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舱域控制器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84061发布日期:2023-02-24 21:49阅读:36来源:国知局
座舱域控制器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出行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座舱域控制器及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智能化发展,座舱域控制器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复杂,不仅集成了中控(空调座椅调节、导航、语音交互、音响娱乐、手机互联、车内拍照监控等)和仪表功能,甚至也融合了部分智能驾驶的功能。汽车控制单元的高度集成,会让利出更大的空间,增加座舱的舒适性。座舱域控制器已发展成为智能汽车的一个核心控制系统。
3.传统座舱要实现中控、仪表等多项复杂功能,多是依靠多个功能较简单的域控制器单独控制再通过整车线束传输网络实现功能融合。这些简单的域控制器综合体积大,布置分散,不仅占用车内空间较大,结构件综合成本很高,且质量也很重,不利于轻量化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座舱域中简单的域控制器综合体积大等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减小体积、降低成本、利于轻量化设计的座舱域控制器及车辆。
5.一种座舱域控制器,包括上壳体、下壳体、电路板、天线组件以及电源组件;
6.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所述电路板具有多个插接件,所述上壳体具有背离所述下壳体的第一表面,所述插接件穿过所述上壳体并从所述第一表面伸出,所述电源组件及所述天线组件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并电连接所述电路板;
7.多个第一固定件在边缘连接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
8.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具有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下壳体设置,所述座舱域控制器还包括多个第二固定件,多个所述第二固定件将所述电路板固定于所述第二表面;
9.多个所述第二固定件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中部区域且靠近所述电路板的边缘设置。
10.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天线组件包括多个天线模块、多个天线线束以及多个线束固定件,多个所述天线模块间隔设置于所述上壳体的所述第一表面,并通过对应的所述天线线束穿过所述上壳体电连接至所述电路板,每一所述天线线束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线束固定件固定于所述第一表面;
11.所述天线模块通过胶粘方式、第三固定件固定或者卡扣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表面。
12.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座舱域控制器还包括至少两组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分设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并且,至少两组所述限位组件非对称设置;
13.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设置于所述上壳体,所述第二限位件设置于所述下壳体,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对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的安装进行限位。
14.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组件包括电池包以及电池壳体,所述电池壳体将所述电池包罩设于所述上壳体的所述第一表面;
15.所述电源组件还包括隔热部件,所述隔热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电池包之间。
16.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组件包括第一卡接件以及第二卡接件,所述第一卡接件与所述第二卡接件相对设置于所述电池壳体的内壁,并且,所述第二卡接件与所述电池壳体的底板之间存在一定间距,所述第一卡接件及所述第二卡接件配合所述电池壳体的底板夹持所述电池包;
17.所述第一卡接件及所述第二卡接件与所述电池包相接处的表面呈弧形设置。
18.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组件还具有弹性压接件,所述电池壳体具有安装槽,所述弹性压接件的一边缘连接所述安装槽的内壁,并逐渐伸入所述电池壳体内,所述弹性压接件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所述弹性压接件能够为所述电池包提供挤压力,使所述电池包贴合所述第一表面;
19.所述弹性压接件包括压接主体以及压接端,所述压接主体的一边缘连接所述安装槽的内壁,所述压接端设置于所述压接主体的边缘,并远离所述压接主体与所述安装槽的连接处,所述压接端位于所述电池壳体的内侧,并抵接所述电池包。
20.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在所述第一表面具有多个平行布置的散热筋,所述散热筋避让所述天线组件与所述电源组件;
21.所述上壳体采用压铸铝合金成型,所述下壳体采用压铸铝合金成型、铝合金或钢制钣金件制成。
22.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集成紧急呼叫模块。
23.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的边缘具有多个凸出的第一连接件,所述下壳体的边缘具有多个第二连接件,所述上壳体安装于所述下壳体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用于使所述座舱域控制器安装于车辆中。
24.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特征所述座舱域控制器。
