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读取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799454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图像读取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将设置于下部构造物的上部的开闭体更牢固地相对于下部构造物锁定的图像读取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具备下部构造体、对下部构造体的上部进行开闭的第1开闭体和对第1开闭体的上部进行开闭的第2开闭体;并且具备锁定机构,在该锁定机构中,第1开闭体,在第2开闭体处于打开状态时为锁定于下部构造体的锁定状态,在第2开闭体处于关闭状态时与下部构造体的锁定状态被解除;第2开闭体,在第1开闭体处于打开状态时为锁定于第1开闭体的锁定状态,在第1开闭体处于关闭状态时与第1开闭体的锁定被状态,第1开闭体与第2开闭体不会同时处于打开状态。
【专利说明】图像读取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以扫描器为代表的图像读取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例的扫描器,有的设置于记录装置的上部,该记录装置作为下部构造物的一例的并在记录用纸上进行记录。在该情况下,为了进行记录装置的维修,扫描器设置成能够对记录装置的上部进行开闭。该开闭多数情况下通过扫描器的转动动作来进行。
[0003]另外,在扫描器的上部设有对扫描单元进行开闭的盖,多数情况下该盖设置成通过转动动作对扫描单元进行开闭。或者,也有代替这样的盖而在扫描器上部设置有被称为自动输稿器(ADF)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情况,但多数情况下该自动输稿器还是设置成通过转动对扫描单元进行开闭。
[0004]在这里,特别是ADF重量较重,所以ADF恐会借扫描器打开时的势头而打开,而且扫描器的重量也较重,所以恐会因双方打开而导致装置翻倒。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如专利文献I?3所不,提出了构成为扫描器与盖或ADF中的一方打开的情况下将另一方锁定、双方不同时打开的装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42003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71820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71929号公报
[0008]但是,多数情况下扫描器的重量比其上部的盖或ADF重,在打开扫描器时需要比较大的力。因此,与将盖或ADF相对于扫描器锁定的锁定部位相比,容易在将扫描器相对于下部构造物锁定的锁定部位作用更大的力。
[0009]然而,上述专利文献I?3记载的锁定机构的任意一个都是通过转动的臂(杆)将扫描器相对于下部构造物进行锁定的构成,所以由于要将处于被锁定的状态的扫描器打开时的较大的力,臂恐会受到锁定解除方向的力而被解除锁定,或者臂恐不能承受荷重而破损。


【发明内容】

[0010]因此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将设置于下部构造物的上部的开闭体更牢固地相对于下部构造物锁定。
[0011]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第I方式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下部构造体;对所述下部构造体的上部进行开闭的第I开闭体;和对所述第I开闭体的上部进行开闭的第2开闭体;所述第I开闭体具备:第I锁定部件,其在所述第2开闭体处于打开状态时位于将所述第I开闭体相对于所述下部构造体锁定的锁定位置,在所述第2开闭体处于关闭状态时位于将所述第I开闭体相对于所述下部构造体的锁定解除的锁定解除位置,通过在与上下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滑动从而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位;和第2锁定部件,其在所述第I开闭体处于打开状态时位于将位于所述第2开闭体相对于所述第I开闭体锁定的锁定位置,在所述第I开闭体处于关闭状态时将所述第2开闭体相对于所述第I开闭体的锁定解除的锁定解除位置,通过转动能够切换所述锁定位置与锁定解除位置。
[0012]根据本方式,将对下部构造体的上部进行开闭的第I开闭体相对于下部构造体锁定的第I锁定部件,通过在与上下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滑动从而在将第I开闭体锁定的锁定位置与将锁定解除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位。因此,在要在设置于下部构造体的上部的第I开闭体锁定了的状态下将该第I开闭体打开时,即使在第I锁定部件上施加较大的力,该第I锁定部件也能够可靠地克服这样大的力,能够更牢固地将第I开闭体相对于下部构造体锁定。
