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优化方法和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795106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射频优化方法和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射频优化方法和装置。本发明射频优化方法,包括:获取基站扇区中第一系统天线的第一射频参数和第二系统天线的第二射频参数;根据所述第一射频参数和第二射频参数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对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进行优化,以使所述双系统的射频优化效果达到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各自独立架设天线的情况下的射频优化效果,所述双系统包括所述第一系统、所述第二系统。本发明实施例解决现有的射频优化方法不能使两个系统同时达到预期的射频优化效果的问题。
【专利说明】射频优化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射频优化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以下简称TDD)网络建设将面临一副天线需要同时支持多个频段的情况,例如在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ime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以下简称 TD-SCDMA)系统和时分长期演进(Time Division-Long Term Evolution,以下简称TD-LTE)系统组网的情况下,天线既要能支持TD-SCDMA系统的所有频段,还要能支持TD-LTE系统的所有频段。
[0003]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是将支持TD-SCDMA系统频段的天线与支持TD-LTE系统频段的天线合并为一副归一化天线,再调整射频参数,实现对这两种系统的射频优化。但是,TD-SCDMA系统与TD-LTE系统共用一副归一化天线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现有的射频优化方法不能使两个系统同时达到预期的射频优化效果。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射频优化方法和装置,以解决现有的射频优化方法不能使两个系统同时达到预期的射频优化效果的问题。
[0005]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射频优化方法,包括:
[0006]获取基站扇区中第一系统天线的第一射频参数和第二系统天线的第二射频参数,所述第一射频参数包括第一方位角、第一机械下倾角、第一电子下倾角、第一波束权值以及第一发射功率,所述第二射频参数包括第二方位角、第二机械下倾角、第二电子下倾角、第二波束权值以及第二发射功率;
[0007]根据所述第一射频参数和第二射频参数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对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进行优化,以使所述双系统的射频优化效果达到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各自独立架设天线的情况下的射频优化效果,所述双系统包括所述第一系统、所述第二系统。
[0008]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射频参数和第二射频参数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对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进行优化,包括:
[0009]根据
[0010]A= I MA_A - MA_D
[0011]计算获取方位角差,其中,A表示所述方位角差,祖_々表示所述第一方位角,MA_D表示所述第二方位角;
[0012]根据
[0013]B= IMT_A+ET_A - MT_D - ET_D
[0014]计算获取下倾角差,其中,B表示所述下倾角差,MT_A表示所述第一机械下倾角,ET_A表示所述第一电子下倾角,MT_D表示所述第二机械下倾角,ET_D表示所述第二电子下倾角;
[0015]根据所述方位角差和所述下倾角差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对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进行优化。
[0016]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系统天线的频段为2500兆赫兹?2690兆赫兹,所述根据所述方位角差和所述下倾角差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对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进行优化,包括:
[0017]若所述方位角差小于等于预设方位角阈值,且所述下倾角差大于预设下倾角阈值,则采用第一方案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对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进行优化;或者,
[0018]若所述方位角差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方位角阈值,且所述下倾角差小于等于所述预设下倾角阈值,则采用第二方案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对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进行优化。
[0019]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方案,包括: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且,
[0020]根据所述第二方位角调整所述双系统天线的方位角;
[0021]根据所述第一机械下倾角调整所述双系统天线的机械下倾角;
[0022]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一系统的电子下倾角确定为所述第一电子下倾角;
[0023]根据
[0024]C=ET_D+MT_D - MT_A
[0025]计算获取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二系统的电子下倾角,其中,C表示所述第二系统的电子下倾角;
[0026]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一系统的发射功率确定为所述第一发射功率,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二系统的发射功率确定为所述第二发射功率;
