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控制柜的维护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73463发布日期:2022-06-29 06:44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力控制柜的维护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控制柜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力控制柜的维护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力需求大幅度增长。配电系统对于电力供应至关重要。电力控制柜是配电系统的末级设备。电力控制柜的定义是按电气接线要求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金属柜中。在电力控制柜组装完毕后,需要对电力控制柜的进线接口和出线接口进行检测,以判断电力控制柜内部电子元器件的连接是否正常。
3.现有技术下,电力控制柜的检测一般为人工检测,即工作人员手持检测装置挨个对电力控制柜进行检测。但该种方式检测效率低,工作人员长时间工作后,容易出现检测失误,导致检测准确度的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改进上述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电力控制柜的维护检测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电力控制柜的维护检测装置,包括检测装置、电机、第一支架、第一传送装置、第二支架、第二传送装置及第三传送装置。所述第一支架设置在检测台左侧,所述第一传送装置安装在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二支架设置在所述检测台右侧,所述第二支架为双层结构,所述第二传送装置及第三传送装置安装在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二传送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三传送装置上方,所述电机分别与第一传送装置、第二传送装置、第三传送装置及检测装置电信号连接。所述检测装置包括升降台及控制箱,所述升降台包括底座、升降柱及若干个传送辊,所述底座与第一支架相连接,所述底座与第二支架相连接,所述底座设置在升降柱下方,所述升降柱的底部固定在底座上,所述传送辊设置在升降柱上方,所述传送辊与升降柱之间设置有连接板及两块侧板,两块所述侧板垂直固定设置在连接板的前后端部,各个所述传送辊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块侧板上,所述升降柱的顶部固定在所述连接板的底部。所述控制箱设置在所述升降台后侧,所述控制箱与升降柱及传送辊电路连接,所述控制箱靠近升降台一侧设置有第一检测探头及第二检测探头,所述控制箱内部设置有主控板,所述控制箱侧面设置有显示面板,所述控制箱靠近升降台一侧对称设置有两个光电传感器。
7.作为优选的,所述主控板分别与电机、升降柱、传送辊、电信号控制连接,所述主控板分别与显示面板、第一检测探头、第二检测探头及光电传感器电路控制连接。
8.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传送装置、第二传送装置及第三传送装置均包括多个主动轮及传送带,各个所述主动轮均设置在传送带内侧,各个所述主动轮与电机电路连接。
9.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传送装置的传送带的上端面与第三传送装置的传送带的上
端面处于同一高度。
10.作为优选的,所述升降柱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传送辊的上端面与第三传送装置的传送带的上端面处于同一高度;所述升降柱处于释放状态时,所述传送辊的上端面与第二传送装置的传送带的上端面处于同一高度。
11.作为优选的,用于固定所述传送辊的两块侧板中,远离控制箱的一块侧板上方固定设置有限位板。
12.作为优选的,所述限位板表面设置有减震垫。
13.作为优选的,所述减震垫由绝缘材料制成。
14.作为优选的,所述升降柱为液压柱。
15.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及底座的底部均设置有多个垫脚。
1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7.1、实现对电力控制柜检测作业的自动化,替代传统人工检测的方式,机器检测准确率高。
18.2、检测完毕的电力控制柜会被按照合格和不合格输送至不同地方,省去人工分辨的流程。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力控制柜的维护检测装置的主视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力控制柜的维护检测装置的侧视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力控制柜的维护检测装置的俯视图。
23.附图标记:1、控制箱;2、第一支架;3、第二支架;4、第一传送装置;5、第二传送装置;6、第三传送装置;7、底座;8、升降柱;9、传送辊;10、第一检测探头;11、第二检测探头;12、光电传感器;13、显示面板;14、限位板;15、垫脚。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
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实施例
28.如图1、图2及图3所示,一种电力控制柜的维护检测装置,包括检测装置、电机、第一支架2、第一传送装置4、第二支架3、第二传送装置5及第三传送装置6。电机分别与第一传送装置4、第二传送装置5、第三传送装置6及检测装置电信号连接。
29.参照图1及图3,第一支架2设置在检测台左侧,第一传送装置4安装在第一支架2上,第二支架3设置在检测台右侧,第二支架3为双层结构,第二传送装置5及第三传送装置6安装在第二支架3上,第二传送装置5设置在第三传送装置6上方。第一传送装置4、第二传送装置5及第三传送装置6均包括多个主动轮及传送带,各个主动轮均设置在传送带内侧,各个主动轮与电机电路连接。第一传送装置4的传送带的上端面与第三传送装置6的传送带的上端面处于同一高度。升降柱8处于压缩状态时,传送辊9的上端面与第三传送装置6的传送带的上端面处于同一高度,升降柱8处于释放状态时,传送辊9的上端面与第二传送装置5的传送带的上端面处于同一高度。
30.参照图1,检测装置包括升降台及控制箱1。升降台包括底座7、升降柱8及若干个传送辊9,升降柱8为液压柱。底座7与第一支架2相连接,底座7与第二支架3相连接。
31.底座7设置在升降柱8下方,升降柱8的底部固定在底座7上,传送辊9设置在升降柱8上方,传送辊9与升降柱8之间设置有连接板及两块侧板,两块侧板垂直固定设置在连接板的前后端部,各个传送辊9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块侧板上,两块侧板中,远离控制箱1的一块侧板上方固定设置有限位板14。限位板14表面设置有减震垫。减震垫由绝缘材料制成。升降柱8的顶部固定在连接板的底部。
32.参照图1及图2,第一支架2、第二支架3及底座7的底部均设置有多个垫脚15。
33.参照图2及图3,控制箱1设置在升降台后侧,控制箱1与升降柱8及传送辊9电路连接。控制箱1靠近升降台一侧设置有第一检测探头10及第二检测探头11,控制箱1侧面设置有显示面板13,控制箱1靠近升降台一侧对称设置有两个光电传感器12。控制箱1内部设置有主控板,主控板分别与电机、升降柱8、传送辊9、电信号控制连接,主控板分别与显示面板13、第一检测探头10、第二检测探头11及光电传感器12电路控制连接。
3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35.工作时,未经检测的电力控制柜经由第一传送装置4输送至升降台处,控制箱1上的光电传感器12会感应到电力控制柜,当两个光电传感器12同时感应到电力控制柜时,全部的传送装置暂停运输工作。控制箱1进行检测作业,控制箱1上的第一检测探头10及第二检测探头11探出,分别与电力控制柜的进线接口和出线接口相连接,从而进行检测作业。第一检测探头10及第二检测探头11探出时,限位板14会起到限位作用,使得电力控制柜不偏离。
36.检测作业完成后,会按照电力控制柜的质量检测是否合格,执行不同步骤。
37.若是经过检测的电力控制柜质量合格,则升降柱8不工作,第一传送装置4、第二传送装置5、第三传送装置6、传送辊9继续正常工作,检测合格的电力控制柜经过传送辊9输送
到第三传送装置6上,第三传送装置6继续将检测合格的电力控制柜输送至其他地方。
38.若是经过检测的电力控制柜质量不合格,则升降柱8进行工作,升降柱8释放,带动升降柱8上方的连接板、侧板、传送辊9及传送辊9上的电力控制柜上升。上升至最大值后,第一传送装置4、第二传送装置5、第三传送装置6、传送辊9开始工作,检测不合格的电力控制柜经过传送辊9输送到第二传送装置5上,升降柱8压缩落下。第二传送装置5继续将检测合格的电力控制柜输送至其他地方。
39.第一传送装置4继续将新的需要检测的电力控制柜输送至升降台处,并重复上述步骤。
4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