[0013]本发明的第2方式,在第I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锁定部件设置为与所述第2锁定部件接合的状态;所述第2锁定部件向锁定位置与锁定解除位置的移动,除了所述转动动作外,通过该第2锁定部件在上下方向上滑动从而能够在位于下方的第I位置与位于上方的第2位置之间移位,并且在所述第I位置将所述第I锁定部件保持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在所述第2位置允许所述第I锁定部件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向所述锁定位置移位。
[0014]根据本方式,为通过所述第I锁定部件所述第2锁定部件接合从而进行两者的位置以及姿势的切换的构成,所以与将所述第I锁定部件与所述第2锁定部件设置于不同位置的构成相比,组装作业性优异,另外能够谋求设置空间的节约。
[0015]本发明的第3方式,在第2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开闭体具有位置限制部件,所述位置限制部件通过在所述第2锁定部件位于所述第I位置时容许所述第2锁定部件转动,在所述第2锁定部件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限制所述第2锁定部件的转动,由此将所述第2锁定部件的位置保持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根据本方式,在具备位置限制部件的构成中,可得到上述第I和第2的任一方式的作用效果。
[0016]本发明的第4方式,在第3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开闭体具备:向所述锁定位置方向对所述第I锁定部件加力的第I加力单元;向所述锁定位置方向对所述第2锁定部件加力的第2加力单元;和向所述第2位置方向对所述第2锁定部件加力的第3加力单元;所述第2开闭体,在关闭状态下将所述第2锁定部件保持于所述第I位置,在打开状态下允许所述第2锁定部件从所述第2位置向所述第I位置移位;所述下部构造体具备位置保持部,该位置保持部在所述第I开闭体以及第2开闭体处于关闭状态时与所述第2锁定部件接合而将所述第2锁定部件的位置保持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
[0017]根据本方式,通过各加力单元的作用力来进行第I锁定部件以及第2锁定部件的锁定位置以及锁定解除位置的切换,所以能够谋求装置构成的单纯化与低成本化。
[0018]本发明的第5方式,在第I至第4方式中任意一个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锁定部件处于总是从形成于所述第I开闭体的开口部向所述第2开闭体突出的状态。
[0019]若将第2开闭体相对于第I开闭体锁定的第2锁定部件在第2开闭体的开放时处于从第I开闭体不突出状态,则恐会介质仍放置于第2锁定部件突出的开口部上而第2开闭体却关闭了。在该情况下,介质可能由从开口部突出的第2锁定部件穿孔。然而根据本方式,所述第2锁定部件处于总是从所述开口部突出的状态,所以用户不会将介质放置于开口部上、能够避免上述那样的不良情况。
[0020]本发明的第6方式,在第4或者第5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加力单元兼作为所述第3加力单元。
[0021]根据本方式,所述第2加力单元兼作为所述第3加力单元,所以能够谋求装置构成的单纯化与低成本化。
[0022]本发明的第7方式,在第2至第6方式中任意一个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锁定部件中与所述第I锁定部件接合的接合面具备:第I接合面,其由圆弧面形成且在所述第2锁定部件转动时与所述第I锁定部件接合而将该第I锁定部件保持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和第2接合面,其由倾斜面形成且在所述第2锁定部件在所述第I位置与所述第2位置之间滑动时与所述第I锁定部件接合而使该第I锁定部件在所述锁定解除位置与所述锁定位置之间移位。
[0023]根据本方式,在所述第2锁定部件中与所述第I锁定部件接合的接合面包括在所述第2锁定部件转动时起作用的圆弧面和在所述第I锁定部件以及所述第2锁定部件滑动时起作用的倾斜面,所以能够形成与各锁定部件的工作相应的适当的接合状态。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0025]图2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的背面立体图。
[0026]图3是表示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中将自动输稿器(ADF)打开了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7]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中将扫描单元打开了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8]图5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中的扫描单元的内部透视图。