[0027]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一系统的波束权值确定为在所述第一波束权值的基础上偏转所述方位角差后计算获取的权值;
[0028]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二系统的波束权值确定为所述第二波束权值。
[0029]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方案,包括: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且,
[0030]根据所述第二方位角调整所述双系统天线的方位角;
[0031]根据所述第一机械下倾角调整所述双系统天线的机械下倾角;
[0032]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电子下倾角确定为所述第一电子下倾角;
[0033]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一系统的发射功率确定为所述第一发射功率,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二系统的发射功率确定为所述第二发射功率;[0034]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一系统的波束权值确定为在所述第一波束权值的基础上偏转所述方位角差后计算获取的权值;
[0035]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二系统的波束权值确定为所述第二波束权值。
[0036]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或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采用第一方案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包括:
[0037]若所述方位角差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方位角阈值,且所述下倾角差大于所述预设下倾角阈值,则为所述双系统架设一副双系统独立电调天线,所述双系统独立电调天线同时支持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频段,并且支持独立调整所述双系统独立电调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电子下倾角。
[0038]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或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采用第二方案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包括:
[0039]若所述方位角差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方位角阈值,且所述下倾角差小于等于所述预设下倾角阈值,则为所述双系统架设一副双系统合路天线,以使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共用电子下倾角,所述双系统合路天线同时支持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频段,并且不支持独立调整所述双系统合路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电子下倾角。
[0040]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至第六种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预设方位角阈值表示天线在所述第一系统支持的频段中的波束偏转调整能力。
[0041]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至第七种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预设下倾角阈值为I度。
[0042]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射频优化装置,包括:
[0043]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基站扇区中第一系统天线的第一射频参数和第二系统天线的第二射频参数,所述第一射频参数包括第一方位角、第一机械下倾角、第一电子下倾角、第一波束权值以及第一发射功率,所述第二射频参数包括第二方位角、第二机械下倾角、第二电子下倾角、第二波束权值以及第二发射功率;
[0044]射频优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射频参数和第二射频参数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对所述双系统天线射频配置参数进行优化,以使所述双系统的射频优化效果达到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各自独立架设天线的情况下的射频优化效果,所述双系统包括所述第一系统、所述第二系统。
[0045]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射频优化模块,包括:
[0046]方位角差计算子模块,用于根据
[0047]A= I MA_A - MA_D
[0048]计算获取方位角差,其中,A表示所述方位角差,MA_A表示所述第一方位角,MA_D表示所述第二方位角;
[0049]下倾角差计算子模块,用于根据
[0050]B= IMT_A+ET_A - MT_D - ET_D[0051]计算获取下倾角差,其中,B表示所述下倾角差,MT_A表示所述第一机械下倾角,ET_A表示所述第一电子下倾角,MT_D表示所述第二机械下倾角,ET_D表示所述第二电子下倾角;
[0052]参数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方位角差计算子模块计算获取的所述方位角差和所述下倾角差计算子模块计算获取的所述下倾角差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对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进行优化。
[0053]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系统的频段为2500?2690兆赫兹,所述参数确定子模块,包括:
[0054]第一方案单元,用于若所述方位角差小于等于预设方位角阈值,且所述下倾角差大于预设下倾角阈值,则采用第一方案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对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进行优化;
[0055]第二方案单元,用于若所述方位角差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方位角阈值,且所述下倾角差小于等于所述预设下倾角阈值,则采用第二方案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对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进行优化。
