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40382发布日期:2021-06-18 20:36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机柜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要求中国专利申请号202010580469.2(2020年6月23日提交)和202011426743.7(2020年12月9日提交)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本发明属于机柜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空调模块的机柜。



背景技术:

目前,国家在大力推进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5g基站和4g基站相比,通信设备功耗明显提升,其中基带处理单元(bbu,buildingbasebandunite)。发热量是4g基站的2-3倍。目前5g基站以c-ran建设模式为主,即将多个bbu集中放置到一个机柜内,导致单机柜的发热量成倍增加,单个机柜功率高达5-10kw,达到高热密度机柜的水平。

目前,传统基站一般采用“房间级”制冷方式,即先冷环境,再冷设备,冷空气需送至整个空间,空调送风距离远、风量小,设备冷量分配不均,无法按需分配,冷量不能快速到达高热密度的机柜内,空调冷量难以被设备充分利用,冷量浪费严重;空调出风温度过低,空调制冷效率低,节能效果较差;冷热通道不隔离,冷热气流掺混,易造成机柜局部过热,不利于设备正常运行;空调一般为定速空调,在低负荷下空调容易反复起停,降低空调效率;基站或机房利用自然冷源少,主要靠压缩机制冷,有少量基站曾采用新风系统,但对基站或机房洁净度影响很大;现有机柜级制冷存在尺寸大;以上诸多问题限制了现有机柜在5g基站内的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机柜,包括:

柜体,其内形成有第一安装空间;

支撑架,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内且与所述柜体之间形成有位于所述支撑架前侧或后侧的第一冷风道;

竖向安装结构,连接于所述支撑架上,其内形成有用于竖向安装设备的第二安装空间,其下部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冷风道和第二安装空间的第一进风口且其顶部设有第一出风口;

空调模块,具有空调回风口和与所述第一冷风道连通的空调出风口;

风机模块,位于所述竖向安装结构上部且包括与第一出风口连通的风机进风口,用于将空气导流至所述空调回风口;

所述空调模块和风机模块工作且空调模块处于制冷模式时,空调模块向第一冷风道提供冷气,冷气经第一进风口进入第二安装空间内,冷气在竖向安装设备内向上流动过程中与设备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气体经风机模块进入空调回风口。

设置空调出风口与第一冷风道连通,缩短空调出风口与设备的距离,提高冷量利用率,节约资源;设置用于竖向安装设备的竖向安装结构,使得冷空气进入竖向安装结构,能够均匀的对竖向安装的设备进行散热;设置风机模块设于竖向安装结构的上方,竖向安装结构的出风口位于其上方,充分考虑了热气与冷气的特点,便于风机模块直接将热气吸入风机模块内,避免热气与冷气混合,使得气流组织好,能够避免设备局部过热。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风机进风口包括朝下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的风机第一进风口,所述支撑架与柜体之间形成有位于支撑架设置第一冷风道对侧的第一热风道,所述第一热风道与所述风机第一进风口连通和/或所述风机进风口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热风道内的风机第二进风口。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支撑架与柜体之间形成有位于支撑架左侧或右侧的第二冷风道以及设于支撑架设置第二冷风道对侧的第二热风道,所述风机进风口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热风道内的风机第三进风口;还包括:

横向导风装置,设于所述支撑架上,其内形成有前端与所述第一冷风道连通、侧端与所述第二冷风道连通的导风通道;

所述支撑架上还设有横向安装设备,所述横向安装设备包括其内部风道沿柜体左右方向设置的第一横向设备和/或其内部风道沿柜体前后方向设置的第二横向安装设备,所述第一冷风道内的冷气经横向导风装置进入第二冷风道内,再流入第一横向设备内,与设备换热后的气体流入第二热风道和/或第一热风道内,再经所述风机进风口进入风机模块内,和/或所述第一冷风道内的冷气流入第二横向设备内,与设备换热后的气体通过第一热风道进入风机模块内。

设置横向导风装置,能够将第一冷风道中的冷气引流至第二冷风道内,对内部风道沿柜体左右方向设置的横向设备进行降温,扩大柜体适用范围。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安装空间包括:

竖向安装位,具有多个且沿竖向安装结构左右方向成排设置,每个竖向安装位上设有一个竖向安装设备;

空气通道,位于所述竖向安装位的下方,所述空气通道的前端形成第一进风口。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竖向安装结构还包括封板,当竖向安装位上没有安装设备时,所述封板将竖向安装位的前部和底部封堵,能够避免大量冷风从竖向安装位处流走,使得尽量多的冷风进入设备对设备进行降温。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横向导风装置包括侧板,所述侧板连接在所述支撑架上用于形成导风通道。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空调模块还包括:

室内机,具有至少一个且设于柜体门板上,所述室内机上形成所述空调出风口和空调回风口;

室外机,其内设有压缩机、氟泵、室外换热器、室外风机、节流装置以及变频控制器,所述变频控制器对所述压缩机进行变频控制。

设置氟泵,能够充分利用基站或机房外冷源,达到节能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风机模块还包括:

风机罩,其上形成风机进风口和风机出风口;

风机,设于所述风机罩内,用于为柜体内的气体流动提供动力;

风道部件,密封连接在所述风机出风口和空调回风口之间。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还包括新风机构,设于风机出风口和空调回风口连通的风道内,所述新风机构开启时,风机出风口与柜体外部的空气连通,所述新风机构关闭时,风机出风口与空调回风口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还包括风口装置,设于柜体前门的下部,当第一安装空间内为负压时,风口装置向第一安装空间的内侧打开将第一冷通道与柜体外部空气连通,当第一安装空间为正压或与柜体外气压平衡时,风口装置关闭将第一冷通道与柜体外部隔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机柜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机柜的侧视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机柜的局部结构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机柜的俯视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风机和竖向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风机和竖向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风机和竖向安装结构的爆炸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横向导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机柜的主视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机柜的局部主视剖视图;

图1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机柜的俯视剖视图;

图1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柜体与风机模块的分解图;

图1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柜体中风机模块的立体图;

图1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柜体中风机模块的剖视图;

图1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机柜中电控盒的分解图;

图1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机柜中风机模块的侧视图,省略侧板以显示出内部构造;

图18和图1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机柜中风机模块省略出风口部件的立体图;

图2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机柜中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机柜中室内机的分解图;

图22和图2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机柜的新风机构处于开启/关闭状态的侧视图;

图2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机柜的新风机构中导风板和分隔底板的示意图;

图25和图2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机柜中新风机构在两种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2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机柜中导风板的立体图;

图2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机柜中接水盘部件的立体图;

图2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机柜中接水盘部件的分解图;

以上各图中:柜体1;柜体框架11;机架板114;连接部1141;支撑部1142;紧固板115;第一安装部1151;第二安装部1152;第二安装孔1152a;柜体前门12;柜体后门13;柜体侧板14;柜体顶板15;柜体底板16;第一安装空间17;第一冷风道171;第一热风道172;第二冷风道173;第二热风道174;支撑架2;支撑立柱21;第一安装孔211;竖向安装结构3;第二安装空间31;竖向安装位311;空气通道312;第一进风口32;第一出风口33;封板34;后出风口35;室内机41;空调出风口411;空调回风口412;制冷箱体413;箱本体4131;箱盖体4132;蒸发器414;接水盘部件415;横向导风板416;箱体出风口417;室外机42;压缩机421;氟泵422;室外风机423;室外换热器424;变频控制器425;风机模块5;风机进风口51;风机第一进风口511;风机第二进风口512;风机第三进风口513;风机出风口52;风道部件53;风机罩54;固线部541;固定板55;第三安装孔55a;防护网56;风机57;风机电源线571;导风圈58;传感器59;连接线591;横向导风装置6;上隔板61;下隔板62;侧板63;导风通道64;新风机构71;导风板711;滑动柱7111;转轴7115;分隔底板712;弧形槽7122;支撑框架713;电机714;曲柄715;风口装置72;电源模块73;电池模块74;挡板75;应急风机76;设备9;第一层接水盘225;第二层接水盘226;水泵227;橡胶支撑块228;限位座229;电控单元240;电控盒241;第一盒体242;插片242a;折弯部242b;进线口242c;第二盒体243;插槽243a。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本发明提出一种机柜,该机柜可设置在4g或5g基站内或机房内,下面参考图1-12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机柜,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机柜的立体图。

机柜包括柜体1,参考图1-图2,柜体1包括柜体框架11、安装在柜体框架11前侧的柜体前门12、安装在柜体框架11后侧的柜体后门13和安装在柜体框架11左右两侧的柜体侧板14,柜体框架11的上下两侧分别安装有柜体顶板15和柜体底板16。柜体前门12和柜体后门13为密闭式门板,柜体侧板14、柜体顶板15和柜体底板16为密闭式板体,且柜体前门12、柜体后门13、柜体侧板14、柜体顶板15和柜体底板16与柜体框架11之间设置有密封装置,使得柜体为封闭式柜体,保证柜体内环境与柜体外环境隔离。