[0029]图6 (A)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中的自动输稿器(ADF)以及扫描单元的锁定机构的立体图,(B)是锁定机构中的第I锁定部件的侧视图。
[0030]图7 (A)是锁定机构中的第2锁定部件的侧视图,(B)是对第2锁定部件的位置进行限制的位置限制部件的侧视图。
[0031]图8是处于自动输稿器(ADF)以及扫描单元相对于装置本体关闭状态时的锁定机构的侧视图。
[0032]图9 (A)是表示处于自动输稿器(ADF)打开状态时的锁定机构的侧视图,(B)是表示处于自动输稿器(ADF)打开状态时的扫描单元中的第2锁定部件的立体图。
[0033]图10 (A)是处于扫描单元相对于装置本体打开状态时的锁定机构的侧视图,(B)是处于扫描单元相对于装置本体打开状态时的第I锁定部件的立体图。
[0034] 附图标记说明
[0035]10:图像读取装置,12:装置本体,14:扫描单元,16:ADF, 18:操作面板部,20:排出口,22:介质收纳部,24:上层侧托盘,26:下层侧托盘,28:背面盖,30:第I介质支撑托盘,32、46:转动轴,34 --第2介质支撑托盘,36:介质输送部,38:介质排出堆叠盘,40:原稿按压部件,42:ADF读取面,44:光学扫描部,48:开口部,50:移动区域,52:原稿载置面,56:锁定机构,58:读取部,60:驱动机构,62:驱动带轮,64:从动带轮,66:无接头皮带,68 --第I锁定部件,70:第2锁定部件,72:位置限制部件,74:第I加力部件,76:第2加力部件,78、86:钩部,80、88:接合部,82、90:加力部件保持部,84:接合面,92:第I销钉,92a、92b:切割面,94:第2销钉,96:第I接合面,98:第2接合面,100:第3接合面,102:槽部,104:转动允许部,106:转动限制部,108、114:凹部,110、116:卡定部,112:位置保持部,118:开口部,P:
介质,S:原稿读取原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实施例中对于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仅在最初的实施例中进行说明,在以后的实施例中省略对其构成的说明。
[0037]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的背面立体图,图3是表示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中自动输稿器(ADF)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中扫描单元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中的扫描单元的内部透视图。
[0038]图6 (A)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中的自动输稿器(ADF)以及扫描单元的锁定机构的立体图,图6 (B)是锁定机构中的第I锁定部件的侧视图;图7 (A)是锁定机构中的第2锁定部件的侧视图,图7 (B)是对第2锁定部件的位置进行限制的位置限制部件的侧视图;图8是处于自动输稿器(ADF)以及扫描单元相对于装置本体关闭状态时的锁定机构的侧视图。
[0039]图9 (A)是表示处于自动输稿器(ADF)打开状态时的锁定机构的侧视图,图9 (B)是表示处于自动输稿器(ADF)打开状态时的扫描单元中的第2锁定部件的立体图;图10(A)是处于扫描单元相对于装置本体打开状态时的锁定机构的侧视图,图10 (B)是处于扫描单元相对于装置本体打开状态时的第I锁定部件的立体图。
[0040]另外,在各图中表示的X-Y-Z坐标系中,X方向表示记录装置的宽度方向,Y方向表示记录装置的进深方向,Z方向表示记录装置的高度方向。另外,在各图中将-Y方向侧设为装置前面侧,将+ Y方向侧设为装置背面侧。
[0041]参照图1以及图2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10。图像读取装置10具备:作为“下部构造体”的装置本体12 ;作为对装置本体12的上部进行开闭的“第I开闭体”的扫描单元14 ;和作为对该扫描单元的上部进行开闭的“第2开闭体”的自动输稿器(ADF)16(以下,称为“ADF16”)。装置本体12在装置前面侧(图1-Y方向侧)具备:用于用户操作图像读取装置10的操作面板部18 ;向装置前面侧开口的排出口 20 ;和配置于该排出口 20的下方的介质收纳部22。
[0042]介质收纳部22具备:位于Z轴方向上方侧的上层侧托盘24 ;和位于该上层侧托盘24的下方的下层侧托盘26。上层侧托盘24以及下层侧托盘26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装置本体12分别从装置前方侧(图3中的-Y方向)安装以及拆卸。另外,操作面板部18构成为具备用于操作图像读取装置10的电源按钮、印刷设定按钮、表示面板等。
[0043]另外,在装置本体12内设有:未图示但从介质收纳部22输送介质P的输送部;在介质P的记录面进行记录的记录部;将通过该记录部进行了记录的介质P从排出口 20排出的排出部;和从介质收纳部22经由所述记录部向所述排出部输送介质P的输送路径。
