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41778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含有一导波管(feed horn)与一信号处理器的卫星信号接收装置有关,特别涉及一种可同时接收并处理两种不同频带的卫星信号(例如Ku频带信号 (Ku band signal)以及S频带信号(S band signal))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在卫星电视信号的接收过程中,卫星信号接收装置是利用一导波管(feed horn) 来接收卫星所发出的卫星电视信号,并将接收的卫星信号馈送至一信号处理器(例如一低噪声降频器(low noise block downconverter),以下简称LNB),以对导波管所接收的卫星信号进行降频及放大处理,之后,经降频与放大处理的卫星电视信号经由同轴信号线传送至与电视连接的机上盒(set-top box),即可供用户进一步收看。当导波管搭配一抛物线碟型天线(parabolic dish)使用时,该导波管的最佳设置位置是在该碟型天线的反射焦点位置处,此时该导波管能最有效地接收由该碟型天线所反射的卫星信号。早期针对单一卫星所发出的卫星电视信号,是利用一组包含有一碟型天线、一导波管以及一 LNB的卫星信号接收系统来接收,若要接收二颗卫星所发出的卫星信号,则需要利用两组卫星信号接收系统来达到。假使用户欲同时接收两颗相近的卫星所发射的不同卫星信号,或同一颗卫星所发出的两种不同波频的卫星信号,例如一为S频带另一为Ku频带的卫星信号,现行的作法是将两组分别包含有导波管与信号处理器的卫星信号接收装置架设在单一碟型天线上,也即,仅利用一个碟型天线与两组卫星信号接收装置来达到前述目的。然而,此种作法往往是将用以分别接收不同卫星信号的两个导波管并列设置在该碟型天线上,但是,导波管占有一定的空间,且接收不同波频的导波管具有不同的口径,例如接收S频带的导波管的口径即远大于接收Ku频带的导波管口径,而碟型天线的聚焦范围具有一定的限度,因此现行将两个导波管并列设置在同一碟型天线上的作法,将因两个导波管并无法确实地同时设置在碟型天线的反射焦点处,以致减损了各个导波管所能接收到的卫星信号强度。其次,并列的导波管具有相当大的体积,相对地提高了碟型天线的有效信号接收面积的遮蔽率。换言之,如何在有限的碟型天线空间上,设置可有效地接收相邻卫星或同一卫星所发出的两种不同频带的卫星信号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是业者努力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鉴于上述缺失,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频卫星接收装置,具有用以分别接收不同频带的卫星信号且实质上同轴设置以致可同时对应在碟型天线的反射焦点位置的一外导波管与一内导波管,以达到良好的卫星信号接收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具有实质上同轴设置的内、外导波管,以致具有较小的整体体积。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包含[0007]一第一降频电路;一外导波管,用以接收并馈送一第一卫星信号至该第一降频电路,该外导波管具有一第一导波空间,以及与该第一降频电路电性连接且投影在该第一导波空间的一横向截面上时呈现相互垂直状的一水平极化探针与一垂直极化探针;一第二降频电路;以及一内导波管,用以接收并馈送一频率高于该第一卫星信号的第二卫星信号至该第二降频电路,该内导波管具有一管体、一设置于该管体一端的介电材质导波件、一连接于该管体另一端的底座、一由该介电材质导波件、该管体以及该底座所定义出来的第二导波空间,以及与该第二降频电路电性连接且投影在该第二导波空间的一横向截面上时呈现相互垂直状的一水平极化探针与一垂直极化探针;该底座连接于该外导波管,且该底座的至少一部分、该管体以及该介电材质导波件与该第一导波空间同轴,且该管体的至少一部分以及该介电材质导波件位于该外导波管中。上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中,该外导波管包含有一开放端部、一具有一中心穿孔的封闭端部,以及介于该开放端部与该封闭端部之间的前述第一导波空间;而该内导波管的底座固定于该封闭端部,且该内导波管的管体穿过该封闭端部的中心穿孔而至少有一部分与该第一导波空间同轴地位于该第一导波空间中。