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冲击隔振电声换能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39252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抗冲击隔振电声换能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换能器,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悬置设备的接收器 组件,并且进一步涉及提供不受冲击载荷影响的保护,所述悬置设备能 够减弱由听音装置中的接收器组件和/或其它部件产生的振动。
背景技术
助听器技术在近年来已经迅速发展。该领域中的技术进步持续地改 进了助听器的接收性、戴用舒适性、使用寿命和功效。随着耳戴声学装 置性能中的这些持续进步,在改进所用的小型声换能器的内在性能方面 的需求不断增加。在助听器工业中己知几种不同的助听器样式耳背式(BTE)、耳内或全耳内式(ITE)、耳道式(ITC)以及深耳道式(CIC)。通常,诸如助听器的听音装置包括传声器部、放大部和接收器部。 传声器部接收可听频率中的声波并且生成代表这些声波的电信号。放大部接受电信号,增大电信号幅度并将增大的电信号(例如,经处理的信 号)传送至接收器部。接收器部又将增大的电信号转化成用于传递到使 用者的声波。通常,接收器产生的声波引起使接收器振动的反作用力。接收器中 的该振动可被助听器内的传声器检测到,从而产生对助听器使用者感受 到的音质产生不利影响的有害反馈和失真。而且,例如来源于助听器下 落的冲击载荷可能容易破坏助听器内的换能器,从而使助听器的性能下 降。另夕卜,接收器通常包括与声音输出口相邻的喷嘴(spout),以将声波 从接收器传导至使用者。喷嘴尺寸较大是一个问题,因为在助听器壳内 只有非常有限的空间。此外,将喷嘴安装到接收器上在诸如CIC助听器 的某些类型的助听器中可能成问题,因为喷嘴必须与接收器的输出端对 齐并且将接收器的输出端与助听器的输出端联接至外界。然而,助听器中接收器的位置常常受到限制。


为了更加完全地理解本公开,将参照以下详细说明和附图,附图中 图1是接收器组件的所述实施方式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接收器组件的立体图;图3是具有两个声孔的接收器组件的另一所述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4是传声器和接收器的联合组件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5是结合有抗冲击减振系统的接收器组件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的 剖视图;图6是图5的接收器组件的立体图;图7是抗冲击减振系统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8是抗冲击减振系统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9是结合有抗冲击减振系统的接收器组件的实施方式的剖视图;以及图10是图9的抗冲击减振系统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虽然本公开中描述的当前设备、装置、系统和方法容易进行各种修 改并具有替代形式,但在附图中以实施例方式示出了某些实施方式并且 下面将详细描述这些实施方式。然而应理解,本公开不旨在将本发明限 于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或形式,而是相反地,本发明旨在涵盖落在由 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修改、替代和等同物。而且应理解,在本专利中除非在使用语句"在本文中使用时,术语 '—'在这里限定为意思是…"或者类似语句来限定表述术语,否则并 不意图将该术语明示或暗示的意义限定为超出其一般或普通意义之外, 并且该术语不应解释为受限在基于本专利中任一部分(除了权利要求的 语言之外)的阐述的范围内。就这方面来说,在本专利结尾的权利要求 中引用的任何术语在本专利中以一种意义前后一致地涉及,这是为了清楚从而不会使读者混淆,并且并不是为了通过暗示或其它方式将该权利 要求术语限制在这一种意义。除非通过引用词语"意思是"以及没有引 用结构的功能来限定权利要求元素,否则任何权利要求元素的范围都不应基于35 U.S.C.§112第六段的应用来解释。图1至图2表示可在几乎任何类型的助听器(例如BTE、 ITE、 ITC、 CIC等类型的助听器)中使用的换能器100。换能器100可修改为传声器、 接收器或者其它此类装置,并且可用于诸如听音装置、助听器、耳机和 听力保护装置的装置中。在所示实施方式中,换能器100是接收器组件。 接收器组件100包括布置在壳体102内的马达组件110、联接组件120和 声学组件130。