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网络安全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11151发布日期:2023-03-31 23:54阅读: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网络安全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网络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网络安全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2.网络机柜是用来放置服务器及其它网络设备的箱体,由于其具有减少设备的占地面积,简化机房的布局,提升机房的美观度并保证服务器正常运行等功能,常被用来放置网络服务器及其它网络工具;由于网络服务器及其它网络工具都是持续进行运转工作,加上各种电器元件较多,在此过程中极易产生较多热量,若不及时将其从柜体内部排出不但会导致网络服务器的烧毁还会引发安全事故;现有的网络机柜散热基本都是靠在柜体内设置散热扇及在柜体上开设散热孔来实现,由于网络机柜内部各种设备元件众多,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单从设置在柜体上的散热扇很难实现有效的散热操作,且散热扇长时间的运转还会导致自身负荷较大,散热效率逐步降低;而散热孔的开设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散热工作的进行,但是长时间更容易积聚灰尘,且灰尘进入至柜体内部以后附着在设备元器件上不但会加大散热难度,导致散热效果持续下降,还会影响设备元器件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网络安全保护装置,通过制冷腔内部制冷设备及柜体顶部抽风设备的设置,能够实现对网络柜体内部快速有效的散热,同时通过减少通气孔的开设,减少进入柜体内部的灰尘量,保证柜体内部清洁,以使柜体内部的各设备元器件安全持续工作。
4.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网络安全保护装置,包括柜体,所述柜体内部被分隔成上部的设备容置腔及下部的制冷腔,所述柜体顶部设置有与所述设备容置腔内部导通的抽风设备,所述制冷腔内设置有送风设备,所述送风设备连接有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与所述设备容置腔导通;所述制冷腔外部铰接检修门,所述检修门上设置有可供气体流通的过滤网。
6.优选地,所述的设备容置腔内可拆卸的设置有多个支撑板,每个所述支撑板内部均设置有中空的气室,所述支撑板顶部设置有与所述气室导通的排气孔;每个所述气室均导通连接有冷气输送管,所述冷气输送管与所述制冷设备导通连接。
7.优选地,所述的支撑板顶部设置有凹槽,所述气室开设在所述凹槽下方的所述支撑板上;所述排气孔设置在所述凹槽底面上,且每个所述排气孔上均设置有防尘网;所述防尘网上方平行设置有多个支撑杆,每个所述支撑杆的端部均与所述凹槽侧壁连接。
8.优选地,所述的防尘网为上凸的圆弧形。
9.优选地,所述的气室内设置有圆柱形的导气室,所述导气室顶部导通设置有与所述排气孔连接的气道;所述导气室顶部中心位置设置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延伸至所述支撑板外部与所述冷气输送管导通。
10.优选地,所述的冷气输送管设置有两个,对称布置在所述设备容置腔的两侧,且每
侧的所述冷气输送管均间隔与对应端的所述气室导通连接。
11.优选地,所述的冷气输送管与所述气室导通连接的位置均设置有流量调节旋钮。
12.优选地,所述的冷气输送管为可拉伸设置的柔性软管。
13.优选地,所述的制冷设备连接有锥形的导流部,所述冷气输送管与所述导流部导通连接。
14.优选地,所述的柜体顶部设置有防护罩,所述抽风设备设置在所述防护罩内,所述防护罩侧面上设置有带有滤尘网的排气口。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在柜体底部设置制冷腔,能够利用设置在制冷腔内部的送风设备将外界气体输送至冷却腔内,并通容过制冷设备制冷将冷气输送至设备容置腔内,实现对放置在设备容置腔内的设备进行降温的目的;抽风设备能够在工作时辅助将设备容置腔内的热量抽出,在与制冷设备的配合下提升对设备容置腔内部的散热效率及散热效果;同时还可根据测得的设备容置腔内部的实际热量来针对性的选择开启抽风设备和/或制冷设备,既能保证散热效果,又能根据情况实现设备的交替工作,降低了对设备的损耗,也降低了对能源的消耗。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中a的放大图;
1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防护罩俯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支撑板的部分剖视图;
2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导流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以清楚和完整的说明:
23.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网络安全保护装置,包括柜体1,柜体1内部被分隔成上部的设备容置腔2及下部的制冷腔3,柜体1顶部设置有与设备容置腔2内部导通的抽风设备4,抽风设备4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抽风机,用于将设备容置腔2内的热量排出柜体1;优选地,柜体1顶部设置有防护罩5,抽风设备4设置在防护罩5内,防护罩5侧面上设置有带有滤尘网7的排气口6,设备容置腔2内的热量在抽风设备4的作用下从排气口6处排出,滤尘网7的设置能够防止外界灰尘进入设备容置腔2内;制冷腔3内设置有送风设备8,送风设备8可采用进气扇,将室内的气体抽至制冷腔3内并输送至制冷设备9处;送风设备8连接有制冷设备9,制冷设备9用于将送风设备8输送过来的气体进行降温冷却,制冷设备9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常用设备具体原离不再详细阐述,其内部结构为导冷铝板、半导体制冷片、散热铝板及散热扇等,制冷设备9端部与设备容置腔2导通,以便将制得的冷却气体输送至设备容置腔2内,实现对设备容置腔2内部的降温操作;制冷腔3外部铰接检修门10,检修门10上设置有可供气体流通的过滤网11,以便在进气扇的作用下柜体1外部的气体可通过过滤网11进入制冷腔3内,同时过滤网11能防止外界灰尘进入制冷腔3内。设备容置腔2外部的柜体1上铰接有透明的玻璃箱门12;设备容置腔2内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3,温度传感器13及抽风设
备4、送风设备8和制冷设备9均与设置在柜体1上的plc控制面板14连接,以便于其根据设备容置腔2内部的温度来实现抽风设备4和/或制冷设备9的开启;通过针对性的同时开启抽风设备4和制冷设备9,或单独开启抽风设备4或制冷设备9,能够在保证散热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损耗,也为各个设备提供停歇的时间,保证各设备的使用寿命。
24.进一步地,设备容置腔2内设置有多个支撑板15,以便放置各种网络设备元件,每个支撑板15均可拆卸的设置在设备容置腔2内,以便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支撑板15的安装位置;每个支撑板15内部均设置有中空的气室16,支撑板15顶部设置有与气室16导通的排气孔17;每个气室16均导通连接有冷气输送管18,冷气输送管18与制冷设备9导通连接。工作时冷气由冷气输送管18输送至气室16内,并从排气孔17处排出,有效实现对放置在支撑板15上的设备元件进行降温,提升降温效果。优选地,支撑板15顶部设置有凹槽19,气室16开设在凹槽19下方的支撑板15上;排气孔17设置在凹槽19底面上,且每个排气孔17上均设置有防尘网20,防止进入制冷腔3的少许灰尘被输送至网络设备元件上,以免影响网络设备元件的正常工作及散热,其中,防尘网20为上凸的圆弧形,以增大冷却气体的排出面积,提高冷却气体的排出效率;防尘网20上方平行设置有多个支撑杆21,每个支撑杆21的端部均与凹槽19侧壁连接;其中支撑板15与防尘网20之间存在间隔;支撑杆21的设置能够为网络设备元件的放置提供支撑,使网络设备元件与排气孔17存在间隔,为冷却气体的流动提供空间,便于冷却气体均匀的与网络设备元件接触,实现对其降温操作。
25.气室16内设置有圆柱形的导气室26,导气室26顶部导通设置有与排气孔17连接的气道22;导气室26顶部中心位置设置有进气管23,进气管23延伸至支撑板15外部与冷气输送管18导通。圆柱形导气室26的设置,能够将冷却气流进行收集后,通过气道22集中排放,减小各个排气孔17存在的排气量误差;通过将进气管23设置在导气室26中间,能够尽可能的使每个排气孔17排出的气流量均匀一致,保证散热效果;其中气道22均匀的分布在导气室26顶端,排气孔17设置在支撑板15上与气道22向对应的位置。此外,本发明中,冷气输送管18设置有两个,对称布置在设备容置腔2的两侧,且每侧的冷气输送管18均间隔与对应端的气室16导通连接,即两侧的冷气输送管18可采用一侧与单数层支撑板15连接,一侧与双数层支撑板15连接的方式进行设置;以保证输送至每个支撑板15导气室26内的气流压力,避免一根冷气输送管18分支过多,出现顶部支撑板15内气流压力过小的情况,保证每层的散热效果。
26.冷气输送管18与气室16导通连接的位置均设置有流量调节旋钮24,以便根据每层支撑板15上放置不同设备所产生的热量的不同对冷却气体的排放量进行调整,提升本发明的实用性。冷气输送管18为可拉伸设置的柔性软管,以便于能够根据支撑板15的安装高度进行适应性调节,避免对冷气输送管18与支撑板15导通连接处产生影响。此外,制冷设备9连接有导流部25,导流部25呈导致的锥形,以便为气体是输送提供导向,每个冷气输送管18均与导流部25导通连接。
27.本发明在使用时,可根据温度传感器13测得的温度,来选择制冷设备9与抽风设备4同时开启还是单独开启;当温度较高时,同时开启制冷设备9,送风设备8将柜体1外的气体通过检修门10上的过滤网11抽至制冷腔3内,并在制冷设备9的冷却下送入冷气输送管18内,再由冷气输送管18送至导气室26内,通过排气孔17排出实现对位于其上方的网络设备进行降温散热操作;与此同时抽风设备4会带动热量上升,从防护罩5一侧的排气口6处排
出,提升散热效率;当温度较低时可选择单独使用抽风设备4或制冷设备9,未使用的设备可得到停歇,既避免了能源的过多耗费,又能避免设备长时间的工作运转带来的过多损耗,保证设备的使用寿命。
2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