[0044]另外,装置本体12在装置背面侧(图2 + Y方向侧)具备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装置本体12转动的背面盖28。另外,在图2中,背面盖28处于相对于装置本体12关闭的状态。另外,背面盖28在该背面盖的自由端侧具备连结得能够相对于背面盖28转动的第I介质支撑托盘30。
[0045]第I实施例
[0046]接下来对扫描单元14以及ADF16进行说明。参照图1以及图3,ADF16配置于扫描单元14的上部。ADF16在扫描单元14的上部在+ Y方向侧的端部经由转动轴32能够转动地与扫描单元14连结。因此,在本实施例中,ADF16将-Y方向侧的端部设为自由端而相对于扫描单元14转动而开闭。
[0047]另外,ADF16具备第2介质支撑托盘34、介质输送部36、介质排出堆叠盘38和设置于ADF16下面的原稿按压部件40。介质输送部36,在ADF16相对于扫描单兀14关闭的状态(参照图1)下输送由第2介质支撑托盘34所支撑的介质P,在设置于扫描单元14上部的ADF读取面42 (参照图3)由光学扫描部44 (参照图5)读取,然后向介质排出堆叠盘38排出。
[0048]接下来,参照图3至图5对扫描单元14的构成进行说明。扫描单元14如图3以及图4所示,配置于装置本体12的上部。另外,扫描单元14在装置本体12的上部在+ Y方向侧的端部经由转动轴46能够转动地与装置本体12连结。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扫描单元14将-Y方向侧的端部设为自由端而相对于装置本体12转动而开闭。
[0049]另外,扫描单元14,在处于相对于装置本体12打开的状态(参照图4)时,经由设置于装置本体12的上部的开口部48将滑架(未图示)的X轴方向上的移动区域50的至少一部分开放。
[0050]因此,当在滑架的移动区域50产生介质P的卡纸时,通过将扫描单元14设为相对于装置本体12打开的状态,用户能够经由开口部48相对于移动区域50接近,能够容易地将卡住的介质P去除。
[0051]另外,扫描单兀14具备原稿载置面52(参照图3)、光学扫描部44和锁定机构56。原稿载置面52被设置于扫描单元14的上部。原稿载置面52由透明的玻璃板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在原稿载置面52的-X方向侧的端部设定有用于光学扫描部44读取在原稿载置面52上所载置的原稿的原稿读取原点S。另外,原稿载置面52的周围比原稿载置面52闻出一层,由此能够使原稿角部相对于原稿读取原点S接触而进行定位。
[0052]另外,在ADF16相对于扫描单兀14处于打开的状态时,在原稿载置面52上载置介质P。然后,通过将ADF16相对于扫描单元14关闭,由此介质P处于可读取状态。此时,由设置于ADF16的原稿按压部件40对载置于原稿载置面52的介质P的与面向原稿载置面52一侧相反一侧的面。
[0053]由此,介质P相对于原稿载置面52被均勻地按压,使介质P不会从原稿载置面52上浮。另外,原稿按压部件40的大小设定为与原稿载置面52的大小相同的大小,使得能够按压原稿载置面52所载置的介质P的所述相反一侧的面的整个区域。
[0054]另外,在扫描单元14的上部在原稿载置面52的+ X方向侧,设有ADF读取面42。ADF读取面42被设置于在后述的光学扫描部54位于待机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对由ADF16的介质输送部36所输送的介质P进行读取的位置。
[0055]另外,参照图5,光学扫描部44具备读取部58和驱动机构60。读取部58,在图5中在Y轴方向上延伸设置,与原稿载置面52以及ADF读取面42在Y轴方向上的长度相对应。驱动机构60沿着图5中的X轴方向延伸设置。驱动机构60具备:由未图示的驱动源旋转驱动并设置于扫描单元14的+ X方向侧的端部的驱动带轮62 ;设置于扫描单元14的-X方向侧的端部的从动带轮64 ;和被卷绕于驱动带轮62与从动带轮64之间的无接头带66。
[0056]无接头带66连接于读取部58,与驱动带轮62的旋转相应地使读取部58沿着X轴方向向+X方向以及-X方向移动。由此,能够进行原稿载置面52所载置的介质P的与该原稿载置面相对的面的读取。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图5所示的读取部58的位置为该读取部的待机位置并且设定为ADF读取面42的读取位置(参照图3)。
[0057]接下来,对本实施例所涉及的锁定机构56进行详细说明。参照图5以及图6(A),锁定机构56在扫描单元14中分别设置于X轴方向上的+ X方向侧的端部以及-X方向侧的端部。锁定机构56具备第I锁定部件68、第2锁定部件70、位置限制部件72、作为“第I加力单元”的第I加力部件74和作为兼作为“第3加力单元”的“第2加力单元”的第2加力部件76。
[0058]参照图6(B),第I锁定部件68具备钩部78、接合部80与加力部件保持部82。接合部80具备在图6 (B)中的Z轴方向上向-Y方向侧倾斜的接合面84。
[0059]参照图7 (A),第2锁定部件70具备钩部86、接合部88、加力部件保持部90、第I销钉92和第2销钉94。接合部88还具备:形成为圆弧面的第I接合面96 ;形成为倾斜面的第2接合面98 ;和在Y轴方向上在与第2接合面98相反一侧的面上形成为倾斜面的第3接合面100。第I销钉92形成为圆柱状的销钉,而且在图7中的Y轴方向上其两端部被切掉,形成有切口面92a以及92b。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I接合面96的圆弧的中心设定为与第I销钉92的中心轴一致。
