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FPC补强片自动贴合装置的补强片上料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51991发布日期:2020-07-04 01:26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FPC补强片自动贴合装置的补强片上料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动化生产设备领域,涉及一种补强片上料结构,具体涉及一种fpc补强片自动贴合装置的补强片上料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通讯技术及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发展,机械自动化在制造业中的配合已经越来越多,原先很多手工作业模式也在这波工业自动化浪潮中逐渐被替换,大量的复合科技技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现代电子通讯技术离不开电子、电路这样的基础工业。pcb印制线路板行业是整个电子工业的一个基础行业,其中fpc柔性印制线路板是pcb行业的一个分支,目前发展趋势很快,它在手机、pc、数码相机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有关fpc的smt表面焊接技术需要相对应的fpc材料及辅料与之匹配而实现电子元器件的组装功能。fpc原材料上的补强材料正是具有这样的功能:可以增加柔板强度,还可以连接导电材料。补强片材和fpc柔板的结合就需要使用fpc补强片自动贴合装置进行贴合,补强片上料结构是fpc补强片自动贴合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补强片上料结构比较简单、功能单一,难以满足自动化生产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fpc补强片自动贴合装置的补强片上料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fpc补强片自动贴合装置的补强片上料结构,它包括:

第二固定基板;

至少一个第二载料板,所述第二载料板通过补强片料板平移机构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基板上,用于承载补强片;

补强片反叠料机构,所述补强片反叠料机构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基板上,用于将堆叠的至少一个第二载料板通过所述补强片料板平移机构逐一向下游输送;

补强片正叠料机构,所述补强片正叠料机构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基板上,用于将逐一输入的所述第二载料板重新堆叠。

优化地,所述补强片料板平移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基板上表面的第一垫板、固定在所述第一垫板上表面的多个第二滑轨、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滑轨上的多个第五滑块、安装在所述第五滑块上用于承接并定位所述第二载料板的滑板、安装在所述第一垫板上表面且与所述滑板相连接的直线滑台螺杆、安装在所述直线滑台螺杆端部且通过支撑架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基板一侧的第四电机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基板上表面且位于所述第二滑轨两侧的第二载料板感应器,所述第二载料板感应器位于所述补强片反叠料机构和所述补强片正叠料机构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补强片反叠料机构和所述补强片正叠料机构的结构相同。

更进一步地,所述补强片反叠料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基板上表面且位于所述补强片料板平移机构两侧的多个第二支撑座、安装在多个所述第二支撑座上用于存放所述第二载料板的第二限位框、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撑座上且位于所述补强片料板平移机构两侧的第二卡板单元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基板上且与所述第二限位框相配合的第二升降托板单元。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卡板单元括安装在所述第二限位框外侧且开设有多个第二槽孔的两块第二安装板、安装在每块所述第二安装板外侧面上且与所述第二槽孔相对应的第四固定座、安装在每个所述第四固定座上的第三气缸、安装在所述第三气缸端部且可穿过对应所述第二槽孔的第二卡块以及安装在每块所述第二安装板上的第三载料板感应器。

更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托板单元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基板底面的第三支撑架体、安装在所述第三支撑架体底部的第四气缸、与所述第四气缸端部相连接且可升降地贯穿所述第二固定基板的第四支撑架体以及安装在所述第四支撑架体另一端部且位于所述第二滑轨两侧的托块。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一种fpc补强片自动贴合装置的补强片上料结构,通过在第二固定基板上安装补强片反叠料机构和补强片正叠料机构,这样能够利用补强片料板平移机构将载有补强片的第二载料板在其之间进行逐一输送(第二载料板在移动至补强片反叠料机构和补强片正叠料机构之间时,其上的补强片被下游的机械手吸走),有效保证第二载料板的堆叠和去堆叠功能的同时,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fpc补强片自动贴合装置的补强片上料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的fpc补强片自动贴合装置的补强片上料结构2,主要包括第二固定基板21、补强片反叠料机构22、补强片料板平移机构23、补强片正叠料机构24和第二载料板25等。

其中,第二固定基板21水平设置。第二载料板25有至少一个,它通常是人工搬运至补强片反叠料机构22处进行堆叠,并通过补强片料板平移机构23可滑动地安装在第二固定基板21上,用于承载排列整齐的补强片。补强片反叠料机构22安装在第二固定基板21上,用于将堆叠的至少一个第二载料板25通过补强片料板平移机构23逐一向下游(补强片正叠料机构24所处方向)输送。补强片正叠料机构24也安装在第二固定基板21上,它与补强片反叠料机构22间隔设置,用于将逐一输入的第二载料板25重新堆叠,此时第二载料板25上的补强片被全部吸走。