参考图1-图4和图11-图12,柜体1内形成有第一安装空间17。机柜还包括支撑架2,支撑架2位于第一安装空间17内,支撑架与柜体之间形成有位于支撑架前侧或后侧的第一冷风道171、位于支撑架设置第一冷风道171对侧的第一热风道172、位于支撑架左侧或右侧的第二冷风道173以及位于支撑架设置第二冷风道173对侧的第二热风道174。第一冷风道171、第一热风道172、第二冷风道173和第二热风道174相互隔离,或者冷风道和热风道之间相互隔离,第一冷风道171和第二冷风道173在两风道相邻的端部连通,第一热风道172和第二热风道174在两风道相邻的端部连通。

参考图4和图12,具体的,支撑架2包括支撑立柱21,支撑立柱21可以具有四根,四根支撑立柱21分别设于第一安装空间17的四个角处,位于柜体前侧和/或后侧的两个支撑立柱与柜体之间形成第一冷风道和/或第一热风道,位于柜体左侧和/或右侧的两个支撑立柱与柜体之间形成第二冷风道和/或第二热风道,其中,四个支撑立柱21可分别连接在柜体侧板上,使得支撑立柱将四个风道相互隔离,或者支撑立柱与柜体之间设置间隙,机柜还包括挡板75,在柜体与支撑立柱之间设置四个挡板75将四个风道隔离,或者在柜体与支撑立柱之间设置两个挡板75将冷风道和热风道隔离,使得第一冷风道和第二冷风道连通,第一热风道和第二热风道连通,挡板75可设置柜体的两对角处,使得冷风道和热风道呈l形,挡板可连接在支撑立柱与柜体侧板之间或者支撑立柱与柜体门板之间。

参考图2-图8,机柜还包括竖向安装结构3,竖向安装结构3连接于支撑架2上,竖向安装结构内形成有用于竖向安装设备的第二安装空间31,竖向安装结构下部设有连通于第一冷风道171和第二安装空间31的第一进风口32,第一进风口32可以位于竖向安装结构的前侧下部,竖向安装结构顶部设有第一出风口33,第一冷风道的冷气经第一进风口进入第二安装空间内,冷气在设备9内向上流动过程中与设备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气体经第一出风口流出。

第二安装空间31包括多个且沿竖向安装结构左右方向成排设置的竖向安装位311和空气通道312,每个竖向安装位上设有一个竖向安装设备,空气通道位于竖向安装位的下方,空气通道的前端形成第一进风口,空气通道的顶部与竖向安装位连通。竖向安装结构还包括封板34,当竖向安装位上没有安装设备时,利用封板将竖向安装位的前部和底部封堵,避免大量冷风从竖向安装位处流走,使得尽量多的冷风进入设备对设备进行降温,竖向安装设备内部可设有风机,能够加速气流在设备内流动,更好的进行散热。设备可为通信设备、传输设备等,具体的设备可为基带处理单元(bbu,buildingbasebandunite)。

竖向安装结构的底板可具有倾斜部,使得空气通道312的外端高度大于其内端高度,有助于均匀的向设备内输送空气,更好的散热。

参考图1-图3,机柜还包括空调模块,用于向第一冷风道171内提供冷气,空调模块采用分体式设计,空调模块包括室内机41和室外机42,室内机41上形成空调出风口411和空调回风口412,空调出风口411与第一冷风道171连通,当空调模块制冷时,向第一冷风道171内不断的输送冷气。

具体的,室内机41设于柜体门板上,不占用柜体内空间,提高柜体内空间的利用率,且能够使得空调出风口与发热设备距离较近,不需要对柜体外部进行降温,空调冷风全部作用于发热设备,能够提高降温效率,提高冷量的利用率。其中设于柜体前门或柜体后门上,当室内机41设于柜体前门上时,第一冷风道171位于支撑架2前侧,当室内机41设于柜体后门上时,第一冷风道171位于支撑架2后侧。柜体前门12和/或柜体后门上设有多组空调模块安装孔位,该孔位满足室内机41的灵活安装,可根据需要上下灵活调节。同时,可根据柜体内设备数量选定室内机的数量,其中,室内机具有至少一个,当具有多个室内机时,多个室内机共用一个室外机,多个室内机纵向排列在柜体前门或机柜后门上。

参考图7,室外机42内设有压缩机421、氟泵422、室外风机423、室外换热器424和变频控制器425和节流装置等部件,能够拖动多台室内机,同时兼容拖动一台室内机。变频控制器425对压缩机421进行变频控制,以使压缩机能够根据柜体内设备的散热量和柜体外环境温度变化自动调节频率,使得空调模块输出冷量满足设备散热需求,避免空调反复启停,实现节能控制。在室外机内设置氟泵422,在过渡季和冬季时,当基站或机房外温度低于某一设定值时,氟泵422开启,压缩机421停止运行,充分利用基站或机房外冷源,达到节能效果。

