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构网型储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342052发布日期:2024-03-18 18:13阅读: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构网型储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电力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构网型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1、储能变流器是储能系统的核心部分。对应于不同应用场景,储能变流器传统控制策略主要包括:恒功率控制、恒压恒频控制以及下垂控制。恒功率控制以变流器输出功率为控制目标,根据给定功率参考值进行控制,依赖锁相环,用于并网运行工况。恒压恒频控制以变流器端电压幅值与频率为控制目标,根据端电压幅值和相位的参考值进行控制,用于孤岛运行工况。

2、传统的储能装置以及其控制系统包含多个不同的模块,这些模块之间相互连接,且每个模块之间相互分离,在箱体中位于不同的位置,传统的储能装置箱体通常在箱体上开设有透气孔,进而将各个模块产生的热量进行分散,避免模块温度过高。但传统的透气孔散热效果差,导致箱体内的热量不能快速排放,当箱体内温度过高时,不仅容易损坏模块结构,且容易产生火情,安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网型储能装置,以解决传统储能装置散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构网型储能装置,包括:

4、第一箱体部件,所述第一箱体部件内部设有第一安装腔,其底部设有支撑部件;

5、架设部件,所述架设部件呈矩阵布置设于第一安装腔内,其与第一箱体部件之间为固定连接;

6、进气部件,所述进气部件设于第一箱体部件两侧,其贯穿第一箱体部件至第一安装腔内;

7、检测部件,所述检测部件呈轴向布置设于第一安装腔内,其与第一箱体部件之间为固定连接;

8、出气部件,所述出气部件设于第一箱体部件底部,其贯穿第一箱体部件至第一安装腔内,其位于进气部件下方;

9、灭火部件,所述灭火部件设于第一安装腔顶部,其与第一箱体部件之间为固定连接,且贯穿第一箱体部件与外界灭火源连接;

10、控制部件,所述控制部件设于第一箱体部件上,其与第一箱体部件之间为固定连接,且与检测部件、灭火部件、进气部件电性信号连接;

11、通过检测部件检测第一安装腔内空间温度,并将检测信息传至控制部件,由控制部件控制进气部件开启或灭火部件开启,进而使第一安装腔内温度恒定。

1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气部件为组合式结构,包括:

13、壳体部件,所述壳体部件设于第一箱体部件两侧,其与主体部件之间为固定连接,且其内部设有安装区;

14、风机部件,所述风机部件设于安装区内,其与壳体部件之间为固定连接;

15、第一进气组件,所述第一进气组件设于安装区内,其与壳体部件之间为固定连接,其上设有第一透气孔和第一封闭区;

16、第二进气组件,所述第二进气组件设于安装区内,其与第一进气组件之间为滑动连接,其上设有第二透气孔和第二封闭区;

17、第一驱动部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设于安装区内,其转动端分别依次贯穿第二进气组件和第一进气组件,其转动端与第一进气组件之间为转动连接,其转动端与第二进气组件之间为固定连接;

18、滤网部件,所述滤网部件设于靠近风机部件的安装区上,其与壳体部件之间为固定连接。

1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气孔和所述第二透气孔为锥形孔结构;

20、所述第一透气孔与所述第二透气孔呈对称布置。

2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出气部件为组合式结构,包括:

22、出气孔,所述出气孔呈矩阵布置设于第一箱体部件底部,其贯穿第一箱体部件至第一安装腔内;

23、单向部件,所述单向部件设于出气孔位于第一安装腔处,其与出气孔相连接。

2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检测部件为组合式结构,包括:

25、红外检测部件,所述红外检测部件呈轴向设于第一安装腔内,其与第一箱体部件之间为固定连接,且与控制部件电性信号连接;

26、温度检测部件,所述温度检测部件呈轴向设于第一安装腔内,其与第一箱体部件之间为固定连接,且与控制部件电性信号连接。

27、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灭火部件为组合式结构,包括:

28、第二箱体部件,所述第二箱体部件设于第一箱体部件上,其与第一箱体部件之间为固定连接,其内部设有第二安装腔;

29、加压部件,所述加压部件设于第二安装腔内,其与第二箱体部件之间为固定连接,其进料端分别贯穿第二箱体部件、第一箱体部件与外界灭火源连接;

30、喷头部件,所述喷头部件设于第二箱体部件上,其与加压部件的出料端相连接。

3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除尘部件,所述除尘部件与进气部件相连接;

32、第三箱体部件,所述第三箱体部件内部设有第三安装腔,其上设有出气端和进气端;

33、所述进气端位于出气端底部;

34、所述出气端与进气部件相连接;

35、隔板部件,所述隔板部件呈矩阵布置设于第三安装腔内,其与第三箱体部件之间为固定连接,并将第三安装腔分为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

36、过滤部件,所述过滤部件设于第三腔室内,其与第三箱体部件之间为固定连接,其进气端与第三箱体部件的进气端相连接;

37、加热部件,所述加热部件设于第二腔室内,其与第三箱体部件之间为固定连接,其进气端与过滤部件的出气端相连接;

38、泵吸部件,所述泵吸部件设于第一腔室内,其与第三箱体部件之间为固定连接,其进气端与加热部件的出气端相连接,其出气端与第三箱体部件的出气端相连接。

3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加热部件为组合式结构,包括:

40、管式部件,所述管式部件呈环状设于第二腔室内,其进气端与过滤部件的出气端相连接,其出气端与泵吸部件的进气端相连接;

41、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于第二腔室内,其加热端与管式部件相接触。

4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过滤部件为组合式结构,包括:

43、第四箱体部件,所述第四箱体部件内部设有第四安装腔,其设于第三腔室内,其与第三箱体部件之间为固定连接;

44、第一缓冲部件,所述第一缓冲部件设于第四安装腔内,其上设有呈矩阵布置的第三透气孔;

45、第二缓冲部件,所述第二缓冲部件设于第四安装腔内,其上设有呈矩阵布置的第四透气孔;

46、所述第三透气孔的数量小于第四透气孔的数量,且第三透气孔的直径大于第四透气孔的直径;

47、挡板部件,所述挡板部件设于第四安装腔内,其与第四箱体部件之间为固定连接,其上设有第五透气孔;

48、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设于第二缓冲部件与挡板部件之间;所述过滤组件由多种滤材构成。

4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采用上进气下出气的方式,便于箱体内部的热量快速排出,以及在出气部件上增设单向部件,避免外界杂质进入箱体内部,通过在箱体内设有若干检测部件对箱体部件内各个位置的温度进行检测,进而达到实时检测检测的作用,以便控制部件能够根据箱体内部温度情况实时操控进气部件或灭火部件开启,通过增设除尘部件,避免进气的空气携带粉尘污染内部设备,保证了整体设备的运行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