[0060]参照图6 (A)以及图7 (B),位置限制部件72在扫描单元14在图6 (A)中的Z轴方向上延伸,并且形成为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一对板状部件。另外,如图6 (A)所示在X轴方向上在一对位置限制部件72之间配置有第2锁定部件70。各位置限制部件72具备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槽部102。槽部102具备转动允许部104与转动限制部106。
[0061]如图6 (A)所示,在配置于一对位置限制部件72之间的第2锁定部件70中,第I销钉92以及第2销钉94能够在图6(A)中的Z轴方向上滑动地接合于位置限制部件72的槽部102。S卩,通过第I销钉92的切口面92a以及92b与槽部102顶接,第2锁定部件70一边保持第2锁定部件70的姿势一边在Z轴方向上滑动地移动。
[0062]在这里,若第2锁定部件70的第I销钉92位于槽部102的转动允许部104,则切口面92a以及92b与槽部102的顶接状态被消除,第2锁定部件70能够以第I销钉92为转动支点而转动。此时,第2销钉94位于槽部102的-Z方向的端部,伴随着第2锁定部件70的转动一边从槽部102的-Z方向的端部逆时针转动一边向转动限制部106移位。而且,转动限制部106构成为在第2锁定部件70限制向逆时针方向转动预定的角度以上。
[0063]接下来,参照图8,第I加力部件74的一端安装于扫描单元14,另一端安装于第I锁定部件68的加力部件保持部82。因此,第I加力部件74向图8中的-Y方向即将后述的扫描单元14锁定于装置本体12的锁定位置对第I锁定部件68加力。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I加力部件74构成为弹簧部件。
[0064]另外,第2加力部件76的一端安装于扫描单元14,另一端安装于第2锁定部件70的加力部件保持部90。因此,第2加力部件76向图8中的+ Z方向上对第2锁定部件70加力。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2加力部件76构成为弹簧部件。
[0065]另外,在装置本体12上设有凹部108,在扫描单元14相对于该装置本体12处于关闭状态时该凹部108接受第I锁定部件68的钩部78(参照图8)。在装置本体12上还设有卡定部110,在扫描单元14相对于该装置本体12处于关闭状态时,该卡定部110将第I锁定部件68的钩部78卡定而将扫描单元14锁定使其相对于装置本体12不能打开(参照图9 (A))。在装置本体12的上部还设有具备倾斜面且保持第2锁定部件70的位置的位置保持部112。
[0066]另外,在ADF16上设有凹部114,在ADF16相对于扫描单元14处于关闭的状态时该凹部114接受第2锁定部件70的钩部86。在ADF16上还设有卡定部116,在ADF16相对于扫描单元14处于关闭状态时该卡定部116将第2锁定部件70的钩部86卡定而将ADF16锁定使其相对于扫描单元14不能打开(参照图10 (A))。
[0067]另外,图8所示的状态为,扫描单元14相对于装置本体12处于关闭状态且ADF16相对于扫描单元14处于关闭状态。此时,第I锁定部件68位于将扫描单元14相对于装置本体12的锁定解除的锁定解除位置(参照图8)。另外,第2锁定部件70位于在扫描单元14相对于装置本体12位于关闭状态时、将ADF16相对于扫描单元14的锁定解除的锁定解除位置。进而第I锁定部件68与第2锁定部件70被设为接合状态。
[0068]此时,ADF16相对于扫描单元14处于关闭状态,所以经由设置于扫描单元14的上部的开口部118由凹部114所接受的钩部86与凹部114的内面顶接。由此,第2锁定部件70,通过ADF16的自重经由钩部86在-Z方向上克服第2加力部件76的作用力而被按压。因此,设置于装置本体12的位置保持部112与第2锁定部件70的第3接合面100接合。另夕卜,在第2锁定部件70将Z轴方向上的该位置设为第I位置(参照图8)。
[0069]此时,第I销钉92位于位置限制部件72的转动允许部104,但位置保持部112与第3接合面100接合,所以限制了第2锁定部件70向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即,位置保持部112,在第2锁定部件70位于所述第I位置时通过限制第2锁定部件70的转动而将该第2锁定部件的位置保持于锁定解除位置。另外,在第2锁定部件70中,向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受第2加力部件76的作用力限制。因此,在图8的状态下第2锁定部件70的位置由位置保持部112以及第2加力部件76保持。
[0070]另外,第I锁定部件68由第I加力部件74向与上下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即Y轴方向上的-Y方向加力。但是,第I锁定部件68的接合面84与第2锁定部件70的第I接合面96顶接、变为接合状态,所以第I锁定部件68向-Y方向的移位受第2锁定部件70的第I接合面96限制。因此,第I锁定部件68不能向-Y方向移动无法变为使钩部78卡定于卡定部110的锁定状态,而是被保持为钩部78仅由凹部108接受的状态即锁定解除状态。