参考图2-图8,机柜还包括风机模块5,风机模块5连接于支撑架上且位于竖向安装结构上部,风机模块5具有风机进风口51和风机出风口52,风机进风口包括朝下设置且与第一出风口33连通的风机第一进风口511,风机出风口52与空调回风口412连通。

空调模块和风机模块工作且空调模块处于制冷模式时,空调模块向第一冷风道提供冷气,冷气经第一进风口进入第二安装空间内,冷气在竖向安装设备内向上流动过程中与设备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气体经第一出风口和风机第一进风口进入风机内,空气经风机出风口进入空调回风口,完成一次气体循环。

设置空调出风口与第一冷风道连通,缩短空调出风口与设备的距离,提高冷量利用率,节约资源;设置用于竖向安装设备的竖向安装结构,使得冷空气进入竖向安装结构,能够均匀的对竖向安装的设备进行散热;设置风机模块设于竖向安装结构的上方,竖向安装结构的出风口位于其上方,充分考虑了热气与冷气的特点,便于风机模块直接将热气吸入风机模块内,避免热气与冷气混合,使得气流组织好,能够避免设备局部过热。

风机第一进风口511与第一热风道172连通和/或风机进风口51还包括位于第一热风道的风机第二进风口512,第一热风道内的空气经风机第一进风口和/或风机第二进风口进入风机模块内部。

竖向安装结构后部还设有与第一热风道连通的后出风口35,使得从两竖向安装设备之间或竖向安装设备内流出的空气也可直接进入第一热风道内,然后进入到风机模块内。

支撑架上还设有横向安装设备,横向安装设备包括其内部风道沿柜体左右方向设置的第一横向设备和/或其内部风道沿柜体前后方向设置的第二横向设备,第一冷风道内的冷气直接流入第二横向设备内,与设备换热后的气体通过第一热风道进入风机模块内。

参考图9-图11,机柜还包括横向导风装置6,横向导风装置6设于支撑架2上,其内形成有导风通道64,导风通道的前端与第一冷风道171连通,导风通道的侧端与第二冷风道173连通,冷气经导风通道从第一冷风道进入第二冷风道内,再流入第一横向设备内,冷气在第一横向设备内流动过程中与设备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气体流入第二热风道和/或第一热风道内,再经风机进风口进入风机模块内,风机进风口51还包括位于第二热风道内的风机第三进风口513,风机第三进风口可位于风机模块侧部,进入第二热风道内的空气经风机第三进风口进入风机模块内,进入第一热风道内的空气经风机第一进风口和/或风机第二进风口进入风机模块内部。设置横向导风装置,能够将第一冷风道中的冷气引流至第二冷风道内,对内部风道沿柜体左右方向设置的横向设备进行降温,扩大柜体适用范围。

具体的,横向导风装置6包括上隔板61、下隔板62和侧板63,侧板连接在上隔板与下隔板之间,上隔板61、下隔板62和侧板63形成导风通道64,其中上隔板和下隔板可水平设置,导风通道横截面呈成三角形或梯形。或者,横向导风装置6只包括侧板63,侧板63连接在支撑架上,侧板63与支撑架和放置在支撑架上的设备形成导风通道。

参考图5-图8,风机出风口52处安装有可调节的风道部件53,风道部件53密封连接在风机出风口和空调回风口之间。风机模块5还包括风机罩54和风机,风机罩54上形成有风机进风口51和风机出风口52,风机进风口与风机出风口52连通形成风机通道,风机位于风机通道内,为机柜本体内的气体流动提供动力,该风机具有大风量,高静压,循环次数多的特点。

图1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柜体与风机模块的分解图。

参照图3和图13,支撑立柱21上沿竖向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211。机架板114可拆卸连接到支撑立柱21上,例如,通过螺钉穿设机架板114、第一安装孔211的方式将机架板114固定到支撑立柱21上。

机架板114大体上呈l型,包括与支撑立柱21连接的连接部1141,以及呈横向延伸的支撑部1142。风机模块5放置在机架板114的支撑部1142上,被支撑部1142所支撑。

在本申请中,可以将机架板114安装在支撑立柱21的不同位置,从而实现机架板114在柜体1内的不同高度安装,而风机模块5设在机架板114的上端被支撑部1142所支撑,即实现了风机模块5在机柜内高度的可调节安装。