上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中,该内导波管的底座具有一圆弧状槽孔,且该内导波管通过一穿过该底座圆弧状槽孔且与该外导波管封闭端部结合的固定件而与该外导波管相互结合。上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中,该外导波管包含有一具有前述开放端部的集波部,以及一与该集波部衔接且具有前述封闭端部的管体。上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中,该外导波管包含有一集波部,以及一管体,具有一与该集波部衔接的开放端部,以及一具有一中心穿孔的封闭端部; 该内导波管的底座固定于该封闭端部,且该内导波管的管体穿过该封闭端部的中心穿孔而至少有一部分与该外导波管的管体同轴地位于该外导波管的管体中。上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中,该集波部包含有一套设固定于该外导波管的管体的开放端部的固定环,以及一自该固定环外周面向外喇叭状延伸的导引部。上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中,该集波部包含有一套设固定于该外导波管的管体的开放端部的固定环,以及至少一环绕于该固定环外周面的环状导引部。上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中,该内导波管的介电材质导波件至少有一部分位于该集波部的导引部中。上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中,该外导波管的管体封闭端部的内表面,形成一反射面,而该外导波管的水平极化探针与垂直极化探针分别突伸于该外导波管的管体中,且任一探针与该反射面的距离为该外导波管预定接收的卫星信号的四分之一波长的 2N+1倍,其中N为正整数。上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中,分别突伸于该外导波管的管体中的水平极化探针与垂直极化探针是位于不同平面上。上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中,该内导波管的底座具有一容置空间,同轴对应地连通该内导波管的管体的内部空间,且该底座的容置空间与该内导波管的管体的内部空间形成该第二导波空间。上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中,该内导波管的底座具有一位于其容置空间底端的反射面,而该内导波管的水平极化探针与垂直极化探针分别突伸于该底座的容置空间中,且其中的一探针与该底座的反射面的距离为该内导波管预定接收的卫星信号的四分之一波长。上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中,该内导波管的底座的容置空间中还突伸有一反射件,该反射件位于该水平极化探针与垂直极化探针之间,且与较为接近该内导波管的管体的该二者其中之一探针的距离为该内导波管预定接收的卫星信号的四分之一波长。上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中,该内导波管的介电材质导波件具有一外端部以及一与该外端部相对且位于该内导波管的管体中的内端部。上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中,该介电材质导波件的外端部具有一中心锥部、一与该中心锥部同轴地围绕在该中心锥部周缘的环状部,以及一位于该中心锥部与该环状部之间的环状凹槽。上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中,该介电材质导波件的内端部具有一中心锥部、一与该内端部的中心锥部同轴地围绕在该内端部的中心锥部周缘的环状部、一位于该内端部的中心锥部与该环状部之间的环状凹槽,以及一与该内端部的中心锥部同轴地围绕在该内端部的环状部周缘的固定环,该固定环塞设于该内导波管的管体中。上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中,该第一降频电路以及第二降频电路还电性连接一矩阵开关电路,该矩阵开关电路用以接收该第一及第二降频电路分别产生的一第一及一第二中频卫星信号,并经电路开关切换处理输出该第一中频卫星信号或者该第二中频卫星信号,该矩阵开关电路设于该外导波管的外周或该内导波管的底座。