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302911发布日期:2022-11-23 08:59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2.畜牧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区别于自给自足家畜饲养,畜牧业的主要特点是集中化、规模化、并以营利为生产目的。但是现有的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及方法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3.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公开号为cn113703504a,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该专利文献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畜牧养殖用温湿度控制系统及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采集牲畜养殖历史经验大数据和牲畜养殖历史实测大数据;构建牲畜养殖历史经验大数据和历史实测大数据的融合数据,并使用计算的修正系数修正融合数据,从融合数据中提取牲畜属性特征和所需温湿度特征,构建畜牧养殖用温湿度控制模型;定期采集待控畜牧养殖场的当前牲畜属性数据,输入畜牧养殖用温湿度控制模型中,得到当前牲畜所需的最佳温湿度,向待控畜牧养殖场内的温湿度传感器发送温湿度调整指示进行温湿度的实时调节。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5.1、现有的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及方法在使用过程中,温湿度控制器在长时间在密闭环境内使用时,容易产生大量的热量,容易导致温湿度控制器温度过高;
6.2、现有的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及方法在使用过程中,温湿度控制器在使用时,其内部湿度容易过高,从而导致出现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及方法:
8.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包括箱体、柜门和底座,所述箱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底座,所述箱体的正面铰接有柜门,所述箱体的内壁固定安装有温湿度控制器,所述温湿度控制器的外壁固定连接有连接线缆,所述连接线缆的另一端贯穿箱体的外壁,所述箱体的外壁设置有固定罩,所述固定罩的侧面贯穿箱体的你内壁,所述固定罩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空腔板,所述空腔板的侧面与箱体的侧面固定连接。
9.所述箱体的顶部设置有散热筒,所述散热筒的底端贯穿箱体的内壁,所述散热筒的底端且位于箱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分流框,所述分流框位于温湿度控制器的正上方。
10.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固定罩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空腔板之间相连通,所述固定罩的内壁边缘处固定安装有微型风机,所述固定罩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为倾斜设置,所述固定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引
流条。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微型风机能够将箱体内湿度较高的空气进行排出,同时引流条能够对固定板上液化的冷凝水进行集中引流,便于滴落。
12.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固定罩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冷凝器,所述冷凝器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冷凝管,所述冷凝管的另一端贯穿固定罩的内壁,所述固定罩的外壁与固定板的顶部搭接。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冷凝器运行时使冷凝管对固定板进行降温冷却。
14.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空腔板的内壁设置有漏斗,所述漏斗的外壁四周与空腔板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漏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引流管,所述空腔板的内壁底面设置有集水仓,所述集水仓位于引流管的正下方。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漏斗能够对第一开口滴落的水滴进行引流,通过引流管将冷凝水引导流到集水仓的内部。
16.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空腔板的外壁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的内壁顶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的侧面固定安装有凸起条,所述挡板的另一侧面与集水仓的外壁活动连接。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挡板能够在滑槽内部进行滑动,从而通过挡板对集水仓进行固定,避免集水仓出现晃动。
18.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散热筒的内壁固定安装有微型电机,所述微型电机的驱动端固定暗转有扇叶,所述散热筒的内壁边缘处拆卸式连接有防护盖网。
