路原理相对应,所以,功能正确。

从仿真波形图可以看出,输入波形中D=Q的时间约占90%,D≠Q的时间只占约10%,则基于门控时钟技术的复位主从D触发器的开关活动因子α=8*0.9+32*0.1=10.4,而在相同输入信号条件下,普通的复位主从D触发器的开关活动α=20*0.9+20*0.1=20,由此可见,基于门控时钟技术的复位主从D触发器功耗仅为普通复位主从D触发器的约50%,达到了低功耗的设计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