针对柜体1内不同的布局需求,可通过调整机架板114的高度,从而实现风机模块5不同高度的安装,扩大了风机模块适用机柜的范围,具有安装灵活、适应性广的优点。

机架板114的前端与前侧的支撑立柱21连接,机架板114的后端与后侧的支撑立柱21连接。机架板114具有两个,一个安装在柜体1的左侧,另一个安装柜体1的右侧,风机模块5被两个机架板114的支撑部1142所支撑。

机架板114上端的中央设有向外的翻边,机架板114安装时将翻边卡在前后两个支撑立柱21之间,可实现机架板114横向的安装定位,方便了装配操作。

支撑部1142位于风机第一进风口511的两侧,不会遮挡风机第一进风口511。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紧固板115安装在机架板114的前端,在紧固板115上沿竖向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1152a;风机模块5的左右两侧通过螺钉穿设第二安装孔1152a将风机模块5在前后方向固定。

紧固板115包括呈直角连接的第一安装部1151和第二安装部1152,第一安装部1151与机架板114连接,第二安装部1152与风机模块5连接。

安装时,将风机模块5从前侧放置到支撑部1142上之后,再使用螺钉将风机模块5的左右两侧与紧固板115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支撑立柱21和紧固板115为分体结构;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立柱21和紧固板115也可以是一体成型。

固定板55可设置在风机罩54的左右两侧,在固定板55上设有第三安装孔55a。将风机模块5放置到机架板114的支撑部1142上,固定板55贴合在紧固板115的前端,然后将螺钉穿设第三安装孔55a、紧固板115上的第二安装孔1152a,使得风机模块5固定到柜体1内。

固定板55可与风机罩54一体成型,或者固定板55通过焊接、螺接等方式安装到风机罩54上。第三安装孔55a的形状为横向拉长的腰形孔,这样,即使微调风机模块5在机架板114上的横向位置,也能保证第三安装孔55a和第二安装孔1152a对准,避免了第三安装孔55a为圆形时需要较高的装配位置精度才能和第二安装孔1152a对准的问题。

图1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柜体中风机模块的立体图;图1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柜体中风机模块的剖视图。

参照图14、图15,风机57对应风机第一进风口511安装在风机罩54内,柜体1的气流从风机进风口51进入风机罩54内并从风机出风口52吹出。

风机57采用48v直流后倾式离心风机,当市电断电时仍可使用基站或者机房内的电池供电,保证机柜内通讯设备安全。后倾式离心风机具有大风量、高静压的特点,可以实现机柜内的快速散热。

风道部件53对应风机出风口52安装在风机罩54的前端,风道部件53为中空结构,用于导引出风气流。风道部件53具有前端口和后端口,后端口与风机出风口52相对应,前端口稍小于后端口,可加快出风气流在后端口处的流动速度。

风机出风口52处可设置防护网56,用于防止手指、异物等从风机出风口52处进入风机罩54内。防护网56可由横竖交叉的铁丝焊接而成。部分铁丝的端部折弯形成环状的孔,通过螺钉穿设该孔可将防护网56固定到风机罩54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机模块5可包括电控单元240,用于控制空调模块中的电器运行和联动,实现多种运行模式及不同模式的切换。电控单元240安装在风机罩54的前端。打开柜体前门12就可实现对电控单元240的拆装维修。

风机罩54内可设置有进风腔54c和出风腔54d,进风腔54c位于出风腔54d的下方,风机57安装在出风腔54d内。

进风腔54c和出风腔54d之间通过隔板隔开,隔板的中央设有贯穿孔,贯穿孔处安装有导风圈58,风机57吊装在出风腔54d内且风机57的下端与导风圈58同轴。

进风腔54c在风机57的强制对流作用下,柜体1内气流从风机进风口52进入进风腔54c、经导风圈58、出风腔54d后从风道部件53吹出。

风机罩54内可设置安装腔54e,安装腔54e位于进风腔54c的前侧,且出风腔54d位于进风腔54c和安装腔54e的上方。电控单元240安装在安装腔54e处,采用电控盒安装,与进风腔54c和出风腔54d隔离,可单独拆卸,方便调试和维修。

图1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机柜中电控盒的分解图;图1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机柜中风机模块的侧视图,省略侧板以显示出内部构造。

电控单元240可包括电控盒241,以及设于电控盒241内的电控器件。

电控盒241包括第一盒体242和第二盒体243,第一盒体242位于第二盒体243的前端,两个盒体连接围成长方体盒状。第一盒体242主要形成电控盒241的底壁和前壁,第二盒体243主要形成电控盒241的后壁和上壁。

第二盒体243固定连接风机罩54内,第一盒体242与第二盒体243可拆卸连接,电控器件安装在第一盒体242上;打开柜体前门12,将第一盒体242拆下,可对电控器件进行维修、调试。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盒体242的后端插接在第二盒体243上,第一盒体242的前端与第二盒体243通过螺钉连接。这样,将螺钉拧下,就可拆下第一盒体242。

