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796303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用作所述移动终端中部支撑的中壳(5);固定在所述中壳(5)前侧的前壳(6);固定在所述中壳(5)后侧,用于封盖中壳(5)后侧的后盖(3);固定在所述后盖(3)上,用于封盖电池的电池盖(1);以及顺序设置在所述前壳(6)上的显示屏(7)和触摸屏(8),所述前壳(6)用于支撑显示屏(7)和触摸屏(8),且所述显示屏(7)位于所述前壳(6)和所述触摸屏(8)之间。上述移动终端能够降低移动终端各组件的制造复杂度,简化制造工艺,提高组件制造的良率,最终能够降低移动终端的制造成本及维修成本。
【专利说明】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0001]本公开涉及移动终端组装【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0002]在手机、ipad、掌上电脑等移动终端的结构设计中,拆件设计为最关键的一环。所谓的拆件设计是将移动终端分解成利于生产,并满足一定功能零散组件的一种设计。拆件设计使得移动终端的整机能够通过零散组件实现组装和拆卸维修。移动终端中,电子器件(例如芯片、电阻、电容等)通常为标准器件,尺寸通常无法改变。机械器件(例如移动终端的壳体、电子器件的支撑架等)为定制器件,定制器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结构、尺寸的设计,上述的拆件设计即为对定制器件的设计。
[0003]目前,较为普遍的移动终端结构有两种,一种结构是前壳+后壳结构,即移动终端的整体结构由前壳和后壳两个组件组装而成,前壳上设置有IXD (Liquid 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器)以及保护架等众多器件,后壳为外观零件,后壳整体包围侧面和底面。另一种结构是前壳+后壳+电池盖结构,这种结构在前壳+后壳结构的基础之上,在后壳上设置便于电池装卸的电池盖。
[0004]通过上述描述可知,上述介绍的两种移动终端结构均有较少的零散组件构成,这势必会导致每个组件需要承载较多的移动终端电子器件(例如前壳上设置有众多的器件)。由于大部分的移动终端电子器件为标准器件,这会导致每个组件的结构要适应设置在其上的每个电子器件的安装要求,进而导致移动终端的大部分组件的结构较为复杂。组件的结构越复杂,那么制造该组件的制造工艺也就越复杂,这使得组件的制造成本较高。同时,较复杂的制造工艺极易造成组件较低的良率,而较低的良率导致组件的制造成本进一步增高。结构较为复杂的组件使得移动终端在使用时,稍微磕碰就可能需要维修甚至会造成整个组件的报废,这又导致组件的维修成本高。上述组件的制造成本高以及维修成本高,会导致移动终端的生产成本高及维修成本高。这势必会降低移动终端的市场竞争力。

【发明内容】

[0005]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述的移动终端生产成本高以及维修成本高的问题。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移动终端,包括:
[0008]用作所述移动终端中部支撑的中壳;
[0009]固定在所述中壳前侧的前壳;
[0010]固定在所述中壳后侧,用于封盖所述中壳后侧的后盖;
[0011]固定在所述后盖上,用于封盖电池的电池盖;以及
[0012]顺序设置在所述前壳上的显示屏和触摸屏,所述前壳用于支撑所述显示屏和所述触摸屏,且所述显示屏位于所述前壳和所述触摸屏之间。[0013]优选的,上述移动终端中,所述中壳包括围框和设置在所述围框中,且将所述围框围成的区域分成多个子区域的横梁,多个所述子区域中至少包括电路板容纳区以及电池容纳区。
[0014]优选的,上述移动终端中,所述后盖上与所述电池容纳区相对的部位设置有电池装卸操作孔。
[0015]优选的,上述移动终端中,所述前壳、中壳以及后盖边缘相对应的部位均设置有连接孔,分别为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其中:
[0016]所述第一连接孔设置在所述后盖上,所述第二连接孔设置在所述中壳上,所述第三连接孔设置在所述前壳上,所述前壳、中壳以及后盖通过与所述连接孔配合的螺纹连接件相连。
[0017]优选的,上述移动终端中,所述后盖的前侧面上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相对的部位设置有第一凸起部,所述中壳与所述第一凸起部相对的部位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与所述第一凸起部定位配合。
[0018]优选的,上述移动终端中,所述前壳的后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三连接孔为贯穿所述第二凸起部,且与所述螺纹连接件配合的螺纹孔;所述第二凸起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孔中。
[0019]优选的,上述移动终端中,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孔相配合的侧面为台阶状限位面。
[0020]优选的,上述移动终端中,所述前壳周边的前侧边缘设置有外延止口,所述外延止口与所述中壳的前侧面的边缘定位贴合。
[0021 ] 优选的,上述移动终端中,所述电池盖通过卡扣与所述后盖固定相连,且所述电池盖、所述中壳以及所述外延止口的外周面组成所述移动终端的侧部外观面。
