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热型均温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428580发布日期:2023-12-21 00:43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储热型均温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均热结构(1)和储热结构(2),所述均热结构(1)包括热源接触部(11)、均热板(12)和多个传热齿(13),所述热源接触部(11)设置在所述均热板(12)的一面,所述传热齿(13)设置在所述均热板(12)的另一面,所述均热板(12)和所述传热齿(13)的内部设置有相互连通的传热通道(14),所述传热通道(14)内充填有传热介质,所述储热结构(2)内设置有储热腔(21),所述均热结构(1)与所述储热结构(2)相连接,使得所述传热齿(13)位于所述储热腔(21)内,所述储热腔(21)内设置有储热介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热型均温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均热板(12)的内部设置有均热腔(141),每个所述传热齿(13)的内部设置有传热腔(142),所述传热腔(142)与所述均热腔(141)相连通,形成所述传热通道(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热型均温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介质为固态传热介质,所述固态传热介质充满所述传热通道(14);所述储热介质为固固相变介质,所述固固相变介质充满所述传热齿(13)外的所述储热腔(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热型均温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固相变介质为季戊四醇和石墨烯的混合物,所述固固相变介质中石墨烯的质量分数为2%-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热型均温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均热板(12)为真空腔均热板,所述传热介质为汽液相变介质,所述均热腔(141)的壁部设置有毛细材料层(1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热型均温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腔(142)的侧壁设置有多个槽道(16),所述槽道(16)沿所述传热齿(13)的长度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热型均温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齿(13)设置为相互平行的矩形块,所述传热齿(13)内设置有“s”形排列的传热导管(143);所述均热板(12)内设置有多个相互独立的均热导管(144),多个所述均热导管(144)均从所述热源接触部(11)邻近区域通过,且每个所述均热导管(144)的两端均与不同的所述传热齿(13)中的所述传热导管(143)相连接,形成相互连通的所述传热通道(1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热型均温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通道(14)在真空状态下注入汽液相变介质,所述汽液相变介质的注入量为所述传热通道(14)容积的30-60%vol。

9.根据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储热型均温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热腔(21)内设置有缓冲器(3),所述缓冲器(3)的端部设置有弹性缓冲片(31),所述缓冲器(3)与所述储热结构(2)密封连接,所述储热结构(2)上设置有与所述缓冲器(3)相连通的通气孔(22)。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储热型均温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齿(13)沿垂直于所述储热腔(21)底壁的方向延伸,且至少部分所述传热齿(13)与所述储热腔(21)的底壁相接触。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储热型均温散热装置,其涉及电子设备热管理领域,该储热型均温散热装置包括均热结构和储热结构,所述均热结构包括热源接触部、均热板和多个传热齿,所述热源接触部设置在所述均热板的一面,所述传热齿设置在所述均热板的另一面,所述均热板和所述传热齿的内部设置有相互连通的传热通道,所述传热通道内充填有传热介质,所述储热结构内设置有储热腔,所述均热结构与所述储热结构相连接,使得所述传热齿位于所述储热腔内,所述储热腔内设置有储热介质,能够将热源接触部吸收的热量快速、均匀传递到储热腔内的不同部位,提高储热介质的有效储热容量。

技术研发人员:吴翔,刘博轩,杨佳,徐德好,梁震涛,唐敖,娄开胜,孙明琦,王贤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艾科美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