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高效导热的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75834发布日期:2023-03-29 15:25阅读:49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够高效导热的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高效导热的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使用率较多的加热元件为加热丝,其常配置在吹风机、烘干机等小型家电中,以实现对应设备的加热功能;而对于目前的加热丝,其耐用性较差,导热效率性能一般,结构功能简单,不具有温度检测以及过温保护的功能,这会导致其应用设备的加热性能差、可拓展性差以及功能多样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导热的加热装置,进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加热丝耐用性较差,导热效率性能一般,结构功能简单,不具有温度检测以及过温保护的功能,且会导致其应用设备的加热性能差、可拓展性差以及功能多样性较低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导热的加热装置,包括:
5.散热模块、导热模块、感温模块和适配模块;
6.所述散热模块内设有导热腔室;
7.所述散热模块上对应所述导热腔室的位置设有感温区域;
8.所述导热模块设在所述导热腔室内;
9.所述感温模块设在所述散热模块的所述感温区域上;
10.所述适配模块套设于所述散热模块上避让所述感温区域的位置。
11.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散热模块包括:第一散热子单元和第二散热子单元;
12.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竖直设置,所述第二散热子单元平行于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且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一侧;
13.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后表面开设有第一导热槽,所述第二散热子单元前表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导热槽对应的第二导热槽,所述第一导热槽与所述第二导热槽之间的区域为所述导热腔室;
14.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前表面对应所述第一导热槽中心处的位置为所述感温区域。
15.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第一导热槽和所述第二导热槽均为环形;
16.所述第一导热槽与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的中心处以及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的边缘处分别设有一段距离;
17.所述第二导热槽与所述第二散热子单元的中心处以及所述第二散热子单元的边缘处分别设有一段距离。
18.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前表面对应所述感温区域的位置开设有在水平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的第一散热孔;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前表面上,
对应所述第一散热孔与所述第一导热槽之间的区域均匀开设有在水平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的若干第一子散热孔;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前表面上,对应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边缘处与所述第一导热槽之间的区域均匀开设有在水平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的若干第一边缘散热孔;
19.所述第二散热子单元前表面对应所述第一散热孔的位置开设有在水平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二散热子单元的第二散热孔;所述第二散热子单元前表面上,对应所述第二散热孔与所述第二导热槽之间的区域均匀开设有在水平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二散热子单元的若干第二子散热孔;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前表面上,对应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边缘处与所述第一导热槽之间的区域均匀开设有在水平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二散热子单元的若干第二边缘散热孔。
20.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若干所述第一子散热孔沿所述第一导热槽的内沿圆周方向设置,若干所述第一边缘散热孔沿所述第一导热槽的外沿圆周方向设置,若干所述第一边缘散热孔均与所述第一导热槽连通;
21.若干所述第二子散热孔均沿所述第二导热槽的内沿圆周方向设置,若干所述第二边缘散热孔沿所述第二导热槽的外沿圆周方向设置,若干所述第二边缘散热孔均与所述第二导热槽连通。
22.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导热模块包括:与所述导热腔室的形状及规格均匹配的导热件;
23.所述导热件嵌设在所述第一导热槽和所述第二导热槽之间的所述导热腔室内;
24.所述导热件上设有第一连接引线;
25.所述第二散热子单元前表面的边缘处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引线的位置设有与该第一连接引线所对应的第二边缘散热孔相连通的第一卡口;
26.所述第一连接引线设在该第一连接引线所对应的第二边缘散热孔中,且所述第一连接引线的下端穿出所述第一卡口。
27.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后表面的边缘处对应所述第一卡口的位置设有与所述第一卡口相匹配的第二卡块;
28.所述第二卡块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卡口的深度,且所述第二卡块可拆卸卡合在所述第一卡口内。
29.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感温模块包括:感温元件;
30.所述感温元件设在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的前表面且对应所述第一散热孔的位置,所述感温元件与所述第一散热孔之间设有间隙;
31.所述感温元件上设有第二连接引线,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前表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引线对应的引线槽,所述第二连接引线设在所述引线槽内,且所述第二连接引线下端穿出所述引线槽至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外;
