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散热系统及散热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320737发布日期:2020-06-30 20:52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车载散热系统及散热方法与流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散热系统及散热方法。



背景技术:

车载显示屏是汽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对车载显示屏的显示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车载显示产品的功耗及散热也就越来越大,此时,若显示屏散发的热量无法及时排出,就会导致显示屏过热,进而对显示屏造成损伤。因此,如何及时有效的将显示屏散发的热量导走,成为了目前丞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散热系统及散热方法,能够及时有效地对显示屏进行散热。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散热系统,包括:

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具有相对设置的显示面和背面;

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设于所述显示屏的背面,用于在所述显示屏的背面构成散热腔体;

风冷散热装置,所述风冷散热装置包括送风装置、进风口和出风口;

水冷散热装置,所述水冷散热装置包括储水装置和水管,其中,所述水管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散热腔体内;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用于:在所述显示屏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车载散热系统处于风冷散热模式,使所述送风装置开启,并使所述进风口、所述散热腔体和所述出风口之间的通路连通;在所述显示屏的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车载散热系统处于水冷散热模式,使所述储水装置内的液体在所述水管中流动;其中,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散热方法,所述散热方法应用于上述车载散热系统中,所述散热方法包括:

对显示屏的温度进行检测;

在所述显示屏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车载散热系统处于风冷散热模式,使送风装置开启,并使进风口、散热腔体和出风口之间的通路连通;

在所述显示屏的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车载散热系统处于水冷散热模式,使储水装置内的液体在水管中流动;其中,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基于散热结构、风冷散热装置和水冷散热装置的设置方式,当显示屏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时,通过控制送风装置开启,并使进风口、散热腔体和出风口之间的通路连通,送风装置输出的风由进风口流经散热腔体并经由出风口散出,利用风的流动性将显示屏散发的热量从出风口导出;当显示屏的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通过控制储水装置内的液体在水管中流动,能够利用水的流动性将显示屏散发的热量导出。并且,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散热效果更好,因此,在显示屏具有较高的温度时采用水冷散热模式,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对显示屏的散热。

可见,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利用风冷散热装置和水冷散热装置两套散热装置,能够及时有效地将显示屏散发的热量导出,避免出现由显示屏温度过高所导致的显示屏内部的器件发生损伤的问题,提高了显示屏的工作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载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车载散热系统未处于散热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车载散热系统处于风冷散热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车载散热系统处于水冷散热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载散热系统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车载散热系统在第一风冷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的车载散热系统在第二风冷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载散热系统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载散热系统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方法的流程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方法的另一种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来描述挡板,但这些挡板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挡板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挡板也可以被称为第二挡板,类似地,第二挡板也可以被称为第一挡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散热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载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车载散热系统未处于散热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该车载散热系统包括:显示屏1,显示屏1具有相对设置的显示面2和背面3;散热结构4,散热结构4设于显示屏1的背面3,用于在显示屏1的背面3构成散热腔体5;风冷散热装置6,风冷散热装置6包括送风装置7、进风口8和出风口9;水冷散热装置10,水冷散热装置10包括储水装置11和水管12,其中,水管12的至少部分设于散热腔体5内;控制装置13,控制装置13用于:在显示屏1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如大于40℃时,结合图3,图3为图1所示的车载散热系统处于风冷散热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控制车载散热系统处于风冷散热模式,使送风装置7开启,并使进风口8、散热腔体5和出风口9之间的通路连通;在显示屏1的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如大于70℃时,结合图4,图4为图1所示的车载散热系统处于水冷散热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控制车载散热系统处于水冷散热模式,使储水装置11内的液体在水管12中流动;其中,第二温度阈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载散热系统,基于散热结构4、风冷散热装置6和水冷散热装置10的设置方式,当显示屏1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时,通过控制送风装置7开启,并使进风口8、散热腔体5和出风口9之间的通路连通,送风装置7输出的风由进风口8流经散热腔体5并经由出风口9散出,利用风的流动性将散热腔体5内由显示屏1散发的热量从出风口9导出;当显示屏1的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通过控制储水装置11内的液体在水管12中流动,能够利用水的流动性将散热腔体5内由显示屏1散发的热量导出。并且,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散热效果更好,因此,在显示屏1具有较高的温度时采用水冷散热模式,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对显示屏1的散热。

可见,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载散热系统,通过利用风冷散热装置6和水冷散热装置10两套散热装置,能够及时有效地将显示屏1散发的热量导出,避免出现由显示屏1温度过高所导致的显示屏1内部的器件发生损伤的问题,提高了显示屏1的工作稳定性。

