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结构以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20462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水结构以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水结构以及具备该防水结构的电子设备,该防水结 构处于第1壳体、和与第1壳体相对设置的兼作显示面板的振动板之间。
背景技术
通常认为,由于面板扬声器的结构是通过促动器等驱动源使面板或框 体振动而能够发出声音,所以不需要发声孔而适合于防水。但是,实际上, 为了使面板或框体振动而不能将其牢固地固定,难以使框体成为密闭结构。
因此,例如日本特开2006-166029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作为平板扬声 器的安装结构构成为,振动板在预定部位安装促动器组件,并且隔着由硅 酮橡胶构成的框状的衬垫部件安装在前壳体上。衬垫部件通过框状双面粘 合片而分别与振动板和前壳体的载放面粘接,由此不妨碍振动板的振动而 防止水分等侵入。
但是,在上述公开文献中,由于振动板、衬垫部件以及前壳体通过双 面粘合片粘接,所以存在面板扬声器的厚度变厚、且部件数变多的问题。 并且,衬垫部件需要边伸縮边保持振动板,在保持振动板的方面,还需要 衬垫部件和双面胶带的粘接性,但是现实中难以满足所有的条件。而且, 在上述公开文献的结构中,在考虑真正的防水的情况下,还需要考虑前壳 体和后盖之间的防水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水结构以及电 子设备,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结构的简单化以及薄型化,且防水性能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发明是一种防水结构,该防水结构处于第1壳体 和与该第1壳体相对设置的兼作显示面板的振动板之间,其特征在于,在 上述振动板的朝向上述第1壳体侧的面上一体化有第1弹性部件,上述第1 弹性部件被压入到槽部中,该槽部形成在上述第1壳体的朝向上述振动板侧的面上。
并且,本发明是一种防水结构,该防水结构处于第1壳体和与该第1 壳体相对设置的兼作显示面板的振动板之间,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振动板 的朝向上述第1壳体侧的面上,经由薄膜而一体化有第1弹性部件,上述 第1弹性部件被压入到槽部中,该槽部形成在上述第1壳体的朝向上述振 动板侧的面上。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防水性能高的面板扬声器,而且能够实现部件 数量的削减、结构的简单化以及薄型化。


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部侧框体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部侧框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沿图i的切割线in-m切断时的向视截面图。
图4是沿图1的切割线IV-IV切断时的向视截面图。
图5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显示部侧框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在组装了图5中的显示部侧框体的状态下沿切割线VI-VI切断
时的向视截面图。
图7是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显示部侧框体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显示部侧框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沿图7的切割线IX-IX切断时的向视截面图。
图10是沿图7的切割线X-X切断时的向视截面图。
图11是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显示部侧框体的分解立体12是在组装了图11中的显示部侧框体的状态下沿切割线XII-XII切