25.本公开的座舱域控制器及车辆,该座舱区控制器的电路板设置于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并且,上壳体与下壳体中第一固定件紧固连接,天线组件及电源组件设置在上壳体的第一表面,天线组件与电源组件分别穿过上壳体电连接至电路板。
26.该座舱域控制器将上壳体与下壳体将电路板、天线组件以及电源组件集成设置,通过电路板将各个座舱域所需的各种控制器的功能集成,并通过天线组件实现信号的传输。这样,能够减小座舱域控制器的体积,使得座舱器控制器形成一个相对集成的结构,进而减小其在车辆内部占用空间的大小,减轻整体重量,利于轻量化设计,降低生产成本。并且,电路板具有多个插接件,该插接件穿过上壳体露出第一表面。这样,使用时,直接将其他连接线插接安装于插接件即可,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座舱域控制器中上壳体在第一表面安装天线组件与电源组件的立体图;
28.图2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座舱域控制器中下壳体的示意图;
29.图3为图1所示的上壳体在第二表面安装电路板的示意图;
30.图4为图1所示的电源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31.其中:100、座舱域控制器;110、上壳体;111、第一限位件;112、接口;113、第一连接件;114、散热筋;120、下壳体;121、第二限位件;122、第二连接件;130、天线组件;131、天线模块;132、天线线束;133、线束固定件;140、电路板;141、插接件;150、第一固定件;160、第二固定件;170、电源组件;171、电池壳体;1711、第一卡接件;1712、第二卡接件;1713、弹性压接件;172、隔热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使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是本公开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公开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公开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3.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3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5.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36.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8.参见图1至图4,本公开提供一种座舱域控制器100。该座舱域控制器100应用于车辆中,为车辆的核心控制系统。座舱域控制器100能够增加车辆的智能性,满足用户的使用
需求。
39.传统座舱要实现中控、仪表等多项复杂功能,多是依靠多个功能较简单的域控制器单独控制再通过整车线束传输网络实现功能融合。这些简单的域控制器综合体积大,布置分散,不仅占用车内空间较大,结构件综合成本很高,且质量也很重,不利于轻量化设计。
40.为此,本公开提供一种新型的座舱域控制器100,该座舱域控制器100将各个座舱域所需的各种控制器的功能集成,形成一个相对集成的整体结构,进而减小其在车辆内部占用空间的大小,减轻整体重量,利于轻量化设计,降低生产成本。以下介绍座舱域控制器100一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41.参见图1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座舱域控制器100包括上壳体110、下壳体120、电路板140、天线组件130以及电源组件170。所述电路板140设置于所述上壳体110与所述下壳体120之间,所述电路板140具有多个插接件141,所述上壳体110具有背离所述下壳体120的第一表面,所述插接件141穿过所述上壳体110并从所述第一表面伸出,所述电源组件170及所述天线组件130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并电连接所述电路板140。多个第一固定件150在边缘连接所述上壳体110与所述下壳体120。
42.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形成座舱域控制器100的外壳,上壳体110设置在下壳体120的上方。上壳体110具有背对设置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上壳体110安装到下壳体120时,上壳体110的第二表面朝向下壳体120,上壳体110的第一表面背离下壳体120。
43.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对合形成座舱域控制器100的外壳。座舱域控制器100还包括第一固定件150。上壳体110安装到下壳体120后,第一固定件150穿过下壳体120安装到上壳体110中,保证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之间的可靠固定。第一固定件15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固定件150在边缘连接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
44.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之间设置电路板140。该电路板140的一表面贴合下壳体120的表面,另一表面贴合上壳体110的第二表面。也就是说,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之间夹持电路板140,形成夹心的三层结构。第一固定件150固定连接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后,电路板140能够被可控的夹持在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之间。
45.电路板140集成各种功能模块,将座舱域所需的各种控制器的功能集成到电路板140上,比如电路板140中集成中控、仪表、部分驾驶等功能。通过电路板140的功能模块实现相应的功能,减少控制器的数量,进而减小座舱域控制器100的整体体积,以减小座舱域控制器100安装到车辆后占用空间的大小。
