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终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17127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便携式终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电话功能的便携式终端装置,例如便携式电话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诸如便携式电话机的便携式终端装置正处于显著地发展中,于是,就需要进一步使它们变得多功能、小型化并且轻便。
近年来,便携式电话机内置有扬声器,从而无需将耳朵贴在所述便携式电话机上就能够听到声音,现在,扬声器具有高性能和高音质,以便输出高音质的音乐。日本专利特开No.2002-345084公开了被内置于便携式电话机的扬声器的一个例子。在日本专利特开No.2002-345084中所公开的扬声器,其声音产生部的前面边缘被一圆形垫圈所包围,并且该扬声器具有安装在它的背面的连接器,从而减少了组装工时。
例如,作为诸如便携式电话机的便携式终端装置的多功能性的一部分,考虑到提供一些开口,以便从位于便携式电话机的外壳的前面以及背面上的扬声器发出声音,从而无论折叠式便携式电话机是打开还是关闭,都能够听到从扬声器发出的声音。
这里,在日本专利特开No.2002-345084中所公开的扬声器被设计成仅向前表面侧发出声音,并且在所述扬声器的背面安装有一连接器,从而其结构不适于从背面发出声音。
为了能够从前面以及背面发出声音,采用一种连接有一导线的普通类型的扬声器,而不是采用如日本专利特开No.2002-345084中所公开的特殊结构的扬声器,这样扬声器的背面也能够被使用。由于扬声器被构造成从前面产生声音,因此来自背面的声音具有低的声压。因此,需要发明一种有效地发出声音的方法,以便能够听到来自背面的足够音量的声音。在这里,来自扬声器前面的声音和来自扬声器背面的声音的相位彼此相反,所以如果来自扬声器前面的声音的一部分与来自扬声器背面的声音一齐从外壳处发出,那么结果是,它们会相互抵消从而减小了声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作出的,并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终端装置,该便携式终端装置的结构能够从扬声器从外壳的前面以及背面有效地发出声音。
根据本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是一种具有电话功能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包括扬声器,该扬声器具有声音产生部和连接部,将声音信号输送到声音产生部的导线与该连接部相连接;板状组件,该板状组件具有扬声器容纳部,该扬声器容纳部具有暴露的扬声器前表面,并且该扬声器容纳部还具有一开口,该开口被形成和布置在具有一空间的扬声器的背面,并且该开口将所述空间连接到外面;第一盖,该第一盖具有第一声音产生部,该第一声音产生部在与扬声器的前表面相反的位置处从所述扬声器向外面发出声音,并且所述第一盖覆盖所述组件朝向扬声器前表面的一侧上的一个面;第二盖,该第二盖具有第二声音产生部,该第二声音产生部在与所述开口相反的位置处从所述扬声器向外面发出声音,并且所述第二盖覆盖所述组件朝向扬声器背面的那一侧上的那个面;垫圈,该垫圈被容纳于夹在组件与第一盖之间的一位置处,该垫圈围绕扬声器的声音产生部的边缘并且覆盖所述连接部,从而防止了在所述空间与第一声音产生部之间的声音的传播。
在仅向扬声器前面发出声音的结构的情况下,通过采用连接有导线的普通类型的扬声器,圆形垫圈被放置成围绕扬声器的声音产生部,从而使得扬声器的振动不会传递到扬声器周围部件以及外壳部件,并且不会像例如日本专利特开No.2002-345084那样共振而产生噪音。因此,采用其中扬声器的声音产生部不直接接触周围部件的结构。然而,如果用于向外壳的扬声器的背面发出声音的开口被设置有照现在样子的结构,那么就不能够从外壳的扬声器的背面获得足够声压的声音。