[0071]接下来,若从图8的状态使ADF16相对于扫描单元14转动而设为打开状态,则基于来自于将第2锁定部件70向-Z方向按压的ADF16的自重而产生的按压力消失,所以第2锁定部件70的第I销钉92以及第2销钉94通过第2加力部件76的作用力沿着槽部102向+Z方向移动。即,第2锁定部件70从所述第I位置向+Z方向即上方滑动地移动。另夕卜,将图9 (A)中的第2锁定部件70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设为第2位置(参照图9 (A))。
[0072]S卩,在ADF16相对于扫描单元14处于关闭状态时,第2锁定部件70由ADF16保持于所述第I位置(参照图8)。另外,在ADF16相对于扫描单元14处于打开状态时,第2锁定部件70从所述第2位置(参照图9 (A))向位于该第2位置的下方的所述第I位置移位。
[0073]通过第2锁定部件70向+ Z方向滑动移动,第3接合面100与位置保持部112的接合被解除。另外,此时,第I销钉92从转动允许部104开始移动,所以第I销钉92的切口面92a以及92b与槽部102顶接、限制第2锁定部件70的转动。
[0074]另外,第2锁定部件70在Z轴方向上从第I位置(图8参照)向位于该第I位置的上方的第2位置移动,由此第I锁定部件68的接合面84消除与第2锁定部件70的第I接合面96的接合而与第2接合面98接合。此时,第I锁定部件68的接合面84通过第I加力部件74施加的向-Y方向的作用力,沿着第I接合面96的圆弧以及第2接合面98的倾斜向-Y方向侧移动。
[0075]S卩,第I锁定部件68向-Y方向滑动地移动。由此,第I锁定部件68的钩部78在装置本体12的凹部108内滑动地移动并将钩部78卡定于卡定部110。因此,在ADF16相对于扫描单元14处于打开的状态时,第I锁定部件68位于锁定扫描单元14使其相对于装置本体12不打开的锁定位置。因此,第I锁定部件68通过在与上下方向(Z轴方向)相交叉的方向(Y轴方向)上滑动,能够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位。
[0076]另外,参照图9 (B),在ADF16相对于扫描单元14处于打开的状态时,第2锁定部件70位于第2位置(参照图9 (A)),所以钩部86处于总是从在扫描单元14的上部所设的开口部118向ADF16突出的状态。
[0077]但是,在将ADF16相对于扫描单元14锁定的第2锁定部件70在ADF16的开放时处于不从扫描单元14突出的状态、在关闭状态下第2锁定部件70突出的情况下,恐会有介质P仍放置于供第2锁定部件70突出的开口部118上而ADF16关闭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介质P可能会被从开口部118突出的第2锁定部件70穿孔。然而,第2锁定部件70处于总是从开口部118突出的状态,所以用户不会将介质P放置于开口部118上,能够避免上述那样的不良。
[0078]接下来,在图8的状态下,第I锁定部件68位于锁定解除位置,所以如图10(A)所示能够使扫描单元14相对于装置本体12转动而设为打开的状态。由此,第2锁定部件70的第3接合面100与装置本体12的位置保持部112的接合状态被消除。此时,第2锁定部件70位于第I位置,所以第I销钉92位于转动允许部104。
[0079]因此,第2锁定部件70以位于转动允许部104的第I销钉92为转动支点而通过第2加力部件76的作用力向图10 (A)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第2锁定部件70的钩部86在ADF16的凹部114内移动而被卡定于卡定部116。因此,第2锁定部件70位于在扫描单元14相对于装置本体12处于打开状态时、将ADF16相对于扫描单元14锁定的锁定位置。即,第2锁定部件70能够通过转动来切换将ADF16相对于扫描单元14锁定的锁定位置与将锁定解除的锁定解除位置。
[0080]另外,在第2锁定部件70以第I销钉92为转动支点而向图10 (A)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圆弧状的第I接合面96的中心位置与成为转动支点的第I销钉92的中心轴一致,所以第I锁定部件68的接合面84与圆弧状的第I接合面96在图10 (A)的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上的接合位置不变。因此,第I锁定部件68能够保持与装置本体12相对的扫描单元14的锁定解除位置。
[0081]S卩,在第2锁定部件的接合部88,按圆弧面形成的第I接合面96在第2锁定部件70转动时与所述第I锁定部件接合而将该第I锁定部件保持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按倾斜面形成的第2接合面98在第2锁定部件70在Z轴方向上在所述第I位置与所述第2位置之间滑动时、与第I锁定部件68接合而使该第I锁定部件在所述锁定解除位置与所述锁定位置之间移位。因此,第I锁定部件68的接合部80与第2锁定部件70的接合部88能够形成与各锁定部件的动作相应的适当的接合状态。
[0082]因此,在ADF16相对于扫描单元14处于打开状态时,第I锁定部件68在Y轴方向上从锁定解除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第2锁定部件70从第I位置向第2位置移位并且维持锁定解除位置。因此,扫描单元14被锁定成相对于装置本体12不打开。
