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感应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多层感受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411712发布日期:2023-12-19 02:23阅读:45来源:国知局
用于感应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多层感受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感应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多层感受器装置以及一种包含气溶胶形成基质和用于加热所述基质的这样的多层感受器装置的可感应加热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气溶胶生成系统,其包括这样的气溶胶生成制品和用于与所述制品一起使用的感应加热式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1、通过感应加热在加热时能够形成可吸入气溶胶的气溶胶形成基质来生成气溶胶通常从现有技术中知晓。为加热基质,基质可以为接收在气溶胶生成装置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的一部分。所述装置可包括感应源,所述感应源用于生成交变磁场,所述交变磁场用于通过在感受器材料中感生涡电流和磁滞损耗中的至少一者来感应加热感受器装置。感受器装置可为制品的一体化部分,并且布置成以便与待加热的基质热接近或直接物理接触。

2、为了控制基质的温度,已提出多层感受器装置,其包括牢固地结合在一起的至少第一层和第二层。在第一层包括在热损耗方面并且因此在加热效率方面被优化的第一感受器材料的同时,第二层包括用作温度标记的第二感受器材料。为此,第二感受器材料是磁性(铁磁性或亚铁磁性)的,并且选择为以便具有对应于加热基质的预定义温度点的居里温度。在其居里温度下,第二感受器材料的磁导率下降到一个单位,从而使得其磁特性从铁磁性或亚铁磁性改变为顺磁性。磁特性的改变伴随着感受器装置的电阻的暂时改变。因此,通过监测通过感应源的电流的对应变化,可检测到第二感受器材料何时已达到其居里温度,并且因此检测到何时已达到预定义温度点。

3、通常相对于非组装情形中的个别材料来选择感受器材料的期望性质。然而,当将第一感受器材料和第二感受器材料彼此组装以形成多层感受器装置时,观察到层的具体性质(特别是磁特性)相较于非组装状态可改变。在许多情况下,使层接合并且进一步处理所述感受器装置甚至可能损害层材料的最初期望性质和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因此,期望具有一种具有现有技术解决方案的优点同时减轻其限制的用于感应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多层感受器装置。特别地,期望在处理之后和后续操作期间多层感受器装置的磁特性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

2、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感应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多层感受器装置。所述感受器装置至少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一层包括第一感受器材料,所述第二层包括第二感受器材料。第二感受器材料包含ni-fe合金或由其组成,所述ni-fe合金包含75重量%-85重量%的ni和10重量%-25重量%的fe。

3、根据本发明,已发现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多层感受器装置观察到的磁特性的变化是由在其处理之后和在其整个温度操作范围内存在于感受器装置中的磁致伸缩特性和内部机械应力的组合引起。特别地,已发现此类多层感受器装置的特定性质,特别是各个层之间的不同热膨胀系数,可引起热应力。例如,多层感受器装置的处理可以包括在给定温度下将各种层材料彼此紧密连接,然后对组装的感受器装置进行热处理,例如退火。在感受器装置的后续冷却期间,各个层希望根据其可彼此不同的特定热膨胀系数收缩。然而,鉴于这些层彼此牢固地结合,它们不能自由收缩,即彼此独立地收缩。这不可避免地引起感受器装置的内部机械应力和热变形。机械应力继而影响磁层的磁特性,因为大多数铁磁性材料或亚铁磁性材料经受磁致伸缩。即,当暴露于磁场时,这些材料可以或者膨胀或者收缩。反之亦然,当自由热膨胀或收缩受到限制时,此类材料的磁化被改变,即或者增强或者减小。这特别适用于用作温度标记的第二感受器层的磁感受器材料。

4、实际上,在此类感受器装置的大规模生产期间,各个感受器层之间受限自由移动对磁致伸缩的影响难以控制。特别地,这些不希望的效应可以在多个多层感受器装置最终由其制成的前体层压材料的不同位置上变化。因此,即使在由相同前体材料制成的情况下,磁特性也可以在不同的感受器装置之间变化。