根据本发明,连接有导线的扬声器连接部在仅从扬声器前面发出声音的结构的情况下是不成问题的,且所述扬声器连接部还被垫圈堵塞。于是,这就防止了发生如下情况,即,扬声器前面的声音穿过连接部的开口,并且迂回到扬声器的背面,从而与来自扬声器背面的声音相互抵消,此外,还防止了背面的声音泄漏到外壳中。根据本发明,通过用垫圈来堵塞连接部,就可以从扬声器的背面从第二声音产生部有效地发出足够声压的声音。
在这里,关于根据本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期望地是具有垫圈,该垫圈被容纳于夹在组件和第二盖之间的位置处,并且该垫圈围绕所述开口的边缘,从而防止了声音从所述开口泄漏到除了第二声音产生部以外的区域。
因此,可以防止扬声器背面的声音泄漏到除了第二声音产生部以外的区域,以便更有效地从第二声音产生部发出声音。
根据本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可以具有一对外壳,这对外壳被相互支撑在可转动轴上,并且这对外壳相互可打开和关闭,其中一个外壳包括扬声器、组件、第一盖、第二盖以及垫圈。
本发明适用于这样一种折叠式的便携式终端装置。
关于根据本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期望地是,第一声音产生部具有一开口和一覆盖件,所述开口形成在第一盖上,所述覆盖件覆盖所述开口并且传递声音;并且第二声音产生部具有一开口和一覆盖件,所述开口形成在所述第二盖上,所述覆盖件覆盖所述开口并且传递声音。
通过放置这样的覆盖件,就可以向外面发出声音,以防止外面的灰尘进入,并且还可以防止内部结构从外面被窥视。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以以足够的声压从扬声器从外壳的前面以及背面发出声音。


图1是表示便携式电话机的外观的立体图,该便携式电话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的实施例;图2是表示便携式电话机的外观的立体图,该便携式电话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的实施例;图3是表示便携式电话机的外观的立体图,该便携式电话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的实施例;图4是表示便携式电话机的外观的立体图,该便携式电话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的实施例;图5是图1至4中所示的便携式电话机的上壳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图1至4中所示的便携式电话机的上壳的分解立体图;图7(A)和7(B)是表示外照相机和外照相机夹持器的立体图;图8(A)和8(B)是表示照相机组件的立体图,该照相机组件包括外照相机、外照相机夹持器和电路板;图9是表示放置在电路板上的照相机组件的平面图;图10是沿图9中所示的箭头B-B剖取的剖面图;图11(A)和11(B)是表示其上安装有照相机组件的电路板和该电路板待固定于其上的底板的视图;图12是底板上安装有电路板的组件的立体图;图13是平面图,表示出了图5和6中所示的组件朝向内盖侧的表面;图14是图13中所示的圆圈A的内部的放大平面图;图15是图1至4中所示的便携式电话机的下壳的分解立体图;图16是图1至4中所示的便携式电话机的下壳的分解立体图;图17是表示构成下壳的外盖的内表面的平面图;图18是表示下壳的平面图;图19是沿图18中所示的箭头A-A剖取的剖面图;图20是沿图18中所示的箭头B-B剖取的剖面图;图21是表示构成下壳的内盖的另一分解图;
图22是示意图,表示处于在框架上放置有按钮板的状态下的内盖;图23是表示下壳的平面图;图24是沿图23中所示的箭头A-A剖取的剖面图;图25是局部放大图,放大地表示出了图24中所示的圆圈R1的内部;图26是沿图23中所示的箭头B-B剖取的剖面图;和图27是局部放大图,放大地表示出了图26中所示的圆圈R2的内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的一实施例。
