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式耳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57686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头戴式耳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在噪音消除头戴式耳机(headphone)中使用的头戴式耳机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有一种噪音消除头戴式耳机,它在嘈杂的环境中再现噪音已被充分降低的音频信号。对每个声道执行噪音消除处理。相关技术中的噪音消除头戴式耳机装置具有被封装在左右声道各自的外壳中的噪音消除处理电路。
此外,近年来,如JP2008-122729A中所述,具有数字化噪音消除功能的数字噪音消除法已投入实际使用。数字噪音消除法是一种使头戴式耳机的内置麦克风所检测到的噪音数字化,并实施信号处理,从而产生具有消除噪音的效果的逆相声音以便减少噪音的方法。与模拟噪音消除方法相比,数字噪音消除方法可借助于数字噪音消除软件来产生高精度噪音消除信号。通常,数字噪音消除处理单元使用数字信号处理器(在下文中称为“DSP”)且包括集成电路(在下文中称为“1C”)。由于DSP的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可以实施双声道噪音消除处理。在此情况下,通过使左右声道共享噪音消除处理单元,可将噪音消除处理单元布置在两个声道中的一个声道(例如左声道,在下文中称为“L声道”)的外壳中。在噪音消除处理单元与另一右声道(在下文中称为“R声道”)之间,来自安装在R声道的头戴式耳机单元附近的麦克风的信号(称作“麦克风信号”)通过沿头带(headband)布置的线缆被提供给噪音消除处理单元。由噪音消除处理单元产生的R声道的消除了噪音的音频信号通过沿头带布置的线缆被提供给头戴式耳机单元。在过顶型头戴式耳机(也称作“头带型头戴式耳机”)的情况中,通常使用屏蔽线缆将R声道的麦克风信号发送给L声道。屏蔽线缆包括内部导线(单条导线或多条涂层导线)和包围内部导线的外部导体(细导体或金属箔)。外部导体被视为处于地电位。

发明内容
外部导体不仅能防止噪音进入内部导体,还能降低来自内部导体的噪音辐射。然而,屏蔽线缆存在一个问题,即与其他不具有外部导体的线缆相比,耐久性更短。因此,在头带与左右外壳之间配置可弯曲连接以设计出一种可折叠头戴式耳机装置的情况中,令人担心的是由于重复弯曲操作屏蔽线缆有可能折断。如果使用的是没有外部导体的线缆而不是屏蔽线缆,那么噪音就会叠加在麦克风所检测到的噪音分量上,从而导致噪音消除处理精度降低的问题。因此,希望提供一种可防止噪音叠加在麦克风所检测到的信号上并执行高精度噪音消除处理的头戴式耳机装置。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头戴式耳机装置,它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连接至第一和第二外壳的头带;分别布置在第一和第二外壳中的第一头戴式耳机单元和第二头戴式耳机单元;布置在第一和第二头戴式耳机单元附近的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以及布置在第一外壳中的信号处理单元,此信号处理单元用于处理来自外部的输入音频信号及第一和第二麦克风所检测到的麦克风信号,并产生将被提供给第一和第二头戴式耳机单元的第一和第二噪音已消除音频信号,其中,布置在第二外壳中的第二麦克风的麦克风信号被提供给具有低输出阻抗的缓冲器电路,且缓冲器电路的输出信号通过布置在头带中的第一线缆被提供给信号处理单元,并且其中,第二音频信号通过布置在头带中的第二线缆从信号处理单元提供给布置在第二外壳中的第二头戴式耳机单元。优选地,第一线缆是导线周围无外部导体的线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当麦克风信号经由布置在头带中的第一线缆被发送时,该麦克风信号通过低输出阻抗的缓冲器电路被发送。因此,可以防止噪音叠加在麦克风信号上,从而实现高精度噪音消除处理。


·