断时的向视截面图。
图13是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的显示部侧框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在组装了图13中的显示部侧框体的状态下沿切割线XIV-XIV
切断时的向视截面图。
图15是沿图13的切割线XV-XV切断时的向视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使用

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但是,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实施本发明而在技术上施加了优选的各种限定,但以下的 实施方式以及图示例不限定发明的范围。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将本 发明的防水结构适用于折叠式便携电话(电子设备)的情况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显示部侧框体100的立体图,图2是显示部侧框体100的分解
立体图,图3是沿图i的切割线ni-m切断时的向视截面图,图4是沿图i 的切割线iv-iv切断时的向视截面图。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上下方向是以图3为基准进行说明。
折叠式便携电话具有显示部侧框体100和操作部侧框体。显示部侧框 体100具有包括液晶显示器等的显示部单元7。在操作部侧框体上设置有操 作键组。显示部侧框体ioo和操作部侧框体通过铰链结构可转动地连结。
显示部侧框体100具有第1壳体1、振动板2和第1弹性部件3。第1 壳体1在将折叠式便携电话闭合时朝向外侧。振动板2与第1壳体1相对 设置,在将折叠式便携电话闭合时朝向内侧。第1弹性部件3 —体化在振 动板2的朝向第1壳体1侧的下面上。而且,显示部侧框体100具有开口 部42,在内部配置有振动板2。而且,显示部侧框体100具有第2壳体4 和中壳体6。第2壳体4从上方覆盖第1壳体1。中壳体6收容在形成于第 1壳体1和振动板2之间的空间5内。
第1壳体1具有向下凹陷的凹部11。通过该凹部11和振动板2形成空 间5,中壳体6、显示部单元7以及驱动器件8等收容在空间5内。在第1 壳体1的上端面形成有矩形框状的槽部12。第1弹性部件3压入在槽部12 中。形成槽部12的内壁部121的上端比外壁部122的上端低一些,跨该内 壁部121的上端以及中壳体6的上端而配置有第1弹性部件3。
振动板2兼作显示面板,大致为矩形板状,在下面上固定有促动器等 面板扬声器的驱动器件8。驱动器件8仅固定在振动板2上,不粘贴固定在 中壳体6上、与中壳体6侧成为自由的状态。如此地将驱动器件8仅固定 在振动板2上的原因是,驱动器件8不产生往复运动而产生将振动板2弯 曲的动作,并通过其共振动作而产生声音。由于驱动器件8本身能够自由 地变化,并需要将其振动传递给振动板2,所以通过柔性电缆进行电连接。
而且,从振动板2的下面缘部到外周缘一体形成有第1弹性部件3。
第1弹性部件3例如由橡胶垫等构成,为沿着振动板2的外周缘的大致矩形框状。而且,第1弹性部件3具有夹持部31、延伸部32和凸部33。 夹持部31夹持在后述的第2壳体4和振动板2之间。延伸部32从夹持部 31向振动板2的下面侧延伸,并跨中壳体体6的上端及形成槽部12的内壁 部121而配置。凸部33设置在延伸部32外侧的前端部上,并被压入第1 壳体1的槽部12中。在凸部33上形成有对形成槽部12的壁面(外壁部122) 进行按压的突起34。由此,防止第1弹性部件3从槽部12脱落。如图4所 示,突起34以朝向凸部33的前端而前端变细的方式逐渐倾斜地形成,剖 面视成为大致楔形。
这种第1弹性部件3与振动板2形成为一体。作为使其一体化的方法, 例如可举出基于嵌入成型的热焊接或使用了具有自身粘接性的材料的二色 成型等,但只要无间隙、且具有剥离强度,则不特别限定。
第2壳体4具有向上凹陷的凹部41。在该凹部41中形成有开口部42。 振动板2及第1弹性部件3的夹持部31嵌入开口部42。夹持部31由形成 第2壳体4的开口部42的内壁面和振动板2的外周缘夹持。
而且,在第2壳体4的凹部41内形成有卡合部45,与形成槽部12的 外壁部122卡合。