图1至4是表示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这里所示的便携式电话机为折叠类型。图1是表示处于打开状态下的内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处于打开状态下的外部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处于闭合状态下的上壳的立体图,而图4是表示处于闭合状态下的下壳的立体图。
便携式电话机10包括上壳100和下壳200,所述上壳100和下壳200相互可枢转地支撑在一轴上。
如图1所示,在上壳100的内表面上设有在中间延伸的大显示窗101,该显示窗101用于观看放置在其中的液晶显示屏。显示窗101具有三个布置在其下方的按钮102。在显示窗101的上面还设有受话口103和数字照相机用的拍摄窗104,将耳朵贴在受话口103上以便听到声音,所述数字照相机朝向内(在这里,由于数字照相机朝向内,故被称作“内照相机”),所述拍摄窗104用来取景且设置在受话口103旁边。
如图2和3所示,上壳100在其外表面中间设有显示窗105,该显示窗105用于观看放置在其中的另一个液晶显示屏。在比显示窗105更靠近与下壳200相连的铰接侧上设置有用于另一个数字照相机(在这里,由于数字照相机朝向外,故被称作“外照相机”)的拍摄窗106和照亮部107,所述拍摄窗106用来取景,而所述照亮部107用于通过内置的发光二极管(LED)发出光来照亮,从而提醒注意外来呼叫等等。
在下壳200的内侧表面上设有多个按钮201和送话口202,该送话口202具有扩音器,该扩音器用于接收使用者的声音并且将其转换成电信号,所述送话口202设置在所述内侧表面中并位于按钮201的下面,如图1所示。此外,在连接到上壳100的下壳200的铰接部附近设置有出声口203,该出声口用于从设置在内侧的扬声器发出声音。如后面将要描述的那样,设置在出声口203深处的扬声器朝向下壳200的外面。因此,所述出声口203被放置在扬声器的背面。
如图2至4所示,下壳200具有另一出声口204,该出声口204用于从扬声器的前面发出声音;和电池容纳部205,该电池容纳部205设置在下壳200的外表面上并用于在其中容纳电池。
图5和6是图1至4中所示的便携式电话机的上壳的分解立体图。
上壳100包括内盖110、组件120和外盖130,并且上壳100具有这样一种结构,即,将内置有多个部件的组件120夹设在内盖110与外盖130之间。
如图5所示,组件120具有液晶显示屏121,该液晶显示屏121设置在内盖110的显示窗101内的一个位置处。组件120具有接收器123,该接收器123用于接收声音信号并产生声音,且该接收器123设置在等同于内盖110的受话口103内侧的位置处,并且组件120还具有内照相机124,该内照相机124设置在等同于内盖110的拍摄窗104内侧的位置处。此外,组件120还具有一些接触件122,通过按压按钮102来打开和关闭这些接触件122,这些接触件122设置在等同于内盖110上的三个按钮102内侧的位置处。
如图6所示,组件120还具有液晶显示屏125、外照相机126和发光二极管127,它们分别地设置在等同于外盖130的显示窗105、拍摄窗106和照亮部107内侧的位置处。
在组件120中,除了设置有这些部件以外,还设置有多个电子电路模块等等。
下面,通过以外照相机126的安装结构为中心来描述组成上壳100的组件120的结构。
图7是表示外照相机和外照相机夹持器的立体图。这里,图7(A)是分别地表示出了外照相机和外照相机夹持器的立体图,而图7(B)是表示出了将所述外照相机容纳在所述外照相机夹持器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外照相机126中内置有图中未示出的透镜和摄像装置。外照相机126与柔性板141相连接,该柔性板141具有用来输送由所述摄像装置获得的图像信号的线路,该柔性板141上还安装有连接器142。在图7中,外照相机126朝向下。
外照相机夹持器150具有开口151,其设置在外照相机夹持器150中间,用于外照相机126取景;和壁部分152,其围绕着开口151安装。如图7(B)所示,外照相机126被容纳在由壁部分152所围绕的部分中,并且壁部分152通过围绕着外照相机126来支撑它。外照相机夹持器150具有在其两侧延伸的两个臂部153,在这两臂部153的端部设置有安装孔154。