壳体102可以是矩形并包括至少一个声孔104,声孔104 与壳体102的一个角部相邻地定位,用于将声信号传播至使用者。在替 代实施方式中,壳体100可以制成为各种构造,例如筒形、D形、梯形、 大致方形、管形或者任何其它期望的几何形状。此外,壳体的比例和尺 寸可以基于预期的应用、工作情况、所需部件等改变。而且,壳体102 可以由各种材料制成,例如不锈钢、镍-铁合金、导电材料的交替层或者 非导电层(例如,涂覆有金属颗粒的塑料)的交替层。马达组件110包 括驱动磁体112、磁轭114、线圈115、电枢116、电端子117以及将电端 子117与线圈115联接的导线118。电端子117可通过粘合或者任意其它 适当的附接方法固定至壳体102的侧壁。声学组件130包括至少一个具 有第一层、第二层和柔性层的隔膜132。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隔 膜132可以是不同的构造,例如如美国专利申请系列No. 10/719,809和 60/665,700中公开的那样,这些公开通过引用结合于此。联接组件120 可以是驱动杆、连杆组件、多个连杆组件等等。马达组件110通过联接组件120连接到声学组件130以驱动声学组 件130。声学组件130的结构可以将电信号能量转变为声学声波能量,即, 声学组件130中的振动能量,或者将声学组件130中的振动能量转变为 电信号能量。振动能量通过声孔104的传递使整个接收器组件100振动。 然后接收器组件100的振动被传声器(未示出)拾取、放大,并提供给 接收器组件100的输入端,从而导致有害的反馈和失真。另外,如果接收器组件100与助听器(未示出)的内表面或者助听器内的其它部件物 理接触,那么该振动可能传递至助听器。如果助听器脱落,那么在壳体102中的接收器组件100、马达组件110、联接组件120和声学组件130 上产生冲击载荷。这些部件的挠曲可能超过它们的弹性极限,结果冲击 载荷导致这些部件发生塑性变形而对助听器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接收器组件100结合有具有相当大的减振和柔顺(compliant)特性 的抗冲击隔振结构140。抗冲击隔振结构140包括罩部142和从罩部142 延伸的管部152。罩部142可由弹性体或合成弹性体(例如商标为VITON 和其它商标的通用含氟弹性体)、天然橡胶或者能够提供冲击吸收和减振 的类似材料制成。罩部142设计成紧密装配在接收器组件100周围。罩 部142包括套筒144和形成在套筒144中的至少一个开口 146。套筒144 通常会成形为与接收器壳体102的外部构造对应,但也可以以各种方式 成形,并且适于遵循接收器壳体的外部构造。罩部142装配在接收器组 件100周围以使机械振动反馈最小化。形成在套筒144顶壁上的开口 146 接收接收器组件100。在替代实施方式中,开口 146或第二开口 (未示出) 可形成在用于同样目的的罩部142的底壁上。对于某些应用,可在套筒 144的后壁上形成任选的开口 147,电端子117穿过该开口 147延伸以接 收来自助听器(未示出)内的部件的电连接。图2表示抗冲击隔振结构140,其中在套筒144的侧壁上邻近接收 器组件100的后侧形成任选的突起148、 150。虽然示出了两个突起148 和150,但也可以包括更少或更多的突起。突起148和150为接收器组件 100提供抗冲击和隔振性,以减轻从接收器传递到助听器及助听器内的部 件的振动。套筒144的突起148、 150还有助于使接收器组件100与助听 器壳隔开一距离地悬置在助听器内以进一步减轻振动传递。在替代实施 方式中,突起可形成在套筒的后壁上(例如见图5至图6)。突起148、 150可由与罩部142相同的材料制成,例如含氟弹性体。突起还可形成为 各种形状以容纳助听器内不同的支撑件(未示出)。管部152可与罩部142 —体形成或者分开形成并粘附于罩部142。 管部152包括管状段154和至少一个花键156。管状段154包括外壁158和内凹口 160 (见图1)。通道162在外壁内延伸并联接至内凹口 160。内 凹口 160构成为足够大以与接收器组件100的声孔104交叠。如图1所 示,凹口 160比通道162宽,通道162具有邻近于接收器组件100的声 孔104以预定角度形成的表面164。在操作中,表面164用于将从接收器 组件100的声孔104发射的声学声波导入管状段154的通道162中,使 得声波从接收器100沿着通道162传递并且传出助听器。在管状段154 的外壁158上可形成环形凸缘(见图9至图10)以使接收器组件100在 助听器内悬置。花键156形成在管状段154的外壁上,用于将接收器组 件100锚固在助听器内的预定位置。花键156还可为接收器组件100提 供抗冲击和隔振性,并且可减轻传递至助听器和助听器内的部件的振动。 环形凸缘和花键156还可在助听器受到冲击载荷时将接收器组件100的 运动限制在助听器内。图3表示结合有抗冲击隔振系统240的接收器组件200。该实施方 式200类似于图1至2所示的实施方式。接收器组件200包括两个声学 组件230、 230,和两个形成在壳体202上的与声学组件230、 230'相邻的 声孔204、 204'。