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76178发布日期:2022-11-22 22:29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发展,日常生活中常见各种需要红外接收及导光的终端设备,例如机顶盒、融合终端等,机顶盒是一个连接电视机与外部信号源的设备,它可以将压缩的数字信号转成电视内容,并在电视机上显示出来。机顶盒接收的内容除了模拟电视可以提供的图像、声音之外,还能够接收数据内容,包括电子节目指南、因特网网页、字幕等等。融合终端是集成机顶盒和网关的一种终端设备,除了给家庭提供网络接入服务外,也能为家庭提供机顶盒业务。
3.导光柱是终端设备上的一个配件,pcb(印制电路板)上的led(发光二极管)灯指示终端设备功能的运作状态,但是led灯位于终端设备壳体内部,由此,终端设备外部看不到led灯的状态,需要通过导光柱传导pcb板led灯光源至壳体表面来指示终端设备某单项或者多项功能的运作状态,实现导光和指示功能。此外,为实现终端设备的遥控接收功能,一般会在终端设备壳体表面设置可透红外线的红外窗结构。
4.相关技术中,红外窗结构与导光柱结构通常为两个单独的结构件,由此需要分开设计和组装,不仅增加了材料、模具成本,同时组装工序繁复、生产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终端设备成本高、组装工序复杂、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
6.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7.一种终端设备,包括:
8.上盖,所述上盖的前端面设有红外透过孔、导光孔和卡口;
9.下盖,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连接围成有一容置腔;
10.透镜板,所述透镜板上设有红外透光区、led透光区和卡扣;
11.所述卡扣嵌入所述卡口内以使所述透镜板固定于所述上盖的前端面,并且所述红外透光区与所述红外透过孔位置相对应,所述led透光区与所述导光孔位置相对应。
1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镜板上还设有导向柱,所述上盖的前端面还设有定位孔,所述导向柱插入所述定位孔中。
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置腔内设有遮光结构,所述遮光结构与上盖和下盖围合并形成有安装腔体,所述安装腔体内安装有led灯以及将所述led灯发出的光线反射至所述led透光区的反射板。
1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板用于反射光线的壁面为斜面或者弧面。
1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光结构包括两个遮光筋和遮光罩,两个所述遮光筋互相平行设置在所述导光孔的两侧;
16.所述遮光罩设置在所述下盖的内壁上,所述遮光筋穿插入所述遮光罩内,以使遮光筋、遮光罩、上盖和下盖围设成所述安装腔体。
1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光罩为由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依次连接围设成的u型遮光罩,所述遮光筋位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之间,并与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三板体抵接。
1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镜板包括非透光区、所述红外透光区和所述led透光区,所述红外透光区的厚度小于所述非透光区的厚度,和/或所述led透光区的厚度小于所述非透光区的厚度。
1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红外透光区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中至少一个表面形成有凹槽,和/或所述led透光区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中至少一个表面形成有凹槽。
2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镜板包括非透光区、所述红外透光区和所述led透光区,所述led透光区的外表面为网纹面,所述非透光区的外表面和所述红外透光区的外表面为高亮面;
21.所述led透光区的内表面和所述红外透光区的内表面为高亮面,所述非透光区的内表面为网纹面。
2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盖的内壁还设有两个互相平行的固定筋,两个所述固定筋分别位于卡口的两侧,所述卡扣穿设所述卡口内,并与所述固定筋卡接。
23.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将用于透射红外线的红外透光区以及用于透过led光线的led透光区一体设置于透镜板上,同时将红外透光区与上盖的红外透过孔位置相对应,以及led透光区与上盖的导光孔位置相对应,从而同时实现led光路的传导和红外接收,无需单独设置导光结构和红外窗结构,简化结构件数量及成本,结合卡扣结构,组装方便,利于提高终端设备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盖及透镜板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透镜板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透镜板的俯视图;
29.图5为图4中透镜板沿d-d的剖面图;
3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盖结构示意图;
31.图7为图6中b的局部放大图;
32.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沿导光孔的剖面图;
33.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沿红外透过孔的剖面图;
34.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外观图。
35.图中:1、上盖;11、红外透过孔;12、导光孔;13、卡口;14、定位孔;2、下盖;3、透镜
板;31、红外透光区;32、led透光区;33、卡扣;34、导向柱;4、led灯;5、反射板;6、遮光筋;7、遮光罩;8、固定筋;9、pcb板;10、红外接收器。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7.如附图1-10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上盖1,所述上盖1的前端面设有红外透过孔11、导光孔12和卡口13;
38.下盖2,所述上盖1与所述下盖2连接围成有一容置腔;
39.透镜板3,所述透镜板3上设有红外透光区31、led透光区32和卡扣33;
40.所述卡扣33嵌入所述卡口13内以使所述透镜板3固定于所述上盖1的前端面,并且所述红外透光区31与所述红外透过孔11位置相对应,所述led透光区32与所述导光孔12位置相对应。
4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将用于透射红外线的红外透光区31以及用于透过led光线的led透光区32一体设置于透镜板3上,同时将红外透光区31与上盖1的红外透过孔11位置相对应,以及led透光区32与上盖1的导光孔12位置相对应,从而同时实现led光路的传导和红外接收,无需单独设置导光结构和红外窗结构,简化结构件数量及成本,结合卡扣结构,组装方便,利于提高终端设备生产效率。
4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所述终端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机顶盒、融合终端及其他需要融合红外接收及导光功能的设备等。
43.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透镜板为分散有红外色粉的半透镜板,以便于红外线穿透。
44.如图1所示,上盖1为由底板和侧壁围合成的具有开口的矩形,进一步,所述红外透过孔11、导光孔12和卡口13设置在所述上盖1的侧壁上。
