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936161发布日期:2024-05-11 00:15阅读:9来源:国知局
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伺服驱动器,具体涉及一种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系统。


背景技术:

1、目前,在相关技术中,需要在伺服驱动器上安装多个对外接口,但是,在将多个对外接口安装在伺服驱动器上后,导致多个对外接口之间的距离较近,在对多个对外接口进行插接的过程中,使得多个对外接口之间产生干扰。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2、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伺服驱动器。

3、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伺服系统。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伺服驱动器,包括座体、壳组件、风扇、第一盖体、第一电路板和多个接线部件。座体包括本体、支撑部和散热片,支撑部与本体连接,散热片设置于支撑部的第一侧;壳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扣合于支撑部的第一侧,第二壳体扣合于支撑部的第二侧,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设置有风道,散热片位于风道内,壳组件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风扇设置于风道内,位于风道的一侧。第一盖体与壳组件连接,位于壳组件远离本体的一侧,第一盖体与壳组件围设出容纳腔,第一盖体设置有第三开口;第一电路板设置于支撑部上,位于容纳腔内;多个接线部件设置于第一电路板上,分别与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相对。

5、在该技术方案中,伺服驱动器包括座体、壳组件、风扇、第一盖体、第一电路板和多个接线部件。座体包括本体、支撑部和散热片,支撑部与本体连接,以实现对支撑部的安装和固定。散热片设置于支撑部的第一侧,以实现对散热片的安装和固定,以便于散热片可以对伺服驱动器进行散热。壳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扣合于支撑部的第一侧,第二壳体扣合于支撑部的第二侧,壳组件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以实现对第二壳体的安装和固定。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设置有风道,散热片位于风道内,以实现对散热片的安装,使得散热片可以在壳组件内对伺服驱动器进行散热,通过风道可以将热量传递出去。风扇设置于风道内,位于风道的一侧,以实现对风扇的安装和固定,在风扇工作时,使得风扇产生的气流可以吹向散热片,进而可以将散热片吸收的热量快速地传递到外界,从而可以加速散热片对伺服驱动器散热效率,进而提升散热效率。第一盖体与壳组件连接,位于壳组件远离本体的一侧,第一盖体与壳组件围设出容纳腔,第一盖体设置有第三开口,以实现对第一盖体的安装和固定。第一电路板设置于支撑部上,位于容纳腔内,通过设置第一盖体与壳组件形成容纳腔,进而可以为第一电路板提供安装空间。多个接线部件设置于第一电路板上,以实现对多个接线部件的安装和固定,多个接线部件分别与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相对,进而便于多线接线部件可以通过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分别与连接器等部件进行插接。由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设置在壳组件上,第三开口设置在第一盖体上,因此,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至少是与第一电路板的两个边的边缘对应的,本技术通过将多个接线部件设置于第一电路板上,并且与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相对的方式,使得多个接线部件分别设置于三个面上的开口上,进而可以将伺服驱动器所需要的所有对外接口合理地布置在第一电路板至少两个边的边缘的方向上,从而降低多个接线部件相互之间的干扰。

6、具体地,风扇朝向散热片设置,使得风扇产生的气流可以吹向散热片,从而提升散热效率。

7、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伺服驱动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壳体设置有散热孔,散热孔由第一壳体靠近风扇的一侧向第一壳体远离风扇的一侧延伸。

9、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壳体设置有散热孔,散热孔由第一壳体靠近风扇的一侧向第一壳体远离风扇的一侧延伸,以实现对散热孔的布置。通过将散热孔由第一壳体的一侧向另一侧延伸的方式,可以增加散热孔的面积,进而可以提升对伺服驱动器的散热效率。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开口设置于第一盖体的第一侧,位于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上;第二开口设置于第一盖体的第二侧,位于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上。

11、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开口设置于第一盖体的第一侧,位于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上,以实现对将第一开口布置在第一盖体的一侧。第二开口设置于第一盖体的第二侧,位于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上,以实现对将第一开口布置在第一盖体的另一侧,进而使得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分别设置在第一盖体的两侧,由于第三开口是设置在第一盖体上,因此,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分别设置在不同的位置,而多个接线部件是与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相对设置的,因此,使得多个接线部件位于第一电路板的三个边的边缘的位置,以实现对多个接线部件的合理布置,方便将连接器等部件插接在多个接线部件上,避免多个接线部件相互之间产生干扰。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盖体设置有第四开口,伺服驱动器还包括显示组件和第二盖体。显示组件与第一电路板连接,且与第四开口相对;第二盖体盖设于第四开口,与第一盖体连接,第二盖体为可透光的盖体。

13、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盖体设置有第四开口,以实现对第四开口的布置。伺服驱动器还包括显示组件和第二盖体。显示组件与第一电路板连接,且与第四开口相对,以实现对显示组件的安装和固定,以便于通过第四开口观察显示组件上内容,显示组件可以对伺服驱动器的参数进行显示。第二盖体盖设于第四开口,与第一盖体连接,以实现对第二盖体的安装和固定,使得第二盖体可以对第四开口位置处的显示组件进行保护,避免显示组件受到损坏,并且,第二盖体还可以对避免灰尘等杂质落入到显示组件上而对显示的内容进行遮挡,从而便于用户可以准确地对显示组件进行观测。