在第2壳体4的凹部41内(由第1壳体1和振动板2形成的空间5内) 收容有中壳体6。与第l壳体同样,中壳体6具有向下凹陷的凹部61。在 该中壳体6的凹部61内收容有显示单元7,包括液晶显示器等显示部、 驱动显示部的驱动电路、电源等;和固定在振动板2下面上的驱动器件8。
而且,如图1及图2所示,在第2壳体4外侧面的4个角部形成有贯 通该外侧面的螺纹孔43、 43、。在与这些螺纹孔43、 43、…相对应的第 1壳体1的外侧面也形成有旋入螺钉10的螺纹孔13、 13、…。而且,通过 在螺纹孔43、 43、、 13、 13、…旋入螺钉10,由此固定第l壳体l以及 第2壳体4。
如上构成的显示部侧框体100,通过驱动器件8的驱动,振动板2振动 而作为扬声器起作用。
接着,说明上述显示部侧框体100的组装方法。
首先,通过周知的嵌入成型等,沿振动板2的下面缘部及外周缘一体 化第1弹性部件3。接着,通过双面胶带将驱动器件8固定在该振动板2的 下面上。另一方面,将中壳体6及显示单元7收容在第1壳体1的凹部11内。 并且,将第1弹性部件3的凸部33压入第1壳体1的槽部12内,并由振 动板2覆盖中壳体6的上方。然后,使第2壳体4的卡合部45与第1壳体 1的外壁部122卡合,由此使第2壳体4与第1壳体1嵌合。与此同时,将 振动板2及第1弹性部件3配置在第2壳体4的开口部42内,由第2壳体 4覆盖第1壳体1。最后,将螺钉IO、 10、…从形成在第2壳体4上的螺纹 孔43、 43、…旋入第1壳体l的螺纹孔13、 13、…,由此固定第l壳体l 和第2壳体4。
如上所述,第1弹性部件3 —体形成在振动板2的朝向第1壳体1侧 的下面上,并被压入在第1壳体1的朝向振动板2侧的上面上形成的槽部 12内。通过被压入该槽部12的第1弹性部件3,能够进行振动板2和第1 壳体1之间的防水。由此,能够实现不依赖于第1壳体1和第2壳体4的 压縮的防水,并且能够实现面板扬声器。而且,由于振动板2和第1弹性 部件3—体化,所以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结构的简单化及薄型化。
显示部侧框体100具有第2壳体4,具有开口部42,且覆盖第l壳 体h和中壳体6,收容在形成于第1壳体1和振动板2之间的空间5内。 而且,第1弹性部件3由第2壳体4固定,并且配置在振动板2和中壳体6 之间。因此,显示部侧框体100通过第1弹性部件3和中壳体6,能够保护 其不受来自振动板2表面的异常加重的影响,且能够确保可动性。
(第2实施方式)
图5是显示部侧框体100A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在组装了图5中的显 示部侧框体100A的状态下沿切割线VI-VI切断时的向视截面图。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上下方向以图6为基准进行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显示部侧框体100A不具备 第2壳体,振动板2A和第1壳体1A直接固定。
具体地说,显示部侧框体100A具有第1壳体1A、振动板2A和第1 弹性部件3A。振动板2A与第1壳体1A相对设置,兼作显示面板。第1 弹性部件3A —体形成在振动板2A的朝向第1壳体1A侧的下面上。
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壳体1同样,第1壳体1A具有向下凹陷的凹部 IIA。由该凹部11A和振动板2A形成空间5A,显示部单元7A及驱动器件 收容在空间5A内。在第1壳体1A的上端面形成矩形框状的槽部12A。第1弹性部件3A被压入槽部12A内。形成槽部12A的内壁部121A的上端比 外壁部122A的上端低一些,第弹性部件3A载放在该内壁部121A的上 端。
振动板2A是与第1壳体1A的上面大致相同大小的大致矩形板状,在 下面上固定有驱动器件。驱动器件与第1实施方式的驱动器件8同样地固 定。
而且,在振动板2A的下面缘部上一体化有大致矩形框状的第1弹性部 件3A。
第1弹性部件3A由例如橡胶垫构成,为大致矩形框状,不向振动板 2A的外周缘侧延伸。而且,第1弹性部件3A为剖面视大致L字型,并具 有载放部31A和凸部33A。载放部31A载放在形成槽部12A的内壁部121A 的上端。凸部33A嵌入在第1壳体1A的槽部12A内。在凸部33A上形成 有剖面视大致楔形的突起34A,该突起34A按压形成槽部12A的壁面(外壁 部122A)。由此,防止第1弹性部件3A从槽部12脱落。
这种第1弹性部件3A通过上述方法一体地形成在振动板2A的下面上。
第1壳体的凹部11A内(由第1壳体1A和振动板2A形成的空间5A内) 收容有显示单元7A(仅图6中图示)、固定在振动板2A下面上的驱动器件。