5、为了减少这些不希望的效应,根据本发明的感受器装置包括第二感受器材料,所述第二感受器材料包含具有75重量%-85重量%的ni和10重量%-25重量%的fe的ni-fe合金或由其组成。更特别地,ni-fe合金可以包含79重量%-82重量%的ni和13重量%-15重量%的fe。有利地,已发现在上述范围中包括ni和fe的ni-fe合金仅表现出弱的磁致伸缩或甚至没有表现出磁致伸缩。因此,功能第二层的第二感受器材料在其处理之后和在其整个温度操作范围内不经历其磁特性的修改或仅经历至少减少的其磁特性的修改。这继而允许具有功能性磁层的多层感受器装置的大规模生产,在处理之后和后续操作期间其磁特性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

6、如本文中所使用,所述多层感受器装置的处理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在给定温度下将所述层材料彼此紧密联接,或热处理所述多层感受器装置,例如退火。特别地,感受器装置可以是经热处理的感受器装置。在任何情况下,在如本文中所提到的处理期间,所述层或所述组件的温度分别不同于当用于感应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时感受器装置的操作温度。通常,将所述层材料彼此紧密连接期间和热处理多层感受器装置期间的温度大于感应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期间的感受器装置的操作温度。

7、如本文中所使用,单位“wt%(重量%)”代表“重量百分比(weight per cent)”或“重量百分比(percentage by weight)”。即,其表示合金内的元素的质量分数,其是所述相应元素的质量与所述合金的样品的总质量的比率。

8、除了主要组分之外,ni-fe合金的其余部分可以包含以下元素中的一者或多者:co、cr、cu、mn、mo、nb、si、ti和v。

9、如本文中所使用,符号ni代表化学元素镍,符号fe代表化学元件铁,符号co代表化学元素钴,符号cr代表化学元件铬,符号cu代表化学元素铜,符号mn代表化学元素锰,符号mo代表化学元素钼,符号nb代表化学元素铌,符号si代表化学元素硅,符号ti代表化学元素钛,符号v代表化学元素钒。

10、根据一个实例,ni-fe合金可以包含79重量%-82重量%的ni、4重量%-6重量%的mo、组合在一起少于1重量%的si和mn以及13重量%-15重量%的fe。如本文中所使用,“组合在一起的1重量%的si和mn”意指“si和mn的总和低于1重量%”。

11、根据另一实例,ni-fe合金可以包含77重量%的ni、16重量%的fe、5重量%的cu以及2重量%的cr和mo之一。

12、根据又一实例,fe-ni合金可以包含77重量%的ni、4重量%的mo、4重量%的cu和14重量%-15重量%的fe。

13、有利地,ni-fe合金的这些具体实例表现出特别弱的磁致伸缩。

14、根据又一实例,ni-fe合金可以是具有75重量%-78重量%的ni和10重量%-19重量%的fe的3型astm a 753合金(类似于uns编号:n14076)。其余部分可由以下元素中的一者或多者构成:co、cr、cu、mn、mo和si。

15、根据再一实例,ni-fe合金可以是4型astm a 753合金(类似于uns编号:n14080和en数字标示:2.4545),具有77重量%-82重量%的ni和10重量%-17.5重量%的fe(或甚至9.5重量%-17.5重量%的fe)。其余部分可由以下元素中的一者或多者构成:co、cr、cu、mn、mo和si。

16、如上所述,第二感受器材料优选地被配置成用于监测感受器装置的温度,即,作为温度标记。为此,第二感受器材料可选择成具有基本上对应于加热过程的预定义温度点的居里温度。特别地,第二感受器材料可选择成具有基本上对应于感受器装置的预定义最大加热温度的居里温度。最大期望加热温度可被定义成感受器装置应加热到以便从气溶胶形成基质生成气溶胶的大致温度。然而,最大期望加热温度应足够低,以避免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局部过热或甚至燃烧。优选地,第二感受器材料的居里温度应低于气溶胶形成基质的燃点。第二感受器材料可具有低于500℃、优选地等于或低于400℃、特别地等于或低于390℃的居里温度。例如,第二感受器可具有介于150℃与400℃之间、特别地介于200℃与400℃之间的居里温度。尽管第二层主要是由第二感受器材料的居里温度提供温度标记的功能层,但其也可有助于感受器装置的感应加热。