图I是示出可应用于本公开的反馈型噪音消除头戴式耳机的示例的方块图;图2是示出可应用于本公开的前馈型噪音消除头戴式耳机的示例的方块图;图3是显示根据本公开的头戴式耳机的外观的正视图;图4是示出将根据本公开的头戴式耳机存放到头戴式耳机套中的方法的示图;图5是示出根据相关技术的噪音消除头戴式耳机的连接的方块图;图6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噪音消除头戴式耳机的连接的方块图;以及图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噪音消除头戴式耳机中的连接的更多细节的方块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注意,在此说明书和附图中,具有大体上相同之功能和结构的结构元件用相同的参考数字来表示,且省略了对这些结构元件的重复说明。下文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作为本公开之优选的特定示例而被提供。尽管添加了技术上优选的各种限制,但是除非在下述说明中指定,否则此公开之范围不应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可用在此公开中的噪音消除装置”将对可用在此公开中的噪音消除系统的示例加以描述。在该噪音消除系统中,存在反馈型系统和如馈型系统。“反馈型噪音消除系统”首先描述反馈型噪音消除系统。图I是显示根据此反馈型系统的具有噪音消除功能的头戴式耳机装置的配置示例的方块图。为了简化说明,图I示出了戴在收听者右耳侧的头戴式耳机装置的一部分的配置。这同样适用于对将在稍后描述的前馈型噪音消除系统的描述。图I显示当收听者戴上头戴式耳机装置时,收听者右耳被用于右耳的外壳2盖住的状态。在外壳2的内部,提供了用于回放音频信号,即电子信号的头戴式耳机单元3(也称作“驱动单元”)。来自输入端子4的音频信号,例如,音乐信号,通过均衡器电路5和加法器电路6被提供给功率放大器7,且来自功率放大器7的输出音乐信号被提供给头戴式耳机单兀3,并且然后被再现。从而向收听者的右耳发出音乐信号的再现声音。音频信号输入端子4包括头戴式耳机插头,此头戴式耳机插头被插入到便携式音乐再现装置的头戴式耳机插座中。对于当前的噪音消除系统,除了均衡器电路5、加法器电路6和功率放大器7以外,噪音消除处理单元10也被设在位于音频信号输入端子4与用于右耳和左耳的头戴式耳机单元3之间的音频信号传输路径上。噪音消除处理单元10包括麦克风11、麦克风放大器12、用于降低噪音的滤波器电路13等。尽管图 中未显示,但是噪音消除处理单元10、头戴式耳机单元3、麦克风11,和构成音频信号输入端子4的头戴式耳机插头通过连接线缆而相连。参考数字10a、10b和IOc表示连接端子,连接线缆通过这些连接端子被连接至头戴式耳机装置。图I中所示的噪音消除系统以反馈方式降低收听者I收听音乐的环境中的来自外壳2外部的噪音源8的、进入外壳2中收听者I的音乐收听位置的噪音。因此,收听者I能在极好的环境中收听音乐。在反馈型噪音消除系统中,麦克风11在收听者I的音乐收听位置处的噪音与供噪音消除用的音频信号的再现声音进行声音合成的位置处拾取噪音。因此,在反馈型噪音消除系统中,用于噪声拾取的麦克风11被设在外壳2(外壳部件)内部的噪音消除点PC。注意,对于麦克风11的此位置处的声音要变成控制点而言,考虑到噪音衰减效应,噪音消除点PC —般被布置在耳朵附近,即,头戴式耳机单元3的膜片的前表面;且在此位置设置麦克风11。在噪音消除系统中,用于噪音消除的音频信号产生单元(在下文中被称作“噪音消除信号产生单元”)产生由麦克风11拾取到的噪音的逆相分量,作为噪音消除用音频信号(在下文中称作“噪音消除音频信号”)。接着,所产生的噪音消除音频信号被提供给头戴式耳机单元3,且声音得以再现,从而降低从外部进入外壳2的噪音。在此应注意,噪音源8处的噪音与进入外壳2的噪音的特性并不相同。然而,反馈型噪音消除系统被配置成拾取已经进入外壳2的噪音8’,S卩,将由麦克风11来消除的目标噪音。因此,在反馈型噪音消除系统中,噪音消除音频信号产生单元适于产生噪音8’的逆相分量,以便消除麦克风11在噪音消除点Pc所拾取的噪音8,。对于反馈型噪音消除系统中的噪音消除音频信号产生单元,使用的是数字滤波器电路13。数字滤波器电路13包括DSP15、在其上游阶段的A/D转换器电路14,和在其下游阶段的D/A转换器电路16。由麦克风11拾取并获得的模拟音频信号通过麦克风放大器12被提供给数字滤波器电路13。模拟音频信号被A/D转换器电路14转换成数字音频信号。然后,数字音频信号被提供给DSP15。DSP15包括用于产生用于反馈型噪音消除的数字音频信号的数字滤波器。数字滤波器从已输入该数位滤波器的数字音频信号产生前述数字噪音消除音频信号,此数字噪音消除音频信号具有与在滤波器内设置为参数的滤波器系数相对应的特性。DSP15的数字滤波器中的某个滤波器系数已提前设定。注意,与多种实际声音再现环境相对应的滤波器系数可被记录在存储器中,以使得用户可根据环境从存储器中选择并设定数字滤波器的系数。例如,可选择性地设置用于消除飞机中的噪音的滤波器系数、用于消除火车或公共汽车中的噪音的滤波器系数、用于消除办公室或教室中的办公自动化设备或空调设备的噪音的滤波器系数等。DSP15所产生的数字噪音消除音频信号在D/A转换器电路16中被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接着,模拟噪音消除音频信号作为数字滤波器电路13的输出信号被提供给加法器电路6。输入音频信号(诸如,音乐信号)通过输入端子4和均衡器电路5被提供给加法器电路6。均衡器电路5对输入音频信号做特定于声音的校正。