[0056]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方案单元,包括:
[0057]第一天线设置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
[0058]第一参数优化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方位角调整所述双系统天线的方位角;
[0059]根据所述第一机械下倾角调整所述双系统天线的机械下倾角;
[0060]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一系统的电子下倾角确定为所述第一电子下倾角;
[0061]根据
[0062]C=ET_D+MT_D - MT_A
[0063]计算获取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二系统的电子下倾角,其中,C表示所述第二系统的电子下倾角;
[0064]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一系统的发射功率确定为所述第一发射功率,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二系统的发射功率确定为所述第二发射功率;
[0065]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一系统的波束权值确定为在所述第一波束权值的基础上偏转所述方位角差后计算获取的权值;
[0066]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二系统的波束权值确定为所述第二波束权值。
[0067]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方案单元,包括:
[0068]第二天线设置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
[0069]第二参数优化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方位角调整所述双系统天线的方位角;
[0070]根据所述第一机械下倾角调整所述双系统天线的机械下倾角;
[0071]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电子下倾角确定为所述第一电子下倾角;
[0072]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一系统的发射功率确定为所述第一发射功率,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二系统的发射功率确定为所述第二发射功率;
[0073]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一系统的波束权值确定为在所述第一波束权值的基础上偏转所述方位角差后计算获取的权值;
[0074]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二系统的波束权值确定为所述第二波束权值。
[0075]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天线设置子单元,具体用于若所述方位角差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方位角阈值,且所述下倾角差大于所述预设下倾角阈值,则为所述双系统架设一副双系统独立电调天线,所述双系统独立电调天线同时支持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频段,并且支持独立调整所述双系统独立电调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电子下倾角。
[0076]结合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天线设置子单元,具体用于若所述方位角差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方位角阈值,且所述下倾角差小于等于所述预设下倾角阈值,则为所述双系统架设一副双系统合路天线,以使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共用电子下倾角,所述双系统合路天线同时支持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频段,并且不支持独立调整所述双系统合路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电子下倾角。
[0077]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二种至第六种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预设方位角阈值表示天线在所述第一系统支持的频段中的波束偏转调整能力。
[0078]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二种至第七种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预设下倾角阈值为I度。
[0079]本发明实施例射频优化方法和装置,通过根据第一系统的第一射频参数以及第二系统的第二射频参数确定运营商升级后的双系统的射频配置参数,并根据该射频配置参数对双系统进行射频优化,实现双系统的射频优化效果达到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各自独立架设天线的情况下的射频优化效果,解决现有的射频优化方法不能使两个系统同时达到预期的射频优化效果的问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8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81]图1为本发明射频优化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
[0082]图2为本发明射频优化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图;
[0083]图3为本发明射频优化方法实施例二的权值调整效果图;
[0084]图4为本发明射频优化方法实施例三的流程图;
[0085]图5为本发明射频优化方法实施例四的流程图;[0086]图6为本发明射频优化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87]图7为本发明射频优化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88]图8为本发明射频优化装置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0089]图9为本发明射频优化装置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90]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91]图1为本发明射频优化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0092]步骤101、获取基站扇区中第一系统天线的第一射频参数和第二系统天线的第二射频参数;
