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械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48937发布日期:2022-08-06 06:12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械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机械自动化控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机械自动化控制设备。


背景技术:

2.自动化控制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和家庭等方面。采用自动化控制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人的器官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现有的小型的自动化控制设备在长时间工作时,机体内部会产生很多的热量,而现有的散热方式一般都采用风冷散热,这种散热效率较低;同时长时间使用时,自动化控制设备内部导线老化容易发热着火,而对于这种小型的自动化控制设备打开灭火时,需要拆掉相应的螺丝然后方可打开进行灭火,继而非常的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机械自动化控制设备。
4.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5.一种机械自动化控制设备,包括用于对整个控制设备进行支撑的支撑机构、万向轮,所述万向轮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支撑机构底部,还包括用于对所述支撑机构内部进行灭火的灭火机构和用于对所述支撑机构内部自动化设备进行降温的降温机构;
6.所述灭火机构包括气罐、转动座、堵塞座、顶紧弹簧、双金属片,所述气罐位于所述支撑机构后端两侧,所述转动座位于所述支撑机构内部两侧,所述堵塞座位于所述转动座后侧,所述顶紧弹簧固定连接在两个所述堵塞座之间,所述双金属片通过焊接连接在两个所述转动座之间。
7.所述降温机构包括降温风扇、散热板、制冷板、半导体制冷片、防护架,所述防护架位于所述支撑机构后侧,所述降温风扇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防护架内部后侧,所述散热板安装在所述降温风扇前侧,所述制冷板位于所述散热板前侧且位于所述支撑机构内部,所述制冷板和所述散热板之间安装有所述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制冷板内部采用空腔结构且其内部填充有可流动的冷却液。
8.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机箱、门板、支撑架、塔扇、电机,所述门板通过铰链连接在所述机箱前侧,所述支撑架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机箱内部后侧,所述电机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支撑架上下两端的一侧位置,所述塔扇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下两侧。
9.优选的:所述气罐通过抱箍连接在所述机箱后端两侧,所述机箱内部后侧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转动座的固定柱,所述防护架与所述机箱通过螺栓连接。
10.优选的:所述堵塞座前侧为t型结构,且所述转动座端部勾在所述堵塞座的t型结构处,所述堵塞座后端靠近所述气罐的一侧设置有堵塞头。
11.优选的:所述气罐气嘴位置为t型管,且所述堵塞座的堵塞头位于气罐气嘴的t型管内部。
12.优选的:所述防护架上的两个降温风扇的旋转方向相反。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4.1、利用半导体制冷片来对制冷板内部循环流动冷却液来对整个自动化控制设备进行降温,同时利用散热板和降温风扇来将热量传递到外部,从而来降低整个自动化控制设备的温度;
15.2、利用双金属片来对两个转动座进行支撑,当自动化控制设备温度过高着火时,双金属片发生弯曲使得转动座脱离对堵塞座的锁紧固定,此时气罐内的二氧化碳气体推动堵塞座和顶紧弹簧压缩,从而让气罐内的二氧化碳进入到自动化控制设备处进行快速灭火处理。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是本发明所述一种机械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发明所述一种机械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前视图;
19.图3是本发明所述一种机械自动化控制设备的侧视图;
20.图4是本发明所述一种机械自动化控制设备的支撑架局部零件图;
21.图5是本发明所述一种机械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双金属片局部零件图;