作为加法器电路6的加法运算的结果的音频信号通过功率放大器7被提供给头戴式耳机単元3,以便再现声音。由头戴式耳机単元3发出的再现声音包括由数字滤波器13产生的噪音消除音频信号的声音再现分量。由头戴式耳机単元3发出的再现声音中的噪音消除音频信号的声音再现分量被与噪音8,合成,因此,在噪音消除点Pc处噪音8,被降低 (消除)。除此之外,在图I中所示的配置中,均衡器器5和加法电路6的处理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例如,DSP15可执行这样的处理。优选地是,另一声道的噪音消除处理也可由噪音消除处理单元10来执行。若左右声道被设计成共享噪音消除处理单元10,则可减轻重量且降低成本。“前馈型噪音消除系统”图2是示出了前馈型噪音消除系统的方块图。在图2中,与图I的示例中那些部分相类似的部分被赋予相同的參考数字。根据图2中所示的示例的噪音消除处理单元20包括麦克风21、麦克风放大器22,和用于降低噪音的数字滤波器电路23。与反馈型噪音消除处理单元10 —祥,噪音消除处理单元20也通过连接线缆被连接至头戴式耳机単元3、麦克风21和构成音频输入端子4的头戴式耳机插头。參考数字20a、20b和20c表示连接端子,连接线缆通过这些连接端子连接至噪音消除处理单元20。图2中所示的示例以前馈方式降低收听者I的音乐收听环境中的来自外壳2外部的噪音源8的、进入外壳2中收听者I的音乐收听位置的噪音,以使收听者能够在极好的环境中收听音乐。如图2中所示,前馈型噪音消除系统基本上包括布置在外壳2外部的麦克风21。此外,在此噪音消除系统中,由麦克风11拾取的噪音8经过滤波后产生噪音消除音频信号。接着,所产生的噪音消除音频信号在头戴式耳机単元3中被再现,以消除收听者I耳朵附近的噪音(噪音8’)。由于空间位置的差异(包括外壳2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差异),麦克风21所拾取的噪音与外壳2中的噪音8’具有彼此不同的特性。因此,前馈型噪音消除系统预测麦克风21所拾取的来自噪音源8的噪音与噪音消除点Pc处的噪音8,的空间转移函数之差,并产生用于噪音消除的音频信号。对于前馈型噪音消除系统中的噪音消除音频信号产生单元,使用的是数字滤波器电路23。与前述数字滤波器电路13 —祥,数字滤波器电路23也包括DSP25、在其上游阶段的A/D转换器电路44,和在其下游阶段的D/A转换器电路26。由麦克风21拾取并获得的模拟音频信号通过麦克风放大器22被提供给数字滤波器电路23,并由A/D转换器电路24转换成数字音频信号。然后,数字音频信号被提供给DSP25。DSP25包括用于产生供前馈型噪音消除用的数字音频信号的数字滤波器。该数字滤波器从已输入该数字滤波器的数字音频信号产生前述数字噪音消除音频信号,这些数字噪音消除音频信号具有与在滤波器内被设为參数的滤波器系数相对应的特性。DSP25的数字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可以按与DSP15中相同的方式来设置。DSP25的数字滤波器根据设定的滤波器系数产生数字噪音消除音频信号。DSP25所产生的数字噪音消除音频信号由D/A转换器电路26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接着,模拟噪音消除音频信号作为数字滤波器电路23的输出信号被提供给加法器电路6。收听者I想要收听的输入音频信号(诸如,音乐信号)通过输入端子4和均衡器 电路5被提供给加法器电路6。均衡器电路5对输入音频信号做特定于声音的校正。作为加法器电路6的加法运算的结果的音频信号通过功率放大器7被提供给头戴式耳机単元3并得以再现。由头戴式耳机単元3发出的再现声音包含由数字滤波器23产生的噪音消除音频信号的声音再现分量。由头戴式耳机単元3发出的再现声音中的噪音消除音频信号的声音再现分量被与噪音8,相合成,因此,在噪音消除点Pc处的噪音8,被降低(消除)。数字滤波器电路23与数字滤波器电路13的配置相同,但是包括DSP15或DSP25的数字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根据它是反馈型还是前馈型而改变。除此之外,在图2中所示的示例中,均衡器5和加法器电路6的处理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例如,DSP25可执行这样的处理。优选地,另一声道的噪音消除处理也可由噪音消除处理单元20来执行。若左右声道被设计成共享噪音消除处理单元20,则可减轻重量且降低成本。“头戴式耳机装置的外观”图3是示出了噪音消除头戴式耳机的外观的正视图。如图3中所示,噪音消除头戴式耳机41包括头带43、两个滑动件(slider) 45L和45R、两个悬挂件(hanger) 47L和47R、两个外壳2L和2R、两个耳垫55L和55R。耳垫55L和55R由诸如上面涂有聚氨酯和人造革的、有弹性的材料制成,且因此这些耳垫具有高气密性和柔韧性。一种网状物被安装为使得其覆盖大体布置在耳垫55L和55R各自中心处的开ロ。