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散热移动终端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17355发布日期:2021-02-09 18:02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菌散热移动终端壳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终端壳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菌散热移动终端壳。


背景技术:

[0002]
移动终端诸如移动电源、移动存储设备、移动通讯设备、平板电脑等作为普及率极高的移动通讯终端设备,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已经经过了数次升级换代,成为科技进步的时代缩影。作为移动终端的“皮肤”,其外壳是用户们直接进行接触的部分,它不仅是移动终端强有力的防护伞,可以有效地减少灰尘的侵袭,降低意外摔落的损害,增强移动终端的使用寿命,更重要的是提升使用者的产品体验。虽然移动终端产品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方便和娱乐,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在接触这些移动终端产品时,通过移动终端壳接触细菌最多,是细菌最大转移、保留的载体之一。据调查,移动终端及随身携带的电子产品已成为消费者最易接触细菌的十大日常用品之一。一些专家经过研究发现,移动终端携带各种细菌,并且这细菌的量不是一般的大,竟然是马桶手柄细菌量的18倍。移动终端每天都会与人们的皮肤、鼻、嘴、耳朵等有大量的接触,尤其在夏季,当移动终端如手机被贴着耳朵,放在嘴边说上一通,其壳表面就会粘上汗液、唾液等,而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这些物质在这些移动终端壳表面会滋生大量的细菌,不利于人们健康卫生。
[0003]
目前,大多数移动终端壳追求美观,不具备抗菌效果,即使具备抗菌效果,因受光、热等环境的影响,在较长时间内其抗菌效果不持久,或在温和酸碱环境中不能发挥相应的抗菌功效,而且,部分不具备良好的散热功能,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抗菌散热移动终端壳。
[0005]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抗菌散热移动终端壳包括抗菌散热层、壳本体和散热器。
[0006]
优选地,所述抗菌散热层涂覆在所述壳本体外表面,所述散热器固定在所述壳本体内;所述散热器能够对移动终端进行散热。
[0007]
优选地,所述抗菌散热层为含有银系无机抗菌粒子的ag层、ag-cu合层、ag-ze合层或ag-ze-cu合层。
[0008]
优选地,所述抗菌散热层中ag、ze或cu的粒径均小于12μm。
[0009]
优选地,所述抗菌散热层的厚度为40-150μm。
[0010]
优选地,所述抗菌散热移动终端壳还包括垫片,所述垫片固定在所述壳本体内,其两面分别与所述散热器、移动终端抵接;所述垫片能够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散热;同时,还能够在所述移动终端受到冲击力时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缓冲保护。
[0011]
优选地,所述壳本体包括底壁和侧壁;
[0012]
优选地,所述侧壁绕所述底壁边缘围成能够容纳所述散热器的腔体;所述散热器
与所述底壁、侧壁的抵接处设有与所述散热器匹配的散热槽;所述底壁设有支撑部和散热孔;所述侧壁设有连接部;所述支撑部能够对所述垫片进行支撑与平衡;所述连接部能够将所述移动终端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壳本体上。
[0013]
优选地,所述垫片的一面与所述散热器、支撑部抵接;且,所述垫片、散热器、支撑部及底壁围成内部封闭的空间,所述空间内的热量能够通过所述散热孔进行散发。
[0014]
优选地,所述垫片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且,所述垫片、连接部形成容置腔;所述容置腔能够容纳所述移动终端。
[0015]
优选地,所述垫片表面涂覆有纳米碳。
[0016]
优选地,所述壳本体为金属材质。
[0017]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或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壳采用银等具备抗菌效果的无机抗菌剂喷涂在移动终端壳表面,抗菌效果明显,而且持久,不受光、热等环境的影响,在温和的酸碱环境中仍能发挥抗菌功效;同时,移动终端壳表面涂覆有散热涂层,内部设有散热器,其散热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001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附图中:
[0019]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抗菌散热移动终端壳剖面示意图;
[0020]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抗菌散热移动终端壳结构拆分示意图;
[0021]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抗菌散热移动终端壳整体示意图。
[0022]
1、抗菌散热层;2、壳本体;20、底壁;200、支撑部;201、散热孔;21、侧壁;210、连接部;22、腔体;23、散热槽;3、散热器;4、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将要描述的各种实施例将要参考相应的附图,这些附图构成了实施例的一部分,其中描述了实现本实用新型可能采用的各种实施例。应明白,还可使用其他的实施例,或者对本文列举的实施例进行结构和功能上的修改,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实质。在其他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实用新型的描述。
[0024]
术语“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25]