上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中,该外导波管的外周设有一第一低噪声降频器,该第一低噪声降频器具有该第一降频电路,该内导波管的底座设有一第二低噪声降频器,该第二低噪声降频器具有该第二降频电路,该第一低噪声降频器及第二低噪声降频其中的一者设有一第一信号输出端子,另一者设有该矩阵开关电路、一信号输入端子以及一第二信号输出端子,该第一信号输出端子电性连接该信号输入端子,该矩阵开关电路电性连接该信号输入端子及该第二信号输出端子,该矩阵开关电路通过该第二信号输出端子输出该第一中频卫星信号或者该第二中频卫星信号。上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中,该第一低噪声降频器具有该第一信号输出端子,用以输出该第一中频卫星信号,而该第二低噪声降频器具有该矩阵开关电路、该信号输入端子以及该第二信号输出端子,其中该矩阵开关电路自该信号输入端子及该第二降频电路分别接收该第一及第二中频卫星信号。上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中,该外导波管的外周或该内导波管的底座其中之一设有一信号输出端子、一双频降频电路及该矩阵开关电路,该双频降频电路包含有该第一及第二降频电路,该矩阵开关电路电性连接该信号输出端子且通过该信号输出端子输出该第一中频卫星信号或者该第二中频卫星信号。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的另一视角方向的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的纵向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的内导波管底座的纵向剖视图;图6为该内导波管底座的部分端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的立体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的立体图;图9为一立体分解示意图,介绍内导波管底座的另一可行实施实施例;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的立体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的另一视角方向的立体图。其中,附图标记[0045]10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12 第一 LNB[0046]12a基座12b信号输出端子[0047]14 第二 LNB14a信号输入端子[0048]14b信号输出端子20外导波管[0049]20a开放端部20b封闭端部[0050]20c第一导波空间22集波部[0051]22a固定环22b第一环状导引部[0052]22c第二环状导引部24管体[0053]24a开放端部24b中心穿孔[0054]2 封闭端部24d内表面[0055]26水平极化探针28垂直极化探针[0056]29基座30内导波管[0057]30a第二导波空间32管体[0058]34介电材质导波件34a外端部[0059]34al中心锥部34a2环状部[0060]34a3环状凹槽34b内端部[0061]34b 1中心锥部34b2环状部[0062]34b3环状凹槽34b4固定环[0063]36、36,、36”底座36a容置空间[0064]36b反射面36c凸缘[0065]36d圆弧状槽孔36f 螺丝40、40,垂直极化探针44电路板
36e螺纹
38、38’水平极化探针 42反射件 46信号输出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通过所列举的实施例配合随附的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特征,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的另一视角方向的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的纵向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的内导波管底座的纵向剖视图;图6为该内导波管底座的部分端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的立体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的立体图;图9为一立体分解示意图,介绍内导波管底座的另一可行实施实施例;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的立体图; 以及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的另一视角方向的立体图。