17、然而,优选地,包括第一感受器材料的第一层配置成主要用于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为此,第一感受器材料可在热损耗方面并且因此在加热效率方面被优化。

18、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感受器材料”是指在经受交变磁场时能够将电磁能量转换成热量的材料。取决于其电特性和磁特性,这可为感受器材料中感生的磁滞损耗或涡电流中的至少一种的结果。在铁磁性或亚铁磁性感受器材料中,由于材料内的磁畴在交变电磁场的影响下被切换而发生磁滞损耗。如果感受器材料导电,则可感生涡电流。在导电铁磁性感受器或导电亚铁磁性感受器的情况下,可由于涡电流和磁滞损耗两者而生成热量。

19、因此,第一感受器材料可以是导电的或磁性的(即或者是铁磁性的或者是亚铁磁性的)中的至少一种。如果第一感受器材料是导电的,则其也可以是顺磁性的。在第一感受器材料是磁性(铁磁性或亚铁磁性)的情况下,其被优选地选择为以便具有与第二感受器材料的居里温度不同、特别是比第二感受器材料的居里温度高的居里温度。在此特定配置中,第一感受器材料可具有第一居里温度,并且第二感受器材料可具有第二居里温度。

20、优选地,第一感受器材料由抗腐蚀性材料制成。因此,第一感受器材料有利地抵抗任何腐蚀性影响。在感受器装置与气溶胶形成基质直接物理接触地嵌入气溶胶生成制品中的情况下,这尤其有益。

21、优选地,第一感受器材料包含金属,例如铁素体铁或不锈钢,特别是铁磁性不锈钢,例如铁素体不锈钢。可尤其优选的是,第一感受器材料包括400系列不锈钢,例如410级不锈钢,或420级不锈钢,或430级不锈钢或类似级的不锈钢。

22、第一感受器材料可替代地包括合适的非磁性、特别是顺磁性导电材料,例如铝(al)。在顺磁性导电材料中,感应加热仅通过由于涡电流引起的电阻性加热而发生。

23、替代地,第一感受器材料可以包括非导电亚铁磁材料,例如非导电亚铁磁陶瓷。在所述情况下,热量仅通过磁滞损耗生成。

24、所述第二层可以紧密地联接到所述第一层。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紧密地联接”是指多层感受器装置内的两个层之间的机械联接,使得机械力可在两个层之间、特别是在平行于层结构的方向上传递。所述联接可以是层状、二维、区域或全区域联接,即,横越两个层的相应相对表面的联接。所述联接可以是直接的。特别地,彼此紧密联接的两个层可彼此直接接触。替代地,所述联接可以是间接的。特别地,所述两个层可经由至少一个中间层间接联接。优选地,所述第二层布置在所述第一层上并且与所述第一层紧密联接,特别是与所述第一层直接连接。

25、多层感受器装置还可包括第三层。所述第三层可以紧密地联接到所述第二层。在此背景下,术语“紧密地联接”以与上文关于第一层和第二层所定义的相同的方式使用。

26、优选地,第三层是保护层,其被配置成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者:避免气溶胶形成基质附着到感受器装置的表面,避免从感受器材料材料扩散(例如金属迁移)到气溶胶形成基质中,避免或减少由于层之间的热扩张差异而引起的热弯曲,或保护其他层(特别是第二层)免受任何腐蚀性影响。

27、后者尤其重要,其中感受器装置嵌入在气溶胶生成制品的气溶胶形成基质中,即,其中感受器装置与气溶胶形成基质直接物理接触。为此,第三层优选地包含抗腐蚀性材料或由其组成。有利地,抗腐蚀性材料改善了不抗腐蚀的第二层的外表面的被第三层覆盖并且因此不直接暴露于环境的那些部分的老化特性。

28、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第三层”是指除了第一层和第二层之外的不同于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层。特别地,由第一感受器材料或第二感受器材料的氧化产生的第一层或第二层的表面上的任何可能的氧化物层不被认为是第三层,特别是不被认为是包括抗腐蚀性材料或由抗腐蚀性材料组成的第三层。

