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装置的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24078发布日期:2022-03-04 23:20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储能装置的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储能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储能装置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储能装置主要是指用于储存电能的装置,其在充电后可以存储上百瓦时的电量,并在用户需要时释放这些电能以供用户使用。
3.在存储和释放的过程中,储能装置,尤其是电源处,会散发大量的热量。储能装置的内部空间狭小,散热效率不高。这些热量长时间堆积在储能装置内的各处,会对储能装置的各部件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其中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装置的散热结构,以减少储能装置内热量的堆积,以及提高储能装置的散热效率。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的散热结构,包括电源组件、电源管理模块、主控模块、逆变模块和散热组件,所述电源组件、所述电源管理模块、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逆变模块由下至上依次排列,所述逆变模块与所述主控模块之间形成第一风道,所述主控模块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之间形成第二风道,所述电源组件设置有第三风道,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风道和所述第三风道连通。
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第一风扇,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
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控模块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有缺口,所述第一风扇设置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并经所述缺口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
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源组件包括外壳和多个电池,多个所述电池于所述外壳内呈行列排布,沿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之间具有第一间隔,沿列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之间具有第二间隔,所述第一间隔与所述第二间隔相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三风道;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第二风扇,所述第二风扇与所述第三风道连通。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壳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电池夹设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
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壳包括连接螺栓,所述上壳体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下壳体对应设置第二通孔,所述连接螺栓经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螺纹连接。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风扇支架,所述风扇支架连接所述第二风扇与所述下壳体,以使所述第二风扇与所述下壳体之间具有第三间隔。
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控制模块、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三风道内,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电连接,以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第一温度信号以及来自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第二温度信号,并依
据第一温度信号的大小调整所述第一风扇的工作功率,依据所述第二温度信号的大小调整所述第二风扇的工作功率。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第三风扇,所述第三风扇设置于所述逆变模块上。
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风扇、所述第二风扇和所述第三风扇的风向相同。
15.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储能装置的散热结构与相关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逆变模块与主控模块之间形成第一风道,以及在主控模块与电源管理模块之间形成第二风道,可以将各个模块分隔开,避免各个模块工作时会相互传导热量的情况,从而减少热量的堆积;在电源组件设置第三风道,有利于将电源组件工作时的热量导出,避免电源组件的温度过高;散热组件与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连通,以将逆变模块、主控模块、电源管理模块和电源组件产生的热量导出,以提高储能装置内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散热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18.图3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散热结构的第三风道的俯视示意图;
19.图中,11、电池;121、上壳体;122、下壳体;123、连接螺栓;
20.2、电源管理模块;
21.3、主控模块;
22.4、逆变模块;
23.51、第一风扇;521、风扇支架;522、第二风扇;53、第三风扇;101、第一风道;102、第二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25.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6.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27.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储能装置的散热结构,包括电源组件、电源管理模块2、主控模块3、逆变模块4和散热组件,电源组件、电源管理模块2、主控模块3和逆变模块4由下至上依次排列,逆变模块4与主控模块3之间形成第一风道101,主控模块3与电源管理模块2之间形成第二风道102,电源组件设置有第三风道,散热组件与第一风道101、第二风道102和第三风道连通。
28.通过在逆变模块4与主控模块3之间形成第一风道101,以及在主控模块3与电源管