头带43以弯曲状被形成以顺应用户的头部,且适于支撑整个头戴式耳机41,头戴式耳机41在用户佩戴它时与用户头顶骨区域接触。头带43是通过使用合成树脂(比如塑料)和金属等制成的,且具有预定的硬度和弾性,以提供柔韧性。因此,当佩戴头戴式耳机41时,外壳2L和2R以及耳垫55L和55R压向用户的颞区(temporal region),且可以维持住佩戴头戴式耳机41的状态。滑动件45L和45R被设在头带43的相对端。除此之外,悬挂件47L和47R被设在滑动件45L和45R上。滑动件45L和45R适于在头带43的内侧可滑动地移动。通过滑动件45L和45R的可滑动的移动,悬挂件47L和47R可向下远离头带43移动或向上朝头带43移动。在佩戴头戴式耳机41时,可通过根据用户头部的大小以及头部顶骨区域与耳朵之间的距离等来调整滑动件45L和45R的展开和收缩的程度,从而将外壳2L和2R以及耳垫55L和55R调整到与用户耳朵相対的位置。因此,用户可感到适合自己身体特征和偏好的舒适性。另ー方面,在头戴式耳机41未使用时,可使滑动件45L和45R处于缩短状态以节省收纳空间。悬挂件47L和47R被设在头带43的相对端,且可旋转地支撑外壳2L和2R。在本公开中,悬挂件47L和47R与滑动件45L和45R通过铰链彼此耦接。因此,悬挂件47L和47R变为可弯曲的。除此之外,悬挂件47L和47R的尖端是分岔的形状(bifurcatedshape),并可旋转地支撑外壳2L和2R。此外,悬挂件47L和47R还是可分式结构(divisiblestructure),且通过旋转轴彼此相连,并被配置成可旋转的。头戴式耳机单元3和麦克风11 (或21)被布置在每ー个外壳2L或2R中。在其中一个声道的外壳中,例如,L声道的外壳2L中,布置有噪音消除处理单兀10 (或20)。此外, 外壳2L中还布置有作为控制器来控制整个头戴式耳机装置的微电脑。例如,麦克风可以是一种电容式麦克风。此外,电池(例如,可充电电池)被封装在外壳2L中。连接绳48延伸直到外壳2L外部。连接绳48包括在其中穿过的L声道导线、R声道导线,和地线等,且适于将音频信号发送给头戴式耳机41。插头(未示出)被布置在绳48的另一端。通过将插头连接至诸如MP3播放器之类的音频再现装置,头戴式耳机41被连接至音频再现装置。为了驱动未连接至连接绳48的外壳2R中的单元,例如,通过头带43上的凹槽或内部空间在外壳2L与外壳2R之间安装连接绳(未示出)。此连接绳连接至外壳2R中的头戴式耳机单兀。除此之外,位于外壳2R中的麦克风的麦克风信号从外壳2R被发送到外壳2L中的噪音消除处理单元。对于跨越外壳2L和2R之间的绳子而言,使用的是无外部导体的线缆(即,并非屏蔽线缆),以便防止绳子由于弯曲而折断。当将上述头戴式耳机存放到例如收纳箱中时,如图4的A中所示,首先可将外壳2L和2R旋转90度,使得被耳垫55L和55R包围的声音辐射表面朝上,如图4的B中所示。接着,如图4的C中所示,外壳2L和2R与悬挂件47L和47R的连接部分被弯曲,以使得外壳2L和2R被置于头带43内侧的空间中。然后,如图4的D中所示,头戴式耳机被存放在盒式头戴式耳机套51中。头戴式耳机套51具有覆盖收纳部分的盖子52。“噪音消除头戴式耳机中的连接”參考图5来描述根据相关技术的噪音消除头戴式耳机中的连接。举ー个如上所述的反馈型噪音消除头戴式耳机的例子,包括数字滤波器13的噪音消除处理单元10被安装在L声道的外壳2L中。来自输入端子4L和4R的左右输入音频信号被分别提供给噪音消除处理单元10。对L声道和R声道分别进行噪音消除处理。对于噪音消除处理而言,来自麦克风IlL的麦克风信号被提供给噪音消除处理单元10,且来自麦克风IlR的麦克风信号被提供给噪音消除处理单元10。输入音频信号中的噪音分量通过从每个麦克风信号形成的信号而被降低,因此,降低了噪音的音频信号被分别提供给头戴式耳机単元3R和3し噪音消除处理单元10被左右声道共享,且被设在例如L声道的外壳2L中。因此,R声道的麦克风IlR的输出信号通过线缆28被提供给噪音消除处理单元10,且R声道的降低了噪音的音频信号通过线缆27被提供给头戴式耳机単元3R。对于线缆27和28,使用的是具有外部导体26的屏蔽线缆。外部导体26被接地,以免受噪音的影响。
如上所述,如果外壳2L和2R与悬挂件47L和47R之间的连接部分是可以自由弯曲的,那么屏蔽线缆就可能会折断,者导致了耐久性方面的问题。因此,本公开并不使用屏蔽线缆,而是如图6所示,使用无外部导体的线缆31和32,通过线缆31和32,R声道的音频信号从噪音消除处理单元10被发送到头戴式耳机単元3R,而且来自麦克风I IR的麦克风信号被发送给噪音消除处理单元10。如果未使用屏蔽线缆,那么噪音分量将会被叠加在R声道的麦克风信号上,且因此,噪音消除处理的解析度将下降。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提供了缓冲器电路33R,且麦克风IlR的麦克风信号通过缓冲器电路33R被发送给线缆32。尽管不是必须需要,但是为了使左右保持平衡,L声道的麦克风IlL的输出信号可通过缓冲器电路33L被提供给噪音消除处理单元10。