可选地,结合图1,如图5所示,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载散热系统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出风口9包括内出风口14和外出风口15,内出风口14通向车厢内,外出风口15通向车厢外,也就是说,内出风口14与车厢内部连通,用于将送风装置7输出的风导入车厢内,而外出风口15则与车厢外部连通,用于将送风装置7输出的风导出车外。基于该种结构,控制装置13还用于:在显示屏1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检测送风装置7是否开启,若是,结合图6,图6为图5所示的车载散热系统在第一风冷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控制车载散热系统处于第一风冷散热模式,使进风口8、散热腔体5和内出风口14连通,若否,结合图7,图7为图5所示的车载散热系统在第二风冷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控制车载散热系统处于第二风冷散热模式,使送风装置7开启,内出风口14关闭,并使进风口8、散热腔体5和外出风口15连通。

具体地,当显示屏1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如若此时检测到送风装置7开启,说明车厢内的乘客此时存在对车厢进行降温或者升温的需求,在该种情况下,通过控制进风口8、散热腔体5和内出风口14连通,可直接将显示屏1散发的热量经由内出风口14导出,无需改变利用内出风口14向车厢内送风的状态,在实现散热的同时,还能保障乘客的需求。而如若此时检测到送风装置7未开启,说明车厢内的乘客此时不存在对车厢进行降温或者升温的需求,在该种情况下,通过控制内出风口14关闭,并使进风口8、散热腔体5和外出风口15连通,既能使显示屏1散发的热量经由外出风口15导出至车厢外,有效地实现了散热,还能避免送风装置7输出的风经由内出风口14流入车厢内部,影响乘客体验。

可选地,请再次参见图5,散热结构4包括:与显示屏1相对设置的底板16;与底板16相交的侧壁17,底板16、侧壁17和显示屏1形成散热腔体5;散热板18,散热板18用于:在第一风冷散热模式下,使进风口8和散热腔体5连通,并使散热腔体5和内出风口14连通,在第二风冷散热模式下,使进风口8和散热腔体5连通,并使散热腔体5和外出风口15连通。通过在散热结构4内设置散热板18,能够利用散热板18控制进风口8、散热腔体5和内出风口14的连通,或者控制进风口8、散热腔体5和外出风口15的连通,从而保证在在第一风冷散热模式下显示屏1散发的热量经由内出风口14导出,在第二风冷模式下显示屏1散发的热量经由外出风口15导出,在实现散热的同时,避免影响乘客的乘车体验。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见图5,侧壁17包括第一侧壁19,底板16靠近第一侧壁19的一侧与第一侧壁19之间具有间隔;散热板18包括:隔板20,隔板20位于底板16与显示屏1之间,隔板20靠近第一侧壁19的一侧与第一侧壁19之间具有间隔,隔板20与底板16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间21,隔板20与显示屏1之间形成有第二空间22,隔板20与侧壁17之间形成有第三空间23;第一挡板24,第一挡板24可移动地设置在隔板20远离第一侧壁19的一侧;第二挡板25,第二挡板25可移动地设置在显示屏1远离第一侧壁19的一侧;第三挡板26,第三挡板26可移动地设置在底板16靠近第一侧壁19的一侧。

基于该种结构,结合图6,在第一风冷散热模式下,第一挡板24移动,使进风口8与第一空间21连通,第二挡板25移动,使第二空间22与内出风口14连通,进风口8流进的风经由第一空间21、第三空间23和第二空间22流出至内出风口14;在第二风冷模式下,结合图7,第一挡板24移动,使进风口8与第一空间21截止,第三挡板26移动,使第一空间21与第三空间23截止,第二挡板25移动,使进风口8与第二空间22连通,进风口8流进的风经由第二空间22和第三空间23流出至外出风口15。