在本实施例中,补强片料板平移机构23包括固定在第二固定基板21上表面的第一垫板231(固定的方式采用常规的,如螺栓连接等,下同)、固定在第一垫板231上表面的多个第二滑轨232(通常是两个,平行且间隔设置)、可滑动地安装在第二滑轨232上的多个第五滑块236(第五滑块236均布在两个第二滑轨232上)、安装在第五滑块236上用于承接并定位第二载料板25的滑板、安装在第一垫板231上表面且与滑板相连接的直线滑台螺杆233、安装在直线滑台螺杆233端部且通过支撑架235安装在第二固定基板21一侧的第四电机234(第四电机234、直线滑台螺杆233和滑板通常组成市售的线性模组)以及安装在第二固定基板21上表面且位于第二滑轨232两侧的第二载料板感应器237(第二载料板感应器237位于补强片反叠料机构22和补强片正叠料机构24之间,用于感应是否有第二载料板25在第二滑轨232上移动)。补强片反叠料机构22和补强片正叠料机构24的结构相同。

补强片反叠料机构22的具体结构如下:它包括安装在第二固定基板21上表面且位于补强片料板平移机构23两侧的多个第二支撑座221(第二支撑座221有四个,两两布设在补强片料板平移机构23的两侧)、安装在多个第二支撑座221上用于存放第二载料板25的第二限位框222(第二限位框222由四个限位杆组成,一根限位杆固定在一个第二支撑座221上)、安装在第二支撑座221上且位于补强片料板平移机构23两侧的第二卡板单元223以及安装在第二固定基板21上且与第二限位框222相配合的第二升降托板单元224。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第二升降托板单元224上升至托住第二载料板25(层叠的第二载料板25中最下面的一个),第二升降托板单元224缓慢下降而带动层叠的第二载料板25同步下降(下降的距离为一个第二载料板25的厚度,第二载料板25的底面通常具有支撑短柱从而使得相邻的两个第二载料板25之间形成便于第二卡板单元223卡入的间隔),第二卡板单元223卡住层叠的第二载料板25以防止其继续下将(前述最底部第二载料板25的上面一个),最底部的第二载料板25可以继续下降至落至滑板上(或者最底部的第二载料板25不需要继续下降而可以直接落在滑板上),再利用第四电机234的使其向补强片正叠料机构24方向移动,如此重复;待第二载料板25上的补强片全部被吸走后,滑板继续移动至补强片正叠料机构24处,按照与上述逆向的顺序将第二载料板25进行堆叠即可。

第二卡板单元223包括安装在第二限位框222外侧且开设有多个第二槽孔的两块第二安装板2231(通常是一块第二安装板2231上开设两个第二槽孔,第二安装板2231也可以安装在第二支撑座221上)、安装在每块第二安装板2231外侧面上且与第二槽孔相对应的第四固定座2232(第四固定座2232略矮于第二槽孔)、安装在每个第四固定座2232上的第三气缸2233、安装在第三气缸2233端部且可穿过对应第二槽孔的第二卡块以及安装在每块第二安装板2231上的第三载料板感应器2234(可用于感应是否有第二载料板25);这样利用第三气缸2233的工作可以带动第二卡块穿过第二槽孔而卡住第二载料板25,以防止其继续向下运动;若要保证第二载料板25顺利下移,可以利用第三气缸2233带动第二卡块缩回即可。升降托板单元224包括安装在第二固定基板21底面的第三支撑架体(由多根支撑杆和支撑板按常规方式组合而成,如图1所示)、安装在第三支撑架体底部的第四气缸2243、与第四气缸2243端部相连接且可升降地贯穿第二固定基板21的第四支撑架体2242以及安装在第四支撑架体2242另一端部且位于第二滑轨232两侧的托块2241,利用第四气缸2243同步带动托块2241的升降,以配合第二卡板单元223实现堆叠的第二载料板25的去堆叠过程。上述动作是将各气缸和各电机通过常规电路与控制器(市售工业计算机)相连接,从而利用控制器实现对整个补强片上料结构2的自动化协同控制。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