而且,在振动板2A的上面的4个角部形成有贯通该上面的螺纹孔21A、 21A、。而且,在与这些螺纹孔21A、 21A、…相对应的第1壳体1A的 上端面也形成有旋入台阶螺丝IOA、 IOA、…的螺纹孔13A、 13A、…。螺 纹孔13A、 13A、…配置在槽部12A的外侧。而且,经由第2弹性部件9A、 9A、…而将台阶螺丝IOA、 IOA、…旋入各螺纹孔21A、 21A、…、13A、 13A、,由此固定振动板2A及第1壳体1A。如图6所示,台阶螺丝10A 在第1壳体1A和振动板2A的边界部分形成有阶梯部101A,旋入第1壳 体1A的螺纹孔13A的部分的直径比旋入振动板2A的螺纹孔21A的部分的 直径小。
第2弹性部件9A例如是具有缓冲性的橡胶等,夹持在台阶螺丝10A 的头部102A和振动板2A之间。由此,第2弹性部件9A允许振动板2A 的振动并且防止台阶螺丝10A的脱落。而且,通过台阶螺丝IOA的阶梯部 101A,在振动板2A和第1壳体1A的边界部分形成一定的间隙S。由此, 防止第1壳体1A妨碍振动板2A的振动。如上构成的显示部侧框体IOOA,通过驱动器件的驱动,振动板2A振 动而作为扬声器起作用。
接着,说明上述的显示部侧框体100A的组装方法。
预先通过周知的嵌入成型等,在振动板2A下面的预定位置一体化第1 弹性部件3A。接着,用双面胶带将驱动器件固定在该振动板2A的下面上。
另一方面,在第1壳体1A的凹部11A内收容显示单元7A。并且,将 第1弹性部件3A的凸部33A压入第1壳体1A的槽部12A,并由振动板2A 覆盖第1壳体1A的上方。然后,经由第2弹性部件9A、 9A、…而将台阶 螺丝10A、 IOA、…从振动板2A的螺纹孔21A、 21A、…旋入第1壳体1A 的螺纹孔13A、 13A、…,由此固定振动板2A和第1壳体1A。
如上所述,第1弹性部件3A —体化在振动板2A的朝向第1壳体1A 侧的下面上,并被压入在第1壳体1A的朝向振动板2A侧的上面形成的槽 部12A。通过压入该槽部12A的第1弹性部件3A,能够进行振动板2A和 第1壳体1A之间的防水。因此,能够实现不依赖于第1壳体1A和振动板 2A的压縮的防水,并能够实现面板扬声器。而且,振动板2A和第1弹性 部件3A—体化,因此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结构的简单化及薄型化。
而且,振动板2A和第1壳体1A经由第2弹性部件9A而通过台阶螺 丝10A固定,因此能够实现新的设计。而且,在第2实施方式中,不需要 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的第2壳体,因此能够进一步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 结构的简单化及薄型化。
(第3实施方式)
图7是显示部侧框体100B的立体图,图8是显示部侧框体100B的分 解立体图,图9是沿图7的切割线IX-IX切断时的向视截面图,图10是沿 图7的切割线X-X切断时的向视截面图。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所谓上下方向以图9为基准进行说明。
在第3实施方式中,与第l实施方式不同,第1弹性部件3B经由作为 薄膜的柔性布线基板14B而固定在振动板2B的下面上。柔性布线基板14B 与第1弹性部件3B —体化。
具体地说,显示部侧框体100B具有第1壳体1B、振动板2B和第1弹 性部件3B。振动板2B与第1壳体1B相对设置,兼作显示面板。第1弹性 部件3B固定在振动板2B的朝向第1壳体1B侧的下面上。而且,显示部侧框体100B具有开口部42B,内部配置有振动板2B。而且,显示部侧框 体100B具有第2壳体4B和中壳体6B。第2壳体4B从上方覆盖第1壳体 1B。中壳体6B收容在形成于第1壳体1B和振动板2B之间的空间5B内。
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壳体1同样,第1壳体1B具有凹部IIB。在第 1壳体1B的上端面形成有矩形框状的槽部12B。而且,形成槽部12B的内 壁部121B的上端比外壁部122B的上端低一些,跨该内壁部121B的上端 以及中壳体6B的上端而配置有第1弹性部件3B。
与第1实施方式的振动板2同样,振动板2B为大致矩形板状,在下面 上固定有驱动器件8B。
而且,在振动板2B的下面缘部经由柔性布线基板14B而通过双面胶带 15B固定有大致矩形框状的第1弹性部件3B。