由于麦克风I IR具有高输出阻抗,因此缓冲器电路33R被配置成具有低输出阻抗。因此,麦克风信号以低输出阻抗被发送给线缆32,然后由噪音消除处理单元10来接收,因此,不太可能发生噪音叠加。另ー方面,如果以高阻抗被发送给线缆32,则其更容易受噪音的影响。在头戴式耳机単元3R的R声道的音频信号的情况中,由于噪音消除处理单元10的输出阻抗较低并且其増益相对较大,所以可能不会受噪音的影响。噪音消除处理的精度不会由于噪音的影响而下降。如图7中所示,缓冲器电路33R可以是例如使用晶体管34的射极跟随器晶体管电路。麦克风IlR的输出信号通过电容器35被提供给晶体管34的基板。例如,麦克风IlR可以是电容式麦克风。应当注意,在图7中,为了简化起见,L声道的配置被省略。电源36的电压通过线缆38从L声道2L侧被提供给供电电路(调节器)37。供电电路37形成DC电压,且DC电压被提供给麦克风IlR作为偏压并被提供给晶体管34的集电极。从晶体管34的发射极取出的麦克风信号通过线缆32a被发送给噪音消除处理单元10。线缆32b是麦克风信号的接地侧的线缆。R声道的音频信号还通过线缆31a和31b被提供给头戴式耳机単元3R。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动可视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而定,只要是它们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效物的范围内即可。此外,本技术也可进行如下配置。(I) 一种头戴式耳机装置,包含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头带,被连接至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第一头戴式耳机単元和第二头戴式耳机単元,分别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中;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头戴式耳机単元和所述第二头戴式耳机単元附近;和信号处理单兀,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外壳中,用于处理来自外部的输入音频信号以及由所述第一麦克风和所述第二麦克风检测到的麦克风信号,并且产生第一噪音已消除音频信号和第二噪音已消除音频信号,所述第一噪音已消除音频信号和所述第二噪音已消除音频信号将被提供给所述第一头戴式耳机単元和所述第二头戴式耳机単元,其中,布置在所述第二外壳中的所述第二麦克风的麦克风信号被提供给具有低输出阻抗的缓冲器电路,并且所述缓冲器电路的输出信号通过布置在所述头带中的第一线缆被提供给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并且其中,所述第二音频信号通过布置在所述头带中的第二线缆从所述信号处理单元被提供给布置在所述第二外壳中的所述第二头戴式耳机単元。(2)根据(I)所述的头戴式耳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线缆是导线周围无外部导体的线缆。(3)如(I)所述的头戴式耳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可移动地被连接至所述头带。(4)根据(3)所述的头戴式耳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以可旋转、可弯曲或可伸縮方式被连接至所述头帯。(5)根据(I)所述的头戴式耳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麦克风的麦克风信号被提供·给所述缓冲器电路,且所述缓冲器电路的输出信号被提供给所述信号处理单元。(6)根据(I)所述的头戴式耳机装置,其中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将输入音频信号和由所述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检测到的麦克风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单元产生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修改示例”以上详细描述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但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类实施例,基于本公开的技术理念的各种不同的修改将是可能的。例如,缓冲器电路并不局限于射极跟随器电路,而是也可使用运算放大器。除此之外,噪音消除也并不局限于反馈型系统,前馈型噪音消除也可被利用。还应注意,在不背离本公开的主g的情况下,上述实施例的配置、方法、过程、形状、材料以及数目等可以被组合。本公开包含与2011年8月11日在日本专利局提出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11-176059中所公开的内容有关的主题,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权利要求
