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台区智能融合终端调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11529发布日期:2022-02-23 20:42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台区智能融合终端调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台区智能融合终端调试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台区智能融合终端调试装置。


背景技术:

2.智能融合终端是就地化分析决策、协同计算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融合终端设备,在智能融合终端的使用前需要对智能融合终端进行调试,因此就需要一种台区智能融合终端调试装置,目前现有的调试装置大多笨重不便携带,因此就需要一种便携式台区智能融合终端调试装置。
3.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cn202011206174.5中公开了一种便携式电力智能终端调试运维系统,该系统由手持运维终端、便携式测试仪、便携式移动电源三大组成部分,其中手持运维终端是基于安卓系统平台开发的便携式手持工业级终端设备,便携式测试仪是一款专为电力智能终端,尤其是配网自动化终端调试运维而开发的专用测试工具,能够实现对配电自动化终端的三遥功能、保护和逻辑功能、故障告警等多个功能项目的全自动测试,该系统应用到本装置存在不便对连接线进行收缩,且不能对调试装置进行有效保护,容易因碰撞造成损坏影响使用。
4.因此,提出一种便携式台区智能融合终端调试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台区智能融合终端调试装置,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便携式台区智能融合终端调试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的顶部右侧固定连接有按键,所述装置本体的顶部左侧固定连接有显示屏,所述装置本体的左侧顶部正中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的中部套设有绑带,所述绑带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手绳,所述装置本体的左侧底部开设有收线室,所述收线室的内腔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的内腔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挡板的左侧底部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收线室的中部插设有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的前后两端对称套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固定柱的中部套设有连接线,所述连接线远离第二固定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usb接头,所述装置本体的右侧开设有定位槽,所述装置本体的顶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顶盖,所述顶盖的右侧开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的内腔左侧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三凹槽的中部插设有顶杆,所述顶杆的中部套设有第一顶板,所述第一顶板的右侧上下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顶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顶板,所述第二顶板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拉环。
8.优选的,所述顶盖的大小与装置本体的顶部大小相适配,所述装置本体的顶部左侧设置有斜面,所述显示屏设置在斜面上,所述装置本体的顶部设置在顶盖的内部。
9.优选的,所述第二挡板设置在收线室的内部,所述连接线设置在收线室的内部,所述连接线的直径小于通孔的直径,所述usb接头的直径与通孔的内腔直径相适配,所述usb接头远离连接线的一端延伸至通孔的内部,所述第二凹槽设置在通孔的左侧上下两端。
10.优选的,所述顶盖的底部左侧设置为斜面,所述顶盖的前后两侧的左侧顶部通过转轴与装置本体的前后两侧壁体的左侧顶部转动连接,所述定位槽的位置与第三凹槽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定位槽的大小与第三凹槽的大小相适配。
11.优选的,所述顶杆的大小与第三凹槽的内腔大小相适配,所述顶杆远离第二顶板的一端设置为斜面,所述顶杆远离第二顶板的一端底部长度小于顶部长度,所述顶杆远离第二顶板的一端延伸至定位槽的内部。
12.优选的,所述第一顶板的大小与限位槽的内腔大小相适配,所述第一顶板设置在限位槽的内部,所述弹簧设置在顶杆的上下两侧,所述弹簧设置在限位槽的内部。
13.有益效果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台区智能融合终端调试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1、该便携式台区智能融合终端调试装置,通过设置的第一凹槽与第一固定柱、绑带、固定板、手绳的配合,可以方便在装置本体不使用的情况下进行携带,提高装置本体的便携性。
16.2、该便携式台区智能融合终端调试装置,通过设置的收线室、第一挡板、通孔、第二凹槽、第二固定柱、第二挡板、连接线、usb接头的配合,可以对连接线与usb接头起到一个收纳的作用,同时方便对usb接头进行拿取,方便使用。
