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机构及储能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944117发布日期:2023-11-06 20:05阅读:29来源:国知局
散热机构及储能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散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机构及储能设备。


背景技术:

1、储能设备的逆变模组包括多个发热器件,储能设备在工作时发热器件会产生热量,为了发热器件能够及时散热,保证发热器件正常运行,在相关技术中会在发热量较大的发热器件单独设置散热片,而散热片面积大,每个发热器件单独设置散热片会占用较大的空间,不利于储能设备小型化设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散热机构及储能设备。

2、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机构,应用于储能设备,包括第一散热器及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被配置为设置于所述储能设备的电路板,并包括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被配置为贴附于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第一发热器件。所述第二散热器与所述第一散热器连接,并被配置为与所述电路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散热器包括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二接触面被构造为与所述第一接触面不共面,并与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第二发热器件连接,以对所述第二发热器件散热。

3、上述实施例的散热机构中,第一散热器的第一接触面与第一发热器件接触,以对第一发热器件散热。第二散热器的第二接触面与第二发热器件连接,以对第二发热器件散热。由于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不共面,不能与第一接触面贴附的第二发热器件可以通过与第二接触面连接,以进行散热,并且第二散热器与电路板间隔设置,以使第二散热器相对电路板呈悬空状态,不会占用电路板上发热器件的排布空间,从而与每个发热器件独立设置一个散热片相比,本申请的散热机构的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更小。

4、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导热层,所述导热层设置于所述第二接触面,并被构造为背离所述第二散热器一侧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适配,以对所述第二发热器件散热。

5、上述实施例的散热机构中,导热层的导热系数高、热阻低,能够有效地将热量传递至第二发热器件,导热层朝向第二发热器件一侧的形状与第二发热器件适配,以便于增加与第二发热器件的接触面积,提升散热效果。

6、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绝缘片,所述绝缘片设置于所述导热层与所述第二接触面之间。

7、上述实施例的散热机构中,绝缘片用于分隔第二散热器与第二发热器件,以起到绝缘作用。

8、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器包括第一基板及若干第一散热鳍片。所述第一基板被配置为设置于所述电路板,所述第一接触面位于所述第一基板。若干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分布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相对两侧,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呈间隔设置。

9、上述实施例的散热机构中,第一发热器件的热量传递至第一基板,第一基板再传递至第一散热鳍片。第一散热鳍片与空气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以实现第一发热器件散热。

10、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器还包括延展部,所述延展部包括基体及若干延展鳍片。所述基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并被配置为与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第三发热器件贴附。若干所述延展鳍片设置于所述基体,并呈间隔设置,位于同一侧的若干所述延展鳍片的间隔方向与若干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的间隔方向垂直。

11、上述实施例的散热机构中,通过延展部能够增第一散热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散热效果。

12、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散热器包括第二基板、连接部及第二散热鳍片。所述第二基板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器一侧,所述第二接触面位于所述第二基板。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并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连接。若干所述第二散热鳍片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并呈间隔设置,若干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间隔方向与若干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的间隔方向垂直。

13、上述实施例的散热机构中,通过第二接触面与第二发热器件连接,以使第二发热器件的热量传递至第二基板,并通过第二散热鳍片散发热量。通过连接部将第二基板与第一散热鳍片连接,第二散热器的热量能够传递至第一散热器以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

14、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散热器设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被配置为供所述第二发热器件穿设,所述第二接触面与另一个所述第二发热器件连接,以使所述第二散热器对两个所述第二发热器件散热。

15、上述实施例的散热机构中,穿设于避让孔的第二发热器件的热量传递至第二散热器,第二接触面与另一个发热器件连接,以使一个第二散热器能够同时对两个相临近且形状不同的第二发热器件散热。

16、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触面被构造为形状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的形状适配。

17、上述实施例的散热机构中,当第二接触面直接与第二发热器件接触连接时,能够增加与第二发热器件的接触面积,当第二接触面通过导热层与第二发热器件接触时,直接在第二接触面涂抹一层导热层,导热层的形状便与第二发热器件的形状适配,不需特特地调整导热层的形状。

18、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机构包括多个第二散热器,多个所述第二散热器呈间隔设置于同一个所述第一散热器。

19、上述实施例的散热机构中,能够根据第一发热器件及第二发热器件的位置以及第二发热器件的数量来对应选择第二散热器的数量。

20、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储能设备,包括壳体及逆变模组,所述逆变模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逆变模组包括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第一发热器件及第二发热器件,所述逆变模组还包括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设置于所述电路板。

21、本申请的散热机构及储能设备中,通过第一散热器对第一发热器件散热,第二散热器对第二发热器件散热。由于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不共面,使得无法与第一接触面接触的第二发热器件能够通过第二散热器散热。第二散热器与电路板间隔设置,以使第二散热器相对于电路板悬空,从而不会占用第一发热器件及第二发热器件的排布空间,散热机构的结构紧凑。通过一个第二发热器件穿设于第二散热器上的避让孔,另一个第二发热器件与第二接触面连接,以使一个第二散热器能够同时对两个相临近的第二发热器件散热。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之间可拆卸连接,可以根据需要自行组合,适用性强。



技术特征:

1.一种散热机构,应用于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热层,所述导热层设置于所述第二接触面,并被构造为背离所述第二散热器一侧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适配,以对所述第二发热器件散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绝缘片,所述绝缘片设置于所述导热层与所述第二接触面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器还包括延展部,所述延展部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器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器设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被配置为供所述第二发热器件穿设,所述第二接触面与另一个所述第二发热器件连接,以使所述第二散热器对两个所述第二发热器件散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面被构造为形状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的形状适配。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机构包括多个第二散热器,多个所述第二散热器呈间隔设置于同一个所述第一散热器。

10.一种储能设备,包括壳体及逆变模组,所述逆变模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逆变模组包括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第一发热器件及第二发热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模组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设置于所述电路板。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散热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散热机构及储能设备,散热机构包括第一散热器及第二散热器。第一散热器被配置为设置于储能设备的电路板,并包括第一接触面,第一接触面被配置为贴附于设置在电路板的第一发热器件。第二散热器与第一散热器连接,并被配置为与电路板间隔设置,第二散热器包括第二接触面,第二接触面被构造为与第一接触面不共面,并与设置在电路板的第二发热器件连接,以对第二发热器件散热。第一散热器对第一发热器件散热。第二散热器对第二发热器件散热。不能与第一接触面贴附的第二发热器件可以通过与第二接触面连接,以进行散热,第二散热器相对电路板呈悬空状态,不会占用电路板的排布空间,散热机构的结构紧凑。

技术研发人员:张宏韬,张凯,陈熙,王雷,黎桂源,段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正浩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02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