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形热管式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95494发布日期:2022-03-23 16:00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方形热管式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热管式散热器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方形热管式散热器。


背景技术:

2.电脑主机在工作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热,如果不将这些热量及时散发出去,轻则导致死机,重则导致主机的零件烧毁;因此,需要设置散热器,实现对主机内部元件进行散热。
3.散热器包括多个散热铜管、多个散热鳍片和铜底板,各个散热铜管分别贯穿各个散热鳍片延伸安设铜底板,铜管铜底板吸收热量,通过各个散热铜管和各个散热鳍片的配合实现散热。
4.现有技术中,由于散热铜管呈圆柱状布置,散热铜管与铜底板的接触面积不足,导致散热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方形热管式散热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散热器的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方形热管式散热器,包括多片散热鳍片、散热铜管组以及铜底板,各个所述散热鳍片呈间隔对应布置,所述散热铜管组贯穿各个所述散热鳍片且延伸穿设所述铜底板布置,所述铜底板用于接触热源且吸收热量;所述散热铜管组具有方形段,所述方形段呈方状布置,所述方形段沿水平方向嵌设所述铜底板布置。
7.进一步的,所述方形段包括第一方形部和第二方形部;所述散热铜管组包括多个第一铜管和多个第二铜管,所述第一铜管的上端朝上延伸至所述散热鳍片的上方,所述第一铜管的下端分别贯穿各个所述散热鳍片,且所述第一铜管的下端沿朝向所述第二铜管方向呈水平延伸贯穿所述铜底板布置,所述第一铜管的下端形成所述第一方形部;所述第二铜管的上端朝上延伸至所述散热鳍片的上方,所述第二铜管的下端分别贯穿各个所述散热鳍片,且所述第二铜管的下端沿朝向所述第一铜管方向呈水平延伸贯穿所述铜底板布置,所述第二铜管的下端形成所述第二方形部;所述第一方形部与所述第二方形部呈依序错位布置。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铜管的上端形成第一铜管头,所述第一铜管头处于所述散热鳍片的上方,各个所述第一铜管头呈错位间隔布置。
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铜管的上端形成第二铜管头,所述第二铜管头处于所述散热鳍片的上方,各个所述第二铜管头呈错位间隔布置。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方形部具有第一方形面,所述第一方形面沿垂直所述散热鳍片方向延伸布置,所述第二方形部具有第二方形面,所述第二方形面沿垂直所述散热鳍片方向延伸布置,所述第一方形面与所述第二方形面呈平铺抵触布置。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方形部包括第一外管和第一内管,所述第一外管套设所述第一内管布置,所述第一内管呈圆柱状布置,所述第一外管呈方状布置。
12.进一步的,所述散热铜管组具有圆形段,所述圆形段贯穿各个所述散热鳍片布置,所述圆形段呈圆柱状布置,所述圆形段与所述方形段呈对接布置。
13.进一步的,所述铜底板包括板体和多个凸条,所述板体和多个所述凸条呈一体成型布置,所述方形段沿水平方向嵌设所述板体布置,所述凸条的下部与所述板体呈连接布置,所述凸条的上部朝上凸起布置,相邻所述凸条之间形成散热槽。
14.进一步的,所述铜底板包括固定板和两个固定件,所述固定板与所述板体呈上下扣合布置,所述固定板的两端分别形成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延伸至所述板体的外部布置,所述固定件贯穿所述固定部延伸与外部呈螺纹连接布置;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杆和固定簧,所述固定簧套设所述固定杆布置,所述固定簧的上部与所述固定杆呈连接布置,所述固定簧的下部呈活动布置。
15.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沿背离所述板体方向凸起形成中置部,所述中置部形成有中置槽,所述凸条嵌设所述中置槽布置。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形热管式散热器,设备使用时,热量被铜底板吸收,再通过散热铜管组将热量均匀地分布到各个散热鳍片上,通过散热鳍片朝外疏散热量,从而使热量不会堆积,实现设备的散热;在方形段的作用下,增大方形段与铜底板的接触面积,同时,增大铜底板对外散发热量的面积,降低铜底板的热量堆积,从而提高散热效果,并且,有助于增大散热铜管组的内部的液体携带的热量,进而提高热量散发的效率以及提高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形热管式散热器的主视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形热管式散热器的剖面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形热管式散热器的局部主视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形热管式散热器的立体示意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形热管式散热器的仰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3.