46.而且,电路板140具有多个插接件141,多个插接件141电连接到电路板140。多个插接件141穿过上壳体110伸出,并露出第一表面。这样,通过线束直接插接安装到插接件141,以电连接到电路板140的对应功能模块,使得座舱域控制器100实现相应的功能输出,便于使用。可选地,多个插接件141间隔设置于上壳体110的边缘。可选地,插接件141可以根据不同配置版本需求进行选择。
47.天线组件130设置在上壳体110的第一表面,天线组件130能够与电路板140电连接。通过天线模块131与电路板140电连接,实现信号的传输,满足座舱域控制器100的控制需求。电源组件170也设置在上壳体110的第一表面,电源组件170与电路板140电连接。电源组件170能够为电路板140供电,保证电路板140的使用性能。
48.参见图1至图4,本公开的座舱域控制器100将电路板140设置在上壳体110与下壳
体120之间,起到防护作用,并将天线组件130以及电源组件170设置在上壳体110的外侧,减小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之间的尺寸,进而尽可能的减小座舱域控制器100的整体尺寸。同时,天线组件130与电源组件170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将天线组件130与电源组件170设置在上壳体110的外侧后,天线组件130与电源组件170产生的热量不会和电路板140的热量相互干扰,保证使用性能,同时便于天线组件130与电源组件170的散热。
49.参见图1至图4,本公开的座舱域控制器100将座舱域的各种功能模块集成设置,并改变天线组件130与电源组件170的布局形式,以尽可能的减小座舱域控制器100的整体尺寸,提高集成度,进而减小座舱域控制器100安装到车辆所占用的空间,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此种布局方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散热,保证座舱域控制器100的使用性能。
50.参见图1至图3,可选地,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呈平板状设置。可选地,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的形状尺寸相同。这样,能够便于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连接。可选地,第一固定件150的数量为六个,六个第一固定件150分别在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的两个边缘实现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的固定连接,并保证固定可靠。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件150的数量及位置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
51.参见图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110在所述第一表面具有多个平行布置的散热筋114,所述散热筋114避让所述天线组件130与所述电源组件170。也就是说,多个散热筋114平行设置在上壳体110的第一表面,并且,相邻的两个散热筋114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样,电路板140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上壳体110传递到各个散热筋114,进而通过上壳体110外侧的散热筋114将热量散发,以降低电路板140的温度,保证电路板140的使用性能。
52.而且,散热筋114在第一表面是避让天线组件130与电源组件170的。即第一表面设置天线组件130与电源组件170的位置处不设置散热筋114。这样能够方便天线组件130与电源组件170的安装,在保证散热性能的同时降低座舱域控制器100的整体厚度,还能保证天线组件130与电源组件170安装的稳定性,减小晃动。
53.可选地,散热筋114凸出于第一表面的高度略低于、等于或者略高于天线组件130或者电池包的高度。这样能够在避免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保证使用性能。可选地,第一表面上散热筋114的布置密度根据发热量进行布置,以保证散热效果。
5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110采用压铸铝合金成型,所述下壳体120采用压铸铝合金成型、铝合金或钢制钣金件制成。
55.上壳体110采用压铸铝合金成型后,上壳体110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进而能够将电路板140的热量传递到散热筋114,利于高热耗器件进行散热,保证电路板140的散热效果。而且下壳体120也可采用压铸铝合金成型。这样,电路板140工作时的热量也能通过下壳体120散发一部分,极大的增加了散热面积,更利于散热。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下壳体120也可采用铝合金或者钢制钣金件制成。
56.参见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110具有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下壳体120设置,所述座舱域控制器100还包括多个第二固定件160,多个所述第二固定件160将所述电路板140固定于所述第二表面。
57.电路板140与上壳体110的第二表面贴合,第二固定件160用于实现电路板140固定到上壳体110,避免电路板140在上壳体110的位置发生窜动,保证电路板140能够可靠固定。
本公开的座舱域控制器100安装时,电路板140放置到上壳体110的第二表面,再将第二固定件160穿过电路板140固定于上壳体110,实现电路板140的固定安装。
58.可选地,第一固定件150与第二固定件160均为螺钉。
59.参见图3,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二固定件160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电路板140的中部区域且靠近所述电路板140的边缘设置。多个第二固定件160间隔设置后,能够实现电路板140的可靠固定。并且,多个第二固定件160在电路板140的中部靠近边缘的位置将电路板140固定到上壳体110,配合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的夹紧操作,能够实现电路板140的充分约束。