14、第二盖体为可透光的盖体,使得用户可以透过第二盖体观测到显示组件,以便于对显示组件进行观测。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二盖体设置有第五开口,显示组件包括第二电路板、显示屏、按键和柔性件。第二电路板与第一电路板连接;显示屏设置于第二电路板上,位于第二电路板靠近第二盖体的一侧;按键设置于第二电路板上,位于第二电路板靠近第二盖体的一侧;柔性件与按键相对,位于第五开口内,且向远离第二电路板的方向凸出于第二盖体。

16、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盖体设置有第五开口,以实现对第五开口的布置。显示组件包括第二电路板、显示屏、按键和柔性件。第二电路板与第一电路板连接,以实现对第二电路板的安装。显示屏设置于第二电路板上,位于第二电路板靠近第二盖体的一侧,以实现对显示屏的安装和固定,使得显示屏可以显示伺服驱动器相应的内容。按键设置于第二电路板上,以实现对按键的安装和固定,进而便于通过按动按键对伺服驱动器进行控制。按键位于第二电路板靠近第二盖体的一侧,进而在按动按键时可以通过第二盖体对显示屏进行观测,从而便于用户进行操作。柔性件与按键相对,位于第五开口内,且向远离第二电路板的方向凸出于第二盖体,以实现对柔性件的安装,进而便于用户通过第五开口对柔性件进行操作,进而对按键进行控制,通过在按键的位置设置柔性件,可以增加按键的触感以及避免按键的刚性磕碰,还可以减少按键的噪音,同时能够提升按键的灵敏度,使得按键的触感更加舒适,便于用户使用。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盖体设置有第六开口,伺服驱动器还包括指示灯组件,指示灯组件设置于第一电路板,且延伸至第六开口。

18、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盖体设置有第六开口,伺服驱动器还包括指示灯组件,指示灯组件设置于第一电路板,以实现对指示灯组件的安装和固定。指示灯组件延伸至第六开口,进而便于用户通过第六开口对指示灯组件进行观测,通过在第一电路板上设置指示灯组件,使得指示灯组件可以对伺服驱动器的当前状态进行显示,便于用户了解伺服驱动器的当前运行状态,保证伺服驱动器的正常运行。并且,通过将指示灯组件设置于第一电路板,且延伸至第六开口,使得指示灯组件与第二端子处于不同的区域,从而可以降低电源线遮挡指示灯组件的概率,提升用户观测指示灯组件的准确性。

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电路板沿第一壳体朝向支撑部的内壁布置,指示灯组件包括指示灯和导光柱。指示灯设置于第一电路板上;导光柱包括第一导光段和第二导光段,第一导光段的第一端与指示灯相对,沿第一盖体朝向第一电路板的内壁延伸,第二导光段的第一端与第一导光段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导光段的第二端延伸至第六开口内。

20、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电路板沿第一壳体朝向支撑部的内壁布置,以实现对第一电路板的安装。指示灯组件包括指示灯和导光柱。指示灯设置于第一电路板上,以实现对指示灯的安装。导光柱包括第一导光段和第二导光段,第一导光段的第一端与指示灯相对,沿第一盖体朝向第一电路板的内壁延伸,以实现对第一导光段的安装,便于第一导光段将指示灯的灯光进行传导。第二导光段的第一端与第一导光段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导光段的第二端延伸至第六开口内,以实现对第二导光段的安装,使得第二导光段和第一导光段将指示灯的光通过第六开口从第一盖体的正面导出,便于用户通过第一盖体的位置观测到指示灯产生的灯光。

2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盖体设置有电池仓,电池仓能够容纳电池,伺服驱动器还包括电池盖,电池盖扣合于电池仓的开口,电池盖的第一侧与第一盖体转动连接,能够打开或封闭电池仓。

22、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盖体设置有电池仓,电池仓能够容纳电池,以便于通过电池仓对电池进行安装。伺服驱动器还包括电池盖,电池盖扣合于电池仓的开口,电池盖的第一侧与第一盖体转动连接,以实现对电池盖的安装和固定,使得电池盖可以对电池进行保护。电池盖能够打开或封闭电池仓,以便于通过电池盖对电池进行更换或维修,通过设置电池仓对电池进行安装的方式,可以在伺服驱动器断电时通过电池仓内的电池为伺服驱动器进行供电,避免伺服驱动器在断电时数据丢失的情况发生,从而可以保证伺服驱动器运行的稳定性。

2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盖体上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向第一盖体靠近壳组件的一侧凹陷,第一凹槽与电池盖的第二侧相对。

24、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盖体上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向第一盖体靠近壳组件的一侧凹陷,以实现对第一凹槽的布置,在将电池盖关闭后,电池盖的第二侧可以位于第一凹槽内与壳组件接触,以便于对电池盖进行开关。通过设置第一凹槽与电池盖的第二侧相对,进而使得电池盖在关闭后,电池盖的表面与第一盖体的表面平齐,避免电池盖的表面凸出于第一盖体,从而可以提升电池盖在安装后的美观性。

25、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伺服系统,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伺服驱动器。因此,该伺服系统具备伺服驱动器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