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57257发布日期:2023-04-18 16:01阅读: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支架,尤其涉及一种支架。


背景技术:

1、目前用于支撑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的支架功能通常比较单一,由于电子设备在进行游戏、播放视频等高功率运行时发热量增大,因此对电子设备的散热要求变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支架。

2、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架,用于支撑电子设备,所述支架包括:

3、支架托板,用于支撑所述电子设备,所述支架托板包括相背离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电子设备;

4、风冷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架托板内,所述风冷组件包括气流驱动部、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所述气流驱动部的出风口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具有第一预设空间,所述气流驱动部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表面相对设置且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具有第二预设空间,所述出风通道经所述第一预设空间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进风通道经所述第二预设空间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的出风孔。

5、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托板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第一板部的外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为所述第二板部的外表面;

6、所述风冷组件包括第一导风结构和第二导风结构,所述第一导风结构与所述第一板部、所述第二板部配合形成所述出风通道,所述第二导风结构与所述第一板部、所述第二板部配合形成所述进风通道。

7、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结构包括第一挡筋,所述第一挡筋夹设于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之间,所述第一挡筋与所述第一板部、所述第二板部围合形成所述出风通道;

8、所述第二导风结构包括第二挡筋,所述第二挡筋夹设于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之间,所述第一挡筋与所述第一板部、所述第二板部围合形成所述进风通道。

9、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气流驱动部的出风口一侧的第一半筒结构,所述第二导风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气流驱动部的进风口一侧的第二半筒结构,所述第一半筒结构和所述第二半筒结构相对接以围绕所述气流驱动部设置;

10、其中,所述第一半筒结构上设置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

11、所述第二半筒结构设置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与所述进风通道连通。

12、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结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板部相连的第一导风块,所述第一导风块的背离所述第二板部的表面构成第一导风斜面,所述第一导风斜面沿第一方向向所述第二板部倾斜,所述第一方向为由所述第一预设空间向所述出风通道的方向;

13、所述第二导风结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板部相连的第二导风块,所述第二导风块的背离所述第一板部的表面构成第二导风斜面,所述第二导风斜面沿第二方向向所述第二板部倾斜,所述第二方向为由所述进风通道向所述第二预设空间的方向。

14、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托板还包括将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的边缘连接的侧板部,所述侧板部上设置有进风孔,所述进风孔与所述进风通道连通。

15、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孔内设置有第一消声结构;和/或,

16、所述支架上的进风孔内设置有第二消声结构;和/或,

17、所述第一预设空间与所述出风通道之间设置有第三消声结构。

18、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还包括:

19、控制部,所述气流驱动部与所述控制部连接;

20、无线充电部,与所述控制部连接;

21、其中,所述无线充电部以及至少部分所述控制部位于所述出风通道内。

22、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部包括至少一个充电线圈。

23、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限位支撑部,所述限位支撑部用于与所述电子设备的侧面抵接。

24、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内凹部,所述限位支撑部与所述支架托板活动连接且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限位支撑部收容于所述内凹部,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限位支撑部伸出所述内凹部,且与所述第一表面具有预设夹角。

25、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还包括支架底板,所述支架托板通过转轴结构与所述支架底板转动连接。

26、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还包括:

27、支撑结构,与所述支架托板转动连接;

28、调节结构,设置于所述支架底板,所述调节结构包括至少两个调节部;

29、所述支撑结构能够与不同的所述调节部配合以调节所述支架托板相对所述支架底板的倾斜角度。

30、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底板上设置有接口结构,所述接口结构通过第一线束与所述支架的控制部连接,所述第一线束经所述支架底板和所述转轴结构伸入所述支架托板内。

31、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部的部分结构露于所述出风通道外部,在露于所述出风通道外部的结构上设置有接线部,所述第一线束与所述接线部连接。

32、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在支架托板内设置有风冷组件,第一表面设置有出风孔,且出风孔与风冷组件的出风通道连通,如此,风冷组件的气流驱动部能够驱动气流由出风孔吹出以对电子设备进行散热,另外,气流驱动部的出风口与第一表面相对设置,进风口与第二表面相对设置,通过将气流驱动部横置于支架托板内,使得气流从气流驱动部的背面侧流入并从正面侧流出,从而使支架托板轻薄化,同时能够保证风冷面积以及风冷效率,进而保证电子设备的工作可靠性,优化用户体验。

33、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技术特征:

1.一种支架,用于支撑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托板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第一板部的外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为所述第二板部的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结构包括第一挡筋,所述第一挡筋夹设于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之间,所述第一挡筋与所述第一板部、所述第二板部围合形成所述出风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气流驱动部的出风口一侧的第一半筒结构,所述第二导风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气流驱动部的进风口一侧的第二半筒结构,所述第一半筒结构和所述第二半筒结构相对接以围绕所述气流驱动部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结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板部相连的第一导风块,所述第一导风块的背离所述第二板部的表面构成第一导风斜面,所述第一导风斜面沿第一方向向所述第二板部倾斜,所述第一方向为由所述第一预设空间向所述出风通道的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托板还包括将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的边缘连接的侧板部,所述侧板部上设置有进风孔,所述进风孔与所述进风通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孔内设置有第一消声结构;和/或,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部包括至少一个充电线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限位支撑部,所述限位支撑部用于与所述电子设备的侧面抵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内凹部,所述限位支撑部与所述支架托板活动连接且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限位支撑部收容于所述内凹部,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限位支撑部伸出所述内凹部,且与所述第一表面具有预设夹角。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支架底板,所述支架托板通过转轴结构与所述支架底板转动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底板上设置有接口结构,所述接口结构通过第一线束与所述支架的控制部连接,所述第一线束经所述支架底板和所述转轴结构伸入所述支架托板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的部分结构露于所述出风通道外部,在露于所述出风通道外部的结构上设置有接线部,所述第一线束与所述接线部连接。


技术总结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支架,用于支撑电子设备,包括支架托板和风冷组件。其中,支架托板用于支撑电子设备,包括相背离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朝向电子设备,风冷组件设置于支架托板内,风冷组件包括气流驱动部、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气流驱动部的出风口与第一表面相对设置且与第一表面之间具有第一预设空间,气流驱动部的进风口与第二表面相对设置且与第二表面之间具有第二预设空间,出风通道经第一预设空间与出风口连通,进风通道经第二预设空间与进风口连通,第一表面设置有与出风通道连通的出风孔。如此,气流驱动部能驱动气流由出风孔吹出以对电子设备进行散热,通过将气流驱动部横置于支架托板内,从而使支架托板轻薄化。

技术研发人员:崔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