图8是表示照相机组件的立体图,该照相机组件包括外照相机、外照相机夹持器和电路板。图8(A)是分开地表示包括外照相机、外照相机夹持器和电路板的照相机组件的立体图。图8(B)是表示将所述照相机组件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电路板160上设置有用来放置外照相机的开口161,安装孔162、163、164,和定位孔165。
电路板160可以通过使开口161延伸到电路板160的一侧来形成凹口,从而代替开口161。然而,这里将假定电路板160上设置有开口161来继续描述。
在这儿,当照相机组件140被放置成使外照相机126从开口161处取景时,安装孔162被设置在与外照相机夹持器150的安装孔154的位置相重叠的位置处。
当照相机组件140被放置在电路板160上时,如图8(A)中的箭头X所示,柔性板141向下穿过开口161,然后穿过电路板160的背面来放置。
图9是一平面图,表示出放置在电路板上的照相机组件。图10是沿图9中所示的箭头B-B剖取的剖面图。
图10表示出了从外照相机126延伸的柔性板141如何向下穿过电路板160的开口161,且然后如何穿过电路板160的背面。
图11是表示电路板和底板的示意图,所述电路板上安装有照相机组件,且该电路板待固定到所述底板上。图11(A)是分开地示出电路板和底板的示意图。图11(B)是表示底板上安装有电路板的组件的示意图。
图12是底板上安装有电路板的组件的立体图。
底板170通过压铸镁合金制成。该底板170上竖立有壁171,并且其上还设置有螺纹孔172、安装孔173、螺纹孔181以及定位突起182。底板170上还设置有长且细的狭缝174,该狭缝174穿透底板的前面和后面。
如图5所示,底板170具有三个接触件122,这三个接触件122设置在相对于图11(A)中所示面的后面上,与这三个接触件122相连接的柔性板175穿过狭缝174并且延伸到图11中所示的底板170的表面。柔性板175还延伸到电路板160侧而不穿过狭缝174。
此外,底板170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接收器123(参照图5)的接收器固定部176,用于放置内照相机124(参照图5)的内照相机放置部177,以及突出于底板170的主体部的罩部178,这将在后面来描述。
如图11(A)中的箭头所示,沿一方向将电路板160的图11(A)中所示侧的面放置在底板170上,从而使得电路板160的这个面与底板170的图11(A)中所示侧的面相接触。底板170上的两个螺纹孔172被设置在与电路板160上的两个安装孔162和外照相机夹持器150上的两个安装孔154相重叠的位置上。设置在底板170上的安装孔173、螺纹孔181和定位突起182分别地对应于设置在电路板160上的安装孔163、164和定位孔165。如果将电路板放置在底板170上,则底板170的定位突起182就会突入电路板160的定位孔165,从而如图11(B)所示,通过螺钉183和184将电路板160拧接在底板170上。在这种情况下,外照相机夹持器150和电路板160一起拧接在底板170上。放置在外照相机夹持器150中的外照相机126的背面经由柔性板175被底板170支撑。因此,外照相机126由外照相机夹持器150支撑,且还直接地由底板170支撑,从而使得外照相机126牢固且直接地被固定在底板170上。这里,同样可行的是,使外照相机夹持器150的安装孔154的尺寸稍微大一点,以便对外照相机126的安装位置和姿势(角度)进行微调。
在将电路板160放置在底板170上之后,螺钉固定在底板170上的电路板160的安装孔163而不是安装孔162、164与底板170上的安装孔173和179中的安装孔173在螺纹孔109处(参照图6)被拧接在内盖110上。底板170上的安装孔179在螺纹孔139处通过螺钉拧接在外盖130上,所述螺钉从内盖110上的安装孔108处(参照图5)插入。