示例性地,结合图5~图7,当车载散热系统未处于散热模式时,第一挡板24位于散热腔体5的第一空间21朝向进风口8的通风口处,第一挡板24挡住散热腔体5与进风口8之间的通路,使散热腔体5与进风口8之间的通路截止,第二挡板25位于散热腔体5的第二空间22朝向内出风口14的通风口处,第二挡板25挡住散热腔体5与内出风口14之间的通路,使散热腔体5与内出风口14之间的通路截止,第三挡板26位于底板16与第一侧壁19之间,第三挡板26挡住散热腔体5与外出风口15之间的通路,使散热腔体5与外出风口15之间的通路截止,此时,散热腔体5与进风口8、内出风口14和外出风口15之间的通路均截止,散热腔体5内为封闭空间;当车载散热系统处于第一风冷散热模式时,第一挡板24朝着远离第一侧壁19的方向旋转,使得进风口8与散热腔体5之间的通路导通,与此同时,第二挡板25朝着靠近第一侧壁19的方向旋转,使得散热腔体5与内出风口14之间的通路导通,此时,进风口8、散热腔体5与内出风口14之间的通路导通,进风口8流入的风在第一空间21、第三空间23和第二空间22内流动,带动显示屏1散发的热量从内出风口14导出,实现散热;当车载散热系统处于第二风冷散热模式时,第二挡板25朝着远离第一侧壁19的方向旋转,使得出风口9与散热腔体5之间的通路导通,第三挡板26朝着靠近隔板20的方向旋转,使得散热腔体5与外出风口15之间的通路导通,此时,进风口8、散热腔体5与外出风口15之间的通路导通,进风口8流入的风经在第二空间22和第三空间23内流动,带动显示屏1散发的热量由外出风口15导出。

可见,基于第一挡板24、第二挡板25和第三挡板26的设置位置和移动方式,在不同的散热模式下,通过控制第一挡板24、第二挡板25和第三挡板26沿着不同方向移动,利用三者的相互配合,能够控制散热腔体5与内出风口14、外出风口15的导通或截止,从而使得在第一风冷散热模式下,显示屏1散发的热量由内出风口14导出,以及在第二风冷散热模式下,显示屏1散发的热量由外出风口15导出,有效实现散热。

可选地,请再次参见图5~图7,第一挡板24通过第一旋转轴27设置在隔板20远离第一侧壁19的一侧,通过第一旋转轴27带动第一挡板24沿着朝向第一侧壁19的方向或者远离第一侧壁19的方向旋转;第二挡板25通过第二旋转轴28设置在显示屏1远离第一侧壁19的一侧,通过第二旋转轴28带动第二挡板25沿着朝向第一侧壁19的方向或者远离第一侧壁19的方向旋转;第三挡板26通过第三旋转轴29设置在底板16靠近第一侧壁19的一侧,通过第三旋转轴29带动第三挡板26沿着朝向隔板20的方向或者远离隔板20的方向旋转。通过利用旋转轴的旋转带动挡板移动,能够对散热腔体5与进风口8、内出风口15和外出风口15的导通或截止进行准确控制,可操作性强,且易于实施。

可选地,结合图1,如图8所示,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载散热系统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散热结构4还包括多个第一辅助散热片30和多个第二辅助散热片31;其中,第一辅助散热片30位于隔板20朝向显示屏1的一侧,且第一辅助散热片30与显示屏1之间具有间隙,第二辅助散热片31位于显示屏1朝向隔板20的一侧,且第二辅助散热片31与隔板20之间具有间隙,在平行于显示屏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辅助散热片30和第二辅助散热片31交替设置。以图8所示的显示屏1散发的热量经由内出风口14导走为例,通过设置第一辅助散热片30和多个第二辅助散热片31,当风流经第二空间22时,需要在由第一辅助散热片30和第二辅助散热片31形成的弯折路径内流动,增加了风的流动路径,从而能够更充分地吸收显示屏1散发的热量,将显示屏1散发的热量导出的更完全,起到更优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送风装置7为车载空调。利用车厢内现有的车载空调作为风冷散热装置6的送风装置7,无需再额外设置其他的送风装置7,简化了车载散热系统的模组结构,且降低了模组生产成本。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发明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风冷散热装置6也可采用单独的送风装置7,不与车厢内现有的送风装置7共用。

可选地,请再次参见图4,水管12的至少部分粘接在显示屏1的背面3,如此一来,水管12与显示屏1的背面3直接接触,当采用水冷散热模式进行散热时,水管12内流动的液体能够对显示屏1进行更大程度地降温,优化散热效果。

可选地,请再次参见图4,散热结构4包括:与显示屏1相对设置的底板16;与底板16相交的侧壁17,底板16、侧壁17和显示屏1形成散热腔体5,侧壁17上设置有通孔32,水管12穿过通孔32与储水装置11连接。其中,水管12可采用多种安装方式,例如,在显示屏1生产完成后,在显示屏1背面3形成散热结构4时,可将水管12固定在散热结构4上,后续将显示屏1和散热结构4安装在车厢上时,再将水管12的一端与储水装置11接通。或者,水管12也可采用后固定的方式,例如,显示屏1和散热结构4生产完成后,将显示屏1和散热结构4安装在车厢上时,再将水管12通过胶黏等方式固定在显示屏1的背面3。