第1弹性部件3B例如由橡胶垫等构成,为矩形框状。而且,第1弹性 部件3B具有抵接部35B、延伸部32B和凸部33B。抵接部35B与第2壳体 4B的凹部41B抵接。延伸部32B从抵接部35B向振动板2B的下面侧延伸, 并跨中壳体6B的上端及形成槽部12B的内壁部121B的上端而配置。凸部 33B设置在延伸部32B外侧的前端部,被压入第1壳体1B的槽部12B中。 在凸部33B上形成有突起34B,该突起34B按压形成槽部12B的壁面(外壁 部122B)。由此,防止第1弹性部件3B从槽部12B脱落。
这种第1弹性部件3B与柔性布线基板14B —体化。作为使其一体化的 方法,例如可举出基于嵌入成型的热焊接或使用了具有自身粘接性的材料 的二色成型等,但只要无间隙、且具有剥离强度,则不特别限定。
如图8及图9所示,柔性布线基板14B沿第1弹性部件3B的上面而形 成为框状。其一部分贯通第1弹性部件3B的抵接部35B,并从第1弹性部 件3B的抵接部35B的框内向框外延伸到外侧。该延伸的部分进一步被引出 到第1壳体1B及第2壳体4B的外侧。
第2壳体4B具有向上凹陷的凹部41B。在该凹部41B中形成有开口部 42B,振动板2B嵌入开口部42B。而且,在第2壳体4B的凹部41B内形 成有卡合部45B,其与形成第1壳体1B的槽部12B的外壁部122B卡合。 并且,第2壳体4B的一部分形成有为了向外侧引出柔性布线基板14B而切 除的引出孔44B。
在第1壳体1B的凹部11B内(由第1壳体1B和振动板2B形成的空间5B内)从下顺序地收容有基板16B和中壳体6B。基板16B具有显示单元7B 的液晶显示器、驱动器件8B等驱动电路。中壳体6B具有向下凹陷的凹部 61B。在中壳体6B的凹部61B内还收容有显示单元7B、固定在振动板2B 下面上的驱动器件8B。另外,在中壳体6B中形成有开口孔62B,以便配 置在中壳体6B下面的基板16B露出。从该开口孔62B露出的基板16B与 柔性布线基板14B连接(参照图9)。
而且,在第2壳体4B的外侧面的4个角部形成有贯通该外侧面的螺纹 孑L43B、 43B、…。而且,在与这些螺纹孔43B、 43B、…相对应的第1壳 体1B的外侧面也形成有旋入螺钉IOB、 IOB、…的螺纹孔13B、 13B、…。 而且,通过在螺纹孔43B、 43B、…、13B、 13B、…旋入螺钉IOB、 IOB、…, 由此固定第1壳体1B和第2壳体4B。
如上构成的显示部侧框体100B,通过驱动器件8的驱动,振动板2振 动而作为扬声器起作用。
接着,说明上述显示部侧框体100B的组装方法。
预先通过周知的嵌入成型等,将第1弹性部件3B和柔性布线基板14B 一体化。接着,用双面胶带15B将与柔性布线基板14B —体化的第1弹性 部件3B固定在该振动板2B的下面上。而且,用双面胶带将驱动器件8B 固定在该振动板2B的下面上。
另一方面,在第1壳体1B的凹部11B内收容基板16B、中壳体6B以 及显示单元7B。并且,将第1弹性部件3B的凸部33B压入第1壳体1B 的槽部12B。然后,使第2壳体4B与第1弹性部件3B的抵接部35B抵接, 使卡合部45B与外壁部122B卡合。与此同时,通过将振动板2B配置在第 2壳体4B的开口部42B内,由此由第2壳体4B覆盖第1壳体1B。此时, 预先从引出孔44B引出柔性布线基板14B的一部分。最后,将螺钉10B、 IOB、…从形成在第2壳体4B的外侧面的螺纹孔43B、 43B、…旋入第1 壳体1B的螺纹孔13B、 13B、…,由此固定第1壳体1B和第2壳体4B。
如上所述,第1弹性部件3B经由作为薄膜的柔性布线基板14B而一体 化在振动板2B的朝向第1壳体1B恻的下面上,且第1弹性部件3B被压 入在第1壳体1B的朝向振动板2B侧的上面上形成的槽部12B。通过压入 该槽部12B的第1弹性部件3B,能够进行振动板2B和第1壳体1B之间 的防水。因此,能够实现不依赖于第1壳体1B和第1壳体4B的压縮的防水,并且能够实现面板扬声器。而且,由于振动板2B和第1弹性部件3B 一体化,所以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结构的简单化以及薄型化。
而且,由于第1弹性部件3B经由柔性布线基板14B而一体化在振动板 2B的下面上,所以容易进行振动板2B的背面印刷,能够防止在背面印刷 时损伤振动板2B。
特别是,使用柔性布线基板14B作为薄膜,因此不仅能够向第1壳体 1B的外部引出布线,而且能够削减布线部的独立的防水结构。