图11和12没有示出接收器123和内照相机124(参照图5)。然而,接收器123固定在底板170的接收器固定部176上,且内照相机124放置在底板170的内照相机放置部177上。内照相机放置部177的中间设置有开口177a,该开口177a用于内照相机取景,并且内照相机放置部177还具有壁177b,该壁177b围绕着所述内照相机放置部177形成。内照相机124放置在底板170的内照相机放置部177中,从而该内照相机124被底板170直接且牢固地保持住。
虽然图11和12中没有示出,但是,从放置在底板170上的电路板160的顶部朝向外盖130的液晶显示屏(参照图6),被放置在由底板170的壁171围绕的区域中。
因此,电路板160被放置在底板170上,并且进一步安装一些必要的部件,从而构成图5和图6中所示的组件120。
如前面所述的那样,组件120以这样一个状态被装配,即,使得该组件120被夹设在内盖110与外盖130之间,从而构成便携式电话机的上壳100。
图13是一平面图,表示出了图5和6中所示的组件120朝向内盖110侧的面。图14是图13中所示的圆圈A内部的放大平面图。
图13表示出了固定在底板170上的液晶显示屏121、三个接触件122、接收器123、内照相机124等等。
用于输送声音信号到接收器123的导线189从接收器123处延伸,并且连接器188与该导线189的端部相连接。连接器188与电路板160上的连接器169相连接。在这里,导线189具有适当的长度,从而有助于将连接器188的端部安装到电路板160上的连接器169上的组装工作。如果组装工作执行之后使得导线189原样保持在液晶显示屏121上,那么,组装没有完成。因此,在底板170上设置了用于调整导线189的线路位置的突出罩部178,以便固定接收器123,从而利用罩部178压制导线189。通过设置这样的罩部178,就可以将导线189布置在不妨碍组件的适当位置处。
下面,将描述这里所述的便携式电话机10的下壳200(参照图1和2)的结构。
图15和16是图1至4中所示的便携式电话机的下壳的分解立体图。
如同上述的上壳100(参照图5和6)那样,下壳200也包括内盖210、组件220和外盖230,并且下壳200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将内置有多个部件的组件220夹设在内盖210与外盖230之间。
组件220总体上呈板状,并且通过按压按钮来开启的接触件221被分别布置在对应于设置在内盖210上的多个按钮201的那些位置处。而且,分散地设置多个用于照亮按钮201的发光二极管222。多个发光二极管222中的一个发光二极管222a照亮了多个按钮201中的一呼叫按钮201a,这等同于拿起传统电话机的听筒。另一发光二极管222b照亮多个按钮201中的一呼叫按钮201b。分散设置的多个发光二极管222一起发光,从而同时照亮多个按钮201。
根据这个实施例,确定发光二极管222的布置,从而,一旦同时照亮多个按钮201,那么,在用于仅照亮呼叫按钮201a和201b的发光二极管222a和222b不发光的情况下,包括呼叫按钮201a和201b的多个按钮201将同时照亮。根据这个实施例,除了发光二极管222a和222b之外的发光二极管222发出光,从而同时照亮多个按钮201。然而,对于发光二极管的布置,可以由被发光二极管222a和222b照亮的呼叫按钮201a和201b来同时照亮多个按钮201,从而使包括发光二极管222a和222b的发光二极管222发出光,以同时照亮多个按钮201。
在这里,当进行仅有声音的普通呼叫时,就按压作为两个呼叫按钮201a和201b中的一个呼叫按钮201a。当进行伴随有图像交流的电视电话呼叫时,就按压另一呼叫按钮201b。在图15中,设置一光屏蔽元件223使其围绕着对应于用于组件220的电视电话的呼叫按钮201b的部分。目的在于,当发光二极管222b发光时照亮呼叫按钮201b,并且防止由于光从发光二极管222b处泄漏而照亮其它按钮。后面将作详细地描述。
为了从组件220的扬声器的背面发出声音(参照图16),在组件220上设置有开口225。从开口225发出的声音从设置在内盖210上的声音出口203处输出到便携式电话机的外面。
图15中所示的外盖230上设置有用于容纳电池的开口233,并且网状物231粘附在声音出口204(参照图2、4和16)的里面,用于从扬声器的前面(参照图16)向所述外壳的外面发出声音。网状物231用于从扬声器向声音出口204的外面发出声音,并防止外面的灰尘进入到外壳中。