具体地,第一盒体242的后端设有向后延伸的插片242a,第二盒体243的下端设有插槽243a,插片242a插接在插槽243a内。

插片242a的后端边缘设有向上弯折的折弯部242b,拧下前端的螺钉后,第一盒体242的前端与第二盒体243分离,第一盒体242在重力作用下下沉,插片242a处的折弯部242b挂在插槽243a的后壁上使得第一盒体242不会脱离第二盒体243(如图17所示)。这样可以通过第一盒体242和第二盒体243前端的开口对电控器件进行维修、调试。

在第一盒体242的前壁上设有显示板、按键、指示灯等操作装置,以及与外部进行通讯的通讯端子及电源线插接端子等,实现插接式安装,可方便快速实现与外部的接口通讯;另外,在第一盒体242的前壁上还设有开孔,用于进出传感器的连接线,该开孔处有橡胶圈封堵。

参照图18、图19,第二盒体243的顶面可设置进线口242c,风机57、传感器59等器件的电源线穿过进线口242c连接到电控盒241内。

具体地,出风腔54d的顶面设有固线部541,风机电源线571沿出风腔54d的顶面穿设固线部541、而后沿出风腔54d的侧面、最后穿设进线口242c连接到电控盒241内;温度传感器或/和湿度传感器等可安装在出风腔54d内,传感器的连接线591穿设进线口242c连接到电控盒241内。

图2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机柜中室内机的立体图;图2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机柜中室内机的分解图。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0和图21,室内机41可包括制冷箱体413、蒸发器414和接水盘部件415。

制冷箱体413后表面上靠上的位置设有空调回风口412,柜体前门12关闭时,空调回风口412与风机模块5的风道部件53相对接,两者在对接处密封,形成了密闭空气通道;空调出风口411设置在制冷箱体413的后表面上并位于空调回风口412的下方。

制冷箱体413包括后端开口的箱本体4131和连接在开口处的箱盖体4132;空调回风口412和空调出风口411设置在箱盖体4132上。装配时,可将接水盘部件415、蒸发器414等安装到箱本体4131内,再将箱盖体4132与箱本体4131连接。

结合图22,蒸发器414倾斜地设置在制冷箱体413内,具体地,蒸发器414的上端靠后,蒸发器414的下端靠前,从而将制冷箱体413分隔为热风腔413a和冷风腔413b,空调回风口412位于热风腔413a侧,空调出风口411位于冷风腔413b侧。

从风机模块5的风道部件53处流出的气流经空调回风口412进入到热风腔413a,并与蒸发器414换热后流入冷风腔413b,最后从空调出风口411吹入到柜体1内。

室内机41的空调出风口411贴近柜体1内的发热设备,冷风能够全部作用于发热源,过程冷量损失少,提高了机柜内制冷散热的效率。

蒸发器414采用微通道换热器,重量较轻,减轻了柜体前门12的重量。

空调出风口411处设有横向导风板416,可根据柜体1内热量密度调整送风角度,实现冷量的均匀分配。横向导风板416可由人工用手调整送风角度,或者由电机控制自动调整送风角度。

横向导风板416可摆动至完全关闭空调出风口411的状态;室内机41不工作时可通过调整横向导风板416将空调出风口411关闭,从而可避免灰尘异物等从空调出风口411进入室内机41内。

参照图1,机柜上还设有新风机构71和风口装置72。风口装置72设于柜体前门12的下部。风口装置72可采用铰接的方式与柜体前门12转动连接。当机柜内为负压时,风口装置72可向机柜的内侧打开,以使机柜内外气体流通;当机柜内为正压或与柜外大气压力平衡时,风口装置72关闭以将柜内与柜外隔离。机柜内外可通过风口装置72、新风机构71实现气流循环。

风口装置72可采用自垂式挡板结构,结构简单,便于实现。

图22和图2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机柜的新风机构处于开启/关闭状态的侧视图,省略侧板以显示出内部构造,图示中箭头示意气流方向。

参照图22、图23,制冷箱体413内设有位于蒸发器414上方的风道腔71a,风道腔71a的后端对应空调回风口412,风道腔71a的前端设有箱体出风口417,箱体出风口417贯穿制冷箱体413的前壁,风道腔71a的下端设有制冷进风口712a。空调回风口412与箱体出风口417之间可通过风道腔71a连通,空调回风口412与制冷进风口712a之间可通过风道腔71a连通。

