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散热器的流道组件、液冷散热器和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76715发布日期:2023-01-25 11:52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液冷散热器的流道组件、液冷散热器和电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冷散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善了组装方式的液冷散热器的流道组件、液冷散热器和电器。


背景技术:

2.现常用液冷散热器解决大功率电子器件的散热问题。现有一种液冷散热器包括流道板和盖板,流道板形成凹陷且弯曲延伸的流道,流道朝向盖板开口,盖板盖合到流道板后可以遮盖流道。另外,为提升扰流效果,流道板还加工出从流道底壁凸起的扰流体阵列。
3.现有的该种液冷散热器存在的问题是,需要采用全机加工去形成流道板内的流道以及扰流体等结构,而扰流体数量多且细,导致流道板的机加工费时,若为缩短机加工耗时而增大扰流体的体积并减小扰流体的数量则影响扰流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组装方式、缩短机加工耗时而提升生产效率的液冷散热器的流道组件。
5.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组装方式、缩短机加工耗时而提升生产效率的液冷散热器。
6.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升生产效率的电器。
7.本实用新型第一目的提供的液冷散热器的流道组件,包括流道板,流道板设有凹陷的流动腔,流动腔开口于流道板的第一侧,流动腔内形成流道;还包括扰流板;扰流板包括板体和凸起于板体的扰流体,多个扰流体按预设规律布置;流道板与扰流板连接,板体置于第一侧,扰流体置于流道内。
8.另一进一步的方案是,扰流板冲压成型。
9.由上述方案可见,由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扰流板的方式将扰流体分离于流道板设置,流道板只需要机加工出流道,而扰流板可选用更有利的其他成型方式成型如冲压成型,此设置能有效减小机加工量,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且保证扰流效果。
10.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侧上具有表面且设有下沉于表面的下沉位,板体置于下沉位中。
11.由上可见,下沉位的设置利于对板体预定位,也利于板体对流道密封,更进一步的是,位于下沉位的板体不影响盖体的盖合。
12.再进一步的方案是,下沉位环绕流动腔。
13.由上可见,此设置利于较薄的板体稳定地保持在下沉位中。
14.进一步的方案是,板体与流动腔的外周边缘密封配合。
15.由上可见,此设置使板体更好地对流道密封。
16.进一步的方案是,流道组件还包括盖板,盖板与流道板固定连接,扰流板位于盖板与流道板之间。
17.由上可见,盖体不仅保证了流道的密封性,也进一步限定扰流板。
18.再进一步的方案是,盖板上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和出液口均与流动腔连通。
19.由上可见,此设置下无需将进液口和出液口设置在流道板的侧部,因而流道板无需考虑进液口和出液口的截面积,流道板能够具有更小的厚度,从而使液冷散热器更薄。
20.进一步的方案是,扰流体呈圆柱状,和/或,多个扰流体叉排布置。
21.由上可见,扰流体设置柱状或进一步设置为圆柱状,在实现分流的前提下减小水流的局部压力损失。在扰流柱的作用下,流体分为多股,沿着扰流柱外掠而过,伴随着流动脱体强化了换热。同时扰流体叉排的设计,使得流体在扰流体之间交替收缩和扩张的弯曲通道中流动,扰动剧烈,传热系数进一步提升。形成的波浪形变化形态也破坏了在流道底面形成的边界层,提高了发热源往散热流道的传热效率。
22.本实用新型第二目的提供的液冷散热器包括上述的流道组件。
23.本实用新型第三目的提供的电器包括相互配合的发热器件和液冷散热器;液冷散热器采用上述的液冷散热器。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液冷散热器实施例及相连接组件的结构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液冷散热器实施例及相连接组件的剖视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液冷散热器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液冷散热器实施例及相连接组件的结构分解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液冷散热器实施例中流道板的结构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液冷散热器实施例中扰流板的局部视图。
30.图7为本实用新型液冷散热器实施例中流道与扰流体的示意图。