申请人:首先在此说明,在以下将要介绍的实施例以及随附的附图中,相同的参考号码,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组件或其结构特征。请先参阅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10主要包含有一用以接收并馈送一第一卫星信号至一第一低噪声降频器12 (以下简称 「第一 LNB」)的外导波管(outer feed horn) 20,以及一用以接收并馈送一第二卫星信号至一第二低噪声降频器14 (以下简称「第二 LNB」)的内导波管(inner feed hom)30,其中该第二卫星信号的频率高于该第一卫星信号的频率,例如该第一卫星信号是为如S频带(S band)的较低频段的射频卫星信号,而该第二卫星信号是为如Ku频带(Ku band)的较高频段的射频卫星信号。然而该第一及第二卫星信号的种类并不以前述为限。该外导波管20具有一开放端部20a、一封闭端部20b,以及一介于该开放端部20a 与该封闭端部20b之间的第一导波空间20c。详而言之,该外导波管20主要是由一具有前述开放端部20a的集波部22,以及一与该集波部22衔接且具有前述封闭端部20b的圆柱形管体对所组成,藉此,该管体M的内部空间可形成前述的第一导波空间20c,或者该管体 24的内部空间与该集波部22的内部空间可一起定义出前述第一导波空间20c。然而,该外导波管20并不以前述构造为限,例如该外导波管20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管件。其次,在该管体M中设置有一水平极化探针沈与一垂直极化探针观,所述探针沈、观垂直穿过该管体 24的管壁而分别突伸悬置于该第一导波空间20c中,而且所述探针沈、观投影在该第一导波空间20c的一横向截面上时(例如该管体的底部上时)是呈现相互垂直状,用以分别接收同频段中电场振动方向相互垂直的两种电磁波。进一步言之,该集波部22具有一固定于该外导波管20的管体M的开放端部2 的固定环22a,以及环绕于该固定环2 外周面且直径依序递增的第一环状导引部22b与第二环状导引部22c。然而,该集波部22的结构特征依所需接收第一卫星信号的极化种类如线性极化、圆极化、或椭圆极化等的不同而可对应变化为矩形、圆形、椭圆形或自椭圆外廓渐转为圆形,因此并不以此接收圆极化的环形构造为限;且依其信号增益或旁波抑制频宽的规格而设计结构尺寸,因此更不以此同轴双环构造为限,例如,以图7所揭示的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10为例,该集波部22仅设置有一环状导引部22b,或者,如图8所揭示的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10为例,该集波部22具有一自其固定环2 外周面向外喇叭状延伸(也即直径渐趋扩大)的导引部22b。换言之,前述各种形状的集波部或其它形状的集波部均可应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10中。其次,该管体M基本上是为一一端开放且另一端封闭的圆柱形管体。详而言之, 该管体M具有一与该集波部22衔接的开放端部Ma、一具有一中心穿孔Mb的封闭端部 Mc (形成该外导波管20的封闭端部20b),以及位于该开放端部2 与该封闭端部2 之间的圆柱形内部空间。其次,该管体封闭端部的内表面Md,是形成一反射面,而该外导波管的水平极化探针26与垂直极化探针观与该反射面24d的距离是为所预定接收的第一卫星信号的波长的四分之一的奇数倍(即2N+1倍,其中N为正整数);当然,为了维持垂直与水平极化信号相互的隔离性,且基于信号强度及节省空间考虑,可使水平极化探针26与垂直极化探针观与该反射面Md的距离分别为所预定接收的第一卫星信号的波长的四分之三与四分之一,也即3/4λ与1/4λ。换言之,所述探针沈、观突伸于该管体M内部空间中时,是有高低落差而不在同一平面上。该内导波管30主要包含有一两端开放的圆柱形管体32、一设置于该管体32 —端的介电材质导波件(dielectric waveguide) 34,以及一连接于该管体32另一端且固定于该外导波管20管体M的封闭端部Mc的底座36,藉此,该介电材质导波件34、该管体32 的内部空间以及该底座36可界定出一第二导波空间30a。