29、第三层可以包括与第一层的第一感受器材料相同的材料或由其组成。由此,多层感受器装置包括具有相同热膨胀系数的至少两个层,这使得感受器装置在温度操作范围内的变形减少。这特别适用于感受器装置仅包括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且第二层对称地夹在第一层和第三层之间的情况。

30、因此,第三层可包括金属,例如铁素体铁或不锈钢,例如铁素体不锈钢,特别是400系列不锈钢,例如410级不锈钢,或420级不锈钢,或430级不锈钢或类似级的不锈钢。替代地,第三层可包括合适的非磁性、特别是顺磁性导电材料,例如铝(al)。同样,第三层可包括非导电亚铁磁材料,例如非导电亚铁磁陶瓷。

31、第三层也可能包含奥氏体不锈钢或由其组成。有利地,由于其顺磁性特性和高电阻,奥氏体不锈钢仅对第二层施加弱屏蔽,使其不受施加到第一感受器材料和第二感受器材料的磁场影响。举例来说,第三层可以包含x5crni18-10(根据欧洲标准(en)命名法、材料编号1.4301,也被称为v2a钢)或x2crnimo17-12-2(根据欧洲标准(en)命名法,材料编号1.4571或1.4404,也被称为v4a钢)或者由其组成。特别地,第三层可包括301不锈钢、304不锈钢、304l不锈钢、316不锈钢或316l不锈钢(根据sae钢级的命名法[汽车工程师协会])中的一者或由其组成。

32、一般来说,多层感受器装置的各个层可或者具有相同层厚度或者具有不同层厚度。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厚度”是指在顶侧与底侧之间(例如在层的顶侧与底侧之间或在多层感受器装置的顶侧与底侧之间)延伸的任何尺寸。同样,在本文中使用术语“宽度”来指在层或感受器装置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之间延伸的任何尺寸。在本文中使用术语“长度”来指在前后之间或在与形成宽度的两个相对的侧面正交的其他两个相对侧之间延伸的任何尺寸。优选地,宽度延伸部大于厚度延伸部。同样,宽度延伸部可以小于长度延伸部。厚度、宽度和长度可以彼此正交。

33、第一层可具有在20微米与60微米之间、特别地在30微米与50微米之间的范围内、优选为40毫米的层厚度。

34、第二层可具有在4微米与20微米之间、特别地在8微米与16微米之间、优选地在10微米与15微米之间的范围内的层厚度。

35、第三层(如果存在)可具有在2微米与6微米之间、特别地在3微米与5微米之间、优选地在3微米与4微米之间的范围内的层厚度。

36、第三层的层厚度可以在第一层的层厚度的0.05倍至1.5倍、特别地0.1倍至1.25倍或0.95倍至1.05倍的范围内、特别是1倍,或者第三层的层厚度可以在第一层的层厚度的0.02倍至0.2倍、特别地0.03倍至0.2倍或0.03倍至0.1倍的范围内。

37、在对称或接近对称的层配置的情况下,第一层以及第三层可以具有在2微米与20微米之间、特别地在3微米与10微米之间、优选地3微米至6微米的范围内的厚度。

38、第二层则可具有在5微米与50微米之间、特别地在10微米与40微米之间、优选地20微米至40微米的范围内的厚度。

39、一般来说,本文所述的多层感受器装置可用于实现感受器装置的不同几何配置。

40、优选地,多层感受器装置可以是细长的,特别是条带状感受器装置。细长感受器装置的厚度可以在0.03毫米至0.15毫米的范围内,更优选地在0.05毫米至0.09毫米的范围内。细长感受器装置可以具有在2毫米至6毫米、特别地4毫米至5毫米的范围内的宽度。同样,细长感受器装置可具有在8毫米至19毫米、特别地10毫米至14毫米、优选地10毫米至12毫米的范围内的长度。

41、替代地,多层感受器装置可以是多层感受器条或多层感受器销或多层感受器套筒或多层感受器杯或圆柱形多层感受器。

42、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仅为标称的,并且不一定指定相应层的特定次序或序列。优选地,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是多层感受器装置的邻近层。在此情况下,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可彼此直接紧密物理接触。特别地,第二层可以夹在第一层与第三层之间。更特别地,第三层可以布置在第二层上并且紧密地联接到第二层。第二层又可以布置在第一层上并且紧密地联接到第一层。第一层或第三层中的至少一层可以是多层感受器装置的边缘层。