垫圈232围绕着粘附有网状物231的声音出口204(参照图2、4和16)来粘附。垫圈232被用来防止声音从扬声器的周围泄漏。有关垫圈232的细节也将在后面描述。
如图16所示,内盖210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网状物211和垫圈212,所述网状物211粘附在声音出口203(参照图1和15)的内侧,而所述垫圈212围绕着网状物211来粘附。垫圈212堵塞在图15中所示的组件220的开口225的周围,以便防止从开口225处发出的声音泄漏到除了声音出口203以外的任何部分。内盖210上还设置有螺纹孔213,以供螺钉拧紧于其上。
如图16所示,组件220上安装有扬声器224,该扬声器224的前面露出,且组件220还具有用于容纳电池(图中未示)的电池容纳部205。此外,组件220上还设置有安装孔226。
在这里,安装在组件220上的扬声器224具有声音产生部224a,该声音产生部大致呈圆形;和连接部224b,该连接部与用于将声音信号输送到声音产生部224a的导线224c相连接。用于容纳组件220的扬声器224的扬声器容纳部227的形状与扬声器224的形状相匹配,其中,圆形区227a与一矩形区227b相连接,所述圆形区227a用于容纳扬声器224的圆形声音产生部224a,而所述矩形区227b用于连接扬声器224的连接部224b。
此外,如图16所示,外盖230上设置有声音出口204和用于容纳所述电池的开口233,另外,还设置有安装孔234和电池充电电极235。为了对内盖210、组件220和外盖230进行组装,将组件220夹设在内盖210和外盖230之间,然后,将螺钉从安装孔234侧插入到外盖230的安装孔234和组件220的安装孔226中,从而使得螺钉被拧入内盖210的螺纹孔213中。
图17是表示构成下壳200(参照图1和2)的外盖230(参照图5和6)的内表面的平面图。
在这里,如前所述,网状物231被粘附在扬声器224的声音产生部224a(参照图16)的前表面所对应的那部分上,且垫圈232被粘附在网状物231的周围。垫圈232具有一圆形部分232a和一矩形部分232b,该矩形部分从圆形部分处突出。由于从声音产生部224a发出的声音泄漏到除了粘附有网状物231的声音出口204(参照图16)以外的任何部分所导致的声压和回声减小,这样会产生令人不愉快的噪音,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垫圈232的圆形部分232a覆盖在扬声器224的声音产生部224a(参照图16)的周围。
垫圈232的矩形部分232b起着堵塞图16中所示的扬声器容纳部227的矩形区227b的作用,该矩形区227b上设置有扬声器224的连接部224b,并且所述矩形部分232与圆形部分232a合作将声音产生部224a的前表面与形成在扬声器224的背面上的空间(将在后面描述)在声音上隔离开。这将在后面作细节描述。
图17表示出了先前所述的用于容纳电池的开口233和用于拧紧螺钉的安装孔234。
图18是表示下壳的平面图。图19是沿图18中所示的箭头A-A剖取的剖面图。图20是沿图18中所示的箭头B-B剖取的剖面图。
图18是表示图19和20中的剖切线的示意图,并且将省略对下壳内表面的重复描述。下面将描述有关声音出口203的结构。
如图19和20所示,扬声器224的声音产生部224a朝向声音出口204侧,且图17中所示的包括圆形部分232a和矩形部分232b的垫圈232被夹设在声音出口204和扬声器224之间。在扬声器224的背面上形成有一些空间228,这些空间228通向组件220的开口225(参照图15),其中,开口225通向另一声音出口203。在这里,垫圈232用于防止从声音出口204处所发出声音的声压降低,并且防止由于从扬声器224的声音产生部224a处发出的声音会泄漏到周围而产生使人不愉快的噪音。垫圈232还起着另外一个作用,即,防止从扬声器224的声音产生部224a处发出的声音绕着扬声器224背面上的空间228的周围行进。