17.3、该便携式台区智能融合终端调试装置,通过设置的定位槽与顶盖、第三凹槽、限位槽、顶杆、第一顶板、弹簧、第二顶板、拉环的配合,可以对顶盖与装置本体进行固定,进而对装置本体起到保护的作用,防止装置本体表面受到碰撞,同时方便将顶盖打开方便使用,提高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剖切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1.图中:1、装置本体;2、按键;3、显示屏;4、第一凹槽;5、第一固定柱;6、绑带;7、固定板;8、手绳;9、收线室;10、第一挡板;11、通孔; 12、第二凹槽;13、第二固定柱;14、第二挡板;15、连接线;16、usb接头;17、定位槽;18、顶盖;19、第三凹槽;20、限位槽;21、顶杆;22、第一顶板;23、弹簧;24、第二顶板;25、拉环。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23.如图1-3所示,一种便携式台区智能融合终端调试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装置本体1的顶部右侧固定连接有按键2,装置本体1的顶部左侧固定连接有显示屏3,装置本体1的顶
部左侧设置有斜面,显示屏3设置在斜面上,装置本体1的顶部设置在顶盖18的内部,装置本体1的左侧顶部正中开设有第一凹槽4,第一凹槽4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柱5,第一固定柱5的中部套设有绑带6,绑带6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7,固定板7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手绳8,通过设置的第一凹槽4与第一固定柱5、绑带6、固定板7、手绳8 的配合,可以方便在装置本体1不使用的情况下进行携带,提高装置本体1 的便携性,装置本体1的左侧底部开设有收线室9,收线室9的内腔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挡板10,第一挡板10的内腔底部开设有通孔11,第一挡板10的左侧底部开设有第二凹槽12,第二凹槽12设置在通孔11的左侧上下两端,收线室9的中部插设有第二固定柱13,第二固定柱13的前后两端对称套设有第二挡板14,第二挡板14设置在收线室9的内部,第二固定柱13的中部套设有连接线15,连接线15设置在收线室9的内部,连接线15的直径小于通孔11的直径,连接线15远离第二固定柱1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usb接头16, usb接头16的直径与通孔11的内腔直径相适配,usb接头16远离连接线15 的一端延伸至通孔11的内部,通过设置的收线室9、第一挡板10、通孔11、第二凹槽12、第二固定柱13、第二挡板14、连接线15、usb接头16的配合,可以对连接线15与usb接头16起到一个收纳的作用,同时方便对usb接头 16进行拿取,方便使用,装置本体1的右侧开设有定位槽17,定位槽17的位置与第三凹槽19的位置相对应,定位槽17的大小与第三凹槽19的大小相适配,装置本体1的顶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顶盖18,顶盖18的大小与装置本体1的顶部大小相适配,顶盖18的底部左侧设置为斜面,顶盖18的前后两侧的左侧顶部通过转轴与装置本体1的前后两侧壁体的左侧顶部转动连接,顶盖18的右侧开设有第三凹槽19,第三凹槽19的内腔左侧开设有限位槽20,第三凹槽19的中部插设有顶杆21,顶杆21的大小与第三凹槽19的内腔大小相适配,顶杆21远离第二顶板24的一端设置为斜面,顶杆21远离第二顶板 24的一端底部长度小于顶部长度,顶杆21远离第二顶板24的一端延伸至定位槽17的内部,顶杆21的中部套设有第一顶板22,第一顶板22的大小与限位槽20的内腔大小相适配,第一顶板22设置在限位槽20的内部,第一顶板 22的右侧上下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弹簧23,弹簧23设置在顶杆21的上下两侧,弹簧23设置在限位槽20的内部,顶杆21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顶板24,第二顶板24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拉环25,通过设置的定位槽17与顶盖18、第三凹槽19、限位槽20、顶杆21、第一顶板22、弹簧23、第二顶板24、拉环 25的配合,可以对顶盖18与装置本体1进行固定,进而对装置本体1起到保护的作用,防止装置本体1表面受到碰撞,同时方便将顶盖18打开方便使用,提高装置的实用性,第二固定柱13的后端固定连接有涡卷弹簧方便对第二固定柱13进行复位。
2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便携式台区智能融合终端调试装置,使用时只需拉动usb接头16将usb接头16从收线室9的内部移出,并将连接线15的一部分从收线室9的内部移出,然后将usb接头16插在台区智能融合终端上,然后拉动拉环25通过第二顶板24带动顶杆21从定位槽17的内部移出,然后将顶盖18向左上方移动从而将顶盖18打开,然后通过按键2 与显示屏3即可对装置本体1进行操作,实现对台区智能融合终端的调试,当不需要使用时关闭顶盖18,当定位槽17与第三凹槽19相对应时,通过弹簧23对第一顶板22的推力,即可带动顶杆21的左端进入定位槽17的内部,对顶盖18进行固定,然后通过第二固定柱13后侧的涡卷弹簧对连接线15进行收缩,将连接线15与usb接头16收缩进收线室9的内部,然后即可拿动手绳8对装置本体1进行携带。
25.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
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