45.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透镜板3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矩形、圆形、椭圆形、多边形、异形等,如图1所示,所述透镜板3的结构为矩形。
46.具体的,所述卡扣33的数量为四个,分别固定于所述透镜板3的四个顶角上,所述卡扣33可以与透镜板3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热熔等方式粘接至透镜板3上。
47.进一步的,所述卡口13的数量也为四个,其位置分别与卡扣33相对应,以使所述卡扣33能穿设所述卡口13,以将透镜板3固定在上盖侧壁上。
48.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透镜板3设置于所述上盖1的外部,利于透镜板3的安装。
4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镜板3上还设有导向柱34,所述上盖1的前端面还设有定位孔14,所述导向柱34插入所述定位孔14中。
50.所述导向柱34和定位孔14用于安装透镜板3时起到导向定位和防呆作用,提高透镜板3的安装效率。
5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置腔内设有遮光结构,所述遮光结构与上盖1和下盖2围合并形成有安装腔体,所述安装腔体内安装有led灯4以及将所述led灯4发出的光线反射至
所述led透光区32的反射板5。
52.具体的,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pcb板9,所述led灯4设置于所述pcb板9上并与所述pcb板9电连接。
53.所述遮光结构能够防止led灯4发出的光线外漏或者出现串光现象,影响导光效果,实际工作中,led灯发出的光线照射至反射板5上,被反射板5反射后依次穿过导光孔12和led透光区32,从而能被使用者从终端设备外部识别到led灯指示信息。
5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板5用于反射光线的壁面为斜面或者弧面。
55.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反射板5用于反射光线的壁面为弧面,弧面起到改变光线行进路径的作用,也可将弧面设置为斜面,只要能将led的光线传导至led透光区32即可。进一步的,所述斜面或者弧面的外表面为高光面。
56.具体的,所述反射板5用于反射光线的壁面表面经过高光处理,用于提高光线的发射效果,具体的所述高光处理可以采用本领域常规技术进行,在此不做特比的限定,例如:可以通过涂覆反射材料或者贴覆反射膜获得。
5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光结构包括两个遮光筋6和遮光罩7,两个所述遮光筋6互相平行设置在所述导光孔12的两侧;
58.所述遮光罩7设置在所述下盖2的内壁上,所述遮光筋6穿插入所述遮光罩7内,以使遮光筋6、遮光罩7、上盖1和下盖2围设成所述安装腔体。
59.所述遮光筋6和所述遮光罩7互相穿插,以使遮光筋6、遮光罩7、上盖1、下盖2和透镜板3围设成密封的安装腔体,能够防止腔体内led灯4的光线外漏,尽可能提高光线反射效果。
6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光罩7为由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依次连接围设成的u型遮光罩,所述遮光筋6位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之间,并与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三板体抵接。
61.如图7所示,所述遮光罩7为由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依次连接形成的类u型结构,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的一端与下盖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均与所述下盖2垂直。
62.进一步,所述反射板5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之间并与第一板体和第三板体互相垂直,所述反射板5包括依次连接的支撑板和反射片,所述支撑板用于提高反射片的稳定性,所述反射片用于反射led光线,所述支撑板的一端与下盖2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反射片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反射片的另一端与第二板体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反射片的外表面形成有所述斜面或者弧面,所述斜面与第二板体的夹角或者弧面的弧度在此不做特别的限定,可根据led灯的大小和位置等具体调整,只要能将led光线反射至导光孔12处即可。
6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镜板3包括非透光区、所述红外透光区31和所述led透光区32,所述红外透光区31的厚度小于所述非透光区的厚度,和/或所述led透光区32的厚度小于所述非透光区的厚度。
64.为提高红外及led光线透过率,对所述红外透光区31和led透光区32进行薄壁化处理,以使该两个区域的厚度小于透镜板3其余部分的厚度,在确保透镜板3强度的同时提高了红外接收和导光效果。
6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红外透光区31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中至少一个表面形成有凹槽,和/或所述led透光区32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中至少一个表面形成有凹槽。
66.需要说明的是,内表面和外表面为相对的两个表面,其中,内表面指的是透镜板3中靠近上盖1的一侧表面,外表面指的是透镜板3中背离上盖1的一侧表面。
67.如图5所示,通过在红外透光区31和led透光区32的表面做凹槽处理,有效减小红外透光区31和led透光区32的厚度,提高红外和led穿透效果。
6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镜板3包括非透光区、所述红外透光区31和所述led透光区32,所述led透光区32的外表面为网纹面,所述非透光区的外表面和所述红外透光区31的外表面为高亮面;
69.所述led透光区32的内表面和所述红外透光区31的内表面为高亮面,所述非透光区的内表面为网纹面。
70.由于led光源为点光源,光线集中,为了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度,将所述非透光区的内表面和led透光区32的外表面设置为网纹面,用于均光,使用户能够从外部看到均匀的led灯光,避免灯光刺眼,保证用户的用眼舒适度。
71.通过在红外透光区31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均设为高亮面,确保了红外透光区31的红外穿透效果。
7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盖1的内壁还设有两个互相平行的固定筋8,两个所述固定筋8分别位于卡口13的两侧,所述卡扣33穿设所述卡口13内,并与所述固定筋8卡接。
73.如图8所示,所述卡口13位于两个固定筋8之间,与卡扣33对应设置,所述卡扣33穿过所述卡口13后与固定筋8卡接,利于提高透镜板3的安装稳定性。
74.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所述固定筋8,则卡扣33穿过卡口13后直接与上盖1卡接。
7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还包括红外接收器10,所述红外接收器10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并与所述pcb板9电连接,所述红外接收器10与所述红外透过孔11的位置相对应。
7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7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78.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