在本实施例中,该内导波管30的底座36是与处理第二卫星信号的第二 LNB 14的基座共享,换言之,该底座36除了具有连接该外导波管20并支撑该管体32与介电材质导波件34于该第一导波空间20c中的功能外,该底座36也同时作为该第二 LNB 14的基座而容置有该第二 LNB 14的降频电路(图中未示)。在此需说明的是,此实施例中该内导波管 30的底座36与该第二 LNB 14的基座的共享设计,是为一种减少体积的较佳化设计,然而, 该内导波管30的底座36与第二 LNB 14的基座实际上也可设计成两个独立的构件,也即, 并不以此实施例中所揭露的共享设计为限。另一方面,该底座36具有一圆柱形的容置空间 36a,是同轴对应地连通该内导波管30的管体32的内部空间,并与该内导波管管体32的内部空间一同形成该第二导波空间30a。然而,界定出该第二导波空间30a的结构并不以前述的实施例为限,例如该第二导波空间30a可以完全由该内导波管的管体32的内部空间所构成。其次,该内导波管30还包含有分别突伸于该第二导波空间30a中且投影在该第二导波空间30a的一横向截面上时呈现相互垂直状的一水平极化探针38与一垂直极化探针 40。详而言之,该内导波管30的底座36具有一位于其容置空间36a底端的反射面36b,而该内导波管30的水平极化探针38与垂直极化探针40是分别突伸于该底座36的容置空间 36a中,且与该底座36的反射面36b较为接近(如本实施例为垂直极化探针40)与反射面 36b的距离是为所预定接收的第二卫星信号的波长的四分之一的奇数倍,若以信号强度及节省空间考虑即为第二卫星信号的波长的四分之一,也即1/4 λ。此外,该水平极化探针38 与该垂直极化探针40之间还设置有一反射件42,且该反射件42与该水平极化探针38的距离是为1/4 λ,同于上述垂直极化探针40以信号强度及节省空间考虑,且用以加强水平极化电磁波的信号反射效果。换言之,所述探针38、40突伸于该第二导波空间30a中时,是有高低落差而不在同一平面上。然而,所述探针38、40的设置型态并不以前述为限,例如,请参阅图9,为本案申请人于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511783号所提供的另一可行的内导波管底座36,实施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其中水平极化探针38’与垂直极化探针40’是建置在第二 LNB的电路板44上,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此外,请特别参阅图2及图4至图6,该底座36具有一圆形凸缘36c,以及以等角度分布方式贯穿该凸缘36c的多个圆弧状槽孔36d,且该容置空间36a的入口端的壁面设置有螺纹36e。如此一来,通过该螺纹36e可使该底座36与该管体32衔接,且通过分别穿过各该底座圆弧状槽孔36d且锁合于该外导波管20封闭端部20b的如螺丝36f等固定件,使得该底座36可以与该外导波管20相互固定。此时,该内导波管30的管体32是穿过该外导波管20封闭端部20b的中心穿孔Mb,而连同该介电材质导波件34被支撑在该第一导波空间20c的轴心位置,也即,同轴地悬置于该外导波管20的管体M中。此外,通过该圆弧状槽孔36d的设计,使得该底座36固定于该外导波管20封闭端部20b上时,该底座36可在该圆弧状槽孔36d的左右两端所界定的范围内相对该外导波管20同轴旋转至一特定对应第二卫星信号发射端的方位角,之后再通过螺丝36f固定该底座36的位置,以确保该水平极化探针38与垂直极化探针40能有效地接收该第二卫星信号。换言之,通过该圆弧状槽孔36d的设计,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10可以调整该内导波管30管体32相对该外导波管20的方位角,以使该内导波管30能有效地接收卫星信号。此些可调整该内导波管30的设置方位角的设计,特别适用于该第一及第二卫星信号是由二颗不同但相近的卫星所发出的情况。若是该第一及第二卫星信号是由同一颗卫星所发出,则可不设置前述调整机构,而直接将底座36固定在该外导波管20上,例如,采用图9所示的底座 36’设计,将水平极化探针38’与垂直极化探针40’建置在电路板44上,并利用螺丝(图中未示)穿过该底座凸缘的穿孔而将底座36’直接固定在该外导波管20上。该内导波管30的介电材质导波件34是用以导引高频卫星信号,由于该导波件34 是由诸如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聚乙烯(polyethylene)、聚丙烯(polypropylene)、 聚苯乙烯(polystyrene)以及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butadiene -styrene)此类的介电材料所制成,因此对于该外导波管20所接收的低频卫星信号不会产生影响。