60.示例性地,第二固定件16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固定件160沿图3所示的竖直方向间隔布置,并且,两个第二固定件160位于电路板140的中部区域并靠近电路板140的上下边缘。实现电路板140的固定可靠,配合第一固定件150固定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实现电路板140的充分约束。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固定件160的数量也可为更多个。
61.参见图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天线组件130包括多个天线模块131、多个天线线束132以及多个线束固定件133,多个所述天线模块131间隔设置于所述上壳体110的所述第一表面,并通过对应的所述天线线束132穿过所述上壳体110电连接至所述电路板140,每一所述天线线束132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线束固定件133固定于所述第一表面。
62.多个天线模块131间隔设置在上壳体110的第一表面。上壳体110具有贯通设置的接口112。每一天线模块131连接一根天线线束132,天线线束132布置在第一表面,并通过接口112电连接电路板140。也就是说,一根天线线束132建立一个天线模块131与电路板140的电连接。
63.相邻的两个天线模块131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这样,能够避免天线模块131之间发生信号干扰,保证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可选地,天线模块131为bt/wifi(蓝牙/无线)天线功能。示例性地,天线模块131的数量为两个。
64.天线线束132在第一表面布置时会存在与第一表面的散热筋114发生磕碰,所以,本公开的天线组件130还包括线束固定件133,线束固定件133将天线线束132固定到散热筋114上,避免产生异响。可选地,线束固定件133为天线卡子。可选地,每个线束通过至少一个线束固定件133固定。
65.天线模块131所连接的天线线束132为同轴线缆,成本较高,且天线线束132的线长越短越有益于信号传输,天线线束132的接口112位于上壳体110,所以将天线模块131固定到上壳体110,较单独寻求其他位置固定,会大幅缩短天线线束132的长度,可实现降低成本,同时也能保证信号传输质量。
6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天线模块131通过胶粘方式、第三固定件固定或者卡扣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表面。可以理解的,天线模块131的质量较轻,天线模块131可以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到第一表面,比如同规格3m背胶粘贴在上壳体110的第一表面。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天线模块131也可通过为螺钉的第三紧固件或者卡扣等方式固定到上壳体110的第一表面,只要保证天线模块131能够可靠固定即可。
67.参见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座舱域控制器100还包括至少两组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分设于所述上壳体110与所述下壳体120,并且,至少两组所述限位组件非对
称设置。限位组件用于实现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在装配时的定位,方便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的安装。
68.设置非对称的限位组件后,上壳体110和下壳体120只能通过对应位置的限位组件进行定位安装,能够保证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定位的准确性,避免装反。示例性地,限位组件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限位组件位于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的一侧,另一个限位组件位于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的另一侧,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通过同侧的限位组件进行限位。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限位组件也可为一组。
6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件111与第二限位件121,所述第一限位件111设置于所述上壳体110,所述第二限位件121设置于所述下壳体120,所述第一限位件111与所述第二限位件121对所述上壳体110与所述下壳体120的安装进行限位。
70.上壳体110安装到下壳体120时,上壳体110通过第一限位件111与下壳体120对应位置的第二限位件121对应配合,实现对上壳体110安装的限位。可选地,第一限位件111与第二限位件121中的一个为限位筋,另一个为限位槽,限位筋安装到限位槽实现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的定位。
71.示例性地,第一限位件111为限位筋,第二限位件121为限位槽。当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装配时,第一限位件111的限位筋能够位于第二限位件121的限位槽中。
72.参见图1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组件170包括电池包以及电池壳体171,所述电池壳体171将所述电池包罩设于所述上壳体110的所述第一表面。电池包与电路板140电连接,为电路板140供电,保证电路板140的使用性能。
73.电池壳体171罩设在电池包的外侧,起到防护作用,避免其他部件碰撞到电池包,保证电池包的使用性能。同时,电池壳体171还能够固定安装到上壳体110的第一表面,保证电池包被可靠固定到上壳体110。也就是说,电池壳体171与第一表面围设成安装空间,电池包位于该安装空间中。
74.在一实施例中,电池壳体171通过螺钉固定或卡扣固定等方式安装到上壳体110的第一表面。示例性地,电池壳体171通过螺钉固定到上壳体110的第一表面,保证电池壳体171固定可靠。而且,电池包有更换需求,通过螺钉方式可拆卸连接电池壳体171可以实现电池包顶起灵活更换。可选地,螺钉的数量为三个甚至更多个。