43、关于感受器装置的处理,特别是关于各个层的组装,层中的每一个层可被镀覆、沉积、涂布、包覆或焊接到相应邻近层上。特别地,这些层中的任一层可通过喷涂、浸涂、滚涂、电镀或包覆而施加到相应邻近层上。这尤其适用于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以及(如果存在的话)至少一个中间层。无论如何,上文所描述的配置或层结构中的任一个都落入如本文中所使用并且上文进一步定义的术语“紧密地联接”范围内。

44、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感应加热的气溶胶生成制品,其包括气溶胶形成基质,和根据本发明并且如本文中所描述的被配置和布置成感应加热基质的多层感受器装置。

45、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气溶胶生成制品”指包括能够在加热时释放可形成气溶胶的挥发性化合物的至少一种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制品。优选地,气溶胶生成制品为加热型气溶胶生成制品。即,包括旨在被加热而非被燃烧的至少一种气溶胶形成基质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气溶胶生成制品可以是消耗品,特别是在单次使用之后被丢弃的消耗品。例如,该制品可为包括待加热的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的筒。举另一实例,制品可以是条形制品,特别是烟草制品,类似于常规香烟。

46、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气溶胶形成基质”表示由气溶胶形成材料形成或包含气溶胶形成材料的基质,所述气溶胶形成材料在加热时能够释放挥发性化合物以便生成气溶胶。优选地,气溶胶形成基质旨在被加热而非被燃烧以便释放形成气溶胶的挥发性化合物。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为固体气溶胶形成基质、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凝胶状气溶胶形成基质,或其任何组合。例如,气溶胶形成基质可包括固体组分和液体组分两者。气溶胶形成基质可包括含烟草材料,所述含烟草材料含有在加热时从基质释放的挥发性烟草香味化合物。替代地或另外,气溶胶形成基质可包括非烟草材料。气溶胶形成基质还可包括气溶胶形成剂。合适的气溶胶形成剂的实例是丙三醇和丙二醇。气溶胶形成基质还可包括其他添加剂和成分,例如尼古丁或香料。气溶胶形成基质还可为糊状材料,包括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多孔材料小袋,或例如与胶凝剂或粘剂混合的松散烟草,其可包括诸如丙三醇的常见气溶胶形成剂,并且被压缩或模制成棒。

47、优选地,所述制品可以是细长制品或条形制品。细长或条形制品可具有与常规香烟的形状类似的形状。

48、气溶胶生成制品、特别是细长或条形制品可具有圆形或椭圆形或卵形或正方形或矩形或三角形或多边形的横截面。

49、举例来说,气溶胶生成制品可为条形制品。特别地,圆柱形制品包括以下元件中的一个或多个:远侧前棒元件、基质元件、第一管元件、第二管元件和过滤器元件。

50、所述基质元件优选地包括待加热的至少一种气溶胶形成基质和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热接触或热接近的感受器装置。基质元件可具有10毫米至14毫米(例如12毫米)的长度。

51、第一管元件比第二管元件在更远侧。优选地,第一管元件在基质元件的近侧,而第二管元件在第一管元件的近侧并且在过滤器元件的远侧,即在第一管元件与过滤器元件之间。第一管元件和第二管元件中的至少一者可包括中心空气通路。第二管元件的中心空气通路的横截面可以大于第一管元件的中心空气通路的横截面。优选地,第一管元件和第二管元件中的至少一者可包括中空乙酸纤维素管。第一管元件和第二管元件中的至少一者可具有6毫米至10毫米(例如8毫米)的长度。

52、过滤器元件优选地用作烟嘴,或与第二管元件一起用作烟嘴的一部分。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烟嘴”是指制品的一部分,气溶胶通过该部分离开气溶胶生成制品。过滤器元件可具有10毫米至14毫米(例如12毫米)的长度。