[0022]优选的,上述移动终端中,所述前壳的前侧面上设置有阶梯槽,所述显示屏卡接在所述阶梯槽的底部,且所述显示屏的前侧面与所述阶梯槽的台阶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0023]所述触摸屏卡接在所述阶梯槽的顶部,所述触摸屏的后侧面与所述台阶面相贴合,所述触摸屏的前侧面与所述前壳的前侧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0024]本公开的一些有益效果可以包括:整个移动终端分成较多的组件,包括中壳、前壳、后盖、显示屏、触摸屏和电池盖,这使得移动终端的电子器件分布在较多的组件上,相应地,每个组件上承担的电子器件会相对减少,这样就无需为每个组件设置较多的安装结构,能够降低每个组件的复杂度,简化制造工艺;较容易制造能够提高组件制造的良率。由于组件较多,每个组件的重要程度、成本都会降低,如果出现故障,会降低故障对组件损坏的影响,进而能够降低组件维修成本。反映到整个移动终端,则能够降低移动终端的生产成本和维修成本。
[0025]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27]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图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9]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中中壳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局部剖视后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围框的多个子区域的一种划分示意图。
[0032]上述图1-5中:
[0033]电池盖1、螺钉2、后盖3、电池4、中壳5、前壳6、显示屏7、触摸屏8、电路板9、电路板10 ;
[0034]电池装卸操作孔31、第一凸起部32、第一连接孔33、横梁51、围框52、电路板容纳区53、凹陷部54、电路板容纳区55、电池容纳区56、第二连接孔57、第二凸起部61、第三连接孔62、外延止口 63、台阶状限位面611。
[0035]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公开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公开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0036]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述的移动终端生产成本高及维修成本高的问题。
[0037]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并使本公开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8]请参考附图1,图1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结构。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包括中壳5、前壳6、后盖3、电池盖1、显示屏7和触摸屏8。
[0039]中壳5为本实施例所公开的移动终端的主要支撑构架,用作移动终端的中部支撑。中壳5用于支撑设置在其上的移动终端电子器件,同时也用作前壳6和后盖3的安装基础。中壳5的外周面相应的作为移动终端侧部外观面的一部分或构成移动终端侧部外观面的全部。
[0040]前壳6为整个移动终端的前部壳体,其固定在中壳5的前侧,通常前壳6为辅助件,作为显示部件的支撑基础,即前壳6用于支撑显示屏7和触摸屏8。
[0041]后盖3为整个移动终端的后部壳体,后盖3固定在中壳5的后侧,用于封盖中壳5后侧,同时为移动终端的天线、柔性板等部件提供安装基础。电池盖I固定在后盖3上用于封盖电池。通常,移动终端的后盖3上设置有电池拆卸口,上述电池盖I的设置使得电池拆装过程中只需要打开电池盖I即可,便于拆卸移动终端的电池。
[0042]显示屏7和触摸屏8分别作为移动终端的显示部件和操作部件,两者顺序设置(通常为固定设置)在前壳6上,且显示屏7位于前壳6和触摸屏8之间。
[0043]相对于【背景技术】而言,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分成了较多的组件,这些组件包括中壳5、前壳6、后盖3、电池盖1、显示屏7和触摸屏8。这最终会使得移动终端的电子器件分布在较多的组件上,而不是如【背景技术】而言集中分布在前壳上。相应的,每个组件上承担的移动终端电子器件就会相对减少,这样就无需为每个组件设置较多的安装结构,能够降低每个组件的复杂度,简化制造工艺;较容易制造能够提高组件制造的良率。由于组件较多,每个组件的重要程度、成本都会相对降低,如果出现故障,会降低故障对组件损坏的影响,进而能够降低组件的维修成本。这最终能够降低移动终端的生产成本和维修成本。
[0044]上述移动终端分成的组件较多,当移动终端的外观面发生不良时,可以回收大多数器件以及组件,进一步降低移动终端的生产成本和维修成本。
[0045]中壳5作为移动终端的主要支撑构架,可以为各种结构,实际情况依移动终端的种类而定。通常情况,中壳5需要具有较高的强度以优化其支撑功能。为此,生产厂家一般会采用强度更高的材料(例如金属)作为中壳5的制作材料。但是,强度更高的材料会增加中壳5的制造成本。为了解决上述成本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结构的中壳。请参考图3,图3所示的中壳包括围框52和横梁51,横梁51设置在围框52中,将围框52围成的区域分成多个子区域,多个子区域用于设置移动终端的电子器件。上述中壳5的结构设置成框架式结构,犹如房屋骨架,能够提高中壳5的强度。上述横梁51起到加强整个中壳5强度的作用,同时又起到为各种电子器件分配合理的布置区域的作用。本公开实施例中,中壳5为框架式结构,结构较简单,可替换性高,在发生耗损时可以有效控制维修成本。
