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交通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52882发布日期:2020-07-04 01:27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交通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交通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交通是指从事旅客和货物运输及语言和图文传递的行业,包括运输和邮电两个方面,在国民经济中属于第三产业。运输有铁路、公路、水路、空路、管道五种方式,邮电包括邮政和电信两方面内容。“交通”一词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易经》“天地交而万物通”之概念。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现今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交通检测装置大多存在干燥能力低、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交通检测装置,具有干燥能力高、散热效果好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交通检测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侧设置有检测器,所述检测器的上方安装有两个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上方设置有电动伸缩杆,所述检测器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移动架,所述检测器的下方安装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下方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一侧安装有螺杆,所述螺杆与壳体之间通过轴承进行连接,所述壳体的一侧设置有风机,所述风机远离壳体的一侧设置有排风管,所述排风管的内侧安装有吸水树脂网,所述壳体远离风机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靠中央位置安装有多个通气孔,所述壳体与连接板之间通过多个第二螺丝进行连接,所述连接板靠近壳体的一侧设置有隔网,所述隔网的内侧设置有凹凸棒石干燥剂,所述壳体的上方安装有散热装置。

优选的,所述散热装置包括限位板、第一螺丝、进液管、导热杆、出液管、密封盖和保温箱,所述保温箱的一侧设置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的下方设置有出液管,所述进液管与出液管的外侧均设置有密封盖,所述保温箱的上方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保温箱之间通过多个第一螺丝进行连接,所述限位板的下方设置有多个导热杆。

优选的,所述移动架的宽度与隔板内侧开口的宽度相同。

优选的,所述壳体与隔板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移动架上与螺杆相交的位置设置有螺纹孔,移动架上所述螺纹孔的直径与螺杆的直径相等。

优选的,所述移动架最高处的高度略低于壳体内侧最高处的高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二螺丝、连接板、通气孔、隔网、凹凸棒石干燥剂、吸水树脂网、排风管和风机,使得装置在保持内部空气流动的同时能够对空气进行干燥处理,从而保证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限位板、第一螺丝、进液管、导热杆、出液管、密封盖和保温箱,使得装置能够对内部流动的空气进行冷却处理,从而防止装置出现过热的情况,保证了检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移动架;2、固定板;3、电动伸缩杆;4、散热装置;41、限位板;42、第一螺丝;43、进液管;44、导热杆;45、出液管;46、密封盖;47、保温箱;5、第二螺丝;6、连接板;7、通气孔;8、隔网;9、凹凸棒石干燥剂;10、电机;11、螺杆;12、检测器;13、隔板;14、壳体;15、轴承;16、吸水树脂网;17、排风管;18、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交通检测装置,包括壳体14,壳体14的内侧设置有检测器12,检测器12的上方安装有两个固定板2,固定板2的上方设置有电动伸缩杆3,检测器12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移动架1,检测器12的下方安装有隔板13,隔板13的下方设置有电机10,电机10的一侧安装有螺杆11,螺杆11与壳体14之间通过轴承15进行连接,壳体14的一侧设置有风机18,风机18远离壳体14的一侧设置有排风管17,排风管17的内侧安装有吸水树脂网16,壳体14远离风机18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板6,连接板6的靠中央位置安装有多个通气孔7,壳体14与连接板6之间通过多个第二螺丝5进行连接,连接板6靠近壳体14的一侧设置有隔网8,隔网8的内侧设置有凹凸棒石干燥剂9,壳体14的上方安装有散热装置4。

为了保证散热装置4的正常工作,散热装置4包括限位板41、第一螺丝42、进液管43、导热杆44、出液管45、密封盖46和保温箱47,保温箱47的一侧设置有进液管43,进液管43的下方设置有出液管45,进液管43与出液管45的外侧均设置有密封盖46,保温箱47的上方设置有限位板41,限位板41与保温箱47之间通过多个第一螺丝42进行连接,限位板41的下方设置有多个导热杆44。