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微型电机能够带动扇叶进行转动,从而能够加速空气的流动,同时防护盖网能够避免杂物掉落到散热筒的内部。
20.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分流框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空腔分流板,所述空腔分流板的顶部与散热筒的底部嵌固连接,所述空腔分流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出口框,所述分流框的内壁且位于出口框的正下方固定连接有多个塑料杆,每个所述塑料杆的外壁均转动连接有摩擦套,每个所述摩擦套的外壁均固定连接有集尘片。
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空腔分流板能够通过与出口框进行排气,从而使排出的气体吹动集尘片,使集尘片对带动摩擦套与塑料杆之间进行摩擦,进而摩擦产生静电,使集尘片具有静电,能够使集尘片对粉尘进行吸附。
22.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3.步骤一:通过底座对箱体进行安装,打开柜门并启动温湿度控制器,让操作人员通过手机端对温湿度控制器进行联网控制;
24.步骤二:通过温湿度控制器定期地对养殖场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记录,根据养殖的牲畜种类、日龄和生长状况等因素,并且根据畜牧养殖场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从而计算出适宜牲畜生长的温湿度;
25.步骤三:让操作人员通过手机端对温湿度控制器进行远程控制,通过温湿度控制器对养殖场内的温湿度进行调整;
26.步骤四:通过启动微型风机将箱体内部的空气向外抽取,同时冷凝管和冷凝器运行对固定板进行降温,使流动的气体进行降温从而液化,而液化的水滴通过第一开口滴落到漏斗的内部,通过集水仓进行收集,避免温湿度控制器在箱体的箱体内部湿度过高;
27.步骤五:通过启动微型电机带动扇叶转动,使箱体的内部进行通风,降低箱体内部的热量,通过出口框不断输出气体,使流动的气体对集尘片进行吹动,从而对温湿度控制器的表面进行降温,避免温湿度控制器在运行时温度过高。
28.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相对现有技术来说,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29.1、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及方法,通过设置的微型风机、冷凝器、冷凝管、固定板和引流条之间的配合,通过启动冷凝器,使冷凝器在运行时通过冷凝管对固定板进行降温冷却,而微型风机能将箱体内湿度较高的空气进行排出,经过固定板对流动空气的引导,同时空气与固定板进行接触,使固定板对空气进行冷却液化,通过引流条对固定板上液化的冷凝水进行集中引流,便于冷凝水进行滴落,从而避免箱体内部湿度过高对温湿度控制器造成损坏。
30.2、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及方法,通过设置的漏斗、第一开口、引流管、集水仓、挡板、滑槽和空腔板之间的配合,通过漏斗能够对第一开口滴落的水滴进行承接,使滴落的水滴能够通过全部通过漏斗进行引流,而漏斗上的引流管能将冷凝水引导流到集水仓的内部,对冷凝水进行快速收集,使挡板在滑槽内部滑动,从而使挡板对集水仓进行固定或去除,同时也避免集水仓出现晃动,通过空腔板能够对引流管、集水仓和漏斗进行防护。
31.3、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及方法,通过设置的微型电机、扇叶、防护盖网和散热筒,通过防护盖网避免杂物掉落到散热筒的内部,从而能够对微型电机和扇叶进行保护,避免受到损坏,同时微型电机能够带动扇叶进行转动,能够加速空气的流动,使空气能够在散热筒的内部进行流动,使空气能够进入到箱体的内部。
32.4、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及方法,通过设置的空腔分流板、出口框、集尘片、摩擦套和塑料杆之间的配合,通过空腔分流板对散热筒吹出的空气进行集中,并且使空腔分流板内的气体通过与出口框进行排气,而排出的气体能够吹动集尘片,使集尘片对带动摩擦套与塑料杆之间进行摩擦从而产生静电,使静电能够传递到集尘片上,使集尘片在转动的同时对粉尘进行吸附,同时能够对温湿度控制器进行降温。
附图说明
33.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本发明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35.图3为本发明固定罩的结构剖视图;
36.图4为本发明图4中a处放大图;
37.图5为本发明空腔板的结构剖视图;
38.图6为本发明图5中b处放大图;
39.图7为本发明散热筒的结构剖视图;
40.图8为本发明分流框的结构剖视图。
41.图中:1、箱体;2、散热筒;3、固定罩;4、空腔板;5、连接线缆;6、柜门;7、底座;8、分流框;9、温湿度控制器;10、微型风机;11、第一开口;12、冷凝管;13、冷凝器;14、引流条;15、固定板;16、漏斗;17、引流管;18、集水仓;19、凸起条;20、滑槽;21、第二开口;22、挡板;23、扇叶;24、防护盖网;25、微型电机;26、空腔分流板;27、出口框;28、塑料杆;29、摩擦套;30、
集尘片。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43.实施例1
44.如图1-8所示,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包括箱体1、柜门6和底座7,箱体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底座7,箱体1的正面铰接有柜门6,箱体1的内壁固定安装有温湿度控制器9,温湿度控制器9的外壁固定连接有连接线缆5,连接线缆5的另一端贯穿箱体1的外壁,箱体1的外壁设置有固定罩3,固定罩3的侧面贯穿箱体1的你内壁,固定罩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空腔板4,空腔板4的侧面与箱体1的侧面固定连接,箱体1的顶部设置有散热筒2,散热筒2的底端贯穿箱体1的内壁,散热筒2的底端且位于箱体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分流框8,分流框8位于温湿度控制器9的正上方。