32.所述第二连接引线远离所述导热件设置。
33.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适配模块包括:环形安装件,所述环形安装件沿所述散热模块的侧壁,套设于所述散热模块上;
34.所述环形安装件由一对相互对称设置的子安装件组成,两个所述子安装件之间可拆卸连接;
35.所述子安装件上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引线和所述第二连接引线的位置均设有避让孔。
36.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导热件的材质包括:铝材质。
3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38.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能够高效导热的加热装置,可以利用铝材料制成的导热件实现高效导热,提高装置的导热性能。
39.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能够高效导热的加热装置,可以采用第一散热子单元和第二散热子单元的设计,对导热件进行散热保护,提高导热件的使用寿命。
40.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能够高效导热的加热装置,可以通过感温元件实现对经过加热的流体介质温度进行监测,便于适配过温保护功能,进而提高本装置的安全性和功能多样性。
41.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能够高效导热的加热装置,可以通过适配模块实现在多种设备上进行适配使用,应用范围极广,可拓展性强,且包括但不限于应用于吹风机和带有吹风、烘干功能的小家电及其他产品设备中。
附图说明
4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能够高效导热的加热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能够高效导热的加热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4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能够高效导热的加热装置的仰视透视结构示意图;
45.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能够高效导热的加热装置的立体结构组合示意图;
46.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能够高效导热的加热装置的立体结构详细组合示意图;
47.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能够高效导热的加热装置中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8.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能够高效导热的加热装置中所述第二散热子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9.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能够高效导热的加热装置在使用时的介质流向示意图;
50.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能够高效导热的加热装置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1.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
52.1、散热模块;101、第一散热子单元;102、第二散热子单元;103、第一导热槽;104、第二导热槽;105、第一散热孔;106、第一子散热孔;107、第一边缘散热孔;108、第二散热孔;109、第二子散热孔;110、第二边缘散热孔;
53.2、导热模块;201、导热件;202、第一连接引线;203、第一卡口;204、第二卡块;
54.3、感温模块;301、感温元件;302、第二连接引线;303、引线槽;
55.4、适配模块;401、环形安装件;4011、子安装件。
具体实施方式
5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5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6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6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例。
62.请参阅图1~图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
63.一种能够高效导热的加热装置,包括:散热模块1、导热模块2、感温模块3和适配模块4;
6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散热模块1内设有导热腔室;所述散热模块1上对应所述导热腔室的位置设有感温区域;所述导热模块2设在所述导热腔室内;所述感温模块3设在所述散热模块1的所述感温区域上;所述适配模块4套设于所述散热模块1上避让所述感温区域的位置。
6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散热模块1包括:第一散热子单元101和第二散热子单元102;如图1~图5所示,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101竖直设置,所述第二散热子单元102平行于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101且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101一侧;在本
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子单元101和第二散热子单元102为两个相同结构的圆形散热件,可以想到的是,第一散热子单元101和第二散热子单元102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可根据具体的散热需求以及设备需求进行具体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子单元101和第二散热子单元102均采用铝制合金材料,进而提升导热性能,当然第一散热子单元101和第二散热子单元102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其他的导热性能好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