[0046]请再次参考附图3,多个子区域可以包括电路板容纳区(例如电路板容纳区53和电路板容纳区55,分别用于安装电路板9和电路板10)和电池容纳区56(电池容纳区56用于放置电池4)。当然,上述多个子区域还可以为其它具体用途的子区域,本公开实施例不限制子区域的用途,本实施例也不仅仅限于以设置横梁的方式实现子区域的划分,也可以通过设置纵梁(即沿着移动终端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分隔梁)或纵梁与横梁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多个子区域的划分。请参考附图5,图5示出了一种子区域划分方式,图示中围框52围成的区域分成结构补强模块容纳区(包括结构补强模块容纳区A、结构补强模块容纳区B、结构补强模块容纳区C和结构补强模块容纳区D)、音乐模块容纳区E、通信模块容纳区F、摄像模块容纳区G和游戏模块容纳区H。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移动终端的种类、以及电子器件的布置方式对上述横梁51及纵梁的数量以及设置方式作适当调整,本公开实施例不对横梁51及纵梁的数量以及设置方式作限制。
[0047]当上述子区域中包括电池容纳区56,相应的后盖3上与电池容纳区56相对应的部位设置电池装卸操作孔31,这种方式实质上是把电池露出在后盖3上,操作时不会对后盖3上的其它移动终端电子器件造成损坏,只需将电池在电池装卸操作孔31中装卸即可。在实际的装卸过程中,移动终端可能还有其它的零部件需要经常被装卸,例如智能卡。为此,上述后盖3上还可以设置有与其他零部件对应的操作孔。
[0048]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中,前壳6固定在中壳5的前侧,后盖3固定在中壳5的后侧,上述固件可以采用直接固定的方式(即前壳6通过连接件或连接结构直接固定在中壳5的前侧,后盖3通过连接件或连接结构直接固定在中壳5的后侧),也可以采用间接固定的方式(例如前壳6和后盖3固定,并夹紧中壳5这种固定方式)。在固定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连接件固定,也可以通过设置的固定连接结构(例如卡接结构)实现固定。请参考附图2、3和4,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结构,前壳6、中壳5和后盖3边缘相对应的部位均设置有连接孔,分别为第一连接孔33、第二连接孔57和第三连接孔62。其中:第一连接孔33设置在后盖3上,第二连接孔57设置在中壳5上,第三连接孔62设置在前壳6上,前壳6、中壳5和后盖3通过穿设上述连接孔的连接件连接,例如螺纹连接件。在组装的过程中,将前壳6、中壳5和后盖3上的连接孔对齐之后,通过连接件连接进而实现固定组装。
[0049]上述前壳6、中壳5和后盖3采用简单的叠置后,再通过连接件连接,可能会存在组装稳定性差的问题,也会导致整个移动终端的体积较大。为了解决此问题,本公开实施例中后盖3的前侧面上与第一连接孔33相对的部位设置第一凸起部32,中壳5中与第一凸起部32相对的部位设置凹陷部54,凹陷部54与第一凸起部32定位配合,该种方式使得第一凸起部32与凹陷部54定位配合之后,再通过连接件连接。这种连接方式使得组件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凑,能够提高组件组装的稳定性。上述凹陷部54和第一凸起部32卡接配合,保证定位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提高组件之间的组装效果。
[0050]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中,前壳6的后侧面上可以设置有第二凸起部61,第三连接孔62为贯穿第二凸起部61,且与上述螺纹连接件配合的螺纹孔,第二凸起部61与第二连接孔57定位配合。如图4所示,第二凸起部61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孔57中。螺纹连接件(例如螺钉2)穿过第一连接孔33,与第三连接孔62连接,由于中壳5设置在前壳6和后盖3之间,且前壳6上的第二凸起部61与第二连接孔62定位,进而实现对中壳5的固定。上述中壳5和前壳6的定位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组件之间组装配合的紧凑性,进而提高组装稳定性。为了提高中壳5和前壳6装配的工艺性,进而能够实现快速定位组装,上述第二凸起部61与第二连接孔57相配合的侧面为台阶状限位面611。上述螺钉2可以选用重工性(能够重复加工的性能)较高的螺钉,以便于重工以及维修。
[0051]同样道理,(如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中,前壳6周边的前侧边缘设置有外延止口 63,外延止口 63与中壳5的前侧面的边缘贴合定位配合,以便于前壳6和中壳5的装配。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池盖I可以通过连接件或连接结构与后盖3可拆卸连接。采用连接结构(例如卡扣)可以保证连接的同时,进一步保证移动终端外表面的美观性。上述电池盖1、中壳5以及外延止口 63的外周面可以组成移动终端的侧部外观面,这种方式使得电池盖I与中壳5组装配合面位于移动终端的侧面,便于电池盖I的拆卸,进而能够提高操作效率。