可选地,储水装置11为用于存储玻璃水的水箱。利用车厢内现有的存储玻璃水的水箱作为水冷散热装置10的水箱,简化了车载散热系统的模组结构,且降低了模组的生产成本。当然,在本发明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水冷散热装置10也可采用单独的水箱,不与车厢内现有的水箱共用。

如图9所示,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载散热系统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车载散热系统还包括亮度调节装置33,亮度调节装置33用于在显示屏1的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调低显示屏1的显示亮度。当显示屏1的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显示屏1已处于较高温度,为进一步保证显示屏1的正常工作,在利用水冷散热装置10进行散热的同时,还通过调低显示屏1显示亮度的方式,降低显示屏1的功耗,从而减小显示屏1散发的热量,避免显示屏1因温度过高而损坏。需要说明的是,亮度调节装置33可为显示屏1的内部结构,具体可集成在显示屏1的驱动芯片中。

可选地,请再次参见图9,车载散热系统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34,温度检测装置34设于散热结构4内,温度检测装置34与控制装置13电连接。温度检测装置34具体可为温度传感器,温度检测装置34用于对显示屏1的温度进行检测,并将检测到的温度信息传输至控制装置13中,控制装置13进而根据所接收的温度信息判断显示屏1的温度是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或是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并且,在设置温度检测装置34时,可将温度检测装置34直接设置在显示屏1的背面3,从而对显示屏1的温度进行更准确的检测。

可选地,显示屏1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或,显示屏1为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屏。相较于液晶显示屏来说,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和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无需设置背光源,自身的显示模组结构较为轻薄,因此,通过将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屏1设置为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和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屏,在显示屏1的背面设置散热结构4以形成散热腔体5后,能够减小显示屏1和散热结构4所形成的整体模组空间,更有利于模组的轻薄化设计。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散热方法,该散热方法应用于上述车载散热系统中,其中,上述车载散热系统的具体结构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结合图1~图4,如图10所示,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方法的流程图,该散热方法包括:

步骤s1:对显示屏1的温度进行检测,在显示屏1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时,进入步骤s2,在显示屏1的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进入步骤s3;其中,第二温度阈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

步骤s2:控制车载散热系统处于风冷散热模式,使送风装置7开启,并使进风口8、散热腔体5和出风口9之间的通路连通,此时,送风装置7输出的风由进风口8流经散热腔体5并经由出风口9散出,利用风的流动性将显示屏1散发的热量从出风口9导出。

步骤s3:控制车载散热系统处于水冷散热模式,使储水装置11内的液体在水管12中流动,此时,利用水的流动性将显示屏1散发的热量导出;其中,第二温度阈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

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方法中,当显示屏1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时,通过控制送风装置7开启,并使进风口8、散热腔体5和出风口9之间的通路连通,能够利用风的流动性将散热腔体5内显示屏1散发的热量从出风口9导出;当显示屏1的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通过控制储水装置11内的液体在水管12中流动,能够利用水的流动性将散热腔体5内显示屏1散发的热量导出。可见,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方法,通过利用风冷散热装置6和水冷散热装置10两套散热装置,能够及时有效地将显示屏1散发的热量导出,避免了显示屏1温度过高对显示屏1内部的器件造成损伤,提高了显示屏1的工作稳定性。并且,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散热效果更好,因此,在显示屏1具有较高的温度时采用水冷散热模式,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对显示屏1的散热。

可选地,结合图5~图7,出风口9包括内出风口14和外出风口15,内出风口14通向车厢内,即,内出风口14与车厢内部连通,用于将送风装置7输出的风导入车厢内,外出风口15通向车厢外,即,外出风口15与车厢外部连通,用于将送风装置7输出的风导出车外。

基于上述结构,如图11所示,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方法的另一种流程图,在显示屏1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散热方法还包括:检测送风装置7是否开启,若是,控制车载散热系统处于第一风冷散热模式,使进风口8、散热腔体5和内出风口14连通,若否,控制车载散热系统处于第二风冷散热模式,使送风装置7开启,内出风口14关闭,并使进风口8、散热腔体5和外出风口15连通。