45.如图1-8所示,优选的,固定罩3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开口11,第一开口11与空腔板4之间相连通,固定罩3的内壁边缘处固定安装有微型风机10,固定罩3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5,固定板15为倾斜设置,固定板1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引流条14,微型风机10能够将箱体1内湿度较高的空气进行排出,同时引流条14能够对固定板15上液化的冷凝水进行集中引流,便于滴落,固定罩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冷凝器13,冷凝器1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冷凝管12,冷凝管12的另一端贯穿固定罩3的内壁,固定罩3的外壁与固定板15的顶部搭接,冷凝器13运行时使冷凝管12对固定板15进行降温冷却。
46.实施例2
47.如图1-8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优选的,空腔板4的内壁设置有漏斗16,漏斗16的外壁四周与空腔板4的内壁固定连接,漏斗1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引流管17,空腔板4的内壁底面设置有集水仓18,集水仓18位于引流管17的正下方,漏斗16能够对第一开口11滴落的水滴进行引流,通过引流管17将冷凝水引导流到集水仓18的内部,空腔板4的外壁开设有第二开口21,第二开口21的内壁顶面开设有滑槽20,滑槽20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挡板22,挡板22的侧面固定安装有凸起条19,挡板22的另一侧面与集水仓18的外壁活动连接,挡板22能够在滑槽20内部进行滑动,从而通过挡板22对集水仓18进行固定,避免集水仓18出现晃动。
48.实施例3
49.如图1-8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优选的,散热筒2的内壁固定安装有微型电机25,微型电机25的驱动端固定暗转有扇叶23,散热筒2的内壁边缘处拆卸式连接有防护盖网24,微型电机25能够带动扇叶23进行转动,从而能够加速空气的流动,同时防护盖网24能够避免杂物掉落到散热筒2的内部,分流框8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空腔分流板26,空腔分流板26的顶部与散热筒2的底部嵌固连接,空腔分流板2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出口框27,分流框8的内壁且位于出口框27的正下方固定连接有多个塑料杆28,每个塑料杆28的外壁均转动连接有摩擦套29,每个摩擦套29的外壁均固定连接有集尘片30,空腔分流板26能够通过与出口框27进行排气,从而使排出的气体吹动集尘片30,使集尘片30对带动摩擦套28与塑料杆29之间进行摩擦,进而摩擦产生静电,使集尘片30具有静电,能够使集尘片30对粉尘进行吸附。
50.下面具体说一下该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及方法的工作原理。
51.如图1-8所示,温湿度控制器9在使用过程中,通过防护盖网24避免杂物掉落到散热筒2的内部,对微型电机25和扇叶23进行保护,启动微型电机25带动扇叶23转动,使空气通过散热筒2进入到箱体1的内部,通过出口框27使空腔分流板26内的气体排出,而排出的气体吹动集尘片30转动,使集尘片30带动摩擦套29与塑料杆28之间进行摩擦从而产生静电,而静电传递到集尘片30上能够对粉尘进行吸附,并且集尘片30转动能够对温湿度控制器9降温,启动冷凝器13,使冷凝器13在运行时通过冷凝管12对固定板15进行降温冷却,启动微型风机10将箱体1内湿度较高的空气排出,经过固定板15对流动空气的引导,使空气与固定板15接触,而固定板15对空气进行冷却液化,通过引流条14对固定板15上液化的冷凝水进行集中引流,使冷凝水通过漏斗16上的引流管17引流到集水仓18的内部,对冷凝水进行快速收集,通过凸起条19对挡板22进行滑动,避免集水仓18出现晃动,同时也便于定期对集水仓18进行取出,并清理内部的积水。
52.如图1-8所示,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3.步骤一:通过底座7对箱体1进行安装,打开柜门6并启动温湿度控制器9,让操作人员通过手机端对温湿度控制器9进行联网控制;
54.步骤二:通过温湿度控制器9定期地对养殖场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记录,根据养殖的牲畜种类、日龄和生长状况等因素,并且根据畜牧养殖场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从而计算出适宜牲畜生长的温湿度;
55.步骤三:让操作人员通过手机端对温湿度控制器9进行远程控制,通过温湿度控制器9对养殖场内的温湿度进行调整;
56.步骤四:通过启动微型风机10将箱体1内部的空气向外抽取,同时冷凝管12和冷凝器13运行对固定板15进行降温,使流动的气体进行降温从而液化,而液化的水滴通过第一开口11滴落到漏斗16的内部,通过集水仓18进行收集,避免温湿度控制器9在箱体1的箱体内部湿度过高;
57.步骤五:通过启动微型电机25带动扇叶23转动,使箱体1的内部进行通风,降低箱体1内部的热量,通过出口框27不断输出气体,使流动的气体对集尘片30进行吹动,从而对温湿度控制器9的表面进行降温,避免温湿度控制器9在运行时温度过高。
58.上文一般性的对本发明做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做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于技术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思想精神的修改或改进,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