[0052]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屏7和触摸屏8同样可以通过连接件与前壳6相连,当然也可以采用固定连接结构与前壳6相连。请参考附图4,前壳6的前侧面上设置有阶梯槽,显示屏7卡接在阶梯槽的底部,且显示屏7的前侧面与阶梯槽的台阶面位于同一平面内,触摸屏8卡接在阶梯槽的顶部,触摸屏8的后侧面与台阶面相贴合,触摸屏8的前侧面与前壳6的前侧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0053]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可以为手机、ipad、掌上电脑、POS机等,本公开不限制移动终端的种类。
[0054]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前侧或前侧面指的是组件上靠近用户操作界面或显示界面的一侧或一侧面。后侧或后侧面指的是组件上背离用户操作界面或显示界面的一侧或一侧面。
[0055]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0056]以上所述的本公开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作所述移动终端中部支撑的中壳(5); 固定在所述中壳(5)前侧的前壳(6); 固定在所述中壳(5)后侧,用于封盖所述中壳(5)后侧的后盖(3); 固定在所述后盖(3 )上,用于封盖电池的电池盖(I);以及 顺序设置在所述前壳(6 )上的显示屏(7 )和触摸屏(8 ),所述前壳(6 )用于支撑所述显示屏(7 )和所述触摸屏(8 ),且所述显示屏(7 )位于所述前壳(6 )和所述触摸屏(8 )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壳(5)包括围框(52)和设置在所述围框(52)中,且将所述围框(52)围成的区域分成多个子区域的横梁(51),多个所述子区域中至少包括电路板容纳区(53或55)以及电池容纳区(5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3)上与所述电池容纳区(56)相对的部位设置有电池装卸操作孔(3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6)、中壳(5)以及后盖(3)边缘相对应的部位均设置有连接孔,分别为第一连接孔(33)、第二连接孔(57)和第三连接孔(62),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孔(33)设置在所述后盖(3)上,所述第二连接孔(57)设置在所述中壳(5)上,所述第三连接孔(62)设置在所述前壳(6)上,所述前壳(6)、中壳(5)以及后盖(3)通过与所述连接孔配合的螺纹连接件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3)的前侧面上与所述第一连接孔(33)相对的部位设置有第一凸起部(32),所述中壳(5)与所述第一凸起部(32)相对的部位设置有凹陷部(54),所述凹陷部(54)与所述第一凸起部(32)定位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6)的后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凸起部(61),所述第三连接孔(62)为贯穿所述第二凸起部(61),且与所述螺纹连接件配合的螺纹孔;所述第二凸起部(61)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孔(57)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部(61)与所述第二连接孔(57)相配合的侧面为台阶状限位面(61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6)周边的前侧边缘设置有外延止口(63),所述外延止口(63)与所述中壳(5)的前侧面的边缘定位贴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盖(I)通过卡扣与所述后盖(3)固定相连,且所述电池盖(I)、所述中壳(5)以及所述外延止口(63)的外周面组成所述移动终端的侧部外观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6)的前侧面上设置有阶梯槽,所述显示屏(7)卡接在所述阶梯槽的底部,且所述显示屏(7)的前侧面与所述阶梯槽的台阶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所述触摸屏(8)卡接在所述阶梯槽的顶部,所述触摸屏(8)的后侧面与所述台阶面相贴合,所述触摸屏(8)的前侧面与所述前壳(6)的前侧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文档编号】H04M1/02GK103747641SQ201410038298
【公开日】2014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26日
【发明者】高原, 韩高才, 靳宏志, 张斌 申请人: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