75.参见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组件170还包括隔热部件172,所述隔热部件172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电池包之间。隔热部件172起到隔热的作用,电池包安装到电池壳体171与上壳体110之间后,隔热部件172位于电池包与上壳体110之间。隔热部件172能够方式上壳体110将电路板140的热量传递给电池包,进而避免对电池包产生热影响,同时还能避免电池包与上壳体110之间的硬接触产生的损伤。
76.可选地,隔热部件172为隔热泡棉,或者隔热部件172为其他能够起到隔热作用的部件。本公开的隔热部件172为隔热泡棉后,可以避免电池包与上壳体110的硬接触损伤电池包,保证电池包被紧紧包裹固定,同时,还可以放置上壳体110将电路板140传递电路板140产生的高温而影响电池包的性能。可选地,隔热泡棉粘贴在电池包。
77.参见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组件170包括第一卡接件1711以及第二卡接件1712,所述第一卡接件1711与所述第二卡接件1712相对设置于所述电池壳体171的内壁,并且,所述第二卡接件1712与所述电池壳体171的底板之间存在一定间距,所述第一卡接件
1711及所述第二卡接件1712配合所述电池壳体171的底板夹持所述电池包。
78.第一卡接件1711与第二卡接件1712相对设置在电池壳体171中,通过第一卡接件1711与第二卡接件1712的配合能够实现电池包的安装固定,避免电池包在电池壳体171中晃动。如图4所示的,第一卡接件1711设置在电池壳体171的左侧内壁,第二卡接件1712设置在电池壳体171的右侧内壁,并且,第二卡接件1712与电池壳体171的底板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当电池包安装到电池壳体171时,电池包在左侧抵接第一卡接件1711以及电池壳体171的底板,电池包在右侧卡接到第二卡接件1712与底板之间的空间。如此,通过第一卡接件1711与第二卡接件1712能够实现电池包的可靠固定。
79.这里的底板是指图4中所示的电池壳体171的底部的板体。可选地,第一卡接件1711与第二卡接件1712均为多个,并间隔设置。可选地,第一卡接件1711与第二卡接件1712呈片状设置。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卡接件1711与第二卡接件1712还可为其他能够实现电池包固定的结构形式。
80.参见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接件1711及所述第二卡接件1712与所述电池包相接处的表面呈弧形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卡接件1711与电池包接触的表面为弧形表面,第二卡接件1712与电池包接触的表面也为弧形表面,这样能够保证第一卡接件1711与第二卡接件1712准确的和电池包进行接触,保证电池包固定可靠。
81.参见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组件170还具有弹性压接件1713,所述电池壳体171具有安装槽,所述弹性压接件1713的一边缘连接所述安装槽的内壁,并逐渐伸入所述电池壳体171内,所述弹性压接件1713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所述弹性压接件1713能够为所述电池包提供挤压力,使所述电池包贴合所述第一表面。
82.弹性压接件1713在,4所示的方向上设置于电池壳体171的底部,并且,电池壳体171具有安装槽,弹性压接件1713呈悬臂方式设置于安装槽中。弹性压接件1713的自由端位于电池壳体171中。这样,当电池包安装于电池壳体171后,弹性压接件1713会抵接在电池包的表面,配合第二卡接件1712,能够使得电池包被可靠夹持,实现电池包的固定,避免电池包被损坏。
8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压接件1713包括压接主体以及压接端,所述压接主体的一边缘连接所述安装槽的内壁,所述压接端设置于所述压接主体的边缘,并远离所述压接主体与所述安装槽的连接处,所述压接端位于所述电池壳体171的内侧,并抵接所述电池包。弹性压接件1713通过压接主体的一端连接在安装槽的内壁,压接端设置在压接主体的表面,压接端与电池包抵接,保证固定效果。
8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140集成紧急呼叫模块。也就是说,电路板140中还集成紧急呼叫的功能模块。这样,在紧急车况下,电路板140的紧急呼叫模块需要保证通讯顺畅,进行紧急救援,通过电路板140的插接件141将紧急呼叫模块的功能引出,方便操作。
85.参见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110的边缘具有多个凸出的第一连接件113,所述下壳体120的边缘具有多个第二连接件122,所述上壳体110安装于所述下壳体120时,所述第二连接件122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13设置,用于使所述座舱域控制器100安装于车辆中。
86.第一连接件113与第二连接件122用于实现座舱域控制器100安装到车辆。具体的,第一连接件113设置在上壳体110的边缘,第二连接件122设置在下壳体120的边缘。当上壳
体110与下壳体120安装后,第一连接件113与第二连接件122对应设置,此时,螺钉穿过第一连接件113与第二连接件122可以安装到车辆中,实现座舱域控制器100安装到车辆。而且,第一连接件113与第二连接件122的数量均为多个,以保证座舱域控制器100被可控固定到车辆。
87.参见图1至图4,本公开的座舱域控制器100集成了中控、紧急呼叫、仪表以及部分智能驾驶的功能,还集成了天线组件130、电池组件等功能部件,减小了座舱域控制器100的整体尺寸,进而节省其在车辆中占用的空间,利于轻量化设计,同时,还减少了天线线束132的长度,提高信号质量和检修的便利性。而且,该座舱域控制器100的整体结构形式简单,装配拆卸容易操作,维修性强,便于使用。
88.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座舱域控制器100。本公开的车辆采用上述实施例的座舱域控制器100后,能够实现满足控制功能。
89.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9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公开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公开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公开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