理模块2之间形成第二风道102,可以将各个模块分隔开,避免各个模块工作时会相互传导热量的情况,从而减少热量的堆积;在电源组件设置第三风道,有利于将电源组件工作时的热量导出,避免电源组件的温度过高;散热组件与第一风道101、第二风道102和第三风道连通,以将逆变模块4、主控模块3、电源管理模块2和电源组件产生的热量导出,以提高储能装置内的散热效率。
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散热组件包括第一风扇51,第一风扇51和第一风道101与第二风道102连通。
30.可以理解的是,主控模块3用于提供各种充电接口,使不同的设备均可以与储能装置电连接,以进行充电;电源管理模块2用于充放电时监测电源组件的工作温度、输入输出电压、输入输出电流等。可以看出,三者均在充放电时工作。设置第一风扇51与第一风道101和第二风道102连通,使主控模块3、电源管理模块2和逆变模块4在工作时,第一风扇51可以同时将上述三者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一风道101和第二风道102导出,以较低的成本提高储能装置内的散热效率。
31.进一步的,主控模块3包括电路板,电路板设置有缺口,第一风扇51设置于电源管理模块2,并经缺口与第一风道101连通。
32.可以理解的是,为减少占用储能装置内的空间,在电路板上设置缺口,第一风扇51经过缺口与第一风道101连通,使主控模块3、电源管理模块2、逆变模块4和第一风扇51可以形成紧凑的结构,从而减少散热结构需要为布置第一风扇51而腾出的空间。
33.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电源组件包括外壳和多个电池11,多个电池11于外壳内呈行列排布,沿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电池11之间具有第一间隔,沿列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电池11之间具有第二间隔,第一间隔与第二间隔相连通,以形成第三风道;散热组件包括第二风扇522,第二风扇522与第三风道连通。
34.可以理解的是,电池11在接收和释放电能时,会释放大量的热量,设置电池11在外壳内呈行列排布,沿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电池11之间具有第一间隔,沿列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电池11之间具有第二间隔,避免各个电池11在工作时互相传导热量的情况,从而减少热量的堆积。同时,第一间隔和第二间隔相连通,还形成第三风道,使第二风扇522可以将各个电池11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三风扇53导出,以提高储能装置内的散热效率。
35.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2所示,外壳包括上壳体121和下壳体122,电池11夹设于上壳体121与下壳体122之间,电源管理模块2与下壳体122之间具有第三间隔。
36.可以理解的是,电池11在工作时应保持稳定的姿态,才能保持电能的稳定接收和释放。将电池11夹设于上壳体121和下壳体122之间,使电池11在竖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压力,有利于电池11保持稳定的姿态。
37.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2所示,外壳包括连接螺栓123,上壳体121设置有第一通孔,下壳体122对应设置第二通孔,连接螺栓123经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螺纹连接。
38.可以理解的是,下壳体122对电池11具有支撑作用,为使上壳体121和下壳体122对电池11产生上下方向的压力,可以设置连接螺栓123,连接螺栓123经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螺纹连接,使得上壳体121在连接螺栓123与第二通孔的连接力的作用下,压在电池11上,使电池11保持在上壳体121和下壳体122之间,以保持稳定的姿态。
39.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2所示,散热组件还包括风扇支架521,风扇支架521连接第二
风扇522与下壳体122,以使第二风扇522与下壳体122之间具有第三间隔。
40.可以理解的是,风扇支架521连接第二风扇522与下壳体122,使第二风扇522与下壳体122之间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位置,第二风扇522可以工作以将电池11产生的热量经过第三风道导出。第二风扇522与下壳体122之间具有第三间隔,减少第二风扇522工作的振动的传导,从而减少第二风扇522工作时产生的噪声。
41.进一步的,散热组件包括控制模块、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第一风道101内,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第三风道内,控制模块与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电连接,以接收来自第一温度传感器的第一温度信号以及来自第二温度传感器的第二温度信号,并依据第一温度信号的大小调整第一风扇51的工作功率,依据第二温度信号的大小调整第二风扇522的工作功率。
42.可以理解的是,控制模块依靠第一温度传感器探测第一风道101内的温度,依次为依据判断第一风扇51的工作率,即第一温度传感器探测得到的温度越高,则控制模块调整后的第一风扇51的工作功率也越高;第一温度传感器探测得到的温度越低,则控制模块调整后的第一风扇51的工作功率也越低,如此设置可以使逆变模块4、主控模块3和电源管理模块2三者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工作温度,避免第一风扇51的工作功率过高或过低导致上述三者的工作效率的降低和耗电量的增大。相应的,第二温度传感器及控制模块对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控制原理与上述原理相通,此处不再赘述。
43.在上述实施例中,散热组件包括第三风扇53,第三风扇53设置于逆变模块4上。
44.可以理解的是,第三风扇53可以将逆变模块4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导走,减少热量的堆积。
45.进一步的,第一风扇51、第二风扇522和第三风扇53的风向相同。
46.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风扇51、第二风扇522和第三风扇53的风向相同,使各个模块及部件产生的热量均以相同的方向导走,避免风向不同导致热量被风扇从一个模块导向另一个模块的情况。
47.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储能装置通过电源管理模块2向电源组件充电,散热组件的第一风扇51、第二风扇522和第三风扇53工作,将电源管理模块2、主控模块3和逆变模块4以及电源组件产生的热量从左侧向右侧导出;储能装置通过主控模块3向电源组件放电,散热组件的第一风扇51、第二风扇522和第三风扇53工作,将电源管理模块2、主控模块3和逆变模块4以及电源组件产生的热量从左侧向右侧导出。
48.本发明通过在逆变模块4与主控模块3之间形成第一风道101,以及在主控模块3与电源管理模块2之间形成第二风道102,可以将各个模块分隔开,避免各个模块工作时会相互传导热量的情况,从而减少热量的堆积;在电源组件设置第三风道,有利于将电源组件工作时的热量导出,避免电源组件的温度过高;散热组件与第一风道101、第二风道102和第三风道连通,以将逆变模块4、主控模块3、电源管理模块2和电源组件产生的热量导出,以提高储能装置内的散热效率。
49.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