在结构上,该介电材质导波件34具有一外端部34a以及一与该外端部3 相对且塞设于该内导波管30的管体32中的内端部34b,藉以导引第二卫星信号至该第二导波空间 30a中。进一步言之,该外端部3 具有一中心锥部34al、一与该中心锥部34al同轴地围绕在该中心锥部Mal周缘的环状部34a2,以及一位于该中心锥部34al与该环状部34a2之间的环状凹槽;3如3。通过此些环状部34a2与环状凹槽34a3的设计,可达到良好的旁波抑制效果。同样地,该介电材质导波件34的内端部34b具有一中心锥部34bl、一与该中心锥部34bl同轴地围绕在该中心锥部34bl周缘的环状部34b2、一位于该中心锥部34bl与该环状部3仙2之间的环状凹槽34b3,以及一与该中心锥部34bl同轴地围绕在该环状部3仙2周缘的固定环34b4。组装时,该固定环34b4是塞设于该内导波管30管体32中,使该介电材质导波件;34与该管体32可同轴衔接。此时,该介电材质导波件34有一部分是位于该集波部22的导引部22b中。也即,该介电材质导波件34的设置位置是靠近该集波部22的入口端,以有效地导引该第二卫星信号。然而,该介电材质导波件34的外端部34a以及内端部 34b的结构特征依所需接收第二卫星信号的极化种类如线性极化、圆极化、或椭圆极化等的不同而可对应变化为矩形、圆形、椭圆形或自椭圆外廓渐转为圆形,因此并不以此接收圆极化的环形构造为限;且依其信号增益或旁波抑制频宽的规格而设计结构尺寸,因此更不以此同轴双环构造的环状部34a2、34b2的两个环形数量为限。此外,用以处理第一卫星信号的第一 LNB 12具有一固定于该外导波管管体M的外周面的基座12a,该基座12a中设置有与该外导波管的水平、垂直极化探针沈、28电性导通的一降频电路(图中未示),且该第一LNB基座1 的侧面设置有一信号输出端子12b,用以输出经该第一 LNB 12的降频电路已降频放大与中频定频处理后的第一中频卫星信号。 其次,用以处理第二卫星信号的第二 LNB 14具有设于该底座36中且与该内导波管的水平、 垂直极化探针38、40电性导通的一降频电路(图中未示),以及位于该底座36的侧面的一信号输入端子14a与一信号输出端子14b。其中,第一 LNB 12的信号输出端子12b与该第二 LNB 14的信号输入端子Ha之间是通过如同轴缆线、双绞线或并行传输线等具有传输高频信号功能的一信号线(图中未示)连接,如此,经由该第一 LNB 12的信号输出端子12b 所输出的第一中频卫星信号可传送至第二 LNB 14;该第二 LNB 14的降频电路的后更接设一具有多重电路开关切换功能的矩阵开关电路(图中未示),是与该信号输出端子14b电性连接,使该第一 LNB 12输出的第一中频卫星信号与该第二 LNB 14的LNB电路产生的第二中频卫星信号共同输入该矩阵开关电路,则可由卫星信号接收用户所提供的控制指令控制该矩阵开关电路切换选择该第一中频卫星信号或者该第二中频卫星信号经由该信号输出端子14b输出。在此需说明的是,该第一、第二 LNB 12,14的设置位置以及输入输出设计并不以前述为限,例如,也可设计成由第二 LNB 14直接输出一第二中频卫星信号并传输至第一 LNB 12,再通过与第一 LNB 12的降频电路产生的一第一中频卫星信号共同输入第一 LNB 12中所设置的一矩阵开关电路,即可于第一 LNB 12选择性地切换输出第一中频卫星信号或第二中频卫星信号;或者,该第一与第二 LNB被设计成可以各自单独输出该第一与第二中频卫星信号,另外由一矩阵开关电路同时接收第一与第二 LNB所产生的第一及第二卫星中频信号以选择切换输出。更甚者,当内导波管30采用如图9所示的底座36’设计,由于水平极化探针38’与垂直极化探针40’所电性连接的电路板44极为接近该外导波管20的封闭端部20b,只要将该电路板44的电路布设变更为具有一双频降频电路以及与该双频降频电路电性连接的一矩阵开关电路,该双频降频电路可为包含用以处理第一及第二卫星信号的降频电路,则可省略上述第一 LNB 12的结构;因此,使传输第一卫星信号的水平极化探针38与垂直极化探针40电性连接该第二 LNB的电路板44的双频降频电路,即可由双频降频电路同时处理第一及第二卫星信号以产生第一及第二中频卫星信号,然后自该矩阵开关电路选择切换输出第一中频卫星信号或第二中频卫星信号,并由第二 LNB的单一输出端子输出。再者,本实用新型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10是可采用如图10及图11所示的概呈L型的底座36”,如此,可将用以分别处理第一及第二卫星信号的第一及第二降频电路, 或者可同时处理第一及第二卫星信号的双降频电路,连同矩阵开关电路设置在该底座36” 中邻近外导波管20的外周部分,而且,自该矩阵开关电路选择切换输出的第一中频卫星信号或第二中频卫星信号,可经由突露于该底座36”侧边且与该矩阵开关电路电性连接的单一信号输出端子46输出。