当显示屏1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如若此时检测到送风装置7开启,说明车厢内的乘客此时存在对车厢进行降温或者升温的需求,在该种情况下,通过控制进风口8、散热腔体5和内出风口14连通,可直接将显示屏1散发的热量经由内出风口14导出,无需改变利用内出风口14向车厢内送风的状态,在实现散热的同时,还能保障乘客的需求。而如若此时检测到送风装置7未开启,说明车厢内的乘客此时不存在对车厢进行降温或者升温的需求,在该种情况下,通过控制内出风口14关闭,并使进风口8、散热腔体5和外出风口15连通,既能使显示屏1散发的热量经由外出风口15导出至车厢外,有效地实现了散热,还能避免送风装置7输出的风经由内出风口14流入车厢内部,影响乘客体验。

进一步地,结合图5~图7,散热结构4包括:与显示屏1相对设置的底板16;与底板16相交的侧壁17,底板16、侧壁17和显示屏1形成散热腔体5,侧壁17包括第一侧壁19,底板16靠近第一侧壁19的端部与第一侧壁19之间具有间隔;散热板18,散热板18包括:隔板20,隔板20位于底板16与显示屏1之间,隔板20靠近第一侧壁19的端部与第一侧壁19之间具有间隔,隔板20与底板16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间21,隔板20与显示屏1之间形成第二空间22,隔板20与侧壁17之间形成第三空间23;第一挡板24,第一挡板24可移动地设置在隔板20远离第一侧壁19的一侧;第二挡板25,第二挡板25可移动地设置在显示屏1远离第一侧壁19的一侧;第三挡板26,第三挡板26可移动地设置在底板16靠近第一侧壁19的一侧。

基于上述结构,上述步骤s2中控制进风口8、散热腔体5和内出风口14连通的具体过程包括:控制第一挡板24移动,使进风口8与第一空间21连通,控制第二挡板25移动,使第二空间22与内出风口14连通,进风口8流进的风经由第一空间21、第三空间23和第二空间22流出至内出风口14;示例性地,结合图6,第一旋转轴27带动第一挡板24朝着远离第一侧壁19的方向旋转,使得进风口8与散热腔体5之间的通路导通,与此同时,第二旋转轴28带动第二挡板25朝着靠近第一侧壁19的方向旋转,使得散热腔体5与内出风口14之间的通路导通,此时,进风口8、散热腔体5与内出风口14之间的通路导通,进风口8流入的风在第一空间21、第三空间23和第二空间22内流动,带动显示屏1散发的热量从内出风口14导出。

上述步骤s2中控制进风口8、散热腔体5和外出风口15连通的具体过程包括:控制第一挡板24移动,使进风口8与第一空间21截止,控制第三挡板26移动,使第一空间21与第三空间23截止,控制第二挡板25移动,使进风口8与第二空间22连通,进风口8流进的风经由第二空间22和第三空间23流出至外出风口15;示例性地,结合图7,第二旋转轴28带动第二挡板25朝着远离第一侧壁19的方向旋转,使得出风口9与散热腔体5之间的通路导通,第三旋转轴29带动第三挡板26朝着靠近隔板20的方向旋转,使得散热腔体5与外出风口15之间的通路导通,此时,进风口8、散热腔体5与外出风口15之间的通路导通,进风口8流入的风经在第二空间22和第三空间23内流动,带动显示屏1散发的热量由外出风口15导出。

基于第一挡板24、第二挡板25和第三挡板26的相互配合,能够控制散热腔体5与内出风口14、外出风口15的导通或截止,从而使得在第一风冷散热模式下,显示屏1散发的热量由内出风口14导出,以及在第二风冷散热模式下,显示屏1散发的热量由外出风口15导出,有效实现散热。

可选地,结合图9,在显示屏1的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散热方法还包括:调低显示屏1的显示亮度。当显示屏1的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显示屏1已处于较高温度,为进一步保证显示屏1的正常工作,在利用水冷散热装置10进行散热的同时,还通过调低显示屏1显示亮度的方式,降低显示屏1的功耗,从而减小显示屏1散发的热量,避免显示屏1因温度过高而损坏。

可选地,结合图9,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方法还包括:对显示屏1的温度进行定时检测,从而及时检测显示屏1的温度是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或是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进而及时有效地对显示屏1进行散热。进一步地,对显示屏1的温度进行检测后,还可将检测到的温度显示在显示屏1上,以便于乘客了解显示屏1的温度信息,并且,乘客还可根据实际需求,在显示屏1温度过高时,选择关闭显示屏1。

可选地,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方法还包括:当车载散热系统处于风冷散热模式或水冷散热模式时,将散热模式的信息显示在显示屏1上,以便于乘客及时了解散热信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