如图1-2所示,一种抗菌散热移动终端壳,包括抗菌散热层1、壳本体2和散热器3。具体地,壳本体2外表面涂覆有抗菌散热层1,散热器3固定在壳本体2内,能够对移动终端产生的热量进行散发,散热器3为现有技术产品,包括但不限于散热片、水冷散热器和热管。优选地,抗菌散热层1为含有无机抗菌粒子的ag层、ag-cu合层、ag-ze合层或ag-ze-cu合层,抗
菌层1中的ag、ze或cu的粒径均小于12μm,且抗菌散热层1的厚度范围为40-150μm。在无机抗菌粒子的ag层、ag-cu合层、ag-ze合层或ag-ze-cu合层还包括具备散热性能的原料,同时ag、cu、ze本身具备优良的热传导性能,因而,抗菌散热层1具备抗菌和散热功能。进一步地,据研究发现,纳米ag、cu、ze等无毒元素的离子或粒子带有正电荷与带有负电荷的菌体有相当强的结合能力,能够直接进入菌体,迅速与氧代谢的硫醇(-sh)结合,破坏细菌的电解平衡,使其失去活性,进而导致细菌因细胞壁受损而死亡。同时,纳米ag、cu、zn等无毒元素的离子和粒子进入细菌体内后,与其细胞酶反应并化合,抑制细菌的活性和繁殖再生,以此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该类元素的特性在于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杀死细菌与病毒,其种类多达650种,能够有效解决细菌的耐药性,同时解决了抗生素只能杀死少数细菌的缺点。因此本实施优选纳米锌粉末或其混合粉末作为抑制细菌和真菌的主要成份,通过负电压下高压静电喷涂在移动终端壳表面,形成抗菌散热层1。抗菌散热层1的制备方法为自有技术。在喷涂前,先将壳本体2进行清洗,在进行抗菌散热涂料的配置,步骤为:(1)设置邦定机的邦定温度为35℃、邦定速度500转/分钟、加水时间为3分钟、邦定罐内气压为80pa,取纳米银和/或铜、锌粉末0.69份(粒径为5-10μm)、聚酯树脂25.79份、环氧树脂38.69份、沉淀硫酸钡32.14份、流平剂0.99份、增光剂0.79份、安息香0.5份、增硬蜡0.3份和纳米碳0.1份(粒径为5-10μm)装入邦定罐内,进行邦定,得到抗菌散热涂料;(2)在70kv直流负电压条件下,粉末颗粒输出量为每分钟320g,粉末颗粒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喷涂吸附在壳本体2的表面,经由220℃高温固化15分钟,得到一种抗菌散热涂层;在高温固化过程中,聚酯树脂、环氧树脂、沉淀硫酸钡、流平剂、增光剂、安息香、增硬蜡因高温处于熔融状态,而抑菌剂、散热材料为纳米级粒子其质量轻会自然上浮而形成抗菌散热层1,因,银、铜、锌本身既能够抗菌又能够散热,再加之涂层中含有散热的纳米碳或石墨烯等材料,具备良好的散热性能,因此,便形成了具备抗菌、散热的移动终端壳。同时在上述抗菌散热配料中还可根据客户需求加入部分涂料,增加抗菌散热移动终端壳的外观色彩。在喷涂抗菌散热层1时,其厚度不易过厚,厚度小于200μm就能够达到抑菌、散热的目的。因此能大大降低移动终端重量及生产成本。同时,ag、ze或cu的粒径均小于12μm,能通过电荷相吸进入菌体内,有效抑制细菌繁殖,从而增强抑菌、抗菌效果。
[0026]
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抗菌、散热移动终端壳还包括垫片4,垫片4卡扣或背胶固定连接在壳本体2内,其两面分别与散热器3、移动终端抵接。进一步地,垫片4能够对移动终端进行散热;同时,还能够在移动终端受到冲击力时对移动终端进行缓冲保护。壳本体2包括底壁20和侧壁21。具体地,侧壁21绕底壁20边缘围成能够容纳散热器3的腔体22。散热器3与底壁20、侧壁21的抵接处设有与散热器3匹配的散热槽23,用于散热器3向外散热。散热器3位于移动终端电池及芯片等热源所处的位置,利于散热。进一步地,底壁20设有支撑部200和散热孔201,侧壁21设有连接部210。支撑部200能够对垫片4进行支撑与平衡,连接部210能够通过卡接方式将移动终端可拆卸地连接在壳本体2上。进一步地,散热器3与壳本体2固定连接,其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扣连接、螺钉连接及背胶固定。垫片4与散热器3、支撑部200抵接;在抵接后,垫片4、散热器3、支撑部200及壳本体2围成封闭的空间,封闭的空间内的热量能够通过散热孔201进行散发。垫片4与连接部210固定连接,连接方式优选卡扣连接。垫片4、连接部210形成容置腔,容置腔能够容纳移动终端,通过连接部210与容置腔能够有效将移动终端稳固在壳本体2上。进一步地,垫片4表面涂覆有纳米碳,可进一步增加
垫片4的散热效果,垫片4的材料具备散热性能,且还具备一定的弹性和柔韧性。
[0027]
在本实施例中,壳本体2的底壁20还包括与移动终端配套的用于摄像、指纹解锁的通孔(图未例示),侧壁21上还设有若干凸起或通孔(图未例示)以匹配移动终端的按键或插接口。优选地,壳本体2为金属材质。金属材质便于在高温环境下固化,利于与ag、cu、ze等抗菌剂相互融合,使抗菌散热层1、更好地固定在壳本体2上。进一步可使抗菌散热层1结构稳定,不易脱落,保持良好的抗菌、散热效果,而且效果持久。另一方面,采用金属材质的移动终端壳防摔性能好,能够有效保护移动终端。
[0028]
本实施例中的抗菌散热移动终端壳对移动终端产生的热量大部分通过抗菌散热涂层及散热器3散发,同时,一部分还能通过散热孔201散发。同时考虑到移动终端壳为金属材质,容易传导热量。因此,支撑部200、散热器3将导热垫片4与壳本体2底部隔开,形成空气流动空间,进一步降低壳本体2的温度,增强了整体散热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壳优选为手机壳、平板电脑壳;移动终端壳还可优选为移动电源壳、移动存储设备外壳,此时需将抗菌散热涂层涂敷在移动电源壳、移动存储设备外壳的表面,并根据移动电源壳、移动存储设备外壳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不安装散热器3。
[0029]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抗菌散热移动终端壳采用银等具备抗菌效果的无机抗菌剂,并通过静电喷涂工艺喷涂在移动终端壳表面,抗菌效果明显,而且持久,不受光、热等环境的影响,在温和的酸碱环境中仍能发挥抗菌功效;通过抗菌散热层、散热器和散热孔多次散热,大大提升散热效果。因此,能够有效提升用户体验,易于推广。
[003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同替换。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