[0093]本实施例包括下述实施例的的射频优化方法都是针对基站的扇区进行的优化。本实施例中,基站扇区中第一系统可以是TD-SCDMA系统,第二系统可以是TD-LTE系统。我国TD-SCDMA系统采用的频段包括1880?1920MHz的F频段,2010?2025MHz的A频段,2320?2370MHz的E频段,TD-LTE系统采用的频段包括1880?1900MHz的F频段,2320?2370MHz的E频段,2500?2690MHz的D频段,可见D频段是TD-LTE系统独立采用的频段。通常情况下,现网采用的是TD-SCDMA系统,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运营商需要在现网的基础上部署TD-LTE系统,因此新网部署面临着天线需要支持多个频段的情况,例如,TD-SCDMA系统采用F、A频段,TD-LTE系统采用F、D频段,则天线既要支持F频段、A频段,还要支持D频段。最简单的部署方案是TD-SCDMA系统仍然使用原来的天线,新部署的TD-LTE系统再另外独立架设支持F、D频段的天线,但是这种方案如果遇到没有多余的空间或者物业不让新增天线的情况,就无法实施。一种改进的部署方案可以是更换同时支持F、A、D频段的归一化天线,通过调整射频参数实现对天线的灵活设置以适应不同系统的业务承载目标,但是这种改进方案中TD-SCDMA系统与TD-LTE系统共用一副归一化天线,彼此之间相互制约,即如果按照TD-LTE系统的预期射频优化效果设置射频参数,则有可能无法完全满足TD-SCDMA系统的预期射频优化效果。
[0094]本实施例中,获取基站扇区中第一系统天线的第一射频参数和第二系统天线的第二射频参数,其中,第一射频参数为使得TD-SCDMA系统达到预期射频优化效果的天线的配置参数,第二射频参数为使得TD-LTE系统达到预期射频优化效果的天线的配置参数,该第一射频参数包括第一方位角、第一机械下倾角、第一电子下倾角、第一波束权值以及第一发射功率,第二射频参数包括第二方位角、第二机械下倾角、第二电子下倾角、第二波束权值以及第二发射功率。第一射频参数和第二射频参数可以是运营商根据网络部署的实际情况进行网规网优后获取的天线调整参数,以工参配置表的形式进行记录。
[0095]步骤102、根据所述第一射频参数和第二射频参数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对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进行优化。
[0096]本实施例中,双系统包括第一系统、第二系统,具体地,双系统可以是运营商对现网升级后的一种双系统组网部署网络,包括TD-SCDMA系统、TD-LTE系统,TD-SCDMA系统与TD-LTE系统共用一副归一化天线。为了使双系统的射频优化效果达到TD-SCDMA系统和TD-LTE系统各自独立架设天线的情况下的射频优化效果,需要确定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对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进行优化。第一射频参数和第二射频参数为确定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提供了参考依据,根据第一射频参数和第二射频参数确定的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可以包括双系统天线的方位角、机械下倾角、电子下倾角、波束权值以及发射功率,由于从物理角度上讲天线的位置一旦固定,其方位角和下倾角就是一定的了,或者达到TD-SCDMA系统的预期射频优化效果,或者达到TD-LTE系统的预期射频优化效果,或者达到TD-SCDMA系统与TD-LTE系统的一个折中的射频优化效果,但是都不能使这两个系统同时达到预期射频优化效果,因此结合归一化天线的特性,从电子角度调整天线的方位角和下倾角,这就涉及到电子下倾角、波束权值的调整,从而最终使双系统达到预期的射频优化效果。
[0097]本实施例,通过根据TD-SCDMA系统的第一射频参数以及TD-LTE系统的第二射频参数确定运营商升级后的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对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进行优化,实现双系统的射频优化效果达到TD-SCDMA系统和TD-LTE系统各自独立架设天线的情况下的射频优化效果,解决现有的射频优化方法不能使两个系统同时达到预期的射频优化效果的问题。
[0098]图2为本发明射频优化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应用场景可以是TD-LTE系统建设在2500兆赫兹~2690兆赫兹的频段,即D频段,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0099]步骤201、获取基站扇区中第一系统天线的第一射频参数和第二系统天线的第二射频参数;
[0100]本实施例中,基站扇区中第一系统可以是TD-SCDMA系统,第二系统可以是TD-LTE系统。获取第一系统天线的第一射频参数和第二系统天线的第二射频参数的过程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101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0101]步骤202、计算获取方位角差;
[0102]本实施例中,根据公式(1)
[0103]A= |MA_A - MA_D| (1)
[0104]计算获取方位角差,其中,A表示方位角差,MA_A表示第一方位角,MA_D表示第二方位角。上述的方位角参数可以分别从第一射频参数和第二射频参数中获取,第一方位角表示TD-SCDMA系统达到预期的射频优化效果时天线所处的方位角,第二方位角表示TD-LTE系统达到预期的射频优化效果时天线所处的方位角。
[0105]步骤203、计算获取下倾角差;
[0106]本实施例中,根据公式(2)
[0107]B= | MT_A+ET_A - MT_D - ET_D | (2)
[0108]计算获取下倾角差,其中,B表示下倾角差,1!'_八表示第一机械下倾角,ET_A表示第一电子下倾角,MT_D表示第二机械下倾角,ET_D表示第二电子下倾角。上述下倾角参数可以分别从第一射频参数和第二射频参数中获取,第一机械下倾角表示TD-SCDMA系统达到预期的射频优化效果时天线的物理下倾角,第一电子下倾角表示TD-SCDMA系统达到预期的射频优化效果时通过电调网络得到的天线的电子下倾角,第二机械下倾角表示TD-LTE系统达到预期的射频优化效果时天线的物理下倾角,第二电子下倾角表示TD-LTE系统达到预期的射频优化效果时通过电调网络得到的天线的电子下倾角。
[0109]步骤204、判断方位角差是否小于等于预设方位角阈值;
[0110]本实施例中,判断步骤202计算获取的方位角差是否小于等于预设方位角阈值,若是,则进入步骤205,若否,则进入步骤208。该预设方位角阈值用于表示天线在第一系统支持的频段中的波束偏转调整能力,例如,预设方位角阈值为30度,表示天线在TD-SCDMA系统支持的A频段的波束偏转调整能力为30度,通过调整波束权值可以使系统的方位角在天线的物理方位角的基础上最大偏转30度。根据预设方位角阈值可以判断TD-SCDMA系统与TD-LTE系统在达到各自预期的射频优化效果的物理方位角之间的差值是否过大,如果过大,即超过了预设方位角阈值则执行步骤208,如果方位角差是在可调范围内,则执行步骤 205。
[0111]步骤205、判断下倾角差是否大于预设下倾角阈值;