6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101后表面开设有第一导热槽103,所述第二散热子单元102前表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导热槽103对应的第二导热槽104,所述第一导热槽103与所述第二导热槽104之间所形成的内腔为所述导热腔室;对应的,如图5所示,当从右至左的方向进行观察时,第一散热子单元101的右侧表面为其前表面,第一散热子单元101的左侧表面为其后表面,第二散热子单元102的左侧表面为其前表面,第二散热子单元102的右侧表面为其后表面;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101前表面对应所述第一导热槽103中心处的位置为所述感温区域;而又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导热槽103和第二导热槽104相互对位,且第一导热槽103和第二导热槽104均有一定深度,第一散热子单元101和第二散热子单元102在连接时,第一散热子单元101的后表面贴合于第二散热子单元102的前表面,且第一导热槽103和第二导热槽104完全对位,形成对应的内腔区域;
6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导热槽103和所述第二导热槽104均为环形;所述第一导热槽103与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101的中心处以及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101的边缘处分别设有一段距离;所述第二导热槽104与所述第二散热子单元102的中心处以及所述第二散热子单元102的边缘处分别设有一段距离;上述第一导热槽103及第二导热槽104以及间隔距离的设计,是用于在第一散热子单元101和第二散热子单元102上进行开口导流设计;
6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基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下,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101前表面对应所述感温区域的位置开设有在水平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101的第一散热孔105;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101前表面上,对应所述第一散热孔105与所述第一导热槽103之间的区域均匀开设有在水平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101的若干第一子散热孔106;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101前表面上,对应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101边缘处与所述第一导热槽103之间的区域均匀开设有在水平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101的若干第一边缘散热孔107;所述第二散热子单元102前表面对应所述第一散热孔105的位置开设有在水平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二散热子单元102的第二散热孔108;所述第二散热子单元102前表面上,对应所述第二散热孔108与所述第二导热槽104之间的区域均匀开设有在水平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二散热子单元102的若干第二子散热孔109;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101前表面上,对应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101边缘处与所述第一导热槽103之间的区域均匀开设有在水平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二散热子单元102的若干第二边缘散热孔110;在本实施方式中,因第一散热子单元101与第二散热子单元102采用相同结构设计,故第一散热孔105与第二散热孔108相互对位且形状大小一致,若干第一子散热孔106与若干第二子散热孔109一一对应并对位,且形状大小一致,若干第一边缘散热孔107与若干第二边缘散热孔110一一对应并对位,且形状大小一致,但上述这种结构设计仅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在进行实际应用时,可根据具体需求对第一散热孔105、第二散热孔108、第一子散热孔106、第二子散热孔109、第一边缘散热孔107、第二边缘散热孔110进行形状或者大小的改变,确保本装置可以
通风顺畅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孔105、第二散热孔108包括但不限于圆形,第一子散热孔106、第二子散热孔109、第一边缘散热孔107、第二边缘散热孔110包括但不限于采用发散扇形,
69.作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子散热孔106、第二子散热孔109、第一边缘散热孔107、第二边缘散热孔110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9所示,在图9的实施方式中,若干第一子散热孔106与若干第一边缘散热孔107一一对应,若干第二子散热孔109与若干第二边缘散热孔110一一对应,且在图9的实施方式中,将相对应的第一子散热孔106与第一边缘散热孔107连通设计,将相对应的第二子散热孔109与第二边缘散热孔110连通设计,即在对应的第一导热槽103处设计将若干第一子散热孔106与若干第一边缘散热孔107分别连通的若干第一散热通槽,若干第一散热通槽在水平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101;在对应的第二导热槽104处设计将若干第二子散热孔109与若干第二边缘散热孔110分别连通的若干第二散热通槽,若干第二散热通槽在水平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二散热子单元102,这样既可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以及介质加热效果;
7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6和图7所示,若干所述第一子散热孔106沿所述第一导热槽103的内沿圆周方向设置,若干所述第一边缘散热孔107沿所述第一导热槽103的外沿圆周方向设置,若干所述第一边缘散热孔107均与所述第一导热槽103连通;若干所述第二子散热孔109均沿所述第二导热槽104的内沿圆周方向设置,若干所述第二边缘散热孔110沿所述第二导热槽104的外沿圆周方向设置,若干所述第二边缘散热孔110均与所述第二导热槽104连通;上述的连通设计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散热性能以及导热性能;