箱体出风口417由多个微孔形成,可避免异物等进入制冷箱体内。

新风机构71包括可转动连接于风道腔71a处的导风板711,该导风板711可打开制冷进风口712a同时阻断流向箱体出风口417的气流,或者关闭制冷进风口712a。

新风机构71开启时,如图23所示,导风板711转动至制冷进风口712a处,制冷进风口712a被关闭,风机模块5吹出的气流从风道腔71a、箱体出风口417流向机柜的外部;新风机构71关闭时,如图22所示,导风板711转动至风道腔71a内将制冷进风口712a打开并将空调回风口412与箱体出风口417之间阻断,风机模块5吹出的气流从制冷进风口712a处流向蒸发器414处。

具体地,导风板711的前端连接在制冷进风口712a的前端,导风板711的后端可围绕其前端转动,当导风板711的前端转动至制冷进风口712a的前端时,制冷进风口712a被导风板711关闭;当导风板711的前端转动至风道腔71a的上端时,导风板711将空调回风口412和箱体出风口417阻断同时将制冷进风口712a打开。

新风机构71可包括设置在蒸发器414上方的分隔底板712,该分隔底板712将制冷箱体413的上端隔出风道腔71a;分隔底板712上设有上述制冷进风口712a。

图2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机柜的新风机构中导风板和分隔底板的示意图。

参照图24,分隔底板712的上端面设有向下凹陷的弧形槽7122,导风板711的两端设有转轴7115,转轴7115适配在在弧形槽7122处。

制冷进风口712a的上方设有容纳槽712b,容纳槽712b的尺寸大于制冷进风口712a,导风板711关闭制冷进风口712a时位于容纳槽712b内。

图25和图2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机柜中新风机构在两种状态下的立体图。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5、图26,新风机构71可包括连接在分隔底板712上端的支撑框架713,支撑框架713和分隔底板712围成前后贯通的长方体形成。

导风板711的旋转通过电机714驱动、曲柄715传动。电机714固定安装在支撑框架713的外侧面。在支撑框架713的侧壁上设有弧形轨迹槽713a,导风板711上设有插接于弧形轨迹槽713a的滑动柱7111。曲柄715上设有滑槽715a,滑动柱7111插接在滑槽715a内。

电机714的输出轴连接曲柄715并驱动曲柄715旋转,曲柄715带动滑动柱7111使其在弧形轨迹槽713a内滑动。

弧形轨迹槽713a为劣弧,导风板711旋转小角度就可以实现打开/关闭状态的转换,同时,可以避免增加新风机构71在室内机41上的高度,使得室内机41结构更加紧凑。

图2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机柜中导风板的立体图。

参照图27,滑动柱7111的自由端的形状被构造成易于穿过滑槽715a且不易从滑槽715a中脱出。

滑动柱7111包括连接导风板711的根部7112,以及与根部7112连接的头部7113,头部7113的外径大于根部7112,且在头部7113上设有开槽7114,该开槽7114将头部7113分割成多瓣。滑动柱7111的头部7113在穿过滑槽715a时被挤压收拢、在穿出滑槽715a后复原,在头部7113的抵挡作用下,滑动柱7111不会轻易脱出滑槽715a。

导风板711的上下两个表面上均设有加强筋,该加强筋一方面可以起到强度加强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导风的作用。

图2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机柜中接水盘部件的立体图;图2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机柜中接水盘部件的分解图。

参照图28和图29,接水盘部件415设于蒸发器414的下端,用于盛接蒸发器414上流下的冷凝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接水盘部件415采用双层接水盘结构,包括第一层接水盘225,以及安装在第一层接水盘225上端的第二层接水盘226。若是单层接水盘,水在接水盘中会发生飞溅;而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双层接水盘,第二层接水盘226覆盖在第一层接水盘225的上方可阻挡水的飞溅。

第二层接水盘226靠近第一层接水盘225的后端安装,第二层接水盘226的前端和第一层接水盘225的前端之间具有开口,蒸发器414的下端从此开口插入到第一层接水盘225的前端。

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第二层接水盘226具有底板226a和位于底板226a左右两侧的侧板226b,侧板226b贴合第一层接水盘225的内侧壁。第二层接水盘226为钣金件,侧板226b由底板226a的两端向上折弯形成。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接水盘部件415可包括水泵227,用于将接水盘内水定期排出,以避免接水盘中的水积聚过多,另外水泵227还用于自然排水不能排出的场合,例如在接水盘不能直接向下排水时可以通过水泵227排水。水泵227安装在第二层接水盘226上;在水泵227和第二接水盘226之间设有橡胶支撑块228,通过橡胶支撑块228可减小水泵227开启时的振动,减少噪音。