两个同相声学组件230、 230'通过联接组件(未示出) 联接到马达组件(未示出)以产生与在位于壳体202的外表面上的电端 子217处接收到的音频信号相对应的更大的声学声波。抗冲击隔振系统240具有相当大的弹性和柔顺性并且包括罩部242 和附接至罩部242的管部252。管部252可与罩部242 —体形成并包括管 状段254、至少一个花键(未示出)以及环形凸缘(未示出)。管状段254 包括外壁258和内凹口 260。通道262在外壁258内延伸并且联接至内凹 口 260。内凹口 260构成为足够大以与接收器组件200的声孔204、 204, 交叠。如图所示,凹口 260比通道262宽,并且分别相邻于接收器组件 200的声孔204以第一预定角度布置有第一表面264、相邻于接收器组件 200的声孔204'以第二预定角度布置有第二表面264'。在操作中,第一 表面264和第二表面264,用于将从接收器组件200的声孔204、 204'发射 的声学声波导入管状段254的通道262中,使得声波传出助听器。图4表示局部封装于抗冲击隔振系统340中的联合组件300。联合组件300包括以背对背抵接关系安装的接收器组件400和传声器组件422。背对背抵接结构使接收器的背容积410可以与传声器组件422的容 积412结合,以增大接收器组件的有效容积,从而增大其效率,特别是 低频下的效率。在替代实施方式中,传声器组件422和接收器组件400 可以面对面对齐地安装。联合组件300的一部分局部封装在系统340中, 使得接收器组件400基本紧密装配在系统340的罩部342内,并且传声 器组件422的一部分延伸穿过罩342的开口 346。表面364在凹口 360中 以预定角度364形成,并且与声孔304相邻布置,用于将从联合组件300 的声孔304发射的声学声波导入管状段354的通道362中并从助听器导 出。图5至图6表示装入抗冲击隔振系统540中的接收器组件500。突 起548形成在罩部542的后壁上以为接收器组件500提供抗冲击和隔振 性,从而减轻传递到助听器和助听器内的部件的振动。突起548还有助 于使接收器组件500与助听器壳隔开一距离地悬置在助听器内以进一步 减轻振动传递。管部552可与罩部542 —体形成并包括管状段554、至少 一个花键556和环形凸缘(未示出)。表面564相邻于接收器组件500的 声孔(未示出)以预定角度形成在凹口 560内。表面564将从接收器组 件500的声孔发射的声学声波导入管状段554的通道562中,使得声波 传出助听器。内凹口 560构成为足够大以与接收器组件500的声孔交叠, 并且凹口 560比通道562宽。图7表示类似于图1至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抗冲击隔振系统640。 在套筒644上形成环形突起658以为布置在罩部642内的接收器组件(未 示出)提供抗冲击和隔振性。突起658还有助于使接收器组件与助听器 壳隔开一距离地悬置在助听器内以减轻从接收器到助听器及其部件的振 动传递。系统640的管部652包括管状段654和花键(未示出)。管部652 的结构可以与图1至图2所示的管部152相似。图8表示结构类似于图1至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抗冲击隔振系统 740。在管状段754的外壁758上形成多个环形凸缘766,以将接收器组 件悬置在助听器内。在替代实施方式中,凸缘766相邻于接收器组件的前侧形成(见图10)并且与接收器组件的声孔连通。环形凸缘766还可 在助听器受到冲击载荷时将接收器组件的运动限制在助听器内。在管状段754的外壁上形成有花键(未示出),用于将接收器组件锚固在助听器 内的预定位置。图9至图10表示装入抗冲击隔振系统840中的接收器组件800。接 收器组件800的结构类似于图1所示的组件100。系统840包括至少两个 突起848、 850和管部852。管部852包括L形侧壁867和连接到侧壁867 的外壁868。侧壁867通过诸如粘合或胶合的任意适当的附接方法联接到 接收器壳体802。管部852还可包括管状段854并且外壁868可与管状段 854 —体形成。管状段854包括外壁858和内凹口 860 (见图9)。通道862在外壁 858内延伸并联接至内凹口 860。内凹口 860构成为足够大以与接收器声 孔804交叠。如图9所示,凹口 860比通道862宽,并且具有在凹口860 的上表面上相邻于接收器声孔804以预定角度形成的表面864。在操作中, 表面864用于将从接收器声孔804发射的声学声波导入管状段854的通 道862中,使得声波传出助听器。可在管状段854的外壁858上相邻于 外壁868和接收器声孔804形成环形凸缘866以将接收器组件800悬置 在助听器内。环形凸缘866还可在助听器受到冲击载荷时将接收器组件 800的运动限制在助听器内。花键856形成在管状段854的外壁上并与凸 缘866相邻,用于将接收器组件800锚固在助听器内的预定位置。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包括管部并具有相当大的减振和柔顺性 的系统。这样,该系统柔顺性与接收器质量一起形成了二阶机械滤波器 从而为最大程度的隔振提供高度柔顺的悬置方式。