[0112]本实施例中,判断步骤203计算获取的下倾角差是否大于预设下倾角阈值,若是,则进入步骤206,若否,则进入步骤207。该预设下倾角阈值为I度,这是因为传统天线的电调下倾角的范围为正负0.5度,当下倾角差在小于等于I度时,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的下倾角差异可以不予考虑,而且从传统网络的下倾角优化经验来看,下倾角调整I度,网络的信号强度分布、载干比分布基本不变。根据预设下倾角阈值可以判断TD-SCDMA系统与TD-LTE系统在达到各自预期的射频优化效果的下倾角之间的差是否较大,例如可以判断该差值是否大于I度,这里的下倾角差为两者的机械下倾角的差和电子下倾角的差之和,如果大于I度,即超过了预设下倾角阈值则执行步骤206,如果下倾角差小于等于I度,则执行步骤207。
[0113]步骤206、采用第一方案确定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对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进行优化;
[0114]本实施例中,第一方案为TD-SCDMA系统与TD-LTE系统独立设置下倾角的方案,具体的实施方法为:确定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且,根据第二方位角调整双系统天线的方位角;根据第一机械下倾角调整双系统天线的机械下倾角;将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第一系统的电子下倾角确定为第一电子下倾角;根据公式(3)
[0115]C=ET_D+MT_D - MT_A (3 )
[0116]计算获取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第二系统的电子下倾角;
[0117]将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第一系统的发射功率确定为第一发射功率,将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第二系统的发射功率确定为第二发射功率;将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第一系统的波束权值确定为在第一波束权值的基础上偏转方位角差后计算获取的权值;将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第二系统的波束权值确定为第二波束权值。
[0118]由于TD-SCDMA系统和TD-LTE系统在达到各自预期的射频优化效果的下倾角差大于I度,因此可以通过电调网络分别配置TD-SCDMA系统和TD-LTE系统的下倾角。
[0119]本实施例适用于TD-LTE系统建设在D频段的情况,但是TDD采用的阵列天线在D频段波束偏转调整能力偏弱,而在F和A频段波束偏转能力较强,一种可行的方案可以是根据第二方位角调整双系统的方位角,即将TD-SCDMA系统与TD-LTE系统共用的天线的物理方位角按照第二方位角进行调整,例如D频段上第二方位角为40度,则将天线调整为方位角为40度的情况,这样即使TD-SCDMA系统的方位角不是40度,也可以根据波束权值对其进行调整。
[0120]同样的,可以根据第一机械下倾角调整双系统的机械下倾角,即将TD-SCDMA系统与TD-LTE系统共用的天线的机械下倾角按照第一机械下倾角进行调整,由于天线只有一畐0,所以物理上的下倾角只能从第一射频参数或第二射频参数中选一个机械下倾角进行调
整.0
[0121]同时支持F、A、D频段的天线,可以通过电调网络得到对应于多个系统的电子下倾角,因此TD-SCDMA系统的电子下倾角仍然可以确定为第一射频参数中的第一电子下倾角,而TD-LTE系统的电子下倾角可以根据公式(3)计算获得,考虑到TD-SCDMA系统为现有3G网络,其射频优化已经达到预期效果,且A频段的机械下倾角和电子下倾角均使用最优配置,因此在进行新加入TD-LTE系统后的射频优化时,以尽量不影响现网为原则进行调整。
[0122]天线可以分别针对不同的系统设置发射功率,因此TD-SCDMA系统的发射功率仍然可以确定为第一射频参数中的第一发射功率,TD-LTE系统的发射功率仍然可以确定为第二射频参数中的第二发射功率。
[0123]上述双系统的射频配置参数的确定过程中,已经将TD-SCDMA系统与TD-LTE系统共用的天线的物理方位角根据TD-LTE系统的第二方位角进行调整,因此TD-LTE系统的波束权值仍然可以确定为第二波束权值,即TD-LTE系统的方位角不需要再调整。
[0124]针对TD-SCDMA系统的第一波束权值需要分情况进行确定,如果TD-SCDMA系统的第一方位角与TD-LTE系统的第二方位角相等,根据公式(I)计算获取的方位角差为O度,则TD-SCDMA系统的波束权值为在第一波束权值的基础上偏转O度,这里可以直接将TD-SCDMA系统的波束权值确定为第一波束权值;如果TD-SCDMA系统的第一方位角与TD-LTE系统的第二方位角不相等,根据公式(I)计算获取的方位角差为小于等于预设方位角阈值大于O的值,则TD-SCDMA系统的波束权值为在第一波束权值的基础上偏转方位角差后计算获取的权值,例如TD-LTE系统的第二方位角为40度,TD-SCDMA系统的第一方位为60度,两者之间的方位角差为20度,但是TD-SCDMA系统的其它波束参数不需要发生改变,因此TD-SCDMA系统的波束权值要重新计算,可以是在第一波束权值的基础上通过导向矢量改变波发角的方式实现对TD-SCDMA系统的波束权值的确定。举例说明波束权值具体的计算方法,表1为天线的波束权值表,如表1所示,该天线包含四列间距为0.5个波长的天线阵列,其波束权值为:
[0125]表1
[0126]
权值阵列I阵列2阵列3阵列4
幅度 Al A2 A3 A4
相位 Phil Phi2 Phi3 Phi4
[0127]如果需要在该天线的波束权值的基础上偏转D=15度,而其他波束参数基本不变,就要在该波束权值的相位上叠加一个D=15度的导向矢量,四列天线阵列导向矢量计算如下:
[0128]第 一列导向矢量相位:0
[0129]第二列导向矢量相位:sin(D)*0.5
[0130]第三列导向矢量相位:2*sin(D)*0.5
[0131]第四列导向矢量相位:3*sin(D)*0.5
[0132]则最终该天线的波束权值如表2所示,表2为天线的偏转后波束权值表:
[0133]表2
[0134]
【权利要求】
1.一种射频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基站扇区中第一系统天线的第一射频参数和第二系统天线的第二射频参数,所述第一射频参数包括第一方位角、第一机械下倾角、第一电子下倾角、第一波束权值以及第一发射功率,所述第二射频参数包括第二方位角、第二机械下倾角、第二电子下倾角、第二波束权值以及第二发射功率; 根据所述第一射频参数和第二射频参数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对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进行优化,以使所述双系统的射频优化效果达到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各自独立架设天线的情况下的射频优化效果,所述双系统包括所述第一系统、所述第二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射频参数和第二射频参数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对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进行优化,包括: 根据