53、远侧前棒元件可用于覆盖和保护基质元件的远侧前端。远侧前棒元件可具有3毫米至6毫米(例如5毫米)的长度。远侧前棒元件可由与过滤器元件相同的材料制成。

54、所有前述元件可以按照上述次序沿着制品的长度轴线依序布置,其中远侧前棒元件优选地布置在制品的远端处,并且过滤器元件优选地布置在制品的近端处。前述元件中的每一个元件都可以是基本上圆柱形的。特别地,所有元件都可具有相同的外部横截面形状和/或尺寸。

55、另外,这些元件可由一个或多个外包装物限定,以便将这些元件保持在一起并且维持条形制品的期望的横截面形状。优选地,包装物由纸制成。包装物还可包括将包装物的重叠自由端彼此粘附的粘合剂。例如,远侧前棒元件、基质元件和第一管元件可以由第一包装物限定,并且第二管元件和过滤器元件可以由第二包装物限定。第二包装物还可以限定(由第一包装物包裹之后的)第一管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以将由第一包装物限定的远侧前棒元件、基质元件和第一管元件连接到第二管元件和过滤器元件。第二包装物可包括围绕其圆周的穿孔。

56、根据本发明的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已经关于多层感受器装置进行了描述,并且因此同样适用。

57、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系统,其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可感应加热的气溶胶生成制品以及用于与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一起使用的感应加热式气溶胶生成装置。

58、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气溶胶生成装置”描述了一种用于与根据本发明的气溶胶生成制品相互作用以便通过经由感受器装置感应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来生成气溶胶的电操作装置。优选地,气溶胶生成装置是用于生成可由使用者通过使用者的嘴直接吸入的气溶胶的抽吸装置。特别地,气溶胶生成装置是手持式气溶胶生成装置。

59、所述装置可包括接收腔,所述接收腔用于可移除地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至少一部分。

60、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感应加热装置,所述感应加热装置被配置并且布置成在接收腔中生成交变磁场,以便在制品接收于气溶胶生成装置中时,感应加热感受器装置。为了生成交变磁场,感应加热装置可包括当在装置的腔中接收制品时围绕感受器装置的至少一部分的至少一个感应线圈。至少一个感应线圈可为螺旋线圈或平面线圈、特别是饼状线圈或弯曲平面线圈。

61、感应加热装置还可包括交流(ac)发电机。所述ac发电机可由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供电。ac发电机可操作地联接到至少一个感应线圈。特别地,至少一个感应线圈可为ac发电机的一体化部分。ac发电机被配置成生成通过至少一个感应线圈的高频振荡电流以用于生成交变磁场。ac电流可在系统激活之后连续地供应到至少一个感应线圈,或可例如在逐口抽吸的基础上被间歇地供应。优选地,感应加热装置包括包含lc网络的dc/ac转换器,其中lc网络包括电容器和电感器的串联连接。dc/ac转换器可连接到dc电源。

62、感应加热装置优选地配置成生成高频磁场。如本文中所提到的,高频磁场的范围可在500khz(千赫兹)至30mhz(兆赫兹)之间、特别地在5mhz(兆赫兹)至15mhz(兆赫兹)之间、优选地在5mhz(兆赫兹)至10mhz(兆赫兹)之间。

63、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可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优选地以闭环构造控制加热过程的操作、特别是用于控制将气溶胶形成液体加热到预定操作温度。

64、控制器可为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总体控制器,或可为总体控制器的部分。控制器可包括微处理器,例如可编程微处理器、微控制器或专用集成芯片(asic),或能够提供控制的其他电子电路。控制器可包括另外的电子部件,如至少一个dc/ac逆变器和/或功率放大器,例如c类功率放大器,或d类功率放大器,或e类功率放大器。特别地,感应源可为控制器的部分。

65、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可包括电源、特别是dc电源,所述dc电源被配置成向感应源提供dc电源电压和dc电源电流。优选地,电源是电池,诸如磷酸锂铁电池。电源可为可再充电的。电源可具有允许为一次或多次使用者体验存储足够的能量的容量。例如,电源可具有充足容量以允许连续生成气溶胶约六分钟的时间或六分钟的倍数的时间。在另一实例中,电源可具有充足容量以允许预定次数的抽吸或感应源的不连续激活。

66、根据本发明的气溶胶生成系统的另外特征和优点已经关于感受器装置和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了描述,并且因此同样适用。