在从扬声器224仅向声音产生部224a的前表面发出声音的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即使声音绕着空间228的周围行进也不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垫圈232位于扬声器224的声音产生部224a周围的圆形部分232a中就足够了。与此相反,在这里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下,从扬声器224的声音产生部224a向前发出的声音从声音出口204处释放出来,且扬声器224背面发出的声音经由空间228从另一声音出口203处释放出来。在这里,从扬声器224的声音产生部224a向前发出的声音和从扬声器224背面向空间228发出的声音处于相互相反的相位,所以如果从声音产生部224a发出的声音在这些空间228的周围行进,那么它们就相互抵消。从扬声器224背面向空间228内发出的声音的声压从一开始并没有这么高。因此,如果该声音进一步被抵消,那么结果是,只能从声音出口203处获得声压不足的声音。在这里,垫圈232同时设有圆形部分232a和矩形部分232b,于是,防止了从扬声器224的声音产生部224a发出的声音在扬声器224背面上的空间228周围行进,从而,也能从扬声器224背面的声音出口203处发出足够声压的声音。
图21是表示构成下壳200(参照图1和2)的内盖210(参照图5和6)的另一分解图。
内盖210包括框架210A和按钮板210B,所述框架210A在等同于按钮的部分处设置有孔219,所述按钮板210B具有由硬材料制成的按钮,这些按钮的位置对应于所述孔219的位置,所述按钮形成为突起状,且这些按钮通过一柔性板相连接。柔性板由半透明的材料制成,而按钮则由分散传送光的材料制成。如图21中的箭头所示,按钮板210B具有图21中所示的面,该面沿框架210A与图21中所示的这个面相接触的方向布置在框架210A上,并且按钮板210B的按钮201被安装在框架210A的孔219中。
框架210A具有一小扩音器214,该扩音器设置在图1所示的送话口202背面的一个位置处。
框架210A具有粘接到其内表面上的光屏蔽壁217和218。
按钮板210B具有长孔215和狭缝216,所述长孔215和狭缝216被设置在对应于光屏蔽壁218的位置处。
图22是一示意图,表示出了在将按钮板210B放置在框架210A上的状态下的内盖210的内表面。
光屏蔽壁218设置在围绕着多个按钮102中的呼叫按钮201a的位置处。光屏蔽壁217设置在与设置在组件220上的光屏蔽壁223(参照图15)相合作以围绕另一呼叫按钮201b的位置处。
由于从作为图15中所示的组件220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222中之一的发光二极管222a发出的光会发生泄漏,当发光二极管222a发出光并且只照亮呼叫按钮201a时,就需要用光屏蔽壁218来防止除了呼叫按钮201a以外的按钮被照亮。
光屏蔽壁217与设置在组件220上的光屏蔽壁223(参照图15)相合作围绕着呼叫按钮201b,并且当图15中所示的组件220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222中的仅两个发光二极管222b发出光并且只照亮呼叫按钮201b时,就需要用光屏蔽壁217来防止光泄漏到除了呼叫按钮201b以外的按钮。
如前所述,如果组件220上的除了发光二极管222a和222b以外的多个发光二极管222同时发出光,那么,排列在按钮板210B上的包括两个呼叫按钮201a和201b在内的多个按钮就会同时照亮。
图23是表示下壳的平面图。图24是沿图23中所示的箭头A-A剖取的剖面图。图25是局部放大图,放大地示出了图24中所示的圆圈R1的内部。图26是沿图23中所示的箭头B-B剖取的剖面图。图27是局部放大图,放大地示出了图26中所示的圆圈R2的内部。
只要图25中所示的发光二极管222a发出光,那么,呼叫按钮201a就会亮起来,且发光二极管222a发出的光被光屏蔽壁218遮住而不能够被传送至其它按钮,从而,除了呼叫按钮201a以外的按钮仍旧没有被照亮。
这里已经对呼叫按钮201a进行了描述。然而,这也适用于另一呼叫按钮201b。