而且,显示部侧框体100B具备具有开口部42B第2壳体4B、和中壳 体6B。第2壳体4B覆盖第1壳体1B。中壳体6B收容在形成于第1壳体 1B和振动板2B之间的空间5B内。而且,第1弹性部件3B由第2壳体4B 固定,并且配置在振动板2B和中壳体6B之间。因此,显示部侧框体100B 通过第1弹性部件3B和中壳体6B,能够保护其不受来自振动板2B表面的 异常加重的影响,且能够确保可动性。
(第4实施方式)
图11是显示部侧框体100C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在组装了图11中 的显示部侧框体100C的状态下沿切割线XII-XII切断时的向视截面图。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所谓上下方向以图12为基准进行说明。 第4实施方式的情况是,将第3实施方式中的柔性布线基板14B仅作 为薄膜17C,而薄膜17C和第1弹性部件3C —体化。其他构成与第3实施 方式相同,因此对相同的构成部分在相同的数字后附加英文字母C,并省 略其说明。
薄膜17C在第1弹性部件3C的延伸部32C的上面,位于比抵接部35C 靠内侧。该薄膜17C和第1弹性部件3C通过周知的方法一体化。并且,薄 膜17C的上面和振动板2C的下面经由双面胶带15C固定。
另外,由于该显示部侧框体100C的组装方法也基本上与第3实施方式 一样,所以省略其说明。
(第5实施方式)
图13是显示部侧框体100D的分解立体图,图14是在组装了图13中 的显示部侧框体100D的状态下沿切割线XIV-XIV切断时的向视截面图, 图15是沿图13的切割线XV-XV切断时的向视截面图。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所谓上下方向以图14为基准进行说明。在第5实施方式中,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第1弹性部件3D经由作为 薄膜的柔性布线基板14D固定在振动板2D的下面上,柔性布线基板14D 和第1弹性部件3D —体化。而且,与第2实施方式一样,不具备第2壳体, 振动板2D和第1壳体1D直接固定。
具体地说,显示部侧框体100D具有第1壳体1D、振动板2D和第1 弹性部件3D。振动板2D与第1壳体1D相对设置,兼作显示面板。第1 弹性部件3D经由作为薄膜的柔性布线基板14D固定在振动板2D的朝向第 1壳体1D侧的下面上。
第1壳体1D与第2实施方式的第1壳体1A相同,具有凹部11D,在 第1壳体1D的上端面上形成有矩形框状的槽部12D。而且,形成槽部12D 的内壁部121D的上端比外壁部122D的上端低一些,在该内壁部121D的 上端载放有第1弹性部件3D。
振动板2D也与第2实施方式的振动板2A相同,为与第1壳体1D的 上面大致相同大小的大致矩形板状,在下面上固定有驱动器件。
而且,在振动板2D的下面缘部经由柔性布线基板14D通过双面胶带 15D固定有大致矩形框状的第1弹性部件3D。
第1弹性部件3D与第2实施方式的第1弹性部件3A相同,具有载放 部31D和凸部33D。在凸部33D上形成有突起34D。
在这种第1弹性部件3D的上面上通过上述嵌入成型等一体化有柔性布 线基板14D。
如图13~图15所示,柔性布线基板14D沿第1弹性部件3D的上面而 形成为框状。其一部分从第1弹性部件3D的框内向框外延伸,延伸的部分 进一步被引出到第I壳体1D的外侧。
在第1壳体1D的凹部UD内(由第1壳体1D和振动板2D形成的空间 5D内)收容有显示单元、固定在振动板2D的下面上的驱动器件。而且,与 第3实施方式相同,还收容有具有显示单元的液晶显示器、驱动器件等驱 动电路的基板。
而且,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在振动板2D的上面形成有4个螺纹孔 21D、21D、…,在第1壳体1D的上端面也形成有4个螺纹孔13D、 13D、…。 而且,经由第2弹性部件9D、 9D、…而将台阶螺丝10D、 IOD、…旋入螺 纹孔21D、 21D、…、13D、 13D、…,由此固定振动板2D以及第1壳体1D。台阶螺丝IOD、第2弹性部件9D与第2实施方式的台阶螺丝IOA、第 2弹性部件9A相同。
如上构成的显示部侧框体100D,通过驱动器件的驱动,振动板2D振 动而作为扬声器起作用。
接着,说明上述显示部侧框体100D的组装方法。
预先通过周知的嵌入成型等,将第1弹性部件3D和柔性布线基板14D 一体化。接着,通过双面胶带15D将与柔性布线基板14D—体化的第1弹 性部件3D固定在该振动板2D的下面上。