由于前述LNB 12、14的作用原理以及输入输出设计属现有技术, 故其详细电路设计原理及布局在此不予赘述。通过以上的结构设计,由于该底座36固定于该外导波管20的封闭端部20b上的方式,是使得该内导波管30管体32与该介电材质导波件34可与该第一导波空间20c同轴地位于该外导波管20中,因此,当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10架设于一碟型天线(parabolic dish)(图中未不)上时,同轴设置的第一导波空间20c与第二导波空间30a可同时对正碟型天线的反射焦点,而有效地分别接收第一卫星信号与第二卫星信号。其次,由于该内导波管30的介电材质导波件34与管体32是同轴地设置在该外导波管 20中,因此与现有利用并列型态设置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10具有较小的整体体积。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第一降频电路;一外导波管,用以接收并馈送一第一卫星信号至该第一降频电路,该外导波管具有一第一导波空间,以及与该第一降频电路电性连接且投影在该第一导波空间的一横向截面上时呈现相互垂直状的一水平极化探针与一垂直极化探针;一第二降频电路;以及一内导波管,用以接收并馈送一频率高于该第一卫星信号的第二卫星信号至该第二降频电路,该内导波管具有一管体、一设置于该管体一端的介电材质导波件、一连接于该管体另一端的底座、一由该介电材质导波件、该管体以及该底座所定义出来的第二导波空间,以及与该第二降频电路电性连接且投影在该第二导波空间的一横向截面上时呈现相互垂直状的一水平极化探针与一垂直极化探针;该底座连接于该外导波管,且该底座的至少一部分、该管体以及该介电材质导波件与该第一导波空间同轴,且该管体的至少一部分以及该介电材质导波件位于该外导波管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导波管包含有一开放端部、一具有一中心穿孔的封闭端部,以及介于该开放端部与该封闭端部之间的前述第一导波空间;而该内导波管的底座固定于该封闭端部,且该内导波管的管体穿过该封闭端部的中心穿孔而至少有一部分与该第一导波空间同轴地位于该第一导波空间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导波管的底座具有一圆弧状槽孔,且该内导波管通过一穿过该底座圆弧状槽孔且与该外导波管封闭端部结合的固定件而与该外导波管相互结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导波管包含有一具有前述开放端部的集波部,以及一与该集波部衔接且具有前述封闭端部的管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导波管包含有一集波部,以及一管体,具有一与该集波部衔接的开放端部,以及一具有一中心穿孔的封闭端部;该内导波管的底座固定于该封闭端部,且该内导波管的管体穿过该封闭端部的中心穿孔而至少有一部分与该外导波管的管体同轴地位于该外导波管的管体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集波部包含有一套设固定于该外导波管的管体的开放端部的固定环,以及一自该固定环外周面向外喇叭状延伸的导引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集波部包含有一套设固定于该外导波管的管体的开放端部的固定环,以及至少一环绕于该固定环外周面的环状导引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导波管的介电材质导波件至少有一部分位于该集波部的导引部中。