1.一种头戴式耳机装置,包含 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 头带,被连接至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 第一头戴式耳机单元和第二头戴式耳机单元,分别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中; 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头戴式耳机单元和所述第二头戴式耳机单元附近;和 信号处理单元,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外壳中,用于处理来自外部的输入音频信号以及由所述第一麦克风和所述第二麦克风检测到的麦克风信号,并且产生第一噪音已消除音频信号和第二噪音已消除音频信号,所述第一噪音已消除音频信号和所述第二噪音已消除音频信号将被提供给所述第一头戴式耳机单元和所述第二头戴式耳机单元, 其中,布置在所述第二外壳中的所述第二麦克风的麦克风信号被提供给具有低输出阻抗的缓冲器电路,并且所述缓冲器电路的输出信号通过布置在所述头带中的第一线缆被提供给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音频信号通过布置在所述头带中的第二线缆从所述信号处理单元被提供给布置在所述第二外壳中的所述第二头戴式耳机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头戴式耳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线缆是导线周围无外部导体的线缆。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头戴式耳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可移动地被连接至所述头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戴式耳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以可旋转、可弯曲或可伸缩方式被连接至所述头带。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头戴式耳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麦克风的麦克风信号被提供给所述缓冲器电路,且所述缓冲器电路的输出信号被提供给所述信号处理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头戴式耳机装置,其中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将所述输入音频信号和由所述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检测到的麦克风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单元产生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和所述第二音频信号。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头戴式耳机装置。提供了一种头戴式耳机装置,该头戴式耳机装置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连接至第一和第二外壳的头带;分别布置在第一和第二外壳中的第一头戴式耳机单元和第二头戴式耳机单元;布置在第一和第二头戴式耳机单元附近的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以及布置在第一外壳中的信号处理单元,该信号处理单元用于处理来自外部的输入音频信号及第一和第二麦克风所检测到的麦克风信号,并产生将被提供给第一和第二头戴式耳机单元的第一和第二噪音已消除音频信号。
文档编号H04R1/10GK102957981SQ201210282300
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1日
发明者生出健一 申请人:索尼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