7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导热模块2包括:与所述导热腔室的形状及规格均匹配的导热件201;所述导热件201嵌设在所述第一导热槽103和所述第二导热槽104之间的所述导热腔室内;所述导热件201上设有第一连接引线202;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热件201采用加热片,加热片可以通过其第一连接引线202与本装置所适配的设备的加热控制单元连接,进而实现在加热控制单元的控制下,产生热量,实现加热功能;具体的,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散热子单元102前表面的边缘处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引线202的位置设有与该第一连接引线202所对应的第二边缘散热孔110相连通的第一卡口203;所述第一连接引线202设在该第一连接引线202所对应的第二边缘散热孔110中,且所述第一连接引线202的下端穿出所述第一卡口203;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101后表面的边缘处对应所述第一卡口203的位置设有与所述第一卡口203相匹配的第二卡块204;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卡块204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卡口203的深度,且所述第二卡块204可拆卸卡合在所述第一卡口203内,由于所述第二卡块204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卡口203的深度,故第二卡块204在所述第一卡口203内不会对第一连接引线202产生干涉;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口203和第二卡块204的设计,是作为一种便捷性较高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想到的是,第一散热子单元101和第二散热子单元102之间还可以通过螺丝或插销的方式进行可拆卸的连接;对应的,如图5所示,因第一连接引线202有两条,故第一卡口203和第二卡块204也均分别有两个;
7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感温模块3包括:感温元件301;在本实施方式中,感温元件301采用热敏电阻,所述感温元件301设在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101的前表面且对应所述第一散热孔105的位置,所述感温元件301与所述第一散热孔105之间设有间隙;所述感温元件301上设有第二连接引线302,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101前表面开设有与所述
第二连接引线302对应的引线槽303,所述第二连接引线302设在所述引线槽303内,且所述第二连接引线302下端穿出所述引线槽303至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101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线槽303上下端分别连通了其相邻的第一子散热孔106和第一边缘散热孔107,且引线槽303具有一定厚度,使第二连接引线302可嵌设在引线槽303中;
7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连接引线302远离所述导热件201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但不限于采用引线槽303的方式将感温元件301设在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101的前表面且对应所述第一散热孔105的位置,可以想到的是,可采用胶粘等形式,将感温元件301设在所述第一散热子单元101的前表面;对应的,该感温元件301设在该第一散热孔105处,故当本装置用于吹风设备中时,感温元件301即可感应第一散热孔105所输出风的温度数据;
7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图5所示,所述适配模块4包括:环形安装件401,所述环形安装件401沿所述散热模块1的侧壁,套设于所述散热模块1上;当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环形安装件401的“环形”仅代表包围散热模块1的含义,可以采用其他形状的环形安装件401设计,使散热模块1一体集成至将要应用的产品设备即可;具体的,所述环形安装件401由一对相互对称设置的子安装件4011组成,两个所述子安装件4011之间可拆卸连接,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子安装件4011之间采用上下扣合的方式,可以想到的是,还可以采用左右扣合、单向扣合的方式将两个所述子安装件4011进行固定,故两个所述子安装件4011之间的连接方式可根据具体所要应用的设备进行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环形安装件401为圆环形,故两个所述子安装件4011均为弧形件;所述子安装件4011上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引线202和所述第二连接引线302的位置均设有避让孔;具体的,所述子安装件4011上还设有安装位,安装位上设有安装孔或安装件,安装孔或安装件用于将本装置安装在将要使用的产品设备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安装孔为固定螺孔,可采用固定螺丝和固定螺孔的配合,将本装置固定于待使用设备中;
75.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原理及使用原理如下:
76.安装原理:
77.如图5所示,将本实用新型中的导热件201放在第一散热子单元101的第一导热槽103中,之后将第二散热子单元102的第二导热槽104与第一导热槽103对位,且使第一卡口203与第二卡块204对位,进而实现导热件201的固定;根据本实施例中的实施方式,在第一卡口203与第二卡块204对位时,若干第一子散热孔106分别与若干第二子散热孔109对位,若干第一边缘散热孔107分别与若干第二边缘散热孔110对位,第一散热孔105与第二散热孔108对位,第一连接引线202位于该第一卡口203中;
78.之后将感温元件301的第二连接引线302对位安装至引线槽303,进而使感温元件301位于第一散热孔105处;对应的,到此为止,本装置的主要导热部件都已安装完毕;
79.在应用时,需要将两个子安装件4011套设住上述部件所组合成的结构,然后通过两个子安装件4011上的安装孔将本装置安装至所应用设备,并将本装置的导热件201的第一连接引线202与所应用设备的加热控制单元连接,将本装置的感温元件301的第二连接引线302与所应用设备的主控电路连接,即可完成安装;
80.使用原理:
81.在进行使用时,以应用于吹风设备举例,本装置的第二散热子单元102后表面处为
待加热介质输入处,本装置的第一散热子单元101的前表面处为待加热介质输出处;故使用时,通过所应用的吹风设备给本装置中的导热件201以及感温元件301上电,导热件201上电后开始发热,通过其两侧的第一散热子单元101和第二散热子单元102将热量传导和发散,例如图8所示,当所应用的吹风设备的冷风从左侧吹来并通过本装置上的第一散热孔105、第二散热孔108、第一子散热孔106、第二子散热孔109、第一边缘散热孔107、第二边缘散热孔110时,冷风被加热由右侧吹出,可以通过所应用的吹风设备控制导热件201的导通电压进而实现对导热件201的加热温度温控制,进而实现对吹风温度进行调节;图8中,箭头所示为经过本装置的风介质的流向示意;
82.而通过感温元件301,可以实时监测第一散热子单元101的前表面处所输出的风介质的温度,进而配合通过感温元件301所监测的温度,再配合对导热件201的加热温度控制,实现过温保护以及低温加热,提高了本装置的安全性,防止设备损坏。
8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