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导波管的管体封闭端部的内表面,形成一反射面,而该外导波管的水平极化探针与垂直极化探针分别突伸于该外导波管的管体中,且任一探针与该反射面的距离为该外导波管预定接收的卫星信号的四分之一波长的2N+1倍,其中N为正整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分别突伸于该外导波管的管体中的水平极化探针与垂直极化探针是位于不同平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导波管的底座具有一容置空间,同轴对应地连通该内导波管的管体的内部空间,且该底座的容置空间与该内导波管的管体的内部空间形成该第二导波空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导波管的底座具有一位于其容置空间底端的反射面,而该内导波管的水平极化探针与垂直极化探针分别突伸于该底座的容置空间中,且其中的一探针与该底座的反射面的距离为该内导波管预定接收的卫星信号的四分之一波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导波管的底座的容置空间中还突伸有一反射件,该反射件位于该水平极化探针与垂直极化探针之间,且与较为接近该内导波管的管体的该二者其中之一探针的距离为该内导波管预定接收的卫星信号的四分之一波长。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导波管的介电材质导波件具有一外端部以及一与该外端部相对且位于该内导波管的管体中的内端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介电材质导波件的外端部具有一中心锥部、一与该中心锥部同轴地围绕在该中心锥部周缘的环状部,以及一位于该中心锥部与该环状部之间的环状凹槽。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介电材质导波件的内端部具有一中心锥部、一与该内端部的中心锥部同轴地围绕在该内端部的中心锥部周缘的环状部、一位于该内端部的中心锥部与该环状部之间的环状凹槽,以及一与该内端部的中心锥部同轴地围绕在该内端部的环状部周缘的固定环,该固定环塞设于该内导波管的管体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降频电路以及第二降频电路还电性连接一矩阵开关电路,该矩阵开关电路用以接收该第一及第二降频电路分别产生的一第一及一第二中频卫星信号,并经电路开关切换处理输出该第一中频卫星信号或者该第二中频卫星信号,该矩阵开关电路设于该外导波管的外周或该内导波管的底座。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导波管的外周设有一第一低噪声降频器,该第一低噪声降频器具有该第一降频电路,该内导波管的底座设有一第二低噪声降频器,该第二低噪声降频器具有该第二降频电路,该第一低噪声降频器及第二低噪声降频其中的一者设有一第一信号输出端子,另一者设有该矩阵开关电路、 一信号输入端子以及一第二信号输出端子,该第一信号输出端子电性连接该信号输入端子,该矩阵开关电路电性连接该信号输入端子及该第二信号输出端子,该矩阵开关电路通过该第二信号输出端子输出该第一中频卫星信号或者该第二中频卫星信号。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低噪声降频器具有该第一信号输出端子,用以输出该第一中频卫星信号,而该第二低噪声降频器具有该矩阵开关电路、该信号输入端子以及该第二信号输出端子,其中该矩阵开关电路自该信号输入端子及该第二降频电路分别接收该第一及第二中频卫星信号。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导波管的外周或该内导波管的底座其中之一设有一信号输出端子、一双频降频电路及该矩阵开关电路, 该双频降频电路包含有该第一及第二降频电路,该矩阵开关电路电性连接该信号输出端子且通过该信号输出端子输出该第一中频卫星信号或者该第二中频卫星信号。
专利摘要一种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包含有一第一降频电路、一用以接收并馈送一第一卫星信号至该第一降频电路的外导波管、一第二降频电路,以及一用以接收并馈送一频率高于该第一卫星信号的第二卫星信号至该第二降频电路的内导波管。该外导波管具有一端开放且另一端封闭的第一导波空间,而该内导波管固接于该外导波管并具有一端同轴地塞设有一介电材质导波件的第二导波空间,且该第二导波空间至少有一部分与该第一导波空间同轴地位于该外导波管中。藉此,该双频卫星信号接收装置架设于一碟型天线上时,该外、内导波管的第一、第二导波空间可同轴地对正该碟型天线的反射焦点位置,以有效地分别接收不同频带的卫星信号。
文档编号H04B1/16GK202172401SQ20112035571
公开日2012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3日
发明者潘鹏程, 陈俊杰 申请人:百一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