67、本发明在权利要求书中限定。然而,下文提供了非限制性实例的非详尽列表。这些实例的任何一个或多个特征可以与本文所述的另一实例、实施例或方面的任何一个或多个特征组合。

68、实例ex1:一种用于感应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多层感受器装置,所述感受器装置至少包括:

69、-第一层,所述第一层包括第一感受器材料;

70、-第二层,所述第二层包括第二感受器材料,其中所述第二感受器材料包含ni-fe合金或由其组成,所述ni-fe合金包含75重量%-85重量%的ni和10重量%-25重量%的fe。

71、实例ex2:根据实例ex1的多层感受器装置,其中所述ni-fe合金还包含以下元素中的一者或多者:co、cr、cu、mn、mo、nb、si、ti和v。

72、实例ex3: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多层感受器装置,其中所述ni-fe合金包含79重量%-82重量%的ni和13重量%-15重量%的fe。

73、实例ex4: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多层感受器装置,其中所述ni-fe合金包含79重量%-82重量%的ni、4重量%-6重量%的mo、组合在一起少于1重量%的si和mn以及13重量%-15重量%的fe。

74、实例ex5:根据实例ex1或实例ex2中任一项的多层感受器装置,其中所述ni-fe合金包含77重量%的ni、16重量%的fe、5重量%的cu以及2重量%的cr和mo之一。

75、实例ex6:根据实例ex1或实例ex2中任一项的多层感受器装置,其中所述ni-fe合金包含77重量%的ni、14重量%至15重量%的fe、4重量%的cu和4重量%的mo。

76、实例ex7: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多层感受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感受器材料包括金属,例如铁素体铁或不锈钢,特别是410级、420级或430级不锈钢。

77、实例ex8: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多层感受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层紧密地联接到所述第一层。

78、实例ex9: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多层感受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层具有在20微米至60微米之间、特别地在30微米与50微米之间的范围内、优选为40微米的层厚度。

79、实例ex10: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多层感受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层具有在4微米至20微米之间、特别地在8微米至16微米之间、优选地在10微米至15微米之间的范围内的层厚度。

80、实例ex11: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多层感受器装置,还包括紧密地联接到所述第二层的第三层。

81、实例ex12:根据实例ex11的多层感受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层包含抗腐蚀性材料或由其组成。

82、实例ex13:根据实例ex11或实例ex12中任一项的多层感受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层包含与所述第一层的所述第一感受器材料相同的材料或由其组成。

83、实例ex14:根据实例ex11至ex13中任一项的多层感受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层包含例如铁素体铁或不锈钢、特别是410级、420级或430级不锈钢的金属或由其组成。

84、实例ex15:根据实例ex11至ex12中任一项的多层感受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层包含奥氏体不锈钢或由其组成。

85、实例ex16:根据实例ex15的多层感受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层包含x5crni18-10或x2crnimo17-12-2或由其组成。

86、实例ex17:根据实例ex15的多层感受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层包含301不锈钢、304不锈钢、304l不锈钢、316不锈钢或316l不锈钢中的一者或由其组成。

87、实例ex18:根据实例ex11至ex17中任一项的多层感受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层的层厚度在所述第一层的层厚度的0.05倍至1.5倍、特别地0.1倍至1.25倍或0.95倍至1.05倍的范围内、特别是1倍。

88、实例ex19:根据实例ex11至ex17中任一项的多层感受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层的层厚度等于所述第一层的层厚度。

89、实例ex20:根据实例ex11至ex19中任一项的多层感受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层具有在2微米至6微米之间、特别地在3微米至5微米之间、优选地在3微米至4微米之间的范围内的层厚度。

90、实例ex21:根据实例ex11至ex20中任一项的多层感受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层、所述第二层和所述第三层是所述多层感受器装置的邻近层。

91、实例ex22:一种可感应加热的气溶胶生成制品,包括气溶胶形成基质和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多层感受器装置。

92、实例ex23:根据实例ex22的气溶胶生成制品,其中所述感受器装置位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内。

93、实例ex24:一种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根据实例ex22或实例ex23中任一项的可感应加热的气溶胶生成制品,以及用于与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一起使用的感应加热式气溶胶生成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