为了保证移动架1的正常工作,移动架1的宽度与隔板13内侧开口的宽度相同。

为了保证隔板13的正常工作,壳体14与隔板13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为了保证移动架1的正常工作,移动架1上与螺杆11相交的位置设置有螺纹孔,移动架1上螺纹孔的直径与螺杆11的直径相等。

为了保证移动架1的正常工作,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移动架1最高处的高度略低于壳体14内侧最高处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首先,将散热装置4中的导热杆44放置好,通过第一螺丝42将限位板41与保温箱47固定连接,进而固定导热杆44,然后拧下进液管43外侧的密封盖46,将冷却液输入保温箱47内,再通过第二螺丝5将连接板6与壳体14固定连接,将检测器12放置于隔板13上,启动电机10,电机10带动螺杆11进行转动,从而带动移动架1向内侧移动,从而夹紧检测器12,轴承15起到了辅助转动的作用,然后启动电动伸缩杆3,从而通过固定板2固定住检测器12,固定完毕后,启动风机18,风机18通过排风管17将内部的空气排出,吸水树脂网16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在气压的作用下,外界的空气通过通气孔7、隔网8和凹凸棒石干燥剂9的处理后进入壳体14,交通检测装置开始工作。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交通检测装置,包括壳体(14),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4)的内侧设置有检测器(12),所述检测器(12)的上方安装有两个固定板(2),所述固定板(2)的上方设置有电动伸缩杆(3),所述检测器(12)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移动架(1),所述检测器(12)的下方安装有隔板(13),所述隔板(13)的下方设置有电机(10),所述电机(10)的一侧安装有螺杆(11),所述螺杆(11)与壳体(14)之间通过轴承(15)进行连接,所述壳体(14)的一侧设置有风机(18),所述风机(18)远离壳体(14)的一侧设置有排风管(17),所述排风管(17)的内侧安装有吸水树脂网(16),所述壳体(14)远离风机(18)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板(6),所述连接板(6)的靠中央位置安装有多个通气孔(7),所述壳体(14)与连接板(6)之间通过多个第二螺丝(5)进行连接,所述连接板(6)靠近壳体(14)的一侧设置有隔网(8),所述隔网(8)的内侧设置有凹凸棒石干燥剂(9),所述壳体(14)的上方安装有散热装置(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交通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4)包括限位板(41)、第一螺丝(42)、进液管(43)、导热杆(44)、出液管(45)、密封盖(46)和保温箱(47),所述保温箱(47)的一侧设置有进液管(43),所述进液管(43)的下方设置有出液管(45),所述进液管(43)与出液管(45)的外侧均设置有密封盖(46),所述保温箱(47)的上方设置有限位板(41),所述限位板(41)与保温箱(47)之间通过多个第一螺丝(42)进行连接,所述限位板(41)的下方设置有多个导热杆(4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交通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架(1)的宽度与隔板(13)内侧开口的宽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交通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4)与隔板(13)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交通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架(1)上与螺杆(11)相交的位置设置有螺纹孔,移动架(1)上所述螺纹孔的直径与螺杆(11)的直径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交通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架(1)最高处的高度略低于壳体(14)内侧最高处的高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交通检测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侧设置有检测器,所述检测器的上方安装有两个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上方设置有电动伸缩杆,所述检测器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移动架,所述检测器的下方安装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下方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一侧安装有螺杆,所述螺杆与壳体之间通过轴承进行连接,所述壳体的一侧设置有风机,所述风机远离壳体的一侧设置有排风管;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二螺丝、连接板、通气孔、隔网、凹凸棒石干燥剂、吸水树脂网、排风管和风机,使得装置在保持内部空气流动的同时能够对空气进行干燥处理,从而保证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侯越;陈佳兴;刘恒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兰州交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11.08
技术公布日:2020.07.0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