在这里,呼叫按钮201a是这样一个按钮,它在接收到仅有声音的普通呼叫时亮起来,并且通过被按压而开始通话。另一呼叫按钮201b则是这样一个按钮,它在接收到电视电话呼叫时亮起来,并且通过被按压而开始电视电话通话和图像交流。在接收到一呼叫时,这种便携式电话机的使用者能够知道这是仅有声音的普通呼叫还是电视电话呼叫,通过核对两个呼叫按钮201a和201b中的哪一个照亮,就知道该按压哪一个按钮。此外,如果折叠的便携式电话机除了在接收到呼叫之外的时间被打开,那么,所有的按钮都会亮起来,从而有助于在黑暗的地方使用。
上面对作为根据本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便携式电话机进行了描述。然而,用于实施便携式电话机的电话功能的通讯的任何规格都适用于本发明,例如PHS(个人便携式电话系统)。
此外,上面已经对作为一个例子的折叠式便携式电话机进行了描述。然而,本发明不仅适用于这种折叠式便携式电话机,而且还适用于任何形式的便携式电话机。
此外,本发明不仅适用于那些便携式电话机,而且还适用于任何形式的具有电话功能的便携式终端装置,例如,类似于PDA(个人数字助手)或手表的便携式终端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便携式终端装置,其具有电话功能,包括扬声器,该扬声器具有声音产生部和连接部,将声音信号输送到所述声音产生部的导线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接;板状组件,该板状组件具有扬声器容纳部,该扬声器容纳部使扬声器前表面暴露,并且该扬声器容纳部还具有一开口,该开口形成和布置在具有一空间的扬声器的背面,并且该开口使所述空间与外面连通;第一盖,该第一盖具有第一声音产生部,该第一声音产生部在与所述扬声器的前表面相反的位置处从所述扬声器向外面发出声音,并且所述第一盖覆盖着所述组件朝向扬声器前表面的一侧上的面;第二盖,该第二盖具有第二声音产生部,该第二声音产生部在与所述开口相反的位置处从所述扬声器向外面发出声音,并且所述第二盖覆盖着所述组件朝向扬声器背面的一侧上的面;垫圈,该垫圈被容纳于夹在所述组件与所述第一盖之间的位置处,该垫圈围绕着扬声器的声音产生部的边缘并且覆盖着所述连接部,从而防止声音在所述空间与所述第一声音产生部之间传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垫圈,该垫圈被容纳于夹在所述组件和所述第二盖之间的位置处,并且该垫圈围绕所述开口的边缘,从而防止声音从所述开口泄漏到除了所述第二声音产生部以外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外壳,这对外壳相互可枢转地支撑在一轴上,并且这对外壳相互可打开和关闭,其中一个外壳包括所述扬声器、组件、第一盖、第二盖以及垫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声音产生部包括一开口,该开口形成在所述第一盖上;和一覆盖件,该覆盖件覆盖着所述开口并且传递声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声音产生部包括一开口,该开口形成在所述第二盖上;和一覆盖件,该覆盖件覆盖着所述开口并且传递声音。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电话功能的便携式终端装置,例如便携式电话机,该便携式终端装置具有能够从扬声器从外壳的前面以及背面有效地发出声音的这样一种结构。该便携式终端装置具有第一盖,该第一盖包括第一声音出口,该第一声音出口用于从所述扬声器通过所述便携式终端装置的前面发出声音;第二盖,该第二盖包括第二声音出口,该第二声音出口用于从所述扬声器通过所述便携式终端装置的背面发出声音;和垫圈,该垫圈被容纳于夹在所述第一盖与所述扬声器之间的位置处。
文档编号H04R1/28GK1738326SQ200510063490
公开日2006年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11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18日
发明者本乡学, 加藤良明, 早川成廉, 石冈利一, 坂下浩朗, 梶原义史, 肥塚秀彦 申请人:富士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