水泵227的两端连接有水管227a,吸水侧的水管227a可延伸到第一层接水盘225的盘底,出水侧的水管227a从接水盘部件415上延伸出去。定期开启水泵227可将接水盘内的水快速排出。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接水盘部件415可包括限位座229,用于固定部分水管227a,限位座229连接在接水盘部件415的一个角处,出水侧的水管227a穿设限位座229并延伸出去。

限位座229抵接在接水盘的上端,限位座229的底面向下延伸有限位柱229a,限位柱229a穿设第二层接水盘226的底板226a,从而将限位座229限位在接水盘上;另外,蒸发器414端部的冷凝管可从限位座229处穿出,沿管流下的冷凝水会落到限位座229上,限位柱229a为中空结构可使得水从限位柱229a流到第一层接水盘225上排出

限位座229上设有竖向贯穿的穿管孔229b,限位座229的侧壁上设有开孔229c,该开孔229c连通到穿管孔229b,水管227a过盈穿设在穿管孔229b内,从而实现对水管227a的限位。

第一层接水盘225上设有排水孔225a,可以实现接水盘的自然排水。

参照图2、图3,机柜内还设置有电源模块73和电池模块74,电池模块为机柜的备用电源,以保证在市电断电情况下仍能够利用电池模块为相关用电设备提供电源,保证机柜的正常运行,电源模块73和电池模块74均可设置在支撑架上,电源模块73可设置在风机模块的上方,电池模块可设置在柜体的下部。

电控单元240采用直流电驱动,当市电断电时仍可使用基站或机房内的电池供电继续正常工作,保证机柜内设备的安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机柜具有多种工作模式,包括正常压缩机制冷模式、氟泵制冷模式、利用房间冷源模式、机柜应急通风模式和柜内余热利用模式。电控单元控制空调模块、风机模块5、新风机构71等的运行和联动,实现不同模式的切换。

正常压缩机制冷模式:当检测装置检测到基站或机房外温度高于某一设定值时,压缩机421启动,室外风机423同步开启,氟泵422关闭,新风机构71保持常闭,风机模块5持续运行,此时,柜体为封闭状态,机柜前门下部的风口装置72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关闭,冷风从室内机41中吹出,进入第一冷风道,第一冷风道内的冷气进入竖向安装结构或者进入设备与设备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气体被风机模块5吸入,送入室内机41,降温后变为低温风从室内机吹出,形成气流单向封闭循环。

氟泵模式:当检测装置检测到基站或机房外温度小于等于某一设定值时,压缩机421停机,室外风机423同步停机,氟泵422开启,新风机构71保持常闭,风机模块5持续运行,此时,柜体为封闭状态,其内部保持正压,使得机柜前门下部的风口装置72自动关闭,柜体内的气流循环与正常压缩机制冷模式一致。

柜内余热利用模式:当检测装置检测到柜体内温度低于某一设定值时,压缩机421停机,室外风机423同步停机,氟泵422关闭,新风机构71保持常闭,风机模块5持续运行,此时,柜体为封闭状态,其内部保持正压,使得机柜前门下部的风口装置72自动关闭,柜体内的气流与正常压缩机制冷模式一致,循环风将设备产生的热量输送至电池处,实现余热利用。

利用房间冷源模式:当检测装置检测到柜体外温度低于设定值时,压缩机421停机,室外风机423同步停机,氟泵422关闭,新风机构71开启,此时,柜体内外连通,风机模块5持续将柜体内热回风吹到柜体外,柜体内部保持负压,使得柜体下部风口装置72自动开启,柜体外冷风从该风口吸入,冷气与设备换热后直接被风机模块5吸入,从新风机构71排到柜外。充分利用柜体外部自然冷气对机柜进行制冷,可提高机柜的节能性能。

机柜应急通风模式:当压缩机421、氟泵422无法启动或运行过程中故障停机时,室外风机423同步停机,控制单元报警,风机模块5持续运行,同时新风机构71开启,柜体内气流循环与利用房间冷源模式一致。利用应急通风模式可保证机柜在空调模块发生故障或市电断电的情况下仍能够为设备散热,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机柜还包括位于柜体顶部的应急风机76,当空调模块发生故障时,与新风机构和风口装置协同工作,应急风机向柜外抽热风。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柜体1可配置自动弹开门装置,以保证在特殊情况下的应急使用,具体的,机柜前门12、机柜后门13的一侧通过铰链连接,铰链处设置弹开装置,机柜前门、机柜后门13和机柜框架11上安装电磁锁,正常情况下,在电磁锁的吸合状态下,机柜前门12和机柜后门13处于封闭状态,紧急情况下,通过控制电磁锁掉电,弹开装置动作,实现自动弹开门。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