31.图8为本实用新型液冷散热器实施例中液体通过流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液冷散热器与进液管组件41、出液管组件42、三个二极管51以及三个igbt器件52连接,其中,液冷散热器通过进液管组件41送入冷却液并通过出液管组件42排出冷却液,三个二极管51以及三个igbt器件52均涂敷散热硅脂后紧贴液冷散热器的外表面安装。二极管51和igbt器件52均为本实用新型的发热器件。
33.参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的液冷散热器包括流道板1、盖板2和相对于现有技术增设的扰流板3,流道板1、盖板2和扰流板3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流道组件。再结合图5,流道板1的厚度方向上,流道板1包括正对盖板2的第一侧108,以及背对盖板2并正对二极管51以及igbt器件52的第二侧109,上述外表面为第二侧109的表面,第一侧108上具有内表面11,内表面11为本实用新型的表面。在第一侧108上,通过机加工成型出凹陷于内表面11且敞口于第一侧108的流动腔100,且流动腔100内成型出流程隔板13而使流动腔100内形成了蜿蜒延伸的流道101。
34.本实用新型中,流道101内不成型扰流体,因而使流道板1的机加工难度降低以及机加工耗时缩短。相对地,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的扰流板3设置扰流体32。如图6所示,扰流
板3包括板体31以及从板体31上凸起且呈圆柱状的扰流体32。本实施例中,扰流板3冲压成型。
35.板体31不仅能作为定位部而使扰流板3稳定地安装到液冷散热器中,且多个扰流体32均连接在板体31使得多个扰流体32的安装一次完成。进一步地,参见图4和图5,第一侧108上,在内表面11与流动腔100之间还设置有一圈下沉位12,下沉位12下沉于内表面11且围绕在流动腔100的外周边缘上。当板体31安装到第一侧108,板体31置于下沉位12中。下沉位12不仅对板体31起定位和支撑作用,还能保证板体31不会凸起于内表面11而影响盖板2的盖合。
36.另外,由于下沉位12环绕于流动腔100设置,板体31的外周轮廓与下沉位12的内周轮廓适配,再加上盖板2的定位加强,当板体31安装到位,板体31与下沉位12之间沿环绕流动腔100的方向保持连续连接,因而板体31能够与流动腔100的外周边缘密封配合,从而更好地保证流道的密封性。当板体31安装到位,多个扰流体32则置于流道101内且与流道101的底面相抵。
37.参见图3、图4和图7,盖上盖板2并通过螺栓锁紧流道板1与盖板2后,扰流板3被稳固在流道板1与盖板2之间。本实施例中,盖板2上设有沿自身厚度方向贯穿自身的进液口21和出液口22,进液管组件41与进液口21对接并通过进液口21连通至流道101的始端1011,出液管组件42与出液口22对接并通过出液口22连通至流道101的末端1012。其中,由于板体31与流动腔100的外周边缘密封配合,则板体31也覆盖到始端1011以及末端1012所在处。因此,板体31上设置有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图中未示出),第一连通孔连通于进液口21与始端1011之间,第二连通孔连通于出液口22与末端1012之间。
38.参见图7和图8,多个扰流体32呈叉排布置。进一步地,沿着流道101的直线部分的直线方向,多个扰流体32以4个一排和3个一排的方式相间布置。如图8所示,在扰流体32的作用下,流体将分为多股,沿着扰流体32外掠而过,伴随着流动脱体强化了换热。而扰流体32的叉排布置使得流体在扰流体32间交替收缩和扩张的弯曲通道中流动,扰动剧烈,传热系数进一步提升,形成的波浪形变化形态也破坏了在流道底面形成的边界层,提高了从发热源往流道101的传热效率。
39.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扰流板3而使得扰流体32分离于流道板1设置,流道板1只需要机加工出流道101,而扰流板3则可选用更有利的其他成型方式成型如冲压成型或者注塑成型,此设置能有效减小机加工量,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且保证扰流效果。进一步地,扰流体相对于流道板1分离设置的方式下,能够根据各个区域散热负荷及压降许可值对各个区域扰流体的尺寸、间距及分布密度进行分别设计,再通过编辑程序实现一体冲压成型。
40.在其他实施例中,扰流体呈柱状,当其外周轮廓呈方向、椭圆形、棱形或其他非圆的几何形状。
41.在其他实施例中,扰流体呈片状。
42.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扰流体顺排布置。
43.在其他实施例中,流道板上不设置下沉位,扰流板的板体之间支撑在流道板的表面上;或,流道板上不设置下沉位而盖板上设置上凹位,扰流板的板体之间支撑在流道板的表面上且位于所述上凹位中。
44.在其他实施例中,流道的密封性能够通过流道板与盖板的配合保证,此设置下板
体不需要与流动腔的外周边缘密封配合。
45.另外,本实用新型还请求保护电器,电器包括发热器件和本实用新型的液冷散热器,液冷散热器对发热器件制冷。
46.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