管部的相邻于无喷嘴 接收器组件的声孔的具有预定角度的凹口用于引导从声孔传播的声学声 波,使得声波传出助听器而防止声泄漏。通过引用将在此引用的包括公报、专利申请以及专利的全部参考文 献并入于此,如同单独并且明确地指示通过引用并入每份参考文献并且 在此对每份参考文献进行了全面阐述一样。在对本发明进行描述的语境下(特别是在以下权利要求的语境下)使用术语"一个"和"所述"以及类似的指代,应被视为涵盖了单数和 复数,除非在此以其它方式进行了指示或者明显与上下文相矛盾。在此 引用数值范围仅在于用作对落入该范围内的各单独值进行单独引用的简 写方法,除非在此以其它方式进行了指示,并且各单独值被并入本说明 书中,如同在此单独引用了它一样。在此描述的全部方法都可以按任何 合适的顺序执行,除非在此以其它方式进行了指示,或在其它情况下明 显与上下文相矛盾。使用在此提供的任何和所有实施例或示例式语言(例 如,"如"),仅在于更好地阐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制, 除非权利要求另有要求。本说明书中的任何语言都不应被视为指示任何 实施本发明所必需的任何非权利要求要素。在此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包括发明者已知的用于实施本 发明的最佳模式。应当理解,例示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不应被 视为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了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声换能器,该声换能器包括换能器壳体,该换能器壳体限定了容积和外表面、形成在该外表面上的电端子和将所述容积联接到外界的端口;柔顺件,该柔顺件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限定了用于接收所述换能器壳体的腔室,该腔室的尺寸定为与所述外表面弹性接合;所述第二部分限定有通道,该通道在所述换能器壳体布置在所述腔室内时与所述端口相邻。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换能器,其中,所述通道包括有凹口,该 凹口与所述端口相邻,该凹口在声学上将所述端口联接到所述通道。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声换能器,其中,所述凹口的尺寸大于所述 端口。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声换能器,其中,所述凹口包括有表面,该 表面与所述端口成角度布置,该角度选择为有利于在所述端口与所述通 道之间的声波传递。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换能器,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包括从所述 第一部分的外表面向外突出的构件,该构件是柔顺的并且尺寸定为与其 内布置有所述声换能器的装置壳体的内表面接合,用于将该声换能器定 位在所述装置壳体内。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换能器,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包括从所述 第二部分的外表面向外突出的构件,该构件是柔顺的。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声换能器,其中,所述构件包括围绕所述第 二构件的外周延伸的环。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声换能器,其中,所述构件包括沿着所述第 二构件的外表面轴向延伸的花键。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声换能器,其中,所述花键与装置壳体接合, 用于将所述声换能器定位在所述装置壳体内。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换能器,其中,所述柔顺件由弹性体材料、含氟弹性体材料或橡胶形成。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换能器,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包括露出 所述电端子的开口。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换能器,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 二部分包括单个构件。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换能器,其中,所述接收器包括与所述 通道连通的第二端口。