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24.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25.参照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26.方形热管式散热器,包括多片散热鳍片2、散热铜管组1以及铜底板3,各个散热鳍片2呈间隔对应布置,散热铜管组1贯穿各个散热鳍片2且延伸穿设铜底板3布置,铜底板3用于接触热源且吸收热量;散热铜管组1具有方形段11,方形段11呈方状布置,方形段11沿水平方向嵌设铜底板3布置。
27.上述的方形热管式散热器,设备使用时,热量被铜底板3吸收,再通过散热铜管组1将热量均匀地分布到各个散热鳍片2上,通过散热鳍片2朝外疏散热量,从而使热量不会堆积,实现设备的散热;在方形段11的作用下,增大方形段11 与铜底板3的接触面积,同时,增大铜底板3对外散发热量的面积,降低铜底板 3的热量堆积,从而提高散热效果,并且,有助于增大散热铜管组1的内部的液体携带的热量,进而提高热量散发的效率以及提高散热效果。
28.方形段11包括第一方形部和第二方形部;实现多区域散热,提高散热效果。
29.散热铜管组1包括多个第一铜管12和多个第二铜管13,第一铜管12的上端朝上延伸至散热鳍片2的上方,第一铜管12的下端分别贯穿各个散热鳍片2,且第一铜管12的下端沿朝向第二铜管13方向呈水平延伸贯穿铜底板3布置,第一铜管12的下端形成第一方形部;第二铜管13的上端朝上延伸至散热鳍片2的上方,第二铜管13的下端分别贯穿各个散热鳍片2,且第二铜管13的下端沿朝向第一铜管12方向呈水平延伸贯穿铜底板3布置,第二铜管13的下端形成第二方形部;通过多个第一铜管12和多个第二铜管13片的配合,增大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果。
30.第一方形部与第二方形部呈依序错位布置,实现多区域散热,提高散热效果。
31.第一铜管12的上端形成第一铜管头14,第一铜管头14处于散热鳍片2的上方,各个第一铜管头14呈错位间隔布置;实现不同位置传输热量至散热鳍片2,便于散热鳍片2朝外扩散热量,提高散热效果。
32.第二铜管13的上端形成第二铜管头15,第二铜管头15处于散热鳍片2的上方,各个第二铜管头15呈错位间隔布置;实现不同位置传输热量至散热鳍片2,便于散热鳍片2朝外扩散热量,提高散热效果。
33.第一方形部具有第一方形面,第一方形面沿垂直散热鳍片2方向延伸布置,第二方形部具有第二方形面,第二方形面沿垂直散热鳍片2方向延伸布置,第一方形面与第二方形面呈平铺抵触布置;提高相邻之间的第一方形部和第二方形部之间的热量传导,便于对热量的携带,提高散热效果。
34.第一方形部具有多个第一外接面,各个第一外接面分别呈方状布置,各个第一外接面与第一方形面围合形成第一方形部;各个第一外接面分别呈平铺抵触铜底板3,增大热量的吸收面积,便于对热量的携带,提高散热效果。
35.第二方形部具有多个第二外接面,各个第二外接面分别呈方状布置,各个第二外接面与第二方形面围合形成第二方形部;各个第二外接面分别呈平铺抵触铜底板3,增大热量的吸收面积,便于对热量的携带,提高散热效果。
36.散热铜管组1的散热原理,在各个第一铜管12和各个第二铜管13的内部密封一些易蒸发液体,比如氟利昂,极低压(对其进行抽真空)的水;这样在第一铜管12和第二铜管13的内部就有液体和蒸气两种状态;在热的一端,液体受热蒸发,同时吸热,这些气体扩散到
冷的一端,冷凝同时放热;凝结出的液体靠重力或者毛细作用回到热端继续工作。
37.第一方形部包括第一外管和第一内管,第一外管套设第一内管布置,第一内管呈圆柱状布置,第一外管呈方状布置;这样,便于液体的蒸发或回流,提高散热效果。
38.散热铜管组1具有圆形段,圆形段贯穿各个散热鳍片2布置,圆形段呈圆柱状布置,圆形段与方形段11呈对接布置;便于圆形段与散热鳍片2的配合,也便于圆形段与散热鳍片2之间的组装。
39.圆形段与方形段11呈一体成型布置,便于散热铜管组1的生产制造,且有效避免液体泄漏。
40.铜底板3与热源呈对应布置,热源可以是主板,可以是cpu等,实现对热源热量的吸收,起到散热作用。
41.铜底板3包括板体和多个凸条,板体和多个凸条呈一体成型布置,方形段11 沿水平方向嵌设板体布置,凸条的下部与板体呈连接布置,凸条的上部朝上凸起布置,相邻凸条之间形成散热槽;在各个散热槽的作用下,便于气流携带热量,增强铜底板3的散热效果。
42.铜底板3包括固定板和两个固定件,固定板与板体呈上下扣合布置,固定板的两端分别形成固定部,固定部延伸至板体的外部布置,固定件贯穿固定部延伸与外部呈螺纹连接布置;固定件包括固定杆和固定簧,固定簧套设固定杆布置,固定簧的上部与固定杆呈连接布置,固定簧的下部呈活动布置;通过两个固定件与固定板的配合,实现对板体进行固定;在固定簧的作用下,起到减震缓存作用,提高铜底板3的安设稳固性和安全性。
43.固定板沿背离板体方向凸起形成中置部,中置部形成有中置槽,凸条嵌设中置槽布置;便于板体与固定板之间的配合。
4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