[0083]另外,在扫描单元14相对于装置本体12处于打开状态时,第I锁定部件68在Y轴方向上被保持于锁定解除位置,第2锁定部件70被保持于第I位置并且使其从锁定解除位置转动到锁定位置。因此,ADF16被锁定成相对于扫描单元14不打开。
[0084]另外,如图10 (B)所示,第I锁定部件68位于锁定解除位置,所以在将扫描单元14相对于装置本体12关闭时,第I锁定部件68的钩部78由凹部108接受。因此,能够消除第I锁定部件68的钩部78与装置本体12的上部碰撞的可能。
[0085]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2加力部件76,从第I位置向第2位置即在Z轴方向上向+Z方向对第2锁定部件70加力并且从锁定解除位置(参照图8)向锁定位置方向(参照图10(A))对第2锁定部件70加力。因此,第2加力部件76兼作为第2加力单元以及第3加力单元,所以能够谋求装置构成的单纯化与低成本化。
[0086]另外,将对装置本体12的上部进行开闭的扫描单元14相对于装置本体12锁定的第I锁定部件68,通过在与Z轴方向相交叉的Y轴方向上滑动而在将扫描单元14锁定的锁定位置与将锁定解除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位。因此,在要在设置于装置本体12的上部的扫描单元14锁定了的状态下将该扫描单元打开时,即使在第I锁定部件68上施加较大的力,该第I锁定部件也能够可靠地克服这样大的力,能够更牢固地将扫描单元14相对于装置本体12锁定。
[0087]进而,为通过第I锁定部件68与第2锁定部件70接合而进行两者的位置以及姿势的切换的构成,所以与将第I锁定部件68与第2锁定部件70设置于不同位置的构成相比,组装作业性优异,另外能够谋求设置空间的节约。
[0088]实施例的变形例
[0089]在本实施例中,设为将锁定机构56设置于扫描单元14的X轴方向上的两端部的构成,但也可以设为在X轴方向上的任意一方的端部设置的构成。由此在图像读取装置10中仅设置一组锁定机构56即可,所以能够将装置构成单纯化,能够谋求低成本化。
[0090]如果总结上述说明,则本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10具备装置本体12、对装置本体12的上部进行开闭的扫描单元14和对该扫描单元的上部进行开闭的ADF16。扫描单元14具备第I锁定部件68和第2锁定部件70。该第I锁定部件68在ADF16处于打开状态时位于将扫描单兀14相对于装置本体12锁定的锁定位置,在ADF16处于关闭状态时位于将扫描单元14相对于装置本体12的锁定解除的锁定解除位置,通过在与Z轴方向相交叉的Y轴方向上滑动而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位。该第2锁定部件70在扫描单兀14处于打开状态时位于将ADF16相对于扫描单兀14锁定的锁定位置,在扫描单元14处于关闭状态时位于将ADF16相对于扫描单元14的锁定解除的锁定解除位置,能够通过转动而切换所述锁定位置与锁定解除位置。
[0091]第I锁定部件68被设置成与第2锁定部件70接合的状态。第2锁定部件70向锁定位置与锁定解除位置的移动,除了所述转动动作外,还能够通过该第2锁定部件在上下方向上滑动而在位于下方的第I位置与位于上方的第2位置之间移位,并且在所述第I位置将第I锁定部件68保持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在所述第2位置允许第I锁定部件68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向所述锁定位置移位。
[0092]扫描单元14具有位置限制部件72,所述位置限制部件72通过在第2锁定部件70位于所述第I位置时允许第2锁定部件70的转动而在第2锁定部件70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限制第2锁定部件70的转动,由此将第2锁定部件70的位置保持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扫描单元14具备:向所述锁定位置方向对第I锁定部件68加力的第I加力部件74 ;和向所述锁定位置方向并且向第2位置方向对第2锁定部件70加力的第2加力部件76。ADF16,在关闭状态下将第2锁定部件70保持于所述第I位置,在打开状态下允许第2锁定部件70从所述第2位置向所述第I位置移位。装置本体12具备位置保持部112,在扫描单元14以及ADF16处于关闭状态时该位置保持部112与第2锁定部件70接合而将该第2锁定部件的位置保持为所述锁定解除位置。
[0093]第2锁定部件70处于总是从形成于扫描单元14的开口部118向ADF16突出的状态。另外,第2加力部件76兼作为第2加力单元与第3加力单元。
[0094]在第2锁定部件70中与第I锁定部件68接合的接合部88具备第I接合面96和第2接合面98。该第I接合面96由圆弧面形成且在第2锁定部件70转动时与第I锁定部件68接合而将该第I锁定部件保持为所述锁定解除位置。该第2接合面98由倾斜面形成且在第2锁定部件70在Z轴方向上的所述第I位置与所述第2位置之间滑动时与第I锁定部件68接合而使该第I锁定部件在所述锁定解除位置与所述锁定位置之间移位。
[009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适用于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10的一例的记录装置,但一般也能够适用于其他液体喷射装置。