22.图6是本发明所述一种机械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制冷板局部零件图;
23.图7是本发明所述一种机械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堵塞座局部零件图;
24.图8是本发明所述一种机械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灭火机构局部剖视图。
25.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6.1、灭火机构;2、降温机构;3、支撑机构;4、万向轮;11、气罐;12、转动座;13、堵塞座;14、顶紧弹簧;15、双金属片;21、降温风扇;22、散热板;23、制冷板;24、半导体制冷片;25、防护架;31、机箱;32、门板;33、支撑架;34、塔扇;35、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2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
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30.如图1-8所示,一种机械自动化控制设备,包括用于对整个控制设备进行支撑的支撑机构3、万向轮4,万向轮4通过螺栓连接在支撑机构3底部,还包括用于对支撑机构3内部进行灭火的灭火机构1和用于对支撑机构3内部自动化设备进行降温的降温机构2;
31.在本实施例中:灭火机构1包括气罐11、转动座12、堵塞座13、顶紧弹簧14、双金属片15,气罐11位于支撑机构3后端两侧,转动座12位于支撑机构3内部两侧,堵塞座13位于转动座12后侧,顶紧弹簧14固定连接在两个堵塞座13之间,双金属片15通过焊接连接在两个转动座12之间,堵塞座13前侧为t型结构,且转动座12端部勾在堵塞座13的t型结构处,堵塞座13后端靠近气罐11的一侧设置有堵塞头,气罐11气嘴位置为t型管,且堵塞座13的堵塞头位于气罐11气嘴的t型管内部,利用两个堵塞座13之间的顶紧弹簧14来对两个气罐11气嘴处的t型管进行封闭,同时利用两个转动座12来对堵塞座13前端的t型结构处进行钩紧固定,从而保证两组气罐11内的灭火气体溢出,同时利用双金属片15来对温度的感应发生型变,继而使得转动座12脱离对堵塞座13的锁紧固定,从而完成气罐11内气体的溢出灭火。
32.在本实施例中:降温机构2包括降温风扇21、散热板22、制冷板23、半导体制冷片24、防护架25,防护架25位于支撑机构3后侧,降温风扇21通过螺栓连接在防护架25内部后侧,散热板22安装在降温风扇21前侧,制冷板23位于散热板22前侧且位于支撑机构3内部,制冷板23和散热板22之间安装有半导体制冷片24,制冷板23内部采用空腔结构且其内部填充有可流动的冷却液,防护架25上的两个降温风扇21的旋转方向相反,利用半导体制冷片24来对制冷板23进行制冷降温,同时利用散热板22来对半导体制冷片24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并且利用两个降温风扇21的转动来加快防护架25内空气的流动速度,完成散热过程。
33.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机构3包括机箱31、门板32、支撑架33、塔扇34、电机35,门板32通过铰链连接在机箱31前侧,支撑架33通过螺栓连接在机箱31内部后侧,电机35通过螺栓连接在支撑架33上下两端的一侧位置,塔扇34设置在支撑架33上下两侧,气罐11通过抱箍连接在机箱31后端两侧,机箱31内部后侧设置有用于支撑转动座12的固定柱,防护架25与机箱31通过螺栓连接,利用机箱31和支撑架33来对自动化控制设备进行固定,同时利用门板32对机箱31前侧进行防护,随后通过电机35带动塔扇34进行转动来使得热空气在制冷板23上循环流动加快降温。
34.工作原理:在使用前,可以通过万向轮4来方便于整个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移动;使用时,利用半导体制冷片24对制冷板23进行制冷,同时利用散热板22来对半导体制冷片24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随后通过两个降温风扇21相反的转动方向来加快防护架25内部空气流动速度,继而使得散热板22能够快速的散热;而制冷后的制冷板23其内部的制冷液会由于温度差进行流动,此时制冷板23内靠近半导体制冷片24一侧的冷却液会流向位于机箱31内部的一侧,同时利用电机35转动部带动塔扇34进行转动,通过塔扇34的转动来加快机箱31内部空气流动,从而来完成对自动化控制设备的降温;当自动化控制设备内有高温着火时,双金属片15受热会向靠近顶紧弹簧14的一侧完全,此时带动双金属片15上下两侧的转动座12进行转动,通过转动座12转动来脱离对堵塞座13前端的固定,此时两个气罐11内的
气压大于顶紧弹簧14弹力,继而堵塞座13的堵塞头离开气罐11气嘴的t型管,此时气罐11内的灭火气体从气罐11的t型管的前侧流入到机箱31中,继而来对机箱31内的电子设备进行灭火。
35.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