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声换能器,其中,所述通道包括有凹口,该凹口与所述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中的每一个相邻,该凹口在声学上将 所述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联接到所述通道。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声换能器,其中,所述凹口包括第一表面 和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分别与所述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成 角度布置,该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相应角度选择为有利于在所述端口 和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通道之间的声波传递。
16. —种用于声换能器的抗冲击减振装置,该抗冲击减振装置包括联接到柔顺的第二部分的柔顺的第一部分,该第一部分具有外表面和内表面,该内表面限定了用于接收所述声换能器的腔室;所述第二部分具有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细长部分和从所述第一端 到所述第二端在所述细长部分内延伸的通道,该通道联接到所述腔室, 从而在将声换能器布置在所述腔室中的情况下,使该声换能器的端口在 声学上联接到所述通道。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抗冲击减振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包 括联接到所述通道的凹口,该凹口布置在所述腔室附近。
18.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抗冲击减振装置,其中,所述凹口包括有 表面,该表面相对于所述腔室成角度布置,该表面可操作以将来自布置 在所述腔室内的声换能器的声波导入所述通道。
19.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抗冲击减振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一体形成。
20.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抗冲击减振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包括从所述第一部分的外表面向外突出的构件,该构件是柔顺的并且尺寸 定为与装置壳体的内表面柔顺地接合。
21.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抗冲击减振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包 括从所述第二部分的外表面向外突出的构件,该构件是柔顺的。
22. 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抗冲击减振装置,其中,所述构件包括围绕所述第二构件的外周延伸的环。
23. 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抗冲击减振装置,其中,所述构件包括沿 着所述第二构件的外表面轴向延伸的花键。
24.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抗冲击减振装置,其中,该抗冲击减振装 置由弹性体材料、含氟弹性体材料或橡胶形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冲击隔振电声换能器组件。一种用于声换能器的抗冲击减振装置包括联接到柔顺的第二部分或管的、柔顺的第一部分或罩。所述第一部分具有外表面和内表面,该内表面限定了用于接收所述声换能器的腔室。所述第二部分具有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细长部分和从所述第一端到所述第二端在所述细长部分内延伸的通道。该通道联接到所述腔室,从而在将所述声换能器布置在所述腔室中的情况下,使该声换能器的端口在声学上联接到所述通道。
文档编号H04R1/22GK101243726SQ200680029921
公开日2008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15日
发明者严欣澈, 亨利·G·纳波姆斯诺, 奥列格·萨尔特科夫 申请人:美商楼氏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