[0096]在这里,所谓液体喷射装置并不限定于使用喷墨式记录头且从该记录头排出墨水而在被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打印机、复印机以及传真机等记录装置,还包含下述的装置:从与所述喷墨式记录头相当的液体喷射头向与被记录介质相当的被喷射介质喷射与其用途相对应的液体以代替墨水,使所述液体附着于所述被喷射介质。
[0097]作为液体喷射头,除了所述记录头外还可以列举:在液晶显示器等的滤色器制造中使用的色材喷射头、在有机EL显示器和/或表面发光显示器(FED)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导电糊)喷射头、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生物有机物喷射头、作为精密吸液管的试料喷射头等。
[0098]另外,不用说,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在技术方案的范围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这些变形也都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下部构造体; 对所述下部构造体的上部进行开闭的第I开闭体;和 对所述第I开闭体的上部进行开闭的第2开闭体; 所述第I开闭体具备: 第I锁定部件,其在所述第2开闭体处于打开状态时位于将所述第I开闭体相对于所述下部构造体锁定的锁定位置,在所述第2开闭体处于关闭状态时位于将所述第I开闭体相对于所述下部构造体的锁定解除的锁定解除位置,通过在与上下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滑动从而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位;和 第2锁定部件,其在所述第I开闭体处于打开状态时位于将所述第2开闭体相对于所述第I开闭体锁定的锁定位置,在所述第I开闭体处于关闭状态时位于将所述第2开闭体相对于所述第I开闭体的锁定解除的锁定解除位置,通过转动能够切换所述锁定位置与锁定解除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锁定部件设置为与所述第2锁定部件接合的状态; 所述第2锁定部 件向锁定位置与锁定解除位置的移动,除了所述转动动作外,通过该第2锁定部件在上下方向上滑动从而能够在位于下方的第I位置与位于上方的第2位置之间移位,并且在所述第I位置将所述第I锁定部件保持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在所述第2位置允许所述第I锁定部件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向所述锁定位置移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开闭体具有位置限制部件,所述位置限制部件通过在所述第2锁定部件位于所述第I位置时容许所述第2锁定部件转动,在所述第2锁定部件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限制所述第2锁定部件的转动,由此将所述第2锁定部件的位置保持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开闭体具备:向所述锁定位置方向对所述第I锁定部件加力的第I加力单元;向所述锁定位置方向对所述第2锁定部件加力的第2加力单元;和向所述第2位置方向对所述第2锁定部件加力的第3加力单元; 所述第2开闭体,在关闭状态下将所述第2锁定部件保持于所述第I位置,在打开状态下允许所述第2锁定部件从所述第2位置向所述第I位置移位; 所述下部构造体具备位置保持部,该位置保持部在所述第I开闭体以及第2开闭体处于关闭状态时与所述第2锁定部件接合而将所述第2锁定部件的位置保持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锁定部件处于总是从形成于所述第I开闭体的开口部向所述第2开闭体突出的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记载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加力单元兼作为所述第3加力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锁定部件中与所述第I锁定部件接合的接合面具备:第I接合面,其由圆弧面形成且在所述第2锁定部件转动时与所述第I锁定部件接合而将该第I锁定部件保持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和 第2接合面,其由倾斜面形成且在所述第2锁定部件在所述第I位置与所述第2位置之间滑动时与所述第I锁定部件接合而使该第I锁定部件在所述锁定解除位置与所述锁定位置之间移 位。
【文档编号】H04N1/04GK104079741SQ201410104261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6日
【发明者】原幸司, 城井壮一郎, 碓田浩平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