另一方面,在第1壳体1D的凹部11D内收容基板及显示单元。并且, 将第1弹性部件3D的凸部33D压入第1壳体1D的槽部12D内,由振动板 2D覆盖第1壳体1D以及中壳体的上方。然后,经由第2弹性部件9D、9D、…, 将台阶螺丝IOD、 IOD、…从振动板2D的螺纹孔21D、 21D、…旋入第1 壳体1D的螺纹孔13D、 13D、…,由此固定振动板2D和第1壳体1D。
如上所述,第1弹性部件3D经由作为薄膜的柔性布线基板14D而一 体化在振动板2D的朝向第1壳体1D侧的下面上,第1弹性部件3D被压 入在第1壳体1D的朝向振动板2D侧的上面形成的槽部12D内。通过压入 该槽部12D内的第1弹性部件3D,能够进行振动板2D和第1壳体1D之 间的防水。因此,能够实现不依赖于第1壳体1D和振动板2D的压缩的防 水,并且能够实现面板扬声器。而且,由于振动板2D和第1弹性部件3D 一体化,所以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结构的简单化以及薄型化。
而且,由于第1弹性部件3D经由柔性布线基板14D而一体化在振动 板2D的下面上,所以容易进行振动板2D的背面印刷,能够防止在背面印 刷时损伤振动板2D。
特别是,由于使用柔性布线基板14D作为薄膜,所以不仅能够向第1 壳体1D的外部引出布线,而且能够削减布线部的独立的防水结构。
而且,由于振动板2D和第1壳体1D经由第2弹性部件9D而用台阶 螺丝10D固定,所以能够实现新的设计,而且,由于不需要如第3实施方 式那样的第2壳体,所以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结构的简单化以及薄 型化。
权利要求
1、一种防水结构,处于第1壳体和与该第1壳体相对设置的兼作显示面板的振动板之间,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振动板的朝向上述第1壳体侧的面上一体化有第1弹性部件,上述第1弹性部件被压入槽部,该槽部形成在上述第1壳体的朝向上述振动板侧的面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第2壳体,覆盖上述第1壳体,并具有在内部配置上述振动板的开口 部;和中壳体,收容在形成于上述第1壳体和上述振动板之间的空间内; 上述振动板配置在上述第2壳体的上述开口部内,上述第1弹性部件由上述第2壳体固定,并且配置在上述振动板和上 述中壳体之间。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振动板和上述第1壳体经由第2弹性部件而通过台阶螺丝固定。
4、 一种防水结构,处于第1壳体和与该第1壳体相对设置的兼作显示 面板的振动板之间,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振动板的朝向上述第1壳体侧的面上,经由薄膜而一体化有第1 弹性部件,上述第1弹性部件被压入槽部,该槽部形成在上述第1壳体的 朝向上述振动板侧的面上。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薄膜是柔性布线基板。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第2壳体,覆盖上述第1壳体,且具有在内部配置上述振动板的开口 部;和中壳体,收容在形成于上述第1壳体和上述振动板之间的空间内; 上述振动板配置在上述第2壳体的上述开口部内, 上述第1弹性部件由上述第2壳体固定,并且配置在上述振动板和上 述中壳体之间。
7、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振动板和上述第1壳体经由第2弹性部件而通过台阶螺丝固定。
8、 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结构。
9、 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水结构。
全文摘要
一种防水结构,处于第1壳体和与该第1壳体相对设置的兼作显示面板的振动板之间,其中,在振动板的朝向第1壳体侧的面上一体化有第1弹性部件,第1弹性部件被压入槽部,该槽部形成在第1壳体的朝向振动板侧的面上。
文档编号H04R1/02GK101420643SQ20081017018
公开日2009年4月29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23日
发明者小山穣, 川崎康彦 申请人:株式会社卡西欧日立移动通信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