A= IMA_A - MA_D 计算获取方位角差,其中,A表示所述方位角差,祖_々表示所述第一方位角,MA_D表示所述第二方位角; 根据
B= IMT_A+ET_A - MT_D_ ET_D 计算获取下倾角差,其中,B表示所述下倾角差,MT_A表示所述第一机械下倾角,ET_A表示所述第一电子下倾角,MT_D表示所述第二机械下倾角,ET_D表示所述第二电子下倾角; 根据所述方位角差和所述下倾角差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对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进行优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系统的频段为2500兆赫兹~2690兆赫兹,所述根据所述方位角差和所述下倾角差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对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进行优化,包括: 若所述方位角差小于等于预设方位角阈值,且所述下倾角差大于预设下倾角阈值,则采用第一方案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对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进行优化;或者, 若所述方位角差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方位角阈值,且所述下倾角差小于等于所述预设下倾角阈值,则采用第二方案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对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进行优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案,包括: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且, 根据所述第二方位角调整所述双系统天线的方位角; 根据所述第一机械下倾角调整所述双系统天线的机械下倾角; 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一系统的电子下倾角确定为所述第一电子下倾角; 根据C=ET_D+MT_D - MT_A 计算获取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二系统的电子下倾角,其中,C表示所述第二系统的电子下倾角; 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一系统的发射功率确定为所述第一发射功率,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二系统的发射功率确定为所述第二发射功率; 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一系统的波束权值确定为在所述第一波束权值的基础上偏转所述方位角差后计算获取的权值; 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二系统的波束权值确定为所述第二波束权值。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方案,包括: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且, 根据所述第二方位 角调整所述双系统天线的方位角; 根据所述第一机械下倾角调整所述双系统天线的机械下倾角; 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电子下倾角确定为所述第一电子下倾角; 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一系统的发射功率确定为所述第一发射功率,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二系统的发射功率确定为所述第二发射功率; 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一系统的波束权值确定为在所述第一波束权值的基础上偏转所述方位角差后计算获取的权值; 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二系统的波束权值确定为所述第二波束权值。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第一方案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包括: 若所述方位角差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方位角阈值,且所述下倾角差大于所述预设下倾角阈值,则为所述双系统架设一副双系统独立电调天线,所述双系统独立电调天线同时支持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频段,并且支持独立调整所述双系统独立电调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电子下倾角。
7.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第二方案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包括: 若所述方位角差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方位角阈值,且所述下倾角差小于等于所述预设下倾角阈值,则为所述双系统架设一副双系统合路天线,以使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共用电子下倾角,所述双系统合路天线同时支持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频段,并且不支持独立调整所述双系统合路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电子下倾角。
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方位角阈值表示天线在所述第一系统支持的频段中的波束偏转调整能力。
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下倾角阈值为I度。
10.一种射频优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基站扇区中第一系统天线的第一射频参数和第二系统天线的第二射频参数,所述第一射频参数包括第一方位角、第一机械下倾角、第一电子下倾角、第一波束权值以及第一发射功率,所述第二射频参数包括第二方位角、第二机械下倾角、第二电子下倾角、第二波束权值以及第二发射功率; 射频优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射频参数和第二射频参数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对所述双系统天线射频配置参数进行优化,以使所述双系统的射频优化效果达到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各自独立架设天线的情况下的射频优化效果,所述双系统包括所述第一系统、所述第二系统。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优化模块,包括: 方位角差计算子模块,用于根据
A= IMA_A - MA_D 计算获取方位角差,其中,A表示所述方位角差,祖_々表示所述第一方位角,MA_D表示所述第二方位角; 下倾角差计算子模块,用于根据 B= IMT_A+ET_A - MT_D_ ET_D 计算获取下倾角差,其中,B表示所述下倾角差,MT_A表示所述第一机械下倾角,ET_A表示所述第一电子下倾角,MT_D表示所述第二机械下倾角,ET_D表示所述第二电子下倾角; 参数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方位角差计算子模块计算获取的所述方位角差和所述下倾角差计算子模块计算获取的所述下倾角差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对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进行优化。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系统的频段为2500~2690兆赫兹,所述参数确定子模块,包括: 第一方案单元,用于若所述方位角差小于等于预设方位角阈值,且所述下倾角差大于预设下倾角阈值,则采用第一方案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对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进行优化; 第二方案单元,用于若所述方位角差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方位角阈值,且所述下倾角差小于等于所述预设下倾角阈值,则采用第二方案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并对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进行优化。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案单元,包括: 第一天线设置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 第一参数优化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方位角调整所述双系统天线的方位角; 根据所述第一机械下倾角调整所述双系统天线的机械下倾角; 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一系统的电子下倾角确定为所述第一电子下倾角; 根据
C=ET_D+MT_D - MT_A 计算获取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二系统的电子下倾角,其中,C表示所述第二系统的电子下倾角;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一系统的发射功率确定为所述第一发射功率,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二系统的发射功率确定为所述第二发射功率; 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一系统的波束权值确定为在所述第一波束权值的基础上偏转所述方位角差后计算获取的权值; 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二系统的波束权值确定为所述第二波束权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方案单元,包括: 第二天线设置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基站扇区中双系统天线的设置方式; 第二参数优化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方位角调整所述双系统天线的方位角; 根据所述第一机械下倾角调整所述双系统天线的机械下倾角; 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电子下倾角确定为所述第一电子下倾角; 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 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一系统的发射功率确定为所述第一发射功率,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二系统的发射功率确定为所述第二发射功率; 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一系统的波束权值确定为在所述第一波束权值的基础上偏转所述方位角差后计算获取的权值; 将所述双系统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对应于所述第二系统的波束权值确定为所述第二波束权值。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设置子单元,具体用于若所述方位角差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方位角阈值,且所述下倾角差大于所述预设下倾角阈值,则为所述双系统架设一副双系统独立电调天线,所述双系统独立电调天线同时支持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频段,并且支持独立调整所述双系统独立电调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电子下倾角。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天线设置子单元,具体用于若所述方位角差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方位角阈值,且所述下倾角差小于等于所述预设下倾角阈值,则为所述双系统架设一副双系统合路天线,以使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共用电子下倾角,所述双系统合路天线同时支持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频段,并且不支持独立调整所述双系统合路天线的射频配置参数中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的电子下倾角。
17.根据权利要求12~16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方位角阈值表示天线在所述第一系统支持的频段中的波束偏转调整能力。
18.根据权利要求12~1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下倾角阈值为I度°
【文档编号】H04W16/28